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olonPR
2020-11-13T00:12:24+00:00
本体论 英语 Ontology
来自两个希腊词
一个onta和logos
onta实际上一个复数词,诸存在者。
logos表示学说的意思,一个后缀,比如心理学 psychology。
onta和logos合起来,英文写法就是Ontology , 德文是Ontologie,都来自同一个希腊词源。
Ontology就是诸存在者的学说。
这种学说我们现在把它译成本体论,这种译法其实不是很妥当,本体是个佛学的概念,西方人没有佛学那个本体的意思。
西方人的思想是关于存在者的存在规定,现在是习惯了译成本体论,最好的译法还是存在论。
从毕达哥拉斯数的宇宙观怎么会走到本体论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赫拉克利特提供的从人类语言当中去发现那个言说的结构,
由于这个言说的结构让我们让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超出个人感觉之外的公共世界里去了。
说英语,有一类句子是最常用的,当中用了一个词to be。
比如说我是教师 I am a teacher.
这是黄河 This is Yellow River .
这类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形动词to be
第一人称单数形式am 第三人称单数形式is。
我们观察to be这个词。
把Yellow River贴到外部事物上,像一个标签一样贴上去。
那是一条河,我们都感觉到,可能在里面游过泳。
它是我们感觉的对象,大家都感知了它,给它一个词"黄河"(Yellow River),表示一个外部事物。
this 是指示代词表示"这个",有一个东西。
所以它是什么呢,this还没说出来,还有后面的 is Yellow River部分。
This is Yellow River 这三个词里面,"Yellow River"表示已给被感知的外部事物。
this还尚未确定,通过This is Yellow River 这句子确定为Yellow River了。
那么还有个词is 它表示什么呢?
它表示一个外部事物吗?不是,它是描写一个外部事物的状态吗?也不是。
这个词特别有意思,要理解本体论要抓住这个词is思考它
这个词不是对外部事物的指认,也不是外部是事物的描写。
我们把is这个词拿掉,this和 Yellow River不知道是什么关系了,放了这个词才成了一种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假如黄河是一条被我们感知的河的话,确实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黄河,这点毫无疑问,一切事物都生生灭灭。
黄河即存在又不存在,但是我们总说它是黄河,为什么?
黄河改了九次道,我们没有给它9种不同的名称。比如"黄河" "红河" "绿河" "紫河" "黑河"等等,没有这样说。
我们还叫它黄河,是什么缘故呢?
原因全在一个词上 is
我们来理解to be吧。
我们思考欧洲语言的话先要打破汉语思考这个习惯
假如我说一句话I am大家一定还等着,am什么呢?我终于说了 a teacher,大家心定了,认为我这一句话终于说完整了。
其实我说I am加句号,其实我这句话已经说完整了。
它表示什么意思啊?
我说I am 你们不能否定的, 因为我存在,我活着,
至于是我是怎么样一种存在呢?比如说a teacher ,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或者我在哪里存在呢? I'm in this room,我在这个房间。
不管是在房间中,还是作为teacher存在。
第一件要紧的事是 I am 我在 ,然后再说will和what之类的,这是后来的事情了。
全部关键的是有一个to be。
比方我说this is 然后句号,可以吗?
我们说汉语的民族觉得这句话不完整。 is什么东西?
但是在英语中事完整的句子,就是这一个“在”。
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这是个哲学问题,存在还是不存在。
那么这词哪里来的,怎么可能被说出来呢,照理人类的语言不应该有这词。
为什么不应该?你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活着,就在存在中,怎么可能知道存在。
就好像鱼在水里,它可以知道水里的其它东西,但它唯独不可能知道水。
你要让鱼知道水,你要把鱼从水里捞出来,进入非水的东西中,结果还没来得及知道水是什么已经死了。
我们活着,我们都存在,我们怎么说的出存在呢,这是不是个问题。
假如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叫红颜色,我们怎么会知道红颜的呢,我们要知道红颜色,要有非红的颜色把它比较出来。
我们本来都在存在中,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存在呢?
我们要知道存在,需要我们知道非存在,就是虚无。
但是怎么知道虚无,你进入虚无你就死了,还能知道什么呢。
人有意思了,人偏偏知道,人活着居然知道自己必有一死,知道自己终有一天进入虚无。
于是人类有了一个词"to be",汉语来说叫"是",但是意思不太一样。
这个"是"在汉语当中会让我们以为只是个联系词, 把这个和黄河联系起来,好像一个逻辑上的等于号。
但是欧洲语言中不是等于号,应为可以直接句号句掉的,它是个动词。不是等于号,这是个存在。
怎么说的出来的,要在存在中领会存在,就要先领会虚无。
鱼没办法领会虚无,人却领会了,活着就知道非存在了。
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不是人拥有更高的智力,如果只是更高的智力,人和其他动物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分。
所以我们和动物的区别最根本的就是对存在的领会,对存在的领会就等于对虚无的领会,这是同一件事。
动物存在只是自在的在,它不知道存在本身,人存在同时知道存在这件事情。
事情大了,烦恼从中来。
动物肉体会痛苦,因为跟人一样会生病受伤,生病了肉体会痛苦。
人只要肉体一痛苦,心里就烦恼,肉体没痛苦,心里照样烦恼,这个烦恼来自存在和虚无的领会。
我们领会了虚无,拒绝虚无,守护存在,存在是在全部的忧虑和不安中给于了我们的。
来自两个希腊词
一个onta和logos
onta实际上一个复数词,诸存在者。
logos表示学说的意思,一个后缀,比如心理学 psychology。
onta和logos合起来,英文写法就是Ontology , 德文是Ontologie,都来自同一个希腊词源。
Ontology就是诸存在者的学说。
这种学说我们现在把它译成本体论,这种译法其实不是很妥当,本体是个佛学的概念,西方人没有佛学那个本体的意思。
西方人的思想是关于存在者的存在规定,现在是习惯了译成本体论,最好的译法还是存在论。
从毕达哥拉斯数的宇宙观怎么会走到本体论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赫拉克利特提供的从人类语言当中去发现那个言说的结构,
由于这个言说的结构让我们让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超出个人感觉之外的公共世界里去了。
说英语,有一类句子是最常用的,当中用了一个词to be。
比如说我是教师 I am a teacher.
这是黄河 This is Yellow River .
这类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形动词to be
第一人称单数形式am 第三人称单数形式is。
我们观察to be这个词。
把Yellow River贴到外部事物上,像一个标签一样贴上去。
那是一条河,我们都感觉到,可能在里面游过泳。
它是我们感觉的对象,大家都感知了它,给它一个词"黄河"(Yellow River),表示一个外部事物。
this 是指示代词表示"这个",有一个东西。
所以它是什么呢,this还没说出来,还有后面的 is Yellow River部分。
This is Yellow River 这三个词里面,"Yellow River"表示已给被感知的外部事物。
this还尚未确定,通过This is Yellow River 这句子确定为Yellow River了。
那么还有个词is 它表示什么呢?
它表示一个外部事物吗?不是,它是描写一个外部事物的状态吗?也不是。
这个词特别有意思,要理解本体论要抓住这个词is思考它
这个词不是对外部事物的指认,也不是外部是事物的描写。
我们把is这个词拿掉,this和 Yellow River不知道是什么关系了,放了这个词才成了一种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假如黄河是一条被我们感知的河的话,确实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黄河,这点毫无疑问,一切事物都生生灭灭。
黄河即存在又不存在,但是我们总说它是黄河,为什么?
黄河改了九次道,我们没有给它9种不同的名称。比如"黄河" "红河" "绿河" "紫河" "黑河"等等,没有这样说。
我们还叫它黄河,是什么缘故呢?
原因全在一个词上 is
我们来理解to be吧。
我们思考欧洲语言的话先要打破汉语思考这个习惯
假如我说一句话I am大家一定还等着,am什么呢?我终于说了 a teacher,大家心定了,认为我这一句话终于说完整了。
其实我说I am加句号,其实我这句话已经说完整了。
它表示什么意思啊?
我说I am 你们不能否定的, 因为我存在,我活着,
至于是我是怎么样一种存在呢?比如说a teacher ,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或者我在哪里存在呢? I'm in this room,我在这个房间。
不管是在房间中,还是作为teacher存在。
第一件要紧的事是 I am 我在 ,然后再说will和what之类的,这是后来的事情了。
全部关键的是有一个to be。
比方我说this is 然后句号,可以吗?
我们说汉语的民族觉得这句话不完整。 is什么东西?
但是在英语中事完整的句子,就是这一个“在”。
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这是个哲学问题,存在还是不存在。
那么这词哪里来的,怎么可能被说出来呢,照理人类的语言不应该有这词。
为什么不应该?你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活着,就在存在中,怎么可能知道存在。
就好像鱼在水里,它可以知道水里的其它东西,但它唯独不可能知道水。
你要让鱼知道水,你要把鱼从水里捞出来,进入非水的东西中,结果还没来得及知道水是什么已经死了。
我们活着,我们都存在,我们怎么说的出存在呢,这是不是个问题。
假如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叫红颜色,我们怎么会知道红颜的呢,我们要知道红颜色,要有非红的颜色把它比较出来。
我们本来都在存在中,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存在呢?
我们要知道存在,需要我们知道非存在,就是虚无。
但是怎么知道虚无,你进入虚无你就死了,还能知道什么呢。
人有意思了,人偏偏知道,人活着居然知道自己必有一死,知道自己终有一天进入虚无。
于是人类有了一个词"to be",汉语来说叫"是",但是意思不太一样。
这个"是"在汉语当中会让我们以为只是个联系词, 把这个和黄河联系起来,好像一个逻辑上的等于号。
但是欧洲语言中不是等于号,应为可以直接句号句掉的,它是个动词。不是等于号,这是个存在。
怎么说的出来的,要在存在中领会存在,就要先领会虚无。
鱼没办法领会虚无,人却领会了,活着就知道非存在了。
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不是人拥有更高的智力,如果只是更高的智力,人和其他动物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分。
所以我们和动物的区别最根本的就是对存在的领会,对存在的领会就等于对虚无的领会,这是同一件事。
动物存在只是自在的在,它不知道存在本身,人存在同时知道存在这件事情。
事情大了,烦恼从中来。
动物肉体会痛苦,因为跟人一样会生病受伤,生病了肉体会痛苦。
人只要肉体一痛苦,心里就烦恼,肉体没痛苦,心里照样烦恼,这个烦恼来自存在和虚无的领会。
我们领会了虚无,拒绝虚无,守护存在,存在是在全部的忧虑和不安中给于了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