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afetatomato
2020-03-09T04:36:48+00:00
虽然美国抗疫很逗比,救股市也很傻,但是这个全民发钱我觉得是挺好的政策。不谈美国,我想谈一下中国如果这么干。
首先这个行为,我理解为一种反向的铸币税。国家印钱然后花出去,实际上就是铸币税,相当于国家从所有人手里拿出钱来自己花。而直接发钱相当于反向铸币税,相当于国家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发给所有人。
很多人要说增加了货币数量导致通胀,这话没错,问题是,其他方法放水难道就不导致通胀了?我们国家降息,降准,麻辣粉等放水,其实也一样是增加货币流通量,并没有区别。区别是降息降准麻辣粉之类的是把钱放给了银行,由银行作为渠道把钱花出去。而直接发钱是把钱给了个人,由个人作为渠道去花钱。我们需要比较的就是银行渠道花钱好还是个人渠道花钱好。
如果是银行花钱,那么银行的做法就是把钱借出去,赚取利息。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把钱借给缺钱的企业,可以直接救企业。但这样的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企业到底会怎么用这些钱。
因为这些钱是要还给银行的,所以企业拿到这些钱就必须要用来生产赚钱,企业会把这些钱投入生产,发工资雇人,赚取利润……以上是理想状态。
实际上呢?现在实业赚钱艰难,而做房地产赚钱容易,企业拿到低利息的贷款会干什么?没错,会投入金融市场,最终进入房地产,这样风险低于实业,该比较省事。所以,放出来得水再怎么严防死守也避免不了流入房地产。只有实业赚钱更多风险更低时才会流入实业。
而银行本身不是做风险投资的,借出去的钱必须要回来,要尽量避免坏账,银行要的是低风险,所以银行也不愿意把钱投入风险更高的实业,而是会要求你拿东西来抵押,我们国家的银行基本只接受房子,所以银行又一次被房子绑架。
现在很多银行都有很魔幻的操作,大家不妨打听一下:上面下令必须给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作为工作任务。而且还要求有一部分必须是信用贷。这个实际上是违背了银行本能的,银行这种主体要的就是低风险,你却逼着他做高风险的事,就好像逼着兔子吃肉,能有好结果吗?很多银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各种奇怪的花招都来了,总之一句话,这钱是到不了普通人手里,更到不了消费端,都是在欺上瞒下进入金融市场空转罢了。
而真正需要钱的小微企业,却借不到钱或者只能借到一点点,其实意义不大,不足以扭转生死,所以银行强制借钱给小微企业还没多少人愿意借,小微企业本来就资产轻风险大,很多老板也不愿意搭上自己的征信为企业续命,宁愿关门也不会去贷款。
所以,实业收益低风险大的时候,放水不容易进入实业,反之就会很容易进入实业。现在国内是什么情况大家自己判断。
再回头说直接发钱,具体措施可以商榷,比如不一定给现金,可以给限时限地点的消费券之类,甚至可以限制必须实体店消费不能网上消费,或者限制消费行业等。
直接发钱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个人到手的钱都不会有多少,可能也就几百一千块。基本没有人会指望这点钱拿去投资获取利息,所以这笔钱大概率至少会被消费一次,而只要做好各种限制,每个商户也不会拿到多少,同样不会指望这点钱拿去投资,基本都是会用于再次生产销售,这样,这笔钱就真的转动起来了,就可以切实有效地进入到生产消费领域,会变得非常不容易进入金融体系。
而小微企业,因为主要资金来源不是资本市场,而是销售,也更容易从消费增加中获益。
这样做,相当于把选票发给每一个人,大家都自己决定怎么花,这样,产品好宣传好的企业自然能得到更多好处。
简单来说,因为极度分散,所以更容易循环起来,从而加速经济运转,让钱真正地进入经济活动。
所以,放水要看目的,如果是想要救大企业,那么降息降准麻辣粉没有问题,大企业如果真的困难了,拿到了钱也不会拿去投入金融市场。但如果放水想要促进消费,帮助小微企业,那么直接给大家发钱是更好的方法。现在国内需要什么样的目的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我国过去银行体系那么成功,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有追赶的目标,大家只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埋头追赶就好,这时候银行这种偏向于大企业的机构会更好地发挥调节作用。而当我们已经走到了前面,前面已经没有路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大量的浪费,大量的错误探索,去找出正确的道路。科研是这样经济也是这样,为什呢强调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因为小微企业都是探路的触角。这时候,大企业往往成为保守派,喜欢守住地盘稳定吃饭,不敢随便转型。所以,我觉得,考虑用新的办法来调节货币,其实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思路。
首先这个行为,我理解为一种反向的铸币税。国家印钱然后花出去,实际上就是铸币税,相当于国家从所有人手里拿出钱来自己花。而直接发钱相当于反向铸币税,相当于国家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发给所有人。
很多人要说增加了货币数量导致通胀,这话没错,问题是,其他方法放水难道就不导致通胀了?我们国家降息,降准,麻辣粉等放水,其实也一样是增加货币流通量,并没有区别。区别是降息降准麻辣粉之类的是把钱放给了银行,由银行作为渠道把钱花出去。而直接发钱是把钱给了个人,由个人作为渠道去花钱。我们需要比较的就是银行渠道花钱好还是个人渠道花钱好。
如果是银行花钱,那么银行的做法就是把钱借出去,赚取利息。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把钱借给缺钱的企业,可以直接救企业。但这样的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企业到底会怎么用这些钱。
因为这些钱是要还给银行的,所以企业拿到这些钱就必须要用来生产赚钱,企业会把这些钱投入生产,发工资雇人,赚取利润……以上是理想状态。
实际上呢?现在实业赚钱艰难,而做房地产赚钱容易,企业拿到低利息的贷款会干什么?没错,会投入金融市场,最终进入房地产,这样风险低于实业,该比较省事。所以,放出来得水再怎么严防死守也避免不了流入房地产。只有实业赚钱更多风险更低时才会流入实业。
而银行本身不是做风险投资的,借出去的钱必须要回来,要尽量避免坏账,银行要的是低风险,所以银行也不愿意把钱投入风险更高的实业,而是会要求你拿东西来抵押,我们国家的银行基本只接受房子,所以银行又一次被房子绑架。
现在很多银行都有很魔幻的操作,大家不妨打听一下:上面下令必须给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作为工作任务。而且还要求有一部分必须是信用贷。这个实际上是违背了银行本能的,银行这种主体要的就是低风险,你却逼着他做高风险的事,就好像逼着兔子吃肉,能有好结果吗?很多银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各种奇怪的花招都来了,总之一句话,这钱是到不了普通人手里,更到不了消费端,都是在欺上瞒下进入金融市场空转罢了。
而真正需要钱的小微企业,却借不到钱或者只能借到一点点,其实意义不大,不足以扭转生死,所以银行强制借钱给小微企业还没多少人愿意借,小微企业本来就资产轻风险大,很多老板也不愿意搭上自己的征信为企业续命,宁愿关门也不会去贷款。
所以,实业收益低风险大的时候,放水不容易进入实业,反之就会很容易进入实业。现在国内是什么情况大家自己判断。
再回头说直接发钱,具体措施可以商榷,比如不一定给现金,可以给限时限地点的消费券之类,甚至可以限制必须实体店消费不能网上消费,或者限制消费行业等。
直接发钱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个人到手的钱都不会有多少,可能也就几百一千块。基本没有人会指望这点钱拿去投资获取利息,所以这笔钱大概率至少会被消费一次,而只要做好各种限制,每个商户也不会拿到多少,同样不会指望这点钱拿去投资,基本都是会用于再次生产销售,这样,这笔钱就真的转动起来了,就可以切实有效地进入到生产消费领域,会变得非常不容易进入金融体系。
而小微企业,因为主要资金来源不是资本市场,而是销售,也更容易从消费增加中获益。
这样做,相当于把选票发给每一个人,大家都自己决定怎么花,这样,产品好宣传好的企业自然能得到更多好处。
简单来说,因为极度分散,所以更容易循环起来,从而加速经济运转,让钱真正地进入经济活动。
所以,放水要看目的,如果是想要救大企业,那么降息降准麻辣粉没有问题,大企业如果真的困难了,拿到了钱也不会拿去投入金融市场。但如果放水想要促进消费,帮助小微企业,那么直接给大家发钱是更好的方法。现在国内需要什么样的目的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我国过去银行体系那么成功,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有追赶的目标,大家只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埋头追赶就好,这时候银行这种偏向于大企业的机构会更好地发挥调节作用。而当我们已经走到了前面,前面已经没有路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大量的浪费,大量的错误探索,去找出正确的道路。科研是这样经济也是这样,为什呢强调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因为小微企业都是探路的触角。这时候,大企业往往成为保守派,喜欢守住地盘稳定吃饭,不敢随便转型。所以,我觉得,考虑用新的办法来调节货币,其实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