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BrainCyphermain
2022-05-28T15:14:40+00:00
之前聊天的时候,领导说:“现在波士顿这边的急诊和ICU又满载了,这是令人担忧的。”
当时是在聊美东感染人数的反弹,我不假思索地说现在街上都恢复了熙熙攘攘且很多人不戴口罩不防护了、病毒又没有消失、感染人数会有反弹以至于急诊人多岂不是太顺理成章了?领导哼唧了这么一句,这个话题也就揭过去了。
挂掉电话,才隐约觉得有些不对,感染人数再反弹也不至于达到前几波高峰的程度,且如今打疫苗的打疫苗、感染过的感染过,大多数人都有了一定的免疫防护,重症率应该是大大降低的,何以又塞满了病房?不过当时出差,事情多,想个两秒钟也就置之脑后了。
是刚才看到波士顿环球的最新头版报道,才又记起了领导提过这么一句。
是的,波士顿以至麻省的医疗系统,又在满载/超载的边缘踟蹰徘徊,久久未能离开这个危险的边缘。。。
并不是因为COVID感染人数达到新高。实际上,现在去医院的新冠患者是比年初要少很多的。
波士顿环球指出,如今的情况是:
- 目前在麻省医疗系统里接受治疗的新冠患者,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有较严重的其它健康问题,无论是否感染新冠,都得接受治疗;
- 虽然由新冠而导致的重症患者减少了,感染新冠的患者仍然需要隔离、医护仍然需要防护,都使医院的运营变得复杂,消耗掉很多时间和资源;
- 很多患者由于疫情期间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而导致病情加重;
- 疫情带来的人手短缺→资源紧张,需要住院的患者不能及时转到住院部去,卡在急诊;
- 在心理健康、行为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的人也比以前多,不能及时得到心理保健服务,转而求诸于急诊;
- 不能及时得到初级保健护理的人,也会转而求诸于急诊;
- 大医院过载,无法像往常那样接受小医院转来的病人;
- 等等。
所以,医疗系统实际上是绷得很紧,负荷很重。
而绝大多数人却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比如我,最近不太看新闻,刷刷新冠曲线没有再攀高峰嘛,也意识不到医疗资源有多紧张。
难怪这段时间约医生都很难约到,我只当自己运气不太好、总是在不对的时间打电话、才会打不通,原来是,系统性的问题啊。
因此把这个情况转给大家看看——今时今日已非彼时彼日,我们曾经默认的那个彼时彼日是回不去了,医疗资源也好,别的资源也好,在今时今日,可能,紧张才是正常的吧,在做计划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这点,不能习惯性地沿用旧日的默认设置了。
大家注意身体、注意安全,祝好?
当时是在聊美东感染人数的反弹,我不假思索地说现在街上都恢复了熙熙攘攘且很多人不戴口罩不防护了、病毒又没有消失、感染人数会有反弹以至于急诊人多岂不是太顺理成章了?领导哼唧了这么一句,这个话题也就揭过去了。
挂掉电话,才隐约觉得有些不对,感染人数再反弹也不至于达到前几波高峰的程度,且如今打疫苗的打疫苗、感染过的感染过,大多数人都有了一定的免疫防护,重症率应该是大大降低的,何以又塞满了病房?不过当时出差,事情多,想个两秒钟也就置之脑后了。
是刚才看到波士顿环球的最新头版报道,才又记起了领导提过这么一句。
是的,波士顿以至麻省的医疗系统,又在满载/超载的边缘踟蹰徘徊,久久未能离开这个危险的边缘。。。
并不是因为COVID感染人数达到新高。实际上,现在去医院的新冠患者是比年初要少很多的。
波士顿环球指出,如今的情况是:
- 目前在麻省医疗系统里接受治疗的新冠患者,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有较严重的其它健康问题,无论是否感染新冠,都得接受治疗;
- 虽然由新冠而导致的重症患者减少了,感染新冠的患者仍然需要隔离、医护仍然需要防护,都使医院的运营变得复杂,消耗掉很多时间和资源;
- 很多患者由于疫情期间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而导致病情加重;
- 疫情带来的人手短缺→资源紧张,需要住院的患者不能及时转到住院部去,卡在急诊;
- 在心理健康、行为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的人也比以前多,不能及时得到心理保健服务,转而求诸于急诊;
- 不能及时得到初级保健护理的人,也会转而求诸于急诊;
- 大医院过载,无法像往常那样接受小医院转来的病人;
- 等等。
所以,医疗系统实际上是绷得很紧,负荷很重。
而绝大多数人却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比如我,最近不太看新闻,刷刷新冠曲线没有再攀高峰嘛,也意识不到医疗资源有多紧张。
难怪这段时间约医生都很难约到,我只当自己运气不太好、总是在不对的时间打电话、才会打不通,原来是,系统性的问题啊。
因此把这个情况转给大家看看——今时今日已非彼时彼日,我们曾经默认的那个彼时彼日是回不去了,医疗资源也好,别的资源也好,在今时今日,可能,紧张才是正常的吧,在做计划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这点,不能习惯性地沿用旧日的默认设置了。
大家注意身体、注意安全,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