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ggy
2021-08-11T11:46:50+00:00
写在前面,我看的书比较少,所以也不知道这个理论现在靠不靠得住,又因为没啥经验在这方面缺少发言权[s:ac:瞎],如果不对,望轻喷,如果有大佬的话,也希望不吝赐教
主要是演化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个假设,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Flinn & Alexander,2007)。”
“性选择意味着能更成功地繁殖后代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演化和适者生存一点也没关系。你死还是生并不是个问题。演化的关键是繁殖后代。尽管所有的有机体最终都会死亡,但并非所有的有机体都能繁殖后代。而且在能繁殖后代的有机体中,有些繁殖的后代数量更多(Ash & Gallup,2008,p.313)。”
“演化学原理认为: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
“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Geary,2010)。”
“男女双方在生养孩子上的养育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的生物学差别,引起了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进化出不同的策略(Geary,2000)。可以想见,考虑到女性的繁殖能力有限,那些认真挑选配偶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更为成功,而那些挑选配偶不太认真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没有这么成功。男性刚好相反,那些追求和利用每一次交配机会的乱交式的男人繁殖就更为成功。如果他们频繁地变换性伴侣,其后代可能不容易存活,但是这种(养育)质量上的不足可以用(孩子)数量来弥补。所以,当今的妇女——正如这一演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Kenrick et al.,1990),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Schmitt,2005)。或许这种性别差异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另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系不确定(paternity uncertainty)的困扰。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即使女人的不贞行为比男人少(Tsapelas et al.,2011),男人对于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这一点较女人为甚(Schutzwohl,2006)。”(也许这是对处女情结的一个解释)
“如果男人想结婚安顿下来,常常偏好贞洁的女人作为将来的伴侣(Buss,2000)。男人还常常追求年轻、漂亮的妻子。当男人想确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时,比女人更看重外貌,随着年纪增长,老男人更加喜欢与更年轻的女子结婚(Kenrick & Keefe,1992)。”
“女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Greiling & Buss,2000)——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些男人并不是备选丈夫中最性感的家伙(Gangestad & Simpson,2000)。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Buss,2012)。”
“第三个假设,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Kanazawa,2010)。”
最后说下我的看法,演化形成的处男情节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其实不太具有适应性了,一方面是因为一般情况不会去怀疑血缘关系;另一方面是现在对性的观念并不趋于保守,也不符合人的需要。当然,每个人在择偶方面都有要求的自由,这应该得到尊重,但前提是要有现实的考虑,传统婚恋市场上,追求年轻、漂亮没有过性经验的女性要通过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来换取,因为这个抨击女性物质是偏激的。同时在传统婚恋市场上,处男并不是要求处女的砝码,这要通过女性地位的提高才能达到。
主要是演化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个假设,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Flinn & Alexander,2007)。”
“性选择意味着能更成功地繁殖后代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演化和适者生存一点也没关系。你死还是生并不是个问题。演化的关键是繁殖后代。尽管所有的有机体最终都会死亡,但并非所有的有机体都能繁殖后代。而且在能繁殖后代的有机体中,有些繁殖的后代数量更多(Ash & Gallup,2008,p.313)。”
“演化学原理认为: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
“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Geary,2010)。”
“男女双方在生养孩子上的养育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的生物学差别,引起了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进化出不同的策略(Geary,2000)。可以想见,考虑到女性的繁殖能力有限,那些认真挑选配偶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更为成功,而那些挑选配偶不太认真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没有这么成功。男性刚好相反,那些追求和利用每一次交配机会的乱交式的男人繁殖就更为成功。如果他们频繁地变换性伴侣,其后代可能不容易存活,但是这种(养育)质量上的不足可以用(孩子)数量来弥补。所以,当今的妇女——正如这一演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Kenrick et al.,1990),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Schmitt,2005)。或许这种性别差异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另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系不确定(paternity uncertainty)的困扰。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即使女人的不贞行为比男人少(Tsapelas et al.,2011),男人对于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这一点较女人为甚(Schutzwohl,2006)。”(也许这是对处女情结的一个解释)
“如果男人想结婚安顿下来,常常偏好贞洁的女人作为将来的伴侣(Buss,2000)。男人还常常追求年轻、漂亮的妻子。当男人想确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时,比女人更看重外貌,随着年纪增长,老男人更加喜欢与更年轻的女子结婚(Kenrick & Keefe,1992)。”
“女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Greiling & Buss,2000)——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些男人并不是备选丈夫中最性感的家伙(Gangestad & Simpson,2000)。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Buss,2012)。”
“第三个假设,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Kanazawa,2010)。”
最后说下我的看法,演化形成的处男情节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其实不太具有适应性了,一方面是因为一般情况不会去怀疑血缘关系;另一方面是现在对性的观念并不趋于保守,也不符合人的需要。当然,每个人在择偶方面都有要求的自由,这应该得到尊重,但前提是要有现实的考虑,传统婚恋市场上,追求年轻、漂亮没有过性经验的女性要通过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来换取,因为这个抨击女性物质是偏激的。同时在传统婚恋市场上,处男并不是要求处女的砝码,这要通过女性地位的提高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