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zler
2022-04-28T07:38:04+00:00
1600年起,明朝就饱受自然灾害摧残,尤其是1644年,南北大疫,日死万人,莫非大清真的是天选之子,上天都在帮忙入主中原?
1600年,嘉兴、嘉善,冬运河冰冻。
1601年,畿辅八府及山东、山西、辽宁、河南荒、旱、霜。
1602年,中原暴雨成灾,南方多冬雪。湖南浏阳,春大雪,民僵死。
1604年,北京、保定、辽东、山东、陕西、凤阳报水旱灾。
1606年,大水,淮安等县,正月雨雪甚。海南琼山,冬大寒,百物凋落,六畜冻死。
1607年,又是大水。陕西西安、凤翔等地,五月申戌大雹。福建邵武,冬十二月,大雪,大树丛竹尽折。
1608年秋,自江淮以北如陕西、河南等地,旱魃为虐,赤地千里。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 各地大水泛滥为灾。
1612年,是年山东、河南蝗灾,南方大水。河南淮阳正月寒冰,大折树木。淮阴,元旦大雪,深数尺,牲畜冻死不计。
1615年,是年三月至七月,不雨,民情嗷嗷,多逃亡者。盖自京畿、河北以至山东三千里。
1616年,是年春畿内、山东、河南、淮、徐,大饥。七月陕西旱,江西、广东发大水;河南、淮南、扬、常、镇蝗灾
1618年-1621年,天气持续由水转寒。河北清苑、容城等地,春三月,风雪异常,行人有冻死者。各地普降大雪,南北河冰,车马可渡。 1621年,、安徽、湖北、湖南普降大雪月余。汉水冰冻,冰坚可渡。
1622年,气温回暖,安徽舒城大雪,自冬历春深逾丈,穷民冻死者甚众。
1624年,河北卢龙、迁安、玉田,秋八月望,大风雨,冻死人民甚众。
1628年,上海松江连续三年见雪。陕西冬木冰,户县、周至,三伏无雨,冬大雪,牛羊多死。
1630年-1632年,大寒,多地大雨雹。湖北广济,大雪雷;雪雹冻死人畜无算。
1634年,江西、河南、云南大旱。安徽野鼠数百万自北渡江而南。广东雪灾,粤北正月大雪数日;从化、韶关两地雪深一二尺。
1635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多地大饥。
1638年-1639年,夏两京大蝗。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安徽、河南、海南等地大旱、大蝗。
1640年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大蝗、大饥;、三吴大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
1641年-1642年,大旱、大蝗、大饥、大乱,人相食,饿殍遍野。
1643年,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一脱者。
以下是1643年鼠疫详细介绍
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瘟疫
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爆发。到了五月,清军北退后不久(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初清兵破关而入,第二年五月返回),瘟疫进一步升级。按照当时锦衣卫指挥王世德的话,就是“一天死掉一万人,城门堵的上千棺材都出不去。”后来担任兵部主事的金铉甚至说:“京师大疫每天死的人是不可胜计,有的门和巷甚至全都空了。”
后来在清朝担任知县的宋起凤在回忆起这场瘟疫时仍心有余悸地说:“只要有一个人感染上疙瘩瘟,全家都会被传染,然后病亡,没人敢将他们的尸体放入棺中,亲属也不敢过问。”宋起凤所提到的疙瘩瘟,其实就是鼠疫,它的表现病症主要是头晕目眩,发高烧,身体隆起赘肉,并有血块,然后会出现暴毙的情况。疙瘩瘟有多厉害呢?根据《花村谈往》的记载,从八月到十月,京城内外传染疙瘩病的很多,有棺无棺的在九门加起来就有二十多万,堪称是一场超级大瘟疫。
到了这年十一月,北京又开始流行吐血瘟,很多人咳血后病死,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七年春天。这导致很多人不得不预写家书,免得死了连遗嘱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即使大内也不例外。可见情况有多严重。《花村谈往》说崇祯十六年的这场京师大疫疫死数百万。当然,数百万这个数字明显是夸张了,当时整个北京的人口也不过80-100万,但死了几十万人还是可信的。
由于在瘟疫流行的时候,明朝正好处于内忧外患中,因此崇祯皇帝在疫情蔓延的时候并没有展开救治,而是到了疫情严重的七月底时才下令拨银两万两收埋死者,并发银一千两给太医院治病。很显然,这点钱完全就是杯水车薪,在这么大的瘟疫面前起不到一点作用。这样一来,疫情就因为得不到一点控制,而造成了人员的大量死亡。本来就存在严重吃空饷的京营也因为瘟疫导致“营兵半空”,缺额数万。结果在李自成包围北京时,明军连征用叫花子守城都很困难。
在李自成的部队兵临城下时,守城军士只做到了每八垛有一个人守,经过多方征调,才做到了一人守一垛。而这些临时征调的人又饿又冷,因此对朝廷是非常怨恨。结果太监曹化淳开门后,守军很快就散去,没多少人去抵抗。于是李自成轻易地拿下了北京城。
不过李自成的部队在占领北京后,也感染了瘟疫,这导致他们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感染了大疫,不经过的地方则没有瘟疫。可以说,这场超级大瘟疫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1600年,嘉兴、嘉善,冬运河冰冻。
1601年,畿辅八府及山东、山西、辽宁、河南荒、旱、霜。
1602年,中原暴雨成灾,南方多冬雪。湖南浏阳,春大雪,民僵死。
1604年,北京、保定、辽东、山东、陕西、凤阳报水旱灾。
1606年,大水,淮安等县,正月雨雪甚。海南琼山,冬大寒,百物凋落,六畜冻死。
1607年,又是大水。陕西西安、凤翔等地,五月申戌大雹。福建邵武,冬十二月,大雪,大树丛竹尽折。
1608年秋,自江淮以北如陕西、河南等地,旱魃为虐,赤地千里。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 各地大水泛滥为灾。
1612年,是年山东、河南蝗灾,南方大水。河南淮阳正月寒冰,大折树木。淮阴,元旦大雪,深数尺,牲畜冻死不计。
1615年,是年三月至七月,不雨,民情嗷嗷,多逃亡者。盖自京畿、河北以至山东三千里。
1616年,是年春畿内、山东、河南、淮、徐,大饥。七月陕西旱,江西、广东发大水;河南、淮南、扬、常、镇蝗灾
1618年-1621年,天气持续由水转寒。河北清苑、容城等地,春三月,风雪异常,行人有冻死者。各地普降大雪,南北河冰,车马可渡。 1621年,、安徽、湖北、湖南普降大雪月余。汉水冰冻,冰坚可渡。
1622年,气温回暖,安徽舒城大雪,自冬历春深逾丈,穷民冻死者甚众。
1624年,河北卢龙、迁安、玉田,秋八月望,大风雨,冻死人民甚众。
1628年,上海松江连续三年见雪。陕西冬木冰,户县、周至,三伏无雨,冬大雪,牛羊多死。
1630年-1632年,大寒,多地大雨雹。湖北广济,大雪雷;雪雹冻死人畜无算。
1634年,江西、河南、云南大旱。安徽野鼠数百万自北渡江而南。广东雪灾,粤北正月大雪数日;从化、韶关两地雪深一二尺。
1635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多地大饥。
1638年-1639年,夏两京大蝗。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安徽、河南、海南等地大旱、大蝗。
1640年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大蝗、大饥;、三吴大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
1641年-1642年,大旱、大蝗、大饥、大乱,人相食,饿殍遍野。
1643年,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一脱者。
以下是1643年鼠疫详细介绍
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瘟疫
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爆发。到了五月,清军北退后不久(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初清兵破关而入,第二年五月返回),瘟疫进一步升级。按照当时锦衣卫指挥王世德的话,就是“一天死掉一万人,城门堵的上千棺材都出不去。”后来担任兵部主事的金铉甚至说:“京师大疫每天死的人是不可胜计,有的门和巷甚至全都空了。”
后来在清朝担任知县的宋起凤在回忆起这场瘟疫时仍心有余悸地说:“只要有一个人感染上疙瘩瘟,全家都会被传染,然后病亡,没人敢将他们的尸体放入棺中,亲属也不敢过问。”宋起凤所提到的疙瘩瘟,其实就是鼠疫,它的表现病症主要是头晕目眩,发高烧,身体隆起赘肉,并有血块,然后会出现暴毙的情况。疙瘩瘟有多厉害呢?根据《花村谈往》的记载,从八月到十月,京城内外传染疙瘩病的很多,有棺无棺的在九门加起来就有二十多万,堪称是一场超级大瘟疫。
到了这年十一月,北京又开始流行吐血瘟,很多人咳血后病死,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七年春天。这导致很多人不得不预写家书,免得死了连遗嘱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即使大内也不例外。可见情况有多严重。《花村谈往》说崇祯十六年的这场京师大疫疫死数百万。当然,数百万这个数字明显是夸张了,当时整个北京的人口也不过80-100万,但死了几十万人还是可信的。
由于在瘟疫流行的时候,明朝正好处于内忧外患中,因此崇祯皇帝在疫情蔓延的时候并没有展开救治,而是到了疫情严重的七月底时才下令拨银两万两收埋死者,并发银一千两给太医院治病。很显然,这点钱完全就是杯水车薪,在这么大的瘟疫面前起不到一点作用。这样一来,疫情就因为得不到一点控制,而造成了人员的大量死亡。本来就存在严重吃空饷的京营也因为瘟疫导致“营兵半空”,缺额数万。结果在李自成包围北京时,明军连征用叫花子守城都很困难。
在李自成的部队兵临城下时,守城军士只做到了每八垛有一个人守,经过多方征调,才做到了一人守一垛。而这些临时征调的人又饿又冷,因此对朝廷是非常怨恨。结果太监曹化淳开门后,守军很快就散去,没多少人去抵抗。于是李自成轻易地拿下了北京城。
不过李自成的部队在占领北京后,也感染了瘟疫,这导致他们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感染了大疫,不经过的地方则没有瘟疫。可以说,这场超级大瘟疫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