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k
2020-10-30T23:50:44+00:00
作者:二毛(来自豆瓣)
来源:[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81699359/[/url]
今年初某天在家上网的时候,我关注的一位留美许久、分享过许多国外相关生活的博主发了一条更新。更新里写到自己认识了一个美国人,和这个人聊了许久的天云云。描写完,在这条更新的最后感叹了一句:
“啊!今天第一次认识了一位川粉。原来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
我当时看完以后,真的吓坏了,三观全碎。天呐!2020年了!您真以为当年2016川普获得大选是美国人闹着玩的吗?(其实没有真的吓坏,而且也完全没有被震惊,此处是夸张手法。我当时面无表情,心里毫无波澜地刷过去了。但是平行世界的另一个我应该被吓坏了。因为16年开始我身边就有公开的实打实的川普支持者。)
这件事让我再次感受到,互联网上许多(年轻)人与川普支持者们话语的隔离。许多人对这群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算有,这种概念也是极其单一的——极右、种族歧视、智商堪忧;但事实上,当年一整个群体有将近一半的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事实绝不是这么简单的。恰好之前写过一篇类似的人物群像,当时选了一些我接触过的独特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正好是和选民重合度非常高的一批人。离大选结果还有一个月,正好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也借此带大家看看这批当时没能被数据预测正确的群体是什么样的。
当然我还是得解释一下,我身边有川普支持者不是因为我是大红;美国政治光谱我大部分时候是左偏中,欧洲标准的话我大约是中偏右。我身边能有川普支持者,是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十分包容什么意见和想法都能听得进去并可以充满好奇的询问如此思考的背后和原因的人,譬如有几位同我关系非常好的美国朋友(同龄人)也是他的支持者,不过今天不是描写他们。同时也想说明一下,我所说的极度包容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观点。相反,我对大部分事情都有比较坚定的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最开始写下这篇文章,只是想刻画这样一个国内移民鲜少接触的群体,不是为了解释他们支持川普的合理性。
最后一句那看过很多遍的话:我们看不到,或者我们故意无视,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对所有情况都适用。
1
下飞机后我很快就打到车了。这座城市本身不大,人流飞机流又都被隔壁大城市的几个国际型大机场分走了,这小机场只剩些许国内航班。下了飞机,几分钟绕出候机楼,汽车共享的接送点就在到达厅门口。门前停着一辆黑色两厢小车,车顶积了许多灰。车主人下车把后尾厢打开,里面杂乱地摆放了许多私人物品,物品下的黑色垫子早已发白变形。他把自己的物品随意地重叠在一起,又简单地清理了一下,再把我的行李厢放进去。
或许是只穿了一套T恤短裤,或许是没有美国人常见的大肚子,或许是还未见白发,他看着挺年轻;脸上的皱纹和轻微的驼背大约是四十岁左右的模样。简单寒暄过后我便低头继续玩手机。半小时的车程终究有些长,余光瞥见他对着后视镜看了几次,而后先开了口,问我从哪里启程、花了多长时间、来这里的原因。
我头也没抬地蹦出那个地名,而后抬头向今天唯一的听众抱怨着,飞机延误多时,浪费了我将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工作需要所以不得不来了,也顺带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工作。
“那你的机票钱是公司付的么?”
我被问愣住了,先点点头,然后补了句:“噢那当然,飞机票钱可不得公司出呢。”
“真好,我也希望能有这样的工作。”后视镜里透出他羡慕的眼神。
“哎,有时候挺好的,有时候挺累的。”我接过话,先表示自己颇为羡慕这种能和人聊天的工作及其带来的乐趣,而后反问起他的情况。他从后视镜内望着我,简要作答:自己有两份工,白天在一家幼儿园打扫卫生,晚上开Uber。
“那现在都半夜了,今天的工作也快结束了吧。这是你最后一趟车?”
“不是的,我要开到四点。”他说。
“四点?你说四点?”
“对,四点。”他肯定地说。
“你说凌晨四点?你还要开四小时?”我再次确认了一遍。
“对,我还要开四小时。”
“那你是因为明天不用去幼儿园上班,所以今天开到凌晨四点?”
“不是的,我每天都要开到凌晨四点。我明天九点去幼儿园上班,一直到下午五点。”
我赶紧检查了下安全带,又抓紧了扶手;重新抬头看他,依旧疑惑不解,向他询问起打这么多份工的原因。
“赚钱呗。”他笑着随口答着,“还能有什么其他理由。”
他同我解释着,自己十几年前从德州搬到了这里。那时经济发展还不错,打份零工就能养活自己和家里人。后来经济萧条,大量投资者涌入,工资没能增加,生活费反而越来越高,加上要还的各种各样的贷款,实在入不敷出。“幼儿园的工资就只是基础工资,Uber的钱反而多一些。”他淡淡地说着。
“既然为了钱,那全职开Uber就好了,你怎么不把幼儿园的工作辞了呢?”
“因为开Uber太累了。我一点都不喜欢开Uber。”
“那可以换份工资高点的工作吗?”
“我想换啊,谁要我呢?”他忿忿道,“现在去哪里都要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大学学历,有的职位还需要重新学习考试,这些我都没有啊。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我不想回去读书了。”
“您多大年纪?”
“我上个月刚过五十岁生日。”说到这,他又叹了口气,“唉,那时还和家人大吵一架。他们说我一事无成,做什么都不行。”
“那你之前做过什么?平时喜欢做什么?”
他听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他喜欢车,以前在德州时还开过一个修车厂,不幸失败了;那时妻子恰好在这座城市找了一份工作,便一同移居至此,顺便在附近找了一份相关的工作。结果金融危机爆发,那些汽车相关的制造业零售业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便是好长时间都没找到工作,之前的技能也全都白费了。这一下子便是将近十年的时间。
“幸亏这两年经济变好了,制造业回移,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多了。我看我的好些朋友们,许多参加培训后重新回到工厂上班,工资都可高了。”他开心地补充着,“等我有时间了,我也想去培训一下,去这些工厂上班,说不定可以继续修车呢。”
2
午后阳光刺眼,半透明的毛玻璃窗套着映在桌角的余光。我敲开她办公室房间门的时候,她戴着一副眼镜伏案阅读着某些材料。
“坐吧。”她指了指对面的位置。
我照着她的指示入座,似乎稍显拘谨,她便再次打破了沉默,摘下了眼镜,露出一种典型的中西部人民的和善微笑和我打了招呼。又看着我亚洲人的面孔问道:“你来自哪儿?”
“中国。”
“你来美国多久了?”
“到现在是5年了。”
“来这里读书,然后工作的?”她饶有兴趣地问着。
“对,在这读书,然后工作。”
“你一个人在这?身边有亲人吗?”
“我一个人。身边有些朋友,家人不在这。”
她放下了眼镜:“我之前一个同事,是个越南姑娘,应该和你差不多年纪,也是这样的,先来读书,之后工作。不过她19岁就自己一个人来美国读书了。19岁!一个人!天呐,你们都太勇敢了。”
“这个,还挺正常的吧。”我答着,面孔抽动了一下。毕竟身边许多朋友都是差不多年纪一个人来美国读书的。
“正常吗?我可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想的。不过想想我18岁在干什么呢?哈哈,我19岁刚刚高中毕业呢。当时整天想着谈恋爱,所以20岁就结婚啦,22岁就生下我大儿子啦。”
“啊,这么早就结婚了啊。”实在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好如此感叹一句。
她继续自顾自地说着:“是啊,是挺早,那时觉得是真爱,就赶紧结了,结果后来有段时间挺痛苦的。所以年轻人啊,别这么早结婚。太年轻了,你都不知道婚姻是什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那你后悔了吗?”
“那肯定是不后悔的。虽然发生过很多乱七八糟的事,不过终究都过去了。有个家庭还是挺好的,只不过是太年轻了,而婚姻是比当时的自己想象中要复杂许多的事情。”
“那就挺好的。”我附和着她,“而且可以早点生孩子,家庭完满。”
她听了这话,愈加兴奋:“是啊!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现在都陆陆续续成年了,结婚之后就搬出去住了。不过都和我住同一条街,走路就到了。我一个人在家也闲着无聊,这不,就出来工作了。”
“孩子都在身边也挺好的。”我继续附和着。
“哎呀,我的小儿子现在在两小时外的州立大学,我当初哭得可伤心了,离家这么远。我们之前搬过三次家,都在方圆10英里内,这个几千人的镇上,什么时候搬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了?还好他现在时常回来,之后也会回来工作的。还有我女儿今年21岁,已经给我生了个两岁的孙子啦。我现在时常去给她带孩子。”她一脸自豪的模样。
“那你的越南同事,现在还在这工作么?”十几分钟过去,我只想快速结束这段关于她家人的谈话。
“不,她现在在越南。之前好像是什么,工作的证明,没办下来。你们外国人在这工作,要抽签的,抽签是吧?她没抽中,就回越南了。最近好像要重新来这上学了。”
“是啊,现在移民政策越来越严了。”我简短地感慨着。
“对啊,对啊,总不能让非法移民逍遥法外吧。说起来,你知道吗,这届白宫里总统的左膀右臂,是我们这镇子上出来的。”
“是吗,真厉害,哈哈。”
“他前年回来的时候,排场可大了。路都封了,回来的保安车和家属车占了整条街。我们身边许多人都去凑热闹呢。”
“真好,没看到真可惜。”
“是啊,你早些来就能看见了。”她终于停下自己的思绪,转头问我:“诶对,你来这儿是找我做什么的?”
3
搬家后新买的床垫就要到货了,而前几天在网上刚下的床单还迟迟不肯发货。我赶紧把这单给退了,在地图上找到就近的几家卖床垫的地方后驱车前往。到达时将近六点,几家店正要打烊,店内空无一人。我随便选了一家非连锁的小店,老板听到开门的声音,从商店后排隐匿的办公室走到了柜台前:“你今天想买些什么?”
“我就看看床单。”我漫不经心地答着。
他望向了店内最不起眼的角落,大约也是这店里利润最低的地方,带着我走过去。角落里只有三个中等大小的架子,上面整齐地摆着相似品牌、颜色、材质、针数的床品套件。他在架子前左右张望了一会,从一排崭新的商品和硕大的广告标识下拿起一样物件,举在我面前,向我介绍了一番,语气微微上扬地说着:“这可是我们美国本土的棉花。”
我的目光从另一排的货架移开,转身接过他手中的床单套。透明包装上的硕大标识写着一种颇为昂贵的棉花品种,针数颇为丰富,其价格早已超出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前后认真翻看了一阵,一边思考着如何拒绝这件商品,一边阅读着这产品说明,而后指着底下的一排小字,面无表情地回答道:“这标签上说的是巴基斯坦的原产地。”
“你说哪里?”
“巴基斯坦。在亚洲。”
他略显慌乱,赶忙接过这包装,前后辗转多次查看,不知是在确认巴基斯坦到底是个什么国家,还是确认这产品怎么不在美国,而后碎碎念般地解释着:“哎呀。怎么会。明明是新上的货。这明明就是美国的……是美国的品种啊!”
见他如此在意这不是美国货,我只好解释道:“没事,巴基斯坦挺好的,我不介意。只可惜这不是我的目标材质品种。”
他不再打扰我,只在一旁等待我的挑选;我同他聊起了天,客套又抱歉地说着打扰他的下班时间了。他一边摆弄着手上的商品一边答着:“没事,我不想回家。”
“怎么会不想回家呢?回家多好啊,我巴不得每天都在家躺着呢。”我自顾自地说着。
“我最近和我老婆离婚了。”他淡淡地接了句。
我一脸惊讶,再次表示了抱歉,和他谈论起人生之多艰。不知是哪句话触动了他的情绪,他便叨叨絮絮地开始说起了自己同前妻的故事。原来他们已结婚二十余年,她一直在家照顾三个孩子,是位全职主妇。孩子们成年离家之后,或许是一人待在家里闲着无聊,或许又是什么其他原因,她开始在网上和曾经的同学叙旧情,被他发现了端倪。
“本来其实没什么,我想就原谅她了,没想到她竟然借此和我离婚了。这一离婚,把我所有的退休储蓄都分走了。所有的退休储蓄啊!只给我留下了一套不值钱的房子。我又得重新开始存钱,这简直和白手起家一模一样!可我就只会卖床垫、只会做销售,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唉,我太伤心了,一回家就开始伤心,还不如在这待着,还能多赚点钱。”
“这样听来,既然是她有错在先,为什么要平分呢?”
“没有办法的,这里是no-fault divorce。(注:即在没有婚前协议的情况下,无论错在何方都是50-50平分家产;各州法律不同。)想想真是太过分了!她做了20多年家庭主妇,一分钱都没赚啊!就把我的钱全部分走了。我的孩子们那时也都在劝她,可是她竟说错在我先,没一点回心转意的迹象。我们曾经那么相爱,现在这情分说没就没了——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他激动万分,看四周没人,竟开始拭眼角的泪。我本想辩解几句家庭主妇的辛苦,但见他如此感伤,不再好说什么,于是劝慰了他几句,离退休还长久、这世界上还有许多机会云云。他平静了许多,向我道了谢,又在我离开之前递了一张名片:
“要是你新买的床垫不舒服,记得来我这里挑新的!我一定给你最好的价格。”
4
为了减少疫情居家的烦闷,我和我的两位Airbnb房客决定包船去湖中钓鱼。这位带我们钓鱼的大叔身材极其魁梧,而面部表情十分拘谨。他不苟言笑地做了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曾是当地的警察,借退休后的闲暇开了这家包船钓鱼(charter fishing)的公司。我一下子来了兴趣,转身向他眨巴着眼睛问着:“警察!那肯定有很多故事吧。”
他歪头看了我一眼,又偏过头去:“是,有很多。”这样简单地答完,便抿紧了嘴。
我讪讪地转回了身。
同行的三个人,一个是我,二十来岁的中国人;另一位是日本妹子,在附近的大学读书;还有一位四十岁的印度大叔,自己开公司做生意。这样的组合实在不常见,我便简单解释了我的Airbnb;他边听边点头,终于有了说话的兴趣,和我聊起了房地产投资:“我老婆也在做类似的投资,她有个朋友最近正在卖附近的一套湖景房,估计是Airbnb的好地方。你要是有兴趣,我可以把联系方式给你。”
我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已辞职退休在家,像他一样,但前路漫长,实在是没钱了。
他大笑,调侃自己被老婆包养,每日只混吃混喝——老婆一年赚几十万,他每天在家为她做饭。一个白人中年大叔,竟然开始跟我侃起了泰国菜墨西哥卷甚至还有中餐的菜谱,还一脸得意地和我炫耀着:“我们去中餐厅可都是拿中文菜谱点菜的。”
我的赞叹之余不免有好奇:“你是如何尝试到并喜欢上这么多不同的国际美食?我认识的大部分美国人可不是这样的。”
他又歪头看了我一眼,偏过头去,淡淡地说着:“我年轻时参了军,在很多亚洲国家驻扎过。”
原来他出生于70年代的还未被完全开辟的拉斯维加斯;那时的世界娱乐之都还只是一个小型赌城,长期在黑手党的控制之下。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商人前来收购黑手党手中的博彩业,使其摆脱黑手党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当今的拉斯维加斯——他便在成长中见证了各行各业的迁入和这座城市的拓张。高中毕业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决定入伍参军——在美国本土的不同基地训练后,被分配到亚洲的国家驻扎,先后去了日本、香港、菲律宾、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也见证过亚洲大城市的喧嚣和车水马龙。而后又过了七八年,他选择退伍回到美国大陆,回归了结婚生子的安定生活。
“于是回来之后,就当了警察?”
“是的。”
同行的印度大叔已经躺在船头睡了;日本妹子的英语还不太好,只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我坐在她身旁,继续追问着他的人生历险。回美国之后,他先停留在80年代末的圣地亚哥,那曾是墨西哥毒枭的天堂。每天夜晚都是枪林弹雨——不是和本地的团伙搏击,就是与几公里外边界那一头的犯罪集团交火。美墨边界,有无数想要偷渡的拉美人;而这些毒枭团伙,借偷渡之名收取高额费用;如果不给予相应费用,就会想方设法疯狂折磨偷渡的人们。这样一来,他们手上的钱越来越多,武器也越来越丰富,如此恶性循环,墨西哥的警察拿他们完全没办法,美国这一头的警察稍有作为,却也是冒了极大的生命危险。
“所以那些电影拍得都是真实的。也不对,真实的场景只会更可怕。”
“那现在呢?现在好多了吧?”
“现在的边境只是更可怕了。偷渡越来越难,这些团伙赚的钱越来越少,所以越加气急败坏。尤其建墙的这些新闻出来之后,他们更加残忍地对待警察和平民,现在竟然开始针对美国游客了。对了,这两年可别去墨西哥旅游了。反正我是不敢去的。”
他继续说着:“所以你看,我们的总统整天喊着建墙,看起来癫狂,实际上是大部分人不了解情况——建墙这件事,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默不作声。
他起身去拉鱼竿,边走边说:“拉美的这些国家,其实曾经也是很繁荣的。像委内瑞拉,大量的石油储量,过去非常有钱。结果90年代选了一位独裁的总统,政府开始收购一大批所谓的民生项目,开始了他们专制的历史。现在民不聊生。”
“那美国呢?美国好像也在走上相似的道路呢。”我本想暗示这当今美国总统颇有一家独大的趋势。
“那当然。”他答。
我内心很有些得意于自己的引导,微笑着抬头望着他,待他做更多解释。
“现在所有人都想要免费的东西,教育免费医疗免费。这样一来,所有的东西都由政府控制了,美国政府当然也要转变成像委内瑞拉那样的政府了。”他一边收着鱼竿,一边平淡地说着。
5
我和这位房产中介断断续续地约着看过几次房,聊过几次天;我也大致了解了他的个人情况。他在这个地方出生长大上学工作,到现在快六十年了;他有六七个兄弟姐妹,年幼时过得艰难,上学时每天早出晚归,还需要打工补贴家用,所以高中毕业便开始工作赚钱了。而后在这个镇子周边开了几家连锁餐厅,每日早出晚归,睡不到五个小时,这么过了十几年,终于嫌餐厅老板的活太苦而不愿意继续,便倚赖着自己在这周边的几十年的人脉,转行做了房地产中介,自己偶尔也做些房地产投资,又这么过了快二十个年头。
是个非常tough的人。
因为彼此越来越熟悉,我们每一次的讨论都更加丰富和深刻。这一天我们聊到了他的家庭,他满脸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女儿现在生活状态很好——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好工作,最近也快要结婚了,他特别开心。夸完自己的女儿,话锋一转,又同我批判起了其他的年轻人:“你看,像我女儿这样,像你这样,读个正经的专业,才能够自食其力。我们美国人,和你们中国人,都特别崇尚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立刻反驳了他:“哎,正经专业是什么专业呢?每个专业都有其价值啊。”
“有的专业是找得到工作的专业,有的专业是找不到工作的专业。现在很多年轻人,花这么多学费去读一些什么文学专业。这种专业的人出来能找到工作吗?这些学费能有回报吗?”他越说越急,开始擦额头上的汗,“现在竟然还有人提议学贷全部减免!我以前那么努力工作,才存够了女儿上万美元的学费,凭什么这些人说免费就免费?那我的钱怎么办?谁来给我出?谁来还给我这些我付了的钱?”
“以后每个人多付点税嘛。现在很多国家的大学教育都接近免费啦。”
“税!现在这些人就想白吃白喝,从我们富人手上拿钱!我们这些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一分一毫赚来的,凭什么给他们?我现在每年赚来的钱有将近一半都给政府了,我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而且他们还想继续压榨像我这样的人!你知道我上一张医院账单多少钱吗?六万七千五百九十八美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数字。你知道急诊室里坐着的那些所谓低收入人群需要付多少钱吗?零!他们没有工作,不愿意工作,但一分钱都不用付!凭什么!”他气急败坏地说完,又擦了擦汗,这样总结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社会对富裕人群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后记
前些日子美国大选开启投票,年轻朋友们的社交网络中纷纷奔走相告,“我们必须要投票!!”这样的倡议每周甚至每天必须更新一次。我有次和朋友们闲聊时说着:“要是这么多人投票,真要还是川普呢?”大家都默不作声,一位朋友无奈地答着:“要真是这样,那也是没有办法了。”后来我去问了男朋友,他这个欧洲人没理我,只答了句:“不可能。”
那些默不作声的人或许也都觉得这不可能吧。
读大学的时候我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深蓝州,加之是大学城,周围基本是民主党支持者。我记得16年大选时有个朋友投了川普,投完后收到了共和党的信,舍友们自然都知道了,一两周没同他说话。工作之后搬到了一个保守的深红州,身边大部分是这样的郊区人士——一房两车两孩一狗,周末的娱乐活动是打高尔夫、看橄榄球、打理后院、去教堂。在美国,虽然半生不熟的人之间是绝对不聊政治的,但你依然可以旁敲侧击出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些人大多都是共和党支持者。这次大选,很多州的结果都是没有悬念的。深蓝依旧会是深蓝,深红依旧会是深红,大部分人都只等待摇摆州的结果。既是摇摆州,结果是很难预测的。
文中我所选择的角色,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即,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一类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偶尔会去周围的一些摇摆州出差,拜访些许工厂——就像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人物那样,那些曾经在危机中失业的人和那些小企业主们是真心感谢这一届政府。又因为喜欢和人聊天的缘故,也结识了不少高中毕业就参军或者工作的人,内心只认可通过奋斗和积极工作换来的物质追求,包括教育和医疗,就像第四个与第五个人物一样。而大多数的人,只是因为非常简单的原因、自己的直接利益——信仰的宗教所倡导的pro-life、更低的税和更高的工资,甚至如第二个人物所描述的,“我和这个人是同个镇子出来的,自然要投他们!”
另外,或许有些读者注意到了,文中所描写的五个人,尽管每个人的收入各不相同——从基本工资到百万薪酬的人都有——但他们都是清一色的高中学历。的确,美国的确是个机会很多的国家;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你有手有脚,高中学历也能在美国生活得很好。甚至现在很多的美国Youtuber,开始在网上呼吁大家不要浪费钱读大学,大学是骗人的,云云。所以最开始写这篇文章时,又让我想到了新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他们只需要高中学历?社会上真正需要的技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最后——总会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些陌生人愿意和你聊这么深入的东西。最简单的两个技巧:倾听、真诚——文中那位和我聊天聊哭的美国中年白人,不是唯一一个在我面前哭的陌生人。现在的社会是张牙舞爪且浮躁的,愿意静下心来倾听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也像现在不同国家的对立、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人的本性容易被极端的东西吸引,越来越少的人和媒体愿意好好说话、好好听话了。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展示平日里较少在媒体上看到的美国社会另一面。
来源:[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81699359/[/url]
今年初某天在家上网的时候,我关注的一位留美许久、分享过许多国外相关生活的博主发了一条更新。更新里写到自己认识了一个美国人,和这个人聊了许久的天云云。描写完,在这条更新的最后感叹了一句:
“啊!今天第一次认识了一位川粉。原来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
我当时看完以后,真的吓坏了,三观全碎。天呐!2020年了!您真以为当年2016川普获得大选是美国人闹着玩的吗?(其实没有真的吓坏,而且也完全没有被震惊,此处是夸张手法。我当时面无表情,心里毫无波澜地刷过去了。但是平行世界的另一个我应该被吓坏了。因为16年开始我身边就有公开的实打实的川普支持者。)
这件事让我再次感受到,互联网上许多(年轻)人与川普支持者们话语的隔离。许多人对这群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算有,这种概念也是极其单一的——极右、种族歧视、智商堪忧;但事实上,当年一整个群体有将近一半的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事实绝不是这么简单的。恰好之前写过一篇类似的人物群像,当时选了一些我接触过的独特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正好是和选民重合度非常高的一批人。离大选结果还有一个月,正好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也借此带大家看看这批当时没能被数据预测正确的群体是什么样的。
当然我还是得解释一下,我身边有川普支持者不是因为我是大红;美国政治光谱我大部分时候是左偏中,欧洲标准的话我大约是中偏右。我身边能有川普支持者,是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十分包容什么意见和想法都能听得进去并可以充满好奇的询问如此思考的背后和原因的人,譬如有几位同我关系非常好的美国朋友(同龄人)也是他的支持者,不过今天不是描写他们。同时也想说明一下,我所说的极度包容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观点。相反,我对大部分事情都有比较坚定的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最开始写下这篇文章,只是想刻画这样一个国内移民鲜少接触的群体,不是为了解释他们支持川普的合理性。
最后一句那看过很多遍的话:我们看不到,或者我们故意无视,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对所有情况都适用。
1
下飞机后我很快就打到车了。这座城市本身不大,人流飞机流又都被隔壁大城市的几个国际型大机场分走了,这小机场只剩些许国内航班。下了飞机,几分钟绕出候机楼,汽车共享的接送点就在到达厅门口。门前停着一辆黑色两厢小车,车顶积了许多灰。车主人下车把后尾厢打开,里面杂乱地摆放了许多私人物品,物品下的黑色垫子早已发白变形。他把自己的物品随意地重叠在一起,又简单地清理了一下,再把我的行李厢放进去。
或许是只穿了一套T恤短裤,或许是没有美国人常见的大肚子,或许是还未见白发,他看着挺年轻;脸上的皱纹和轻微的驼背大约是四十岁左右的模样。简单寒暄过后我便低头继续玩手机。半小时的车程终究有些长,余光瞥见他对着后视镜看了几次,而后先开了口,问我从哪里启程、花了多长时间、来这里的原因。
我头也没抬地蹦出那个地名,而后抬头向今天唯一的听众抱怨着,飞机延误多时,浪费了我将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工作需要所以不得不来了,也顺带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工作。
“那你的机票钱是公司付的么?”
我被问愣住了,先点点头,然后补了句:“噢那当然,飞机票钱可不得公司出呢。”
“真好,我也希望能有这样的工作。”后视镜里透出他羡慕的眼神。
“哎,有时候挺好的,有时候挺累的。”我接过话,先表示自己颇为羡慕这种能和人聊天的工作及其带来的乐趣,而后反问起他的情况。他从后视镜内望着我,简要作答:自己有两份工,白天在一家幼儿园打扫卫生,晚上开Uber。
“那现在都半夜了,今天的工作也快结束了吧。这是你最后一趟车?”
“不是的,我要开到四点。”他说。
“四点?你说四点?”
“对,四点。”他肯定地说。
“你说凌晨四点?你还要开四小时?”我再次确认了一遍。
“对,我还要开四小时。”
“那你是因为明天不用去幼儿园上班,所以今天开到凌晨四点?”
“不是的,我每天都要开到凌晨四点。我明天九点去幼儿园上班,一直到下午五点。”
我赶紧检查了下安全带,又抓紧了扶手;重新抬头看他,依旧疑惑不解,向他询问起打这么多份工的原因。
“赚钱呗。”他笑着随口答着,“还能有什么其他理由。”
他同我解释着,自己十几年前从德州搬到了这里。那时经济发展还不错,打份零工就能养活自己和家里人。后来经济萧条,大量投资者涌入,工资没能增加,生活费反而越来越高,加上要还的各种各样的贷款,实在入不敷出。“幼儿园的工资就只是基础工资,Uber的钱反而多一些。”他淡淡地说着。
“既然为了钱,那全职开Uber就好了,你怎么不把幼儿园的工作辞了呢?”
“因为开Uber太累了。我一点都不喜欢开Uber。”
“那可以换份工资高点的工作吗?”
“我想换啊,谁要我呢?”他忿忿道,“现在去哪里都要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大学学历,有的职位还需要重新学习考试,这些我都没有啊。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我不想回去读书了。”
“您多大年纪?”
“我上个月刚过五十岁生日。”说到这,他又叹了口气,“唉,那时还和家人大吵一架。他们说我一事无成,做什么都不行。”
“那你之前做过什么?平时喜欢做什么?”
他听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他喜欢车,以前在德州时还开过一个修车厂,不幸失败了;那时妻子恰好在这座城市找了一份工作,便一同移居至此,顺便在附近找了一份相关的工作。结果金融危机爆发,那些汽车相关的制造业零售业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便是好长时间都没找到工作,之前的技能也全都白费了。这一下子便是将近十年的时间。
“幸亏这两年经济变好了,制造业回移,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多了。我看我的好些朋友们,许多参加培训后重新回到工厂上班,工资都可高了。”他开心地补充着,“等我有时间了,我也想去培训一下,去这些工厂上班,说不定可以继续修车呢。”
2
午后阳光刺眼,半透明的毛玻璃窗套着映在桌角的余光。我敲开她办公室房间门的时候,她戴着一副眼镜伏案阅读着某些材料。
“坐吧。”她指了指对面的位置。
我照着她的指示入座,似乎稍显拘谨,她便再次打破了沉默,摘下了眼镜,露出一种典型的中西部人民的和善微笑和我打了招呼。又看着我亚洲人的面孔问道:“你来自哪儿?”
“中国。”
“你来美国多久了?”
“到现在是5年了。”
“来这里读书,然后工作的?”她饶有兴趣地问着。
“对,在这读书,然后工作。”
“你一个人在这?身边有亲人吗?”
“我一个人。身边有些朋友,家人不在这。”
她放下了眼镜:“我之前一个同事,是个越南姑娘,应该和你差不多年纪,也是这样的,先来读书,之后工作。不过她19岁就自己一个人来美国读书了。19岁!一个人!天呐,你们都太勇敢了。”
“这个,还挺正常的吧。”我答着,面孔抽动了一下。毕竟身边许多朋友都是差不多年纪一个人来美国读书的。
“正常吗?我可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想的。不过想想我18岁在干什么呢?哈哈,我19岁刚刚高中毕业呢。当时整天想着谈恋爱,所以20岁就结婚啦,22岁就生下我大儿子啦。”
“啊,这么早就结婚了啊。”实在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好如此感叹一句。
她继续自顾自地说着:“是啊,是挺早,那时觉得是真爱,就赶紧结了,结果后来有段时间挺痛苦的。所以年轻人啊,别这么早结婚。太年轻了,你都不知道婚姻是什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那你后悔了吗?”
“那肯定是不后悔的。虽然发生过很多乱七八糟的事,不过终究都过去了。有个家庭还是挺好的,只不过是太年轻了,而婚姻是比当时的自己想象中要复杂许多的事情。”
“那就挺好的。”我附和着她,“而且可以早点生孩子,家庭完满。”
她听了这话,愈加兴奋:“是啊!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现在都陆陆续续成年了,结婚之后就搬出去住了。不过都和我住同一条街,走路就到了。我一个人在家也闲着无聊,这不,就出来工作了。”
“孩子都在身边也挺好的。”我继续附和着。
“哎呀,我的小儿子现在在两小时外的州立大学,我当初哭得可伤心了,离家这么远。我们之前搬过三次家,都在方圆10英里内,这个几千人的镇上,什么时候搬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了?还好他现在时常回来,之后也会回来工作的。还有我女儿今年21岁,已经给我生了个两岁的孙子啦。我现在时常去给她带孩子。”她一脸自豪的模样。
“那你的越南同事,现在还在这工作么?”十几分钟过去,我只想快速结束这段关于她家人的谈话。
“不,她现在在越南。之前好像是什么,工作的证明,没办下来。你们外国人在这工作,要抽签的,抽签是吧?她没抽中,就回越南了。最近好像要重新来这上学了。”
“是啊,现在移民政策越来越严了。”我简短地感慨着。
“对啊,对啊,总不能让非法移民逍遥法外吧。说起来,你知道吗,这届白宫里总统的左膀右臂,是我们这镇子上出来的。”
“是吗,真厉害,哈哈。”
“他前年回来的时候,排场可大了。路都封了,回来的保安车和家属车占了整条街。我们身边许多人都去凑热闹呢。”
“真好,没看到真可惜。”
“是啊,你早些来就能看见了。”她终于停下自己的思绪,转头问我:“诶对,你来这儿是找我做什么的?”
3
搬家后新买的床垫就要到货了,而前几天在网上刚下的床单还迟迟不肯发货。我赶紧把这单给退了,在地图上找到就近的几家卖床垫的地方后驱车前往。到达时将近六点,几家店正要打烊,店内空无一人。我随便选了一家非连锁的小店,老板听到开门的声音,从商店后排隐匿的办公室走到了柜台前:“你今天想买些什么?”
“我就看看床单。”我漫不经心地答着。
他望向了店内最不起眼的角落,大约也是这店里利润最低的地方,带着我走过去。角落里只有三个中等大小的架子,上面整齐地摆着相似品牌、颜色、材质、针数的床品套件。他在架子前左右张望了一会,从一排崭新的商品和硕大的广告标识下拿起一样物件,举在我面前,向我介绍了一番,语气微微上扬地说着:“这可是我们美国本土的棉花。”
我的目光从另一排的货架移开,转身接过他手中的床单套。透明包装上的硕大标识写着一种颇为昂贵的棉花品种,针数颇为丰富,其价格早已超出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前后认真翻看了一阵,一边思考着如何拒绝这件商品,一边阅读着这产品说明,而后指着底下的一排小字,面无表情地回答道:“这标签上说的是巴基斯坦的原产地。”
“你说哪里?”
“巴基斯坦。在亚洲。”
他略显慌乱,赶忙接过这包装,前后辗转多次查看,不知是在确认巴基斯坦到底是个什么国家,还是确认这产品怎么不在美国,而后碎碎念般地解释着:“哎呀。怎么会。明明是新上的货。这明明就是美国的……是美国的品种啊!”
见他如此在意这不是美国货,我只好解释道:“没事,巴基斯坦挺好的,我不介意。只可惜这不是我的目标材质品种。”
他不再打扰我,只在一旁等待我的挑选;我同他聊起了天,客套又抱歉地说着打扰他的下班时间了。他一边摆弄着手上的商品一边答着:“没事,我不想回家。”
“怎么会不想回家呢?回家多好啊,我巴不得每天都在家躺着呢。”我自顾自地说着。
“我最近和我老婆离婚了。”他淡淡地接了句。
我一脸惊讶,再次表示了抱歉,和他谈论起人生之多艰。不知是哪句话触动了他的情绪,他便叨叨絮絮地开始说起了自己同前妻的故事。原来他们已结婚二十余年,她一直在家照顾三个孩子,是位全职主妇。孩子们成年离家之后,或许是一人待在家里闲着无聊,或许又是什么其他原因,她开始在网上和曾经的同学叙旧情,被他发现了端倪。
“本来其实没什么,我想就原谅她了,没想到她竟然借此和我离婚了。这一离婚,把我所有的退休储蓄都分走了。所有的退休储蓄啊!只给我留下了一套不值钱的房子。我又得重新开始存钱,这简直和白手起家一模一样!可我就只会卖床垫、只会做销售,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唉,我太伤心了,一回家就开始伤心,还不如在这待着,还能多赚点钱。”
“这样听来,既然是她有错在先,为什么要平分呢?”
“没有办法的,这里是no-fault divorce。(注:即在没有婚前协议的情况下,无论错在何方都是50-50平分家产;各州法律不同。)想想真是太过分了!她做了20多年家庭主妇,一分钱都没赚啊!就把我的钱全部分走了。我的孩子们那时也都在劝她,可是她竟说错在我先,没一点回心转意的迹象。我们曾经那么相爱,现在这情分说没就没了——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他激动万分,看四周没人,竟开始拭眼角的泪。我本想辩解几句家庭主妇的辛苦,但见他如此感伤,不再好说什么,于是劝慰了他几句,离退休还长久、这世界上还有许多机会云云。他平静了许多,向我道了谢,又在我离开之前递了一张名片:
“要是你新买的床垫不舒服,记得来我这里挑新的!我一定给你最好的价格。”
4
为了减少疫情居家的烦闷,我和我的两位Airbnb房客决定包船去湖中钓鱼。这位带我们钓鱼的大叔身材极其魁梧,而面部表情十分拘谨。他不苟言笑地做了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曾是当地的警察,借退休后的闲暇开了这家包船钓鱼(charter fishing)的公司。我一下子来了兴趣,转身向他眨巴着眼睛问着:“警察!那肯定有很多故事吧。”
他歪头看了我一眼,又偏过头去:“是,有很多。”这样简单地答完,便抿紧了嘴。
我讪讪地转回了身。
同行的三个人,一个是我,二十来岁的中国人;另一位是日本妹子,在附近的大学读书;还有一位四十岁的印度大叔,自己开公司做生意。这样的组合实在不常见,我便简单解释了我的Airbnb;他边听边点头,终于有了说话的兴趣,和我聊起了房地产投资:“我老婆也在做类似的投资,她有个朋友最近正在卖附近的一套湖景房,估计是Airbnb的好地方。你要是有兴趣,我可以把联系方式给你。”
我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已辞职退休在家,像他一样,但前路漫长,实在是没钱了。
他大笑,调侃自己被老婆包养,每日只混吃混喝——老婆一年赚几十万,他每天在家为她做饭。一个白人中年大叔,竟然开始跟我侃起了泰国菜墨西哥卷甚至还有中餐的菜谱,还一脸得意地和我炫耀着:“我们去中餐厅可都是拿中文菜谱点菜的。”
我的赞叹之余不免有好奇:“你是如何尝试到并喜欢上这么多不同的国际美食?我认识的大部分美国人可不是这样的。”
他又歪头看了我一眼,偏过头去,淡淡地说着:“我年轻时参了军,在很多亚洲国家驻扎过。”
原来他出生于70年代的还未被完全开辟的拉斯维加斯;那时的世界娱乐之都还只是一个小型赌城,长期在黑手党的控制之下。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商人前来收购黑手党手中的博彩业,使其摆脱黑手党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当今的拉斯维加斯——他便在成长中见证了各行各业的迁入和这座城市的拓张。高中毕业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决定入伍参军——在美国本土的不同基地训练后,被分配到亚洲的国家驻扎,先后去了日本、香港、菲律宾、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也见证过亚洲大城市的喧嚣和车水马龙。而后又过了七八年,他选择退伍回到美国大陆,回归了结婚生子的安定生活。
“于是回来之后,就当了警察?”
“是的。”
同行的印度大叔已经躺在船头睡了;日本妹子的英语还不太好,只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我坐在她身旁,继续追问着他的人生历险。回美国之后,他先停留在80年代末的圣地亚哥,那曾是墨西哥毒枭的天堂。每天夜晚都是枪林弹雨——不是和本地的团伙搏击,就是与几公里外边界那一头的犯罪集团交火。美墨边界,有无数想要偷渡的拉美人;而这些毒枭团伙,借偷渡之名收取高额费用;如果不给予相应费用,就会想方设法疯狂折磨偷渡的人们。这样一来,他们手上的钱越来越多,武器也越来越丰富,如此恶性循环,墨西哥的警察拿他们完全没办法,美国这一头的警察稍有作为,却也是冒了极大的生命危险。
“所以那些电影拍得都是真实的。也不对,真实的场景只会更可怕。”
“那现在呢?现在好多了吧?”
“现在的边境只是更可怕了。偷渡越来越难,这些团伙赚的钱越来越少,所以越加气急败坏。尤其建墙的这些新闻出来之后,他们更加残忍地对待警察和平民,现在竟然开始针对美国游客了。对了,这两年可别去墨西哥旅游了。反正我是不敢去的。”
他继续说着:“所以你看,我们的总统整天喊着建墙,看起来癫狂,实际上是大部分人不了解情况——建墙这件事,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默不作声。
他起身去拉鱼竿,边走边说:“拉美的这些国家,其实曾经也是很繁荣的。像委内瑞拉,大量的石油储量,过去非常有钱。结果90年代选了一位独裁的总统,政府开始收购一大批所谓的民生项目,开始了他们专制的历史。现在民不聊生。”
“那美国呢?美国好像也在走上相似的道路呢。”我本想暗示这当今美国总统颇有一家独大的趋势。
“那当然。”他答。
我内心很有些得意于自己的引导,微笑着抬头望着他,待他做更多解释。
“现在所有人都想要免费的东西,教育免费医疗免费。这样一来,所有的东西都由政府控制了,美国政府当然也要转变成像委内瑞拉那样的政府了。”他一边收着鱼竿,一边平淡地说着。
5
我和这位房产中介断断续续地约着看过几次房,聊过几次天;我也大致了解了他的个人情况。他在这个地方出生长大上学工作,到现在快六十年了;他有六七个兄弟姐妹,年幼时过得艰难,上学时每天早出晚归,还需要打工补贴家用,所以高中毕业便开始工作赚钱了。而后在这个镇子周边开了几家连锁餐厅,每日早出晚归,睡不到五个小时,这么过了十几年,终于嫌餐厅老板的活太苦而不愿意继续,便倚赖着自己在这周边的几十年的人脉,转行做了房地产中介,自己偶尔也做些房地产投资,又这么过了快二十个年头。
是个非常tough的人。
因为彼此越来越熟悉,我们每一次的讨论都更加丰富和深刻。这一天我们聊到了他的家庭,他满脸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女儿现在生活状态很好——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好工作,最近也快要结婚了,他特别开心。夸完自己的女儿,话锋一转,又同我批判起了其他的年轻人:“你看,像我女儿这样,像你这样,读个正经的专业,才能够自食其力。我们美国人,和你们中国人,都特别崇尚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立刻反驳了他:“哎,正经专业是什么专业呢?每个专业都有其价值啊。”
“有的专业是找得到工作的专业,有的专业是找不到工作的专业。现在很多年轻人,花这么多学费去读一些什么文学专业。这种专业的人出来能找到工作吗?这些学费能有回报吗?”他越说越急,开始擦额头上的汗,“现在竟然还有人提议学贷全部减免!我以前那么努力工作,才存够了女儿上万美元的学费,凭什么这些人说免费就免费?那我的钱怎么办?谁来给我出?谁来还给我这些我付了的钱?”
“以后每个人多付点税嘛。现在很多国家的大学教育都接近免费啦。”
“税!现在这些人就想白吃白喝,从我们富人手上拿钱!我们这些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一分一毫赚来的,凭什么给他们?我现在每年赚来的钱有将近一半都给政府了,我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而且他们还想继续压榨像我这样的人!你知道我上一张医院账单多少钱吗?六万七千五百九十八美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数字。你知道急诊室里坐着的那些所谓低收入人群需要付多少钱吗?零!他们没有工作,不愿意工作,但一分钱都不用付!凭什么!”他气急败坏地说完,又擦了擦汗,这样总结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社会对富裕人群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后记
前些日子美国大选开启投票,年轻朋友们的社交网络中纷纷奔走相告,“我们必须要投票!!”这样的倡议每周甚至每天必须更新一次。我有次和朋友们闲聊时说着:“要是这么多人投票,真要还是川普呢?”大家都默不作声,一位朋友无奈地答着:“要真是这样,那也是没有办法了。”后来我去问了男朋友,他这个欧洲人没理我,只答了句:“不可能。”
那些默不作声的人或许也都觉得这不可能吧。
读大学的时候我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深蓝州,加之是大学城,周围基本是民主党支持者。我记得16年大选时有个朋友投了川普,投完后收到了共和党的信,舍友们自然都知道了,一两周没同他说话。工作之后搬到了一个保守的深红州,身边大部分是这样的郊区人士——一房两车两孩一狗,周末的娱乐活动是打高尔夫、看橄榄球、打理后院、去教堂。在美国,虽然半生不熟的人之间是绝对不聊政治的,但你依然可以旁敲侧击出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些人大多都是共和党支持者。这次大选,很多州的结果都是没有悬念的。深蓝依旧会是深蓝,深红依旧会是深红,大部分人都只等待摇摆州的结果。既是摇摆州,结果是很难预测的。
文中我所选择的角色,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即,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一类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偶尔会去周围的一些摇摆州出差,拜访些许工厂——就像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人物那样,那些曾经在危机中失业的人和那些小企业主们是真心感谢这一届政府。又因为喜欢和人聊天的缘故,也结识了不少高中毕业就参军或者工作的人,内心只认可通过奋斗和积极工作换来的物质追求,包括教育和医疗,就像第四个与第五个人物一样。而大多数的人,只是因为非常简单的原因、自己的直接利益——信仰的宗教所倡导的pro-life、更低的税和更高的工资,甚至如第二个人物所描述的,“我和这个人是同个镇子出来的,自然要投他们!”
另外,或许有些读者注意到了,文中所描写的五个人,尽管每个人的收入各不相同——从基本工资到百万薪酬的人都有——但他们都是清一色的高中学历。的确,美国的确是个机会很多的国家;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你有手有脚,高中学历也能在美国生活得很好。甚至现在很多的美国Youtuber,开始在网上呼吁大家不要浪费钱读大学,大学是骗人的,云云。所以最开始写这篇文章时,又让我想到了新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他们只需要高中学历?社会上真正需要的技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最后——总会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些陌生人愿意和你聊这么深入的东西。最简单的两个技巧:倾听、真诚——文中那位和我聊天聊哭的美国中年白人,不是唯一一个在我面前哭的陌生人。现在的社会是张牙舞爪且浮躁的,愿意静下心来倾听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也像现在不同国家的对立、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人的本性容易被极端的东西吸引,越来越少的人和媒体愿意好好说话、好好听话了。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展示平日里较少在媒体上看到的美国社会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