Zakaria
2021-04-22T08:25:39+00:00
从小到大,喜欢历史,尤其喜欢乱世的历史,说过了五胡十六国,也不能放过五代十国。下面,简述开场了。
唐末农民起义,唐僖宗从长安跑路。到处抱大腿求援,启用曾经的反贼李克用,打得黄巢连战连败。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叛变。朱温被封节度使,在河南一带被黄巢围攻。大战近一年,还是李克用率兵赶来才彻底击败黄巢救了朱温一命,但是酒席宴上嘴臭把朱温狠狠损了一顿。朱温恼羞成怒,半夜上源驿想斩草除根却被李克用手下拼死相救,让李克用跑了,两人从此结仇。这要算五代十国的前因。
先说十国,因为他们都是只想割据,毫无统一南北的希望和实力。
(1)唐僖宗从四川返回长安,他的太监阿爹田令孜留自己兄弟镇守四川,可不是那块料,最终被王建拿下四川,建立前蜀。
(2)黄巢灭后,手下星散,但是并没有全部灭亡,和黄巢联合的秦宗权横行江淮河南,最后的余部在马殷率领下入湖南建立楚。
(3)被秦宗权部队一路驱赶,退入福建的一支部队,最终推举王审知兄弟为主,建立闽。
(4)杨行密抵抗住秦宗权占据江淮一带,后来建立吴。
(5)钱缪在杨行密和秦宗权交手之际,乘机击败领导董昌占据杭州浙江建立吴越。
(6)世风日下,岭南节度使刘隐趁机割据,建立南汉
(7)荆州高季昌,朝秦暮楚,随时向洛阳开封投降,建立南平
(8)杨行密早死,儿子不中用,杨行密的部将们一番厮杀,最后徐温获胜。辅政杨氏,实际上是杨吴太上皇。可大儿子玩火惹恼了部下,和他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徐温的义子徐知诰乘机上位当上了世子,徐温死后,篡位建立南唐。
(9)前蜀灭亡后,李存勖留姐夫孟知祥和后梁降将董璋分别为东西川刺史。随后后唐大乱,孟知祥打败董璋,建立后蜀
(10)后汉灭亡,刘知远弟弟刘崇不服郭威割据山西太原一带,向契丹称臣,建立北汉。
下面说五代
(一)后梁(907-923):李克用打败黄巢后可以说是实力天下第一,可是政治眼光实在差劲。勤王获胜依然不在皇帝身边安插亲信,活活受人排挤。对人处事全凭义气,屡屡遭人背叛。实力反而逐渐萎缩。朱温虽然身处河南中心,四面受攻之势。可是此人确实狡诈善战,硬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实力越变越强。控制了皇帝,拿下了河南山东,控制了大部分河北。然后篡位登基,建立后梁。
当时的北方局势,李克用基本被压缩至山西,河北魏博镇基本听命汴梁,幽州的刘守光父子独立,河北的成德镇和义武镇半独立但是依附后梁。耶律阿保机的实力逐渐在草原开始壮大。李克用的太原也两次被后梁围攻。直到李克用临死,后梁大军都已经围攻重镇潞州将近一年了。
李克用死后,儿子李存勖先平定了叔父李克宁叛乱,挥军直扑潞州,大破夹寨大营。干脆利落的解了潞州之围,让朱温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随即用千古罕见的忠宦张承业掌内政,周德威和父亲留下的一群义子掌兵权。和后梁连年血战。同时破幽州灭刘守光。打败耶律阿保机,先后把成德义武魏博拿下,和后梁在黄河岸边继续大战。
朱温死于荒淫后,四子朱友贞最终即位为梁末帝,而李存勖虽然胜多败少,但是唐朝安史以来的习惯,部下还是会不时爆发叛乱,让他的战果大打折扣。导致他虽然屡屡获胜,可也屡屡再次被后梁扳回劣势。在梁末帝挖开黄河,希望黄泛区大水阻隔李存勖,用后梁大军偷袭太原之际,李存勖破釜沉舟领精兵轻装前进,七天穿越黄泛区,活捉后梁大将王彦章,直扑洛阳,梁末帝的大军被河水阻隔,回援不及。后梁亡。
(二)后唐(923-936),沙陀族,五代的后四代都是它的延伸继续。李存勖灭后梁后,和平收回陕西汉中附近的岐国,七十天灭前蜀,一时之间,人人认为天下将定。可李存勖的政治手腕实在拉胯。魏博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镇压,结果李嗣源的部队在魏州城下再次兵变,拥立李嗣源为帝,回师洛阳。李存勖一夜之间众叛亲离。平叛中中箭身亡。
李嗣源是李克用义子,他本人并无心造反,可部下的兵变让他无计可施。加上李存勖身边的元行钦等人从中作梗,李嗣源只得无奈的向洛阳进军。洛阳兵变李存勖死,李嗣源即位,他那几年要算五代时难得安静的几年。
李嗣源死后,儿子不放心李嗣源义子李从珂,派兵攻打李从珂,李从珂从小随李嗣源出生入死。对着城下放声大哭。结果历史上最戏剧的一幕诞生了,城下的部队倒戈投降,拥立李从珂杀回洛阳,李从珂大喜过望,许下了自己完成不了的封官许愿。李嗣源的亲儿子死了,李从珂即位,砸锅卖铁也凑不齐当初许下的赏赐,禁军大失所望,纷纷传言:“除去菩萨,扶起生铁。”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当年梁晋两军大战,他和李从珂是李嗣源军中的左膀右臂。在李从珂胜局已定时,石敬瑭交出了逃来投奔自己的落难皇帝李从厚(李嗣源的儿子)。但是两边都不信任对方,李从珂到底还是派兵讨伐石敬瑭。这时的契丹已经逐渐强大,石敬瑭慌不择路,在大汉奸桑维翰的建议下,向比自己小十三岁的耶律德光自称儿子,割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救死之术,当时的他被困太原孤城,反正全是空头支票)当时真正的幽州的主人赵德均父子同样首鼠两端,一样向契丹称臣,希望借助契丹的力量当皇帝。桑维翰抱着耶律德光的大腿痛哭流涕,终于感动了他,指着帐前的石头说:“此石不灭,不负石郞”’。赶走了赵德均的使臣。解石敬瑭太原之围,随即拥护石敬瑭南下洛阳。后唐大将张敬达失利被困几十日,被手下将领杀死投降耶律德光,李从珂跟着李存勖李嗣源血战几十年,如今胆气尽丧,举家自焚,同时也烧毁了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让这件稀世奇珍从此在历史上失踪。而洛阳也从此退出了古都行列,石敬瑭迁都开封汴梁
(三)后晋(936-947),石敬瑭即位后,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契丹。但是他的为政倒是算得上与民休息。只是手下看到皇帝如此容易当得,自然有人学习,魏博镇有人造反。石敬瑭派人镇压,结果领兵将领也突然造反,回军攻打洛阳,石敬瑭剩下的两个亲儿子先后被杀。这次兵变虽然平息,但是后面依然是兵变和契丹交相逼压。石敬瑭又气又急,不久即死,传位给侄子石重贵。石重贵倒是个硬脾气,向耶律德光称侄不称臣,惹恼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起大兵攻打后晋,但是后晋两次大败耶律德光。第三次进攻,后晋军领军大将杜重威李守贞不顾部下将士反对,不战而降。争相想做第二个儿皇帝,石重贵被俘送往草原,后事不详。后晋亡。
耶律德光消灭了后晋后并没有再立围在自己身边跪舔的汉奸们当新皇帝。虽然耶律德光在契丹的发展上立下了大大的功劳。可实际上一直被自己的老妈述律平强势控制,自己的皇位是老妈从自己哥哥耶律倍那里抢来的,而自己也在老妈的胁迫下不得不立弟弟做了皇太弟。如今拿下了中原,耶律德光天高皇帝远,想做个中原皇帝来摆脱那个恐怖老妈。可自己的政策水平跟不上,契丹兵的烧杀抢掠打草谷的统治方式让中原百姓四起奋力反抗。耶律德光不胜其烦,不久只得承认无法收拾局面收兵回北,在杀狐林病死。老百姓没那么客气,直接把此地改名杀胡林。契丹占领中原的企图失败了。
(四)后汉(947-950)
开国皇帝刘知远,沙陀人。石敬瑭的部下,在李存勖和梁末帝沿黄河血战时,曾经救过石敬瑭的命,从此成为了亲信将领,在石敬瑭向契丹请救兵时,不赞成割地和称儿,替自己在后晋这个声名狼藉的朝廷里博得了一些好名声。石重贵时刘知远镇守太原重镇,对于抵抗契丹,刘知远是只见吆喝不见出力。只是默默的在太原积攒实力。所以耶律德光收拾不住局面时,刘知远很顺利的摘下了桃子。建立了五代最短暂的后汉。
刘知远从契丹手里拿下烂摊子不久就得病身亡。儿子十分的不靠谱,大杀老爹留下的辅国重臣。杀到郭威的时候,郭威不干了,起兵很顺利的杀进汴梁,斩杀了这位皇帝。一面派使臣前往太原,迎接刘知远的侄儿来做新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本来对自己的侄儿被杀怒发冲冠,看到新皇帝是自己儿子时转怒为喜,立马让儿子去东京汴梁去做皇帝。结果没想到儿子还没到汴梁,郭威指使士兵演出了一幕黄袍加身的喜剧,抢先登上了皇位,刘崇儿子自投罗网,马上被废后囚杀。刘崇再次怒发冲冠,马上起兵,向契丹称臣,号为侄皇帝。建立北汉这个十国里唯一的北方政权,和后周从此成为死敌。
(五)后周(951-960)
开国皇帝郭威,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昭在攻打成德镇的时候阵亡,他的儿子却反叛李存勖,投降后梁。大举征兵,郭威因此入伍。后来此人造反失败,部队被李存勖收编,郭威从此成为刘知远部下,因战功而逐渐成为重臣,刘知远的儿子汉隐帝大杀功臣,还派出刺客前往郭威军中刺杀郭威。刺客向郭威告知了详情,郭威起兵,一路顺风的拿下汴梁,随即称帝。只是自己在都城的儿子们全部被杀,绝后。郭威的大舅子的儿子柴荣从小跟在郭威身边长大,做了郭威的养子,如今正式改名郭荣,继承后周。
郭威在五代君主里要算得上是良好的一位,虽然拿下汴梁还是让全军大掠三天,可毕竟及时下达了禁止令,而后的行政举措也让后周境内生产力得以恢复,实力稳步提升。四年后郭威病死,柴荣即位。
北汉趁政局动荡联合契丹南下攻打后周,柴荣当机立断领兵出击,可兵骄将横的老毛病再次发作,指挥右军的两员将领直接领兵逃跑,把周世宗晾在了战场,幸亏柴荣自己给力,禁军将领张永德赵匡胤等人英勇奋战,加上契丹人未出全力,终于转败为胜。取得了高平大战的胜利,稳定了后周。柴荣获胜后马上把那两位当先逃跑的将领斩首,重新整顿部队。强干弱枝,建立了强大的禁军。并依靠这支部队四面出击,北面收复了山南数州,南边一直对南唐作战,夺取江淮大片土地,西面打败后蜀,逼近四川。
在周世宗征集重兵,连下山南三州三关,进军幽州,辽国的睡王也终于睡不下去调集大军准备决战之时,柴荣突染重病,只得退军,放弃了对幽州的攻击。柴荣随即病逝,半年后,赵匡胤上演了第二出黄袍加身的戏码,柴荣所任命的大臣将军纷纷倒戈,只有一个韩通死节。七岁的儿子柴宗训退位,北宋建立。
最后说下十国的灭亡
(1)前蜀,李存勖灭亡后梁后,派大将郭崇韬攻打前蜀,一路上寥寥数战,其余望风而降。后世花蕊夫人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两句名句其实拿来说前蜀更合适,后蜀的灭亡其实战斗激烈得多。只是灭蜀对大将不利的这个诅咒再次显灵,郭崇韬含冤被杀。大将康延孝夏令奇也在漩涡中丧命。伐蜀大军总司令李存勖的儿子李继岌最后也自杀身亡。
(2)南平,一路靠着混日子过日子,赵匡胤的时候混不下去了,献土纳降。
(3)杨吴,杨行密拿下江淮,在清口大败后梁,阵斩庞师古,奠定了杨吴的根基,但是杨很快早逝。儿子乱搞,徐温从中崛起,另立新君,从此杨氏政权变成了徐温做主。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废杨吴,建立了南唐。
(4)吴越,钱缪建立后一直和杨吴南唐摩擦不断,全力献媚河南五代朝廷,宋太宗时纳土投降。兵不血刃。从此钱氏成为江浙望族。钱学森钱钟书钱伟长等等等等皆出于此
(5)闽,王审知兄弟在福建保境安民,被老百姓拜为闽王。但是儿子们骨肉相残,内乱不断,被南唐消灭。
(6)楚,马殷本人倒是保境安民,可等到儿子上来就不行了,内乱相继。最后被南唐所灭。
(7)南汉,和其他国家交流极少,所以虽然几代君主都是无法无天,凶残暴虐也没人管,最后被大概整个北宋最多被后人唾骂的潘美率军消灭了这个南方小国。
(8)后蜀,李存勖的姐夫孟知祥建立,几年后去世,儿子孟昶即位,其实他倒是除了有点好色以外没太多毛病,不过实力确实只能是等待中原王朝前来消灭,这个等待等了三十年,赵匡胤结束了他水殿风来暗香满的生活。
(9)南唐,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借着养父的权势,轻轻松松的拿下了杨吴这份大礼,其实徐温除了前面被杀的儿子外还是有其他的亲生儿子的。但是他却一没有直接篡杨家的位置,二没有把世子位置给亲生儿子们。便宜了徐知诰。不过徐家在南唐也因此没有被这位外来人过河拆桥,安稳度世。也许这就是徐温没做绝的原因吧。杨氏的子女却没有这么幸运,全族被圈养不得出入几十年,只得自行乱伦婚配,后来柴荣部队打到圈养地附近,杨氏全家被徐知诰的儿子李璟下令满门抄斩。
徐知诰建立南唐后,恢复原姓李,改名李昇。南唐在南方诸国里实力最强,但是东面一直无法搞定吴越,虽然先后灭掉过闽和楚,但无法有效控制,大部丢失。耶律德光占据中原大乱之时,南唐依然无力分一杯羹,注定无所作为。最终只得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了。末代皇帝李煜写下绝命词虞美人后中牵机毒而死。
(10)北汉,后周北宋的死敌。太原天下坚城,整个五代时期从来没有被正面攻克过,朱温郭威柴荣赵匡胤无不望城兴叹。北汉只要一有机会就向契丹借兵攻打南方。契丹乐得烧杀抢掠。赵匡胤赵匡义鉴于契丹的强盛,在吃过几次亏后。把硬骨头留在后面啃,先消灭了南方诸个政权,最后才来死磕北汉。
直到宋太宗时期,北宋才在第二次攻击太原时拿下了太原消灭了北汉。赵匡义打太原坚城打得心头火起,下令整个拆除了这个北方要塞重镇,一百多年后,金军大举南侵,其实真正的大规模激烈的战斗是在太原展开。重新建起的城墙威力大减,宋军被金军围城打援,守不住攻不下,野战集团军基本全军覆没,太原沦陷。给了汴梁那些脑满肠肥的昏君贪官重重一击,放弃了抵抗。
剩下再多写一点,其实和五胡十六国一样,有一些割据政权并没有被算进来。
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的燕,割据幽云,实力雄厚。但是在刘守光称帝后很快被李存勖消灭。
李茂贞的岐,割据凤翔一带。虽然在唐末他很是风光了一阵,可很快被打得只能不时的靠南方的王建前蜀或者河东的李克用李存勖救命。虽然靠着朱温的猜忌送来了大将刘知俊。可几年后刘知俊再次被猜忌逃往前蜀迎来他自己的末日,而岐国一直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李存勖一鼓作气消灭后梁的雄风吓坏了岐国,在李存勖准备部队攻打前蜀时,李茂贞的儿子献土投降。
马殷的楚国被灭后,后唐的将军却无力掌握湖南土地,当地的军阀一番混战,最后大将周兴逢获得胜利,占领湖南。但是却并未称帝,只是自称留后。压抑了自己的欲望果然也就替自己留了后,周兴逢死后,北宋大军压境,周兴逢的部将拥戴着他的儿子投降了北宋,保住了性命。
最后写几个五代十国里的名人,毕竟他们都在五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因为五代本身的关系,很可能在普通人里默默无闻。
(1) 千古忠宦-张承业:
太监这个词从古到今已经被无数的骂名淹没了,其实只要是人,都会有好有坏。哪个太监最坏这个问题可能难有公论。但是要是论忠心论能力,两者结合,张承业是当之无愧的国史第一。
唐代的太监监军制度臭名昭著。河东李克用也被分配了张承业这位监军。但两人却脾气相投,肝胆相照。在朱温下令各地节度使斩杀监军时,李克用硬生生顶着朝廷旨意,留下了张承业。张承业也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为李克用处理内政,备办粮草。实际上就是李克用的萧何。虽然李克用因为自己政治上的幼稚树敌无数,让自己从优势变成大大的劣势,可张承业却硬生生运筹帷幄,靠河东一隅鼎立支撑李克用对抗朱梁而后勤无忧。
李克用临死之时,局面内忧外患,义子李嗣昭被围潞州一年,大将周德威领兵出援尚未到达。李克用托孤李存勖于弟弟李克宁和左右手一般的张承业。却不想李克宁很快就动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张承业和李存勖察觉了李克宁的反叛动向,迅雷不及掩耳的拿下了这个隐患。随即火速召回周德威大军。让梁军以为李存勖软弱可欺。实际率领精锐骑兵连夜出发,趁拂晓浓雾之机,一举突袭梁军夹寨大营。阵斩两万余梁军,围困潞州的十万梁军土崩瓦解。得到老对头死讯的朱温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了夹寨败报。不由得大惊失色:“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虽死犹生。”
张承业也随即在河东境内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河东王霸之基,从此而奠。即使是自己的侄子和亲族犯法也一视同仁,秉公办理。在太原德高望重,人人钦服。
李存勖在前线和后梁名将刘鄩两军对峙大战之时,另一位后梁将军王檀偷偷率兵奇袭太原。张承业临危不乱,虽然部众不多,可依然迅速组织百姓上城协防,依靠太原坚城挡住了敌人的进攻,李存勖的援军随即赶回,挫败了敌人的阴谋,替李存勖保住了太原老巢。
李亚子李存勖虽然军事才能五代第一,但是政治才能实在糟糕,对后勤财政一窍不通,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幸好有张承业这位尽心尽力的管家掌管财政,才让李存勖一直后勤无忧。就这李存勖依然觉得被他碍手碍脚,借儿子李继岌生日之机想让张承业答应自己挥霍无度的请求,却不想张承业当场拒绝,双方闹得很僵。幸好李存勖的生母曹氏和嫡母刘氏皆是贤明之人。帮理不帮亲。坚定站在张承业一边,李存勖本人是个孝子,当众向张承业认错,化解了危机。
随着李存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周围的人打起了做个从龙之臣的主意,纷纷向李存勖劝进,希望李存勖称帝。张承业听到消息后,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从太原赶赴李存勖的军前劝谏。张承业本人是一腔热血忠于大唐。但几十年的辛苦奔波后,自己也明白大唐难以落日重升。但一片耿耿忠心还是让他不吐不快,希望能保留下微小的希望。
史籍里他的劝说原文并不难,我就省点事直接复制了。我王世忠唐室,历救患难,所以老奴事王,至今已三十余年,为王聚积财赋,召补兵马,誓灭逆贼,恢复本朝宗社,借尽臣心。今河北甫定,朱氏尚存,王乃遽即大位,实与前时征伐初意,殊不相同,天下谓王自相矛盾,必致失望,尚有不因此解体么?今为王计,最好是先灭朱氏,为列圣复仇,然后求立唐后,南取吴,西取蜀,泛扫宇内,合为一家。那时功德无比,就使高祖、太宗,再生今世,也未能高居王上,王让国愈久,即得国愈坚,老奴并无他意,不过受先王大恩,欲为王立万年基业,请王勿疑!。李存勖听后犹疑不决,只是诺诺而言:“我本无心,诸侯相劝,不便相违。”
张承业看出李存勖的本心。出帐后仰天大哭:“诸侯血战,本为唐室,今王自取,不特误诸侯,兼误老奴。”随即返回太原,郁郁成病。次年以七十八岁高龄去世。李存勖感念他的耿耿忠心,在他成病去世之前,绝口未提自立称帝之事。
(二)郭崇韬
郭崇韬是张承业去世以后,李存勖的下一任心腹和宰相。识兵机,有谋断,但是心胸不算宽广,和周围的同僚难以和谐。最终也因此丧命。
郭崇韬在李存勖大败耶律阿保机,沿黄河血战,拿下黄河南岸杨刘城这一据点的多次战役中都提供了关键的建议和作用。在梁晋交锋的最后时刻,后梁末帝朱友贞挖开黄河,形成黄泛区,阻碍李存勖的部队行动。同时兵分四路,准备和李存勖决战之时,晋军后方的卫州又发生叛乱,部将建议用黄河南岸的郓州和黄河北岸的卫州交换,梁晋双方以黄河为界。李存勖对这建议大为恼怒。但自己一时也想不出对策,回到自己帐中生闷气。郭崇韬向他提出了决定性的建议,集中精兵,出其不意越过黄泛区,趁着敌人主力四散之机,迅速消灭当面之敌铁枪王彦章。直抵洛阳城下。朱友贞走投无路,自杀身亡。李存勖即位十五年和后梁年年血战,这八天最终决定了胜负。
郭崇韬因此居功至伟,受封丹书铁券,赐以不死。大批的后梁降将纷纷献出金银财宝,希望他能美言举荐或者手下留情,郭崇韬来者不拒,全盘照收。手下有人劝他这样树大招风。郭崇韬不以为意,我这是为皇帝收财,这些降将降臣人心惶惶,我收了他们的钱财是为了稳定他们的心态,等皇帝来了,这些钱我全部要交给皇帝的。果然等李存勖登基称帝之时,所有钱财郭崇韬全部交给了李存勖。
为了树立内援,郭崇韬帮助刘氏成为了李存勖的皇后,只是这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古代中国史很喜欢把兴亡归罪到女人头上,很多女人背上亡国祸水的骂名其实挺冤的。但这位李存勖的刘皇后可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灭门灾星。刘氏很快因为自己的奢侈无度被郭崇韬节制而怀恨在心,加上郭崇韬痛恨唐代的宦官专权,对宫中内监十分严厉。所以很快得罪了李存勖身边的这群人物而岌岌可危。
郭崇韬自己也感觉到了危险,随即建议李存勖出兵伐蜀。李存勖随即任命自己十几岁的儿子李继岌为伐蜀主帅,郭崇韬为副帅,担当实际统帅之位。前蜀的王衍不堪一击,七十天就全军投降。亡国的将军大臣再次踩破了郭崇韬的门槛。郭崇韬再次像梁国的那次一样来者不拒。跟随在李继岌身边的宦官内侍们眼红了,向李存勖和刘后密告郭崇韬贪污和意图割据谋反。
李存勖并没有全部听信了这些谗言,只是下令传送旨意的太监,郭崇韬如果已经班师回朝,则天下太平,否则可以除掉郭崇韬。太监们并不满意这种模棱两可的诏书,劝说刘氏去向李存勖讨要明确的诏书。李存勖还没有昏庸到无可救药,不同意事情未明就擅杀大臣。刘氏自己瞒着老公偷偷下了一道教令给儿子李继岌,要求杀死郭崇韬。
当传令太监来到四川,郭崇韬已经定下了班师之期,即将出发,但这些宦官小人等不及了,要求李继岌立即下令逮捕杀死郭崇韬,李继岌和父亲一样,并不愿意就这样无凭无据动手。宦官们就捏造证据,连哄带吓的让十几岁的少年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行动。
第二天,郭崇韬接到李继岌议事的邀请,才进府中就被宦官们拿下杀死,五个儿子也纷纷被杀。大军班师回朝。前军大将康延孝本是后梁大将,投降后晋,归附郭崇韬手下,如今又惊又怕。举兵造反。伐蜀大军的归途被阻。
此时的洛阳,后唐的财政巨大漏洞在李存勖和刘后的手里越来越大。终于激起了魏博镇兵变。望眼欲穿的蜀中的财宝金银迟迟无法收入囊中。派出的镇压兵变的部队也加入其中,拥戴李嗣源为主,向洛阳进发。李存勖亲自领兵,才出洛阳没多远就部下四散。无奈退回宫中,准备第二天率亲兵再次出征。但是步兵集结在兴教门时再次哗变。李存勖中箭伤喉而死。刘后逃出洛阳,遁入尼姑庵中,终于还是被抓出缢死。李继岌的大军虽然剿灭了康延孝,可李存勖已死的消息传来,马上也四散而降。李继岌也自杀身死。那些内侍宦官也死的死,逃得逃。后唐换成了李嗣源的天下。
(三)长乐老---冯道
冯道的经历可谓传奇,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官至宰相。在五代如此乱世中屹立不倒。就连耶律阿保机杀入中原,冯道依然是做着他的安稳宰相。人送外号:“不倒翁。”
冯道初始是在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手下做官,当时还是挺有骨气志向的。刘守光准备自称大燕皇帝,冯道和同僚犯颜直谏。同僚被刘守光斩首,冯道被打入大牢。这次坐牢大概也从此打断了他的骨头。从此开始了他随遇而安的生涯。
冯道此人虽然没有一身铮铮铁骨,可性格柔顺,宽以待人,所以才能历仕十主,而无人倾轧。为官时年景不好,冯道还自居茅屋,将俸禄拿出来赈济灾民。主持雕版印刷儒家经书《九经》。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官方印刷书籍。在遇到五代里尚算得上彼善于此的唐明帝时,也能加以劝谏,勿要伤农。
而在石敬瑭临死前将自己唯一剩下的幼子石重睿托付于他,可他转身就以国赖长君之名与另一重臣景延广迎立石敬瑭侄子石重贵。石重贵反抗契丹失败,冯道施施然拜见耶律德光,被耶律德光笑问应属何物老子,安之若素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郭威派出冯道迎接刘知远的侄子刘赟来瞒天过海时,将刘赟手下尽行撤换,刘赟发现大事不妙,问计于冯道,冯道默然无语,刘赟的部将恨得拔刀想杀了冯道。刘赟却挥手喝退了手下:“此不关冯公事。”
在冯道晚年,郭威去世,柴荣即位后,一代雄主不惧契丹,坚决准备迎战北汉契丹的联合进攻之时,冯道也许是想起了前些年的石重贵的下场,一反常态的坚决反对柴荣的亲征。坚定的嘲讽柴荣不是唐太宗,比不了他亲征灭敌;算不上泰山,谈不上泰山压顶。把柴荣气得把这老儿赶去修筑郭威陵墓。自己率大军争气的大败契丹北汉联军。冯道没想到自己居然看走了眼,一月不到,就悻悻病逝。这位晚年自号长乐老,写下《长乐老集》的奇人,就这样在乱世中安度一生。
(四)桑维翰
儿皇帝石敬瑭的谋主腹心,年轻时参加科举,结果因为相貌丑陋,名落孙山。惊怒之下,自铸了一台铁砚台。立下誓言:“铁砚磨穿了,我才会考虑从其他出路为官。”留下了磨穿铁砚的典故。终于在后唐年间进士及第。投入到石敬瑭手下。
石敬瑭和李从珂水火不容之际,桑维翰在石敬瑭身后推波助澜,用无可争议的筹码让耶律德光选择支持儿皇帝石敬瑭,打败李从珂,建立了后晋。
但是这种手段拿下的江山名声实在太臭,虽然桑维翰个人的政治才能不错,但是贪财如命,加上名声问题,使得他也屡屡在中央和地方间来回调动,并无法发挥他的政治经济才能。当时的镇州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书要求请讨契丹,举朝纷纷响应,建议和契丹断交,桑维翰得到消息后,马上密表上奏,说明当年因为形势危急,所以出此下策。而如今实力还远远没有得到恢复,不宜过早和契丹断交。石敬瑭思前想后,继续向契丹称臣,休养生息。
石敬瑭死后,景延广依靠拥立石重贵的机会大权独揽。为了博取好名声,准备改变对契丹策略,称侄不称臣。桑维翰在石重贵这里可没有在石敬瑭那里那么好使,劝谏无效。契丹耶律德光怒不可遏,发兵攻打后晋。在第三次大举进兵后终于依靠杜重威李守贞双双归降下获得了胜利。桑维翰被投降契丹,带头杀入汴梁的后梁降将张彦泽所杀。耶律德光进入汴梁后,得知张彦泽睚眦必报擅杀大臣,秽乱宫闱,下令斩首。因为得罪的人太多,张彦泽的尸身被捣成了肉酱
(五)安重荣
本来此人未必轮得到单独一提,只是他却说出了一句中唐以后,兵连祸结的中华大地上的不是真理的真理。透过这句话,就能看出为什么会从安史以来,连绵一百余年的战乱纷争。为什么赵匡胤兄弟建立的北宋会如此坚决的兴文抑武。
安重荣本是后唐将领,发现李从珂败局已定时投降石敬瑭,获封成德节度使。他本身出身兵卒,很快就一跃而为节度使,再看到李从珂石敬瑭纷纷凭借兵变,摇身一变成为皇帝。不由得对手下说道:“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一语道破了武夫专政的核心。
安重荣看不上石敬瑭对契丹的奴颜婢膝,暗中招徕契丹内部的部众投奔,还联络幽云各州心向中原的百姓,上书石敬瑭要求反抗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且将文书向朝野文武和各地节度使传递,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耶律德光大怒,要求石敬瑭必须交还部众,制止安重荣的行为。石敬瑭左右为难,连下十道诏书劝谕安重荣。安重荣看石敬瑭执迷不悟,联络安从进一南一北起兵反叛。
但是安重荣安从进两人的部队离做皇帝的实力还是差了一截。两人兵败被困,先后被杀。只是石敬瑭也被这一次次的内外交困折磨的疾病缠身,在两人死亡之间命赴黄泉。
成王败寇,安重荣在发出最狂之声后到底没有做成他想当的天子。虽然难以判断他打出的旗号到底是真实的想法还是只是为了师出有名。但是千载之后,这位莽撞的想做个马上天子的安重荣还是要比那空有爱民之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名声好得多得多。
本来我是想把黄巢朱温李克用柴荣都单独写写,后来觉得要写太长了。而且在五代里要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还是写一些相对不那么出名的好了。就没动手。现在在168楼附了以前兴起时写的李存勖小传。这小子打仗太帅了,就算政治再拉胯,我也还是会偏爱几分。
唐末农民起义,唐僖宗从长安跑路。到处抱大腿求援,启用曾经的反贼李克用,打得黄巢连战连败。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叛变。朱温被封节度使,在河南一带被黄巢围攻。大战近一年,还是李克用率兵赶来才彻底击败黄巢救了朱温一命,但是酒席宴上嘴臭把朱温狠狠损了一顿。朱温恼羞成怒,半夜上源驿想斩草除根却被李克用手下拼死相救,让李克用跑了,两人从此结仇。这要算五代十国的前因。
先说十国,因为他们都是只想割据,毫无统一南北的希望和实力。
(1)唐僖宗从四川返回长安,他的太监阿爹田令孜留自己兄弟镇守四川,可不是那块料,最终被王建拿下四川,建立前蜀。
(2)黄巢灭后,手下星散,但是并没有全部灭亡,和黄巢联合的秦宗权横行江淮河南,最后的余部在马殷率领下入湖南建立楚。
(3)被秦宗权部队一路驱赶,退入福建的一支部队,最终推举王审知兄弟为主,建立闽。
(4)杨行密抵抗住秦宗权占据江淮一带,后来建立吴。
(5)钱缪在杨行密和秦宗权交手之际,乘机击败领导董昌占据杭州浙江建立吴越。
(6)世风日下,岭南节度使刘隐趁机割据,建立南汉
(7)荆州高季昌,朝秦暮楚,随时向洛阳开封投降,建立南平
(8)杨行密早死,儿子不中用,杨行密的部将们一番厮杀,最后徐温获胜。辅政杨氏,实际上是杨吴太上皇。可大儿子玩火惹恼了部下,和他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徐温的义子徐知诰乘机上位当上了世子,徐温死后,篡位建立南唐。
(9)前蜀灭亡后,李存勖留姐夫孟知祥和后梁降将董璋分别为东西川刺史。随后后唐大乱,孟知祥打败董璋,建立后蜀
(10)后汉灭亡,刘知远弟弟刘崇不服郭威割据山西太原一带,向契丹称臣,建立北汉。
下面说五代
(一)后梁(907-923):李克用打败黄巢后可以说是实力天下第一,可是政治眼光实在差劲。勤王获胜依然不在皇帝身边安插亲信,活活受人排挤。对人处事全凭义气,屡屡遭人背叛。实力反而逐渐萎缩。朱温虽然身处河南中心,四面受攻之势。可是此人确实狡诈善战,硬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实力越变越强。控制了皇帝,拿下了河南山东,控制了大部分河北。然后篡位登基,建立后梁。
当时的北方局势,李克用基本被压缩至山西,河北魏博镇基本听命汴梁,幽州的刘守光父子独立,河北的成德镇和义武镇半独立但是依附后梁。耶律阿保机的实力逐渐在草原开始壮大。李克用的太原也两次被后梁围攻。直到李克用临死,后梁大军都已经围攻重镇潞州将近一年了。
李克用死后,儿子李存勖先平定了叔父李克宁叛乱,挥军直扑潞州,大破夹寨大营。干脆利落的解了潞州之围,让朱温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随即用千古罕见的忠宦张承业掌内政,周德威和父亲留下的一群义子掌兵权。和后梁连年血战。同时破幽州灭刘守光。打败耶律阿保机,先后把成德义武魏博拿下,和后梁在黄河岸边继续大战。
朱温死于荒淫后,四子朱友贞最终即位为梁末帝,而李存勖虽然胜多败少,但是唐朝安史以来的习惯,部下还是会不时爆发叛乱,让他的战果大打折扣。导致他虽然屡屡获胜,可也屡屡再次被后梁扳回劣势。在梁末帝挖开黄河,希望黄泛区大水阻隔李存勖,用后梁大军偷袭太原之际,李存勖破釜沉舟领精兵轻装前进,七天穿越黄泛区,活捉后梁大将王彦章,直扑洛阳,梁末帝的大军被河水阻隔,回援不及。后梁亡。
(二)后唐(923-936),沙陀族,五代的后四代都是它的延伸继续。李存勖灭后梁后,和平收回陕西汉中附近的岐国,七十天灭前蜀,一时之间,人人认为天下将定。可李存勖的政治手腕实在拉胯。魏博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镇压,结果李嗣源的部队在魏州城下再次兵变,拥立李嗣源为帝,回师洛阳。李存勖一夜之间众叛亲离。平叛中中箭身亡。
李嗣源是李克用义子,他本人并无心造反,可部下的兵变让他无计可施。加上李存勖身边的元行钦等人从中作梗,李嗣源只得无奈的向洛阳进军。洛阳兵变李存勖死,李嗣源即位,他那几年要算五代时难得安静的几年。
李嗣源死后,儿子不放心李嗣源义子李从珂,派兵攻打李从珂,李从珂从小随李嗣源出生入死。对着城下放声大哭。结果历史上最戏剧的一幕诞生了,城下的部队倒戈投降,拥立李从珂杀回洛阳,李从珂大喜过望,许下了自己完成不了的封官许愿。李嗣源的亲儿子死了,李从珂即位,砸锅卖铁也凑不齐当初许下的赏赐,禁军大失所望,纷纷传言:“除去菩萨,扶起生铁。”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当年梁晋两军大战,他和李从珂是李嗣源军中的左膀右臂。在李从珂胜局已定时,石敬瑭交出了逃来投奔自己的落难皇帝李从厚(李嗣源的儿子)。但是两边都不信任对方,李从珂到底还是派兵讨伐石敬瑭。这时的契丹已经逐渐强大,石敬瑭慌不择路,在大汉奸桑维翰的建议下,向比自己小十三岁的耶律德光自称儿子,割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救死之术,当时的他被困太原孤城,反正全是空头支票)当时真正的幽州的主人赵德均父子同样首鼠两端,一样向契丹称臣,希望借助契丹的力量当皇帝。桑维翰抱着耶律德光的大腿痛哭流涕,终于感动了他,指着帐前的石头说:“此石不灭,不负石郞”’。赶走了赵德均的使臣。解石敬瑭太原之围,随即拥护石敬瑭南下洛阳。后唐大将张敬达失利被困几十日,被手下将领杀死投降耶律德光,李从珂跟着李存勖李嗣源血战几十年,如今胆气尽丧,举家自焚,同时也烧毁了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让这件稀世奇珍从此在历史上失踪。而洛阳也从此退出了古都行列,石敬瑭迁都开封汴梁
(三)后晋(936-947),石敬瑭即位后,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契丹。但是他的为政倒是算得上与民休息。只是手下看到皇帝如此容易当得,自然有人学习,魏博镇有人造反。石敬瑭派人镇压,结果领兵将领也突然造反,回军攻打洛阳,石敬瑭剩下的两个亲儿子先后被杀。这次兵变虽然平息,但是后面依然是兵变和契丹交相逼压。石敬瑭又气又急,不久即死,传位给侄子石重贵。石重贵倒是个硬脾气,向耶律德光称侄不称臣,惹恼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起大兵攻打后晋,但是后晋两次大败耶律德光。第三次进攻,后晋军领军大将杜重威李守贞不顾部下将士反对,不战而降。争相想做第二个儿皇帝,石重贵被俘送往草原,后事不详。后晋亡。
耶律德光消灭了后晋后并没有再立围在自己身边跪舔的汉奸们当新皇帝。虽然耶律德光在契丹的发展上立下了大大的功劳。可实际上一直被自己的老妈述律平强势控制,自己的皇位是老妈从自己哥哥耶律倍那里抢来的,而自己也在老妈的胁迫下不得不立弟弟做了皇太弟。如今拿下了中原,耶律德光天高皇帝远,想做个中原皇帝来摆脱那个恐怖老妈。可自己的政策水平跟不上,契丹兵的烧杀抢掠打草谷的统治方式让中原百姓四起奋力反抗。耶律德光不胜其烦,不久只得承认无法收拾局面收兵回北,在杀狐林病死。老百姓没那么客气,直接把此地改名杀胡林。契丹占领中原的企图失败了。
(四)后汉(947-950)
开国皇帝刘知远,沙陀人。石敬瑭的部下,在李存勖和梁末帝沿黄河血战时,曾经救过石敬瑭的命,从此成为了亲信将领,在石敬瑭向契丹请救兵时,不赞成割地和称儿,替自己在后晋这个声名狼藉的朝廷里博得了一些好名声。石重贵时刘知远镇守太原重镇,对于抵抗契丹,刘知远是只见吆喝不见出力。只是默默的在太原积攒实力。所以耶律德光收拾不住局面时,刘知远很顺利的摘下了桃子。建立了五代最短暂的后汉。
刘知远从契丹手里拿下烂摊子不久就得病身亡。儿子十分的不靠谱,大杀老爹留下的辅国重臣。杀到郭威的时候,郭威不干了,起兵很顺利的杀进汴梁,斩杀了这位皇帝。一面派使臣前往太原,迎接刘知远的侄儿来做新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本来对自己的侄儿被杀怒发冲冠,看到新皇帝是自己儿子时转怒为喜,立马让儿子去东京汴梁去做皇帝。结果没想到儿子还没到汴梁,郭威指使士兵演出了一幕黄袍加身的喜剧,抢先登上了皇位,刘崇儿子自投罗网,马上被废后囚杀。刘崇再次怒发冲冠,马上起兵,向契丹称臣,号为侄皇帝。建立北汉这个十国里唯一的北方政权,和后周从此成为死敌。
(五)后周(951-960)
开国皇帝郭威,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昭在攻打成德镇的时候阵亡,他的儿子却反叛李存勖,投降后梁。大举征兵,郭威因此入伍。后来此人造反失败,部队被李存勖收编,郭威从此成为刘知远部下,因战功而逐渐成为重臣,刘知远的儿子汉隐帝大杀功臣,还派出刺客前往郭威军中刺杀郭威。刺客向郭威告知了详情,郭威起兵,一路顺风的拿下汴梁,随即称帝。只是自己在都城的儿子们全部被杀,绝后。郭威的大舅子的儿子柴荣从小跟在郭威身边长大,做了郭威的养子,如今正式改名郭荣,继承后周。
郭威在五代君主里要算得上是良好的一位,虽然拿下汴梁还是让全军大掠三天,可毕竟及时下达了禁止令,而后的行政举措也让后周境内生产力得以恢复,实力稳步提升。四年后郭威病死,柴荣即位。
北汉趁政局动荡联合契丹南下攻打后周,柴荣当机立断领兵出击,可兵骄将横的老毛病再次发作,指挥右军的两员将领直接领兵逃跑,把周世宗晾在了战场,幸亏柴荣自己给力,禁军将领张永德赵匡胤等人英勇奋战,加上契丹人未出全力,终于转败为胜。取得了高平大战的胜利,稳定了后周。柴荣获胜后马上把那两位当先逃跑的将领斩首,重新整顿部队。强干弱枝,建立了强大的禁军。并依靠这支部队四面出击,北面收复了山南数州,南边一直对南唐作战,夺取江淮大片土地,西面打败后蜀,逼近四川。
在周世宗征集重兵,连下山南三州三关,进军幽州,辽国的睡王也终于睡不下去调集大军准备决战之时,柴荣突染重病,只得退军,放弃了对幽州的攻击。柴荣随即病逝,半年后,赵匡胤上演了第二出黄袍加身的戏码,柴荣所任命的大臣将军纷纷倒戈,只有一个韩通死节。七岁的儿子柴宗训退位,北宋建立。
最后说下十国的灭亡
(1)前蜀,李存勖灭亡后梁后,派大将郭崇韬攻打前蜀,一路上寥寥数战,其余望风而降。后世花蕊夫人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两句名句其实拿来说前蜀更合适,后蜀的灭亡其实战斗激烈得多。只是灭蜀对大将不利的这个诅咒再次显灵,郭崇韬含冤被杀。大将康延孝夏令奇也在漩涡中丧命。伐蜀大军总司令李存勖的儿子李继岌最后也自杀身亡。
(2)南平,一路靠着混日子过日子,赵匡胤的时候混不下去了,献土纳降。
(3)杨吴,杨行密拿下江淮,在清口大败后梁,阵斩庞师古,奠定了杨吴的根基,但是杨很快早逝。儿子乱搞,徐温从中崛起,另立新君,从此杨氏政权变成了徐温做主。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废杨吴,建立了南唐。
(4)吴越,钱缪建立后一直和杨吴南唐摩擦不断,全力献媚河南五代朝廷,宋太宗时纳土投降。兵不血刃。从此钱氏成为江浙望族。钱学森钱钟书钱伟长等等等等皆出于此
(5)闽,王审知兄弟在福建保境安民,被老百姓拜为闽王。但是儿子们骨肉相残,内乱不断,被南唐消灭。
(6)楚,马殷本人倒是保境安民,可等到儿子上来就不行了,内乱相继。最后被南唐所灭。
(7)南汉,和其他国家交流极少,所以虽然几代君主都是无法无天,凶残暴虐也没人管,最后被大概整个北宋最多被后人唾骂的潘美率军消灭了这个南方小国。
(8)后蜀,李存勖的姐夫孟知祥建立,几年后去世,儿子孟昶即位,其实他倒是除了有点好色以外没太多毛病,不过实力确实只能是等待中原王朝前来消灭,这个等待等了三十年,赵匡胤结束了他水殿风来暗香满的生活。
(9)南唐,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借着养父的权势,轻轻松松的拿下了杨吴这份大礼,其实徐温除了前面被杀的儿子外还是有其他的亲生儿子的。但是他却一没有直接篡杨家的位置,二没有把世子位置给亲生儿子们。便宜了徐知诰。不过徐家在南唐也因此没有被这位外来人过河拆桥,安稳度世。也许这就是徐温没做绝的原因吧。杨氏的子女却没有这么幸运,全族被圈养不得出入几十年,只得自行乱伦婚配,后来柴荣部队打到圈养地附近,杨氏全家被徐知诰的儿子李璟下令满门抄斩。
徐知诰建立南唐后,恢复原姓李,改名李昇。南唐在南方诸国里实力最强,但是东面一直无法搞定吴越,虽然先后灭掉过闽和楚,但无法有效控制,大部丢失。耶律德光占据中原大乱之时,南唐依然无力分一杯羹,注定无所作为。最终只得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了。末代皇帝李煜写下绝命词虞美人后中牵机毒而死。
(10)北汉,后周北宋的死敌。太原天下坚城,整个五代时期从来没有被正面攻克过,朱温郭威柴荣赵匡胤无不望城兴叹。北汉只要一有机会就向契丹借兵攻打南方。契丹乐得烧杀抢掠。赵匡胤赵匡义鉴于契丹的强盛,在吃过几次亏后。把硬骨头留在后面啃,先消灭了南方诸个政权,最后才来死磕北汉。
直到宋太宗时期,北宋才在第二次攻击太原时拿下了太原消灭了北汉。赵匡义打太原坚城打得心头火起,下令整个拆除了这个北方要塞重镇,一百多年后,金军大举南侵,其实真正的大规模激烈的战斗是在太原展开。重新建起的城墙威力大减,宋军被金军围城打援,守不住攻不下,野战集团军基本全军覆没,太原沦陷。给了汴梁那些脑满肠肥的昏君贪官重重一击,放弃了抵抗。
剩下再多写一点,其实和五胡十六国一样,有一些割据政权并没有被算进来。
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的燕,割据幽云,实力雄厚。但是在刘守光称帝后很快被李存勖消灭。
李茂贞的岐,割据凤翔一带。虽然在唐末他很是风光了一阵,可很快被打得只能不时的靠南方的王建前蜀或者河东的李克用李存勖救命。虽然靠着朱温的猜忌送来了大将刘知俊。可几年后刘知俊再次被猜忌逃往前蜀迎来他自己的末日,而岐国一直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李存勖一鼓作气消灭后梁的雄风吓坏了岐国,在李存勖准备部队攻打前蜀时,李茂贞的儿子献土投降。
马殷的楚国被灭后,后唐的将军却无力掌握湖南土地,当地的军阀一番混战,最后大将周兴逢获得胜利,占领湖南。但是却并未称帝,只是自称留后。压抑了自己的欲望果然也就替自己留了后,周兴逢死后,北宋大军压境,周兴逢的部将拥戴着他的儿子投降了北宋,保住了性命。
最后写几个五代十国里的名人,毕竟他们都在五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因为五代本身的关系,很可能在普通人里默默无闻。
(1) 千古忠宦-张承业:
太监这个词从古到今已经被无数的骂名淹没了,其实只要是人,都会有好有坏。哪个太监最坏这个问题可能难有公论。但是要是论忠心论能力,两者结合,张承业是当之无愧的国史第一。
唐代的太监监军制度臭名昭著。河东李克用也被分配了张承业这位监军。但两人却脾气相投,肝胆相照。在朱温下令各地节度使斩杀监军时,李克用硬生生顶着朝廷旨意,留下了张承业。张承业也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为李克用处理内政,备办粮草。实际上就是李克用的萧何。虽然李克用因为自己政治上的幼稚树敌无数,让自己从优势变成大大的劣势,可张承业却硬生生运筹帷幄,靠河东一隅鼎立支撑李克用对抗朱梁而后勤无忧。
李克用临死之时,局面内忧外患,义子李嗣昭被围潞州一年,大将周德威领兵出援尚未到达。李克用托孤李存勖于弟弟李克宁和左右手一般的张承业。却不想李克宁很快就动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张承业和李存勖察觉了李克宁的反叛动向,迅雷不及掩耳的拿下了这个隐患。随即火速召回周德威大军。让梁军以为李存勖软弱可欺。实际率领精锐骑兵连夜出发,趁拂晓浓雾之机,一举突袭梁军夹寨大营。阵斩两万余梁军,围困潞州的十万梁军土崩瓦解。得到老对头死讯的朱温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了夹寨败报。不由得大惊失色:“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虽死犹生。”
张承业也随即在河东境内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河东王霸之基,从此而奠。即使是自己的侄子和亲族犯法也一视同仁,秉公办理。在太原德高望重,人人钦服。
李存勖在前线和后梁名将刘鄩两军对峙大战之时,另一位后梁将军王檀偷偷率兵奇袭太原。张承业临危不乱,虽然部众不多,可依然迅速组织百姓上城协防,依靠太原坚城挡住了敌人的进攻,李存勖的援军随即赶回,挫败了敌人的阴谋,替李存勖保住了太原老巢。
李亚子李存勖虽然军事才能五代第一,但是政治才能实在糟糕,对后勤财政一窍不通,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幸好有张承业这位尽心尽力的管家掌管财政,才让李存勖一直后勤无忧。就这李存勖依然觉得被他碍手碍脚,借儿子李继岌生日之机想让张承业答应自己挥霍无度的请求,却不想张承业当场拒绝,双方闹得很僵。幸好李存勖的生母曹氏和嫡母刘氏皆是贤明之人。帮理不帮亲。坚定站在张承业一边,李存勖本人是个孝子,当众向张承业认错,化解了危机。
随着李存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周围的人打起了做个从龙之臣的主意,纷纷向李存勖劝进,希望李存勖称帝。张承业听到消息后,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从太原赶赴李存勖的军前劝谏。张承业本人是一腔热血忠于大唐。但几十年的辛苦奔波后,自己也明白大唐难以落日重升。但一片耿耿忠心还是让他不吐不快,希望能保留下微小的希望。
史籍里他的劝说原文并不难,我就省点事直接复制了。我王世忠唐室,历救患难,所以老奴事王,至今已三十余年,为王聚积财赋,召补兵马,誓灭逆贼,恢复本朝宗社,借尽臣心。今河北甫定,朱氏尚存,王乃遽即大位,实与前时征伐初意,殊不相同,天下谓王自相矛盾,必致失望,尚有不因此解体么?今为王计,最好是先灭朱氏,为列圣复仇,然后求立唐后,南取吴,西取蜀,泛扫宇内,合为一家。那时功德无比,就使高祖、太宗,再生今世,也未能高居王上,王让国愈久,即得国愈坚,老奴并无他意,不过受先王大恩,欲为王立万年基业,请王勿疑!。李存勖听后犹疑不决,只是诺诺而言:“我本无心,诸侯相劝,不便相违。”
张承业看出李存勖的本心。出帐后仰天大哭:“诸侯血战,本为唐室,今王自取,不特误诸侯,兼误老奴。”随即返回太原,郁郁成病。次年以七十八岁高龄去世。李存勖感念他的耿耿忠心,在他成病去世之前,绝口未提自立称帝之事。
(二)郭崇韬
郭崇韬是张承业去世以后,李存勖的下一任心腹和宰相。识兵机,有谋断,但是心胸不算宽广,和周围的同僚难以和谐。最终也因此丧命。
郭崇韬在李存勖大败耶律阿保机,沿黄河血战,拿下黄河南岸杨刘城这一据点的多次战役中都提供了关键的建议和作用。在梁晋交锋的最后时刻,后梁末帝朱友贞挖开黄河,形成黄泛区,阻碍李存勖的部队行动。同时兵分四路,准备和李存勖决战之时,晋军后方的卫州又发生叛乱,部将建议用黄河南岸的郓州和黄河北岸的卫州交换,梁晋双方以黄河为界。李存勖对这建议大为恼怒。但自己一时也想不出对策,回到自己帐中生闷气。郭崇韬向他提出了决定性的建议,集中精兵,出其不意越过黄泛区,趁着敌人主力四散之机,迅速消灭当面之敌铁枪王彦章。直抵洛阳城下。朱友贞走投无路,自杀身亡。李存勖即位十五年和后梁年年血战,这八天最终决定了胜负。
郭崇韬因此居功至伟,受封丹书铁券,赐以不死。大批的后梁降将纷纷献出金银财宝,希望他能美言举荐或者手下留情,郭崇韬来者不拒,全盘照收。手下有人劝他这样树大招风。郭崇韬不以为意,我这是为皇帝收财,这些降将降臣人心惶惶,我收了他们的钱财是为了稳定他们的心态,等皇帝来了,这些钱我全部要交给皇帝的。果然等李存勖登基称帝之时,所有钱财郭崇韬全部交给了李存勖。
为了树立内援,郭崇韬帮助刘氏成为了李存勖的皇后,只是这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古代中国史很喜欢把兴亡归罪到女人头上,很多女人背上亡国祸水的骂名其实挺冤的。但这位李存勖的刘皇后可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灭门灾星。刘氏很快因为自己的奢侈无度被郭崇韬节制而怀恨在心,加上郭崇韬痛恨唐代的宦官专权,对宫中内监十分严厉。所以很快得罪了李存勖身边的这群人物而岌岌可危。
郭崇韬自己也感觉到了危险,随即建议李存勖出兵伐蜀。李存勖随即任命自己十几岁的儿子李继岌为伐蜀主帅,郭崇韬为副帅,担当实际统帅之位。前蜀的王衍不堪一击,七十天就全军投降。亡国的将军大臣再次踩破了郭崇韬的门槛。郭崇韬再次像梁国的那次一样来者不拒。跟随在李继岌身边的宦官内侍们眼红了,向李存勖和刘后密告郭崇韬贪污和意图割据谋反。
李存勖并没有全部听信了这些谗言,只是下令传送旨意的太监,郭崇韬如果已经班师回朝,则天下太平,否则可以除掉郭崇韬。太监们并不满意这种模棱两可的诏书,劝说刘氏去向李存勖讨要明确的诏书。李存勖还没有昏庸到无可救药,不同意事情未明就擅杀大臣。刘氏自己瞒着老公偷偷下了一道教令给儿子李继岌,要求杀死郭崇韬。
当传令太监来到四川,郭崇韬已经定下了班师之期,即将出发,但这些宦官小人等不及了,要求李继岌立即下令逮捕杀死郭崇韬,李继岌和父亲一样,并不愿意就这样无凭无据动手。宦官们就捏造证据,连哄带吓的让十几岁的少年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行动。
第二天,郭崇韬接到李继岌议事的邀请,才进府中就被宦官们拿下杀死,五个儿子也纷纷被杀。大军班师回朝。前军大将康延孝本是后梁大将,投降后晋,归附郭崇韬手下,如今又惊又怕。举兵造反。伐蜀大军的归途被阻。
此时的洛阳,后唐的财政巨大漏洞在李存勖和刘后的手里越来越大。终于激起了魏博镇兵变。望眼欲穿的蜀中的财宝金银迟迟无法收入囊中。派出的镇压兵变的部队也加入其中,拥戴李嗣源为主,向洛阳进发。李存勖亲自领兵,才出洛阳没多远就部下四散。无奈退回宫中,准备第二天率亲兵再次出征。但是步兵集结在兴教门时再次哗变。李存勖中箭伤喉而死。刘后逃出洛阳,遁入尼姑庵中,终于还是被抓出缢死。李继岌的大军虽然剿灭了康延孝,可李存勖已死的消息传来,马上也四散而降。李继岌也自杀身死。那些内侍宦官也死的死,逃得逃。后唐换成了李嗣源的天下。
(三)长乐老---冯道
冯道的经历可谓传奇,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官至宰相。在五代如此乱世中屹立不倒。就连耶律阿保机杀入中原,冯道依然是做着他的安稳宰相。人送外号:“不倒翁。”
冯道初始是在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手下做官,当时还是挺有骨气志向的。刘守光准备自称大燕皇帝,冯道和同僚犯颜直谏。同僚被刘守光斩首,冯道被打入大牢。这次坐牢大概也从此打断了他的骨头。从此开始了他随遇而安的生涯。
冯道此人虽然没有一身铮铮铁骨,可性格柔顺,宽以待人,所以才能历仕十主,而无人倾轧。为官时年景不好,冯道还自居茅屋,将俸禄拿出来赈济灾民。主持雕版印刷儒家经书《九经》。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官方印刷书籍。在遇到五代里尚算得上彼善于此的唐明帝时,也能加以劝谏,勿要伤农。
而在石敬瑭临死前将自己唯一剩下的幼子石重睿托付于他,可他转身就以国赖长君之名与另一重臣景延广迎立石敬瑭侄子石重贵。石重贵反抗契丹失败,冯道施施然拜见耶律德光,被耶律德光笑问应属何物老子,安之若素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郭威派出冯道迎接刘知远的侄子刘赟来瞒天过海时,将刘赟手下尽行撤换,刘赟发现大事不妙,问计于冯道,冯道默然无语,刘赟的部将恨得拔刀想杀了冯道。刘赟却挥手喝退了手下:“此不关冯公事。”
在冯道晚年,郭威去世,柴荣即位后,一代雄主不惧契丹,坚决准备迎战北汉契丹的联合进攻之时,冯道也许是想起了前些年的石重贵的下场,一反常态的坚决反对柴荣的亲征。坚定的嘲讽柴荣不是唐太宗,比不了他亲征灭敌;算不上泰山,谈不上泰山压顶。把柴荣气得把这老儿赶去修筑郭威陵墓。自己率大军争气的大败契丹北汉联军。冯道没想到自己居然看走了眼,一月不到,就悻悻病逝。这位晚年自号长乐老,写下《长乐老集》的奇人,就这样在乱世中安度一生。
(四)桑维翰
儿皇帝石敬瑭的谋主腹心,年轻时参加科举,结果因为相貌丑陋,名落孙山。惊怒之下,自铸了一台铁砚台。立下誓言:“铁砚磨穿了,我才会考虑从其他出路为官。”留下了磨穿铁砚的典故。终于在后唐年间进士及第。投入到石敬瑭手下。
石敬瑭和李从珂水火不容之际,桑维翰在石敬瑭身后推波助澜,用无可争议的筹码让耶律德光选择支持儿皇帝石敬瑭,打败李从珂,建立了后晋。
但是这种手段拿下的江山名声实在太臭,虽然桑维翰个人的政治才能不错,但是贪财如命,加上名声问题,使得他也屡屡在中央和地方间来回调动,并无法发挥他的政治经济才能。当时的镇州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书要求请讨契丹,举朝纷纷响应,建议和契丹断交,桑维翰得到消息后,马上密表上奏,说明当年因为形势危急,所以出此下策。而如今实力还远远没有得到恢复,不宜过早和契丹断交。石敬瑭思前想后,继续向契丹称臣,休养生息。
石敬瑭死后,景延广依靠拥立石重贵的机会大权独揽。为了博取好名声,准备改变对契丹策略,称侄不称臣。桑维翰在石重贵这里可没有在石敬瑭那里那么好使,劝谏无效。契丹耶律德光怒不可遏,发兵攻打后晋。在第三次大举进兵后终于依靠杜重威李守贞双双归降下获得了胜利。桑维翰被投降契丹,带头杀入汴梁的后梁降将张彦泽所杀。耶律德光进入汴梁后,得知张彦泽睚眦必报擅杀大臣,秽乱宫闱,下令斩首。因为得罪的人太多,张彦泽的尸身被捣成了肉酱
(五)安重荣
本来此人未必轮得到单独一提,只是他却说出了一句中唐以后,兵连祸结的中华大地上的不是真理的真理。透过这句话,就能看出为什么会从安史以来,连绵一百余年的战乱纷争。为什么赵匡胤兄弟建立的北宋会如此坚决的兴文抑武。
安重荣本是后唐将领,发现李从珂败局已定时投降石敬瑭,获封成德节度使。他本身出身兵卒,很快就一跃而为节度使,再看到李从珂石敬瑭纷纷凭借兵变,摇身一变成为皇帝。不由得对手下说道:“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一语道破了武夫专政的核心。
安重荣看不上石敬瑭对契丹的奴颜婢膝,暗中招徕契丹内部的部众投奔,还联络幽云各州心向中原的百姓,上书石敬瑭要求反抗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并且将文书向朝野文武和各地节度使传递,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耶律德光大怒,要求石敬瑭必须交还部众,制止安重荣的行为。石敬瑭左右为难,连下十道诏书劝谕安重荣。安重荣看石敬瑭执迷不悟,联络安从进一南一北起兵反叛。
但是安重荣安从进两人的部队离做皇帝的实力还是差了一截。两人兵败被困,先后被杀。只是石敬瑭也被这一次次的内外交困折磨的疾病缠身,在两人死亡之间命赴黄泉。
成王败寇,安重荣在发出最狂之声后到底没有做成他想当的天子。虽然难以判断他打出的旗号到底是真实的想法还是只是为了师出有名。但是千载之后,这位莽撞的想做个马上天子的安重荣还是要比那空有爱民之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名声好得多得多。
本来我是想把黄巢朱温李克用柴荣都单独写写,后来觉得要写太长了。而且在五代里要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还是写一些相对不那么出名的好了。就没动手。现在在168楼附了以前兴起时写的李存勖小传。这小子打仗太帅了,就算政治再拉胯,我也还是会偏爱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