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sszzaacckk
2021-08-13T05:01:31+00:00
一般而言,入门级NVMe SSD,尤其是使用Dram-less方案的,仅会在1T和更大容量的型号上考虑使用QLC:因为QLC一般具有较大的单Die容量,如果500G版本也使用QLC,那么会因为通道不足带来更进一步的性能下降。但凡是个稍微有点良心的固态厂商,也会为用户的体验着想,不做出这个愚蠢的决定:比如金士顿的NV1,虽然大容量版本也是QLC,但还是在500G版本使用了TLC颗粒。
然而,根据Tom's Hardware的最新文章,我们“高贵”的原厂品牌,美光的消费级公司英睿达,竟然在知名大牌中开启了这一恶劣的先河,属实让人不能接受。
在[url=https://www.tomshardware.com/features/crucial-p2-ssd-qlc-flash-swap-downgrade]该测试文章[/url]中,作者发现P2(无缓群联E13T主控)这盘从出生开始就充满着欺诈、隐瞒和物料更换:P2 500G原始版本被宣传使用96层闪存,后被确认是TLC,但实际上他们手上的早期产品证实也存在一个64层TLC的版本。
而到了近期,P2 500G竟然又出现了一个使用96层QLC的版本,虽然带来了SLC Cache的增大,但这完全抵不上实际使用体验的大幅降低:文件传输速率是以前的1/4,实际使用情景测试中读取速率是之前的一半,缓外顺序写入速度更是下降到了令人惊骇的40MBps,也就是USB 2.0的水平。
作为NAND生产厂家旗下企业的英睿达,之前不作声明和型号更改,仅仅更换了个sku就推出了QLC版BX500,这次又在P2 500G这个型号上作了一个恶劣的示范。就我的个人观点而言,这甚至比威刚5个版本的SX8200Pro更为恶劣:威刚尚且保证各个版本的SX8200Pro体验差距不大,问题缓外顺序写40MBps真的能用?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揭露以至于惩罚,对SSD市场的秩序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
然而,根据Tom's Hardware的最新文章,我们“高贵”的原厂品牌,美光的消费级公司英睿达,竟然在知名大牌中开启了这一恶劣的先河,属实让人不能接受。
在[url=https://www.tomshardware.com/features/crucial-p2-ssd-qlc-flash-swap-downgrade]该测试文章[/url]中,作者发现P2(无缓群联E13T主控)这盘从出生开始就充满着欺诈、隐瞒和物料更换:P2 500G原始版本被宣传使用96层闪存,后被确认是TLC,但实际上他们手上的早期产品证实也存在一个64层TLC的版本。
而到了近期,P2 500G竟然又出现了一个使用96层QLC的版本,虽然带来了SLC Cache的增大,但这完全抵不上实际使用体验的大幅降低:文件传输速率是以前的1/4,实际使用情景测试中读取速率是之前的一半,缓外顺序写入速度更是下降到了令人惊骇的40MBps,也就是USB 2.0的水平。
作为NAND生产厂家旗下企业的英睿达,之前不作声明和型号更改,仅仅更换了个sku就推出了QLC版BX500,这次又在P2 500G这个型号上作了一个恶劣的示范。就我的个人观点而言,这甚至比威刚5个版本的SX8200Pro更为恶劣:威刚尚且保证各个版本的SX8200Pro体验差距不大,问题缓外顺序写40MBps真的能用?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揭露以至于惩罚,对SSD市场的秩序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