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eezus
2021-04-05T09:06:50+00:00
一,关于大家关心的药厂。有大佬,做过研究,提升价格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成本,而是来自资本的压力:
新药研发成本确实高,但这有好几个药厂/华尔街故意隐瞒了的信息:
目前新药研发的主力基础工作都是联邦政府资助等公共资金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大学等学术界进行,而不是药厂。
药厂会经常误导性的把政府资助的研发时间和花销,也在宣传中加入一并加入。显得花销倍增。
药厂最大的成本实际上是临床试验。研发只参与最后收尾,甚至整个研发成果是从小公司/大学收购而来的。
我并没有说临床试验花钱少。而是你们药厂的人不能算成本的时候把失败药的成本都算进去。统计学术研究时却只计那几篇成功的论文。这不公平。没能发表的论文的研究一样要花钱,亚非拉生物狗一样有苦劳。
尽管药物开发全过程中有大量公共资金参与,但最终药品选择只有药企说了算。
对于那些患者基数太小,付费能力差的病。药企一律不会去花钱。
在学术界提供了一次性治愈和长期维持两种选择时,药企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投资续命药,而不是治愈药。
因为只有让病人长期续命,才能不断榨取病人钱包。
FDA新药标准极为苛刻冗长,导致小型药厂几乎不可能自力完成临床试验全过程。因此只要巨头默契不推治愈药,那么治愈药上市的可能性就很小。
即便是别厂研发,完全无研发成本的老药。在能提价时,一定会提价。
典型例子是前几年做的特别过分的达拉匹林,这药当时只有一家药厂还继续持有生产许可,华尔街来的马丁什克雷利把这药从13美元拉到750美元。这人因为做的太过分被媒体到处批判,最后因为其他地方的非法行为被关监狱去了。但别的翻倍,翻4倍的药完全没有报道。
大型药厂和华尔街联合游说,使得美国FDA制定了过于严苛和冗长的审查标准。直接阻绝了小型药企将新药提交上市的任何可能。
对于大学、小型药企来说,目前只剩一条把有效药卖给大型药企做临床试验的道路。
很多人搞错了因果关系,不是研发成本高导致只剩寡头。而是寡头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到处游说提高上市前整体研发标准,导致小厂没钱做到药品上市只能卖身。
研发资金绝大部分都是联邦政府的公共资金。但政府却对最终上市的药物选择,药物定价等一系列终端毫无控制权。
比如说乙肝、曾经的丙肝之类,
能做出通用疫苗的话花销在预计50美元/人,但没人做。
一次性治愈的鸡尾酒疗法,花销小于400美元/人,这些药有,但进展极慢。或者被专利阻碍。
通用但逐渐被淘汰的传统治疗(续命)方法,费用从1000美元至上万一疗程,并且长期无法根治。
(注:这里只是举例,丙肝一次性治愈药Sovaldi已经由埃莫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Dr. RaymondSchinazi 和 Dr. Dennis Liotta联合创办的Pharmasset研发出。这家公司是依托大学等资金,人数不足百人的超小型药厂。之后这个特效药在2011年被大型药厂Gilead收购后,迅速转变为天价药。每疗程高达8.4万美元以上。目的有两个,1是购买下这个药后想尽快捞钱。2是阻碍治愈药大面积使用,减少对老的续命药销量的影响。)
大型药厂在资本压力下会默契的尽可能多做那些昂贵的续命药,而避免向市场推出一次性治愈的特效药。对于患者来说,这些额外的昂贵成本全部由医保承担后分摊给了美国乃至美国以外的每一个人。(小厂由于临床成本原因,即便有治愈药的情况下,也不会头铁去做治愈药的临床试验)
作为对比, 中国大陆在经济最困难的年头,由政府主导,依旧以有限的预算开发出了针对疟疾的青蒿素等一次性治愈的特效药。
而药厂被资本控制后,华尔街的风险是隔离的。(不管是实际风险,还是道德风险)。
对于大型药厂来说,研发风险均摊之后完全不足以伤筋动骨。现在的新趋势是直接收购那些做好了全部前置工作的小厂。风险已经全部转嫁了。药厂的CEO或许还有道德风险,但买了药厂股票的那些华尔街经理们,眼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赚钱。华尔街不会直接下命令提价,但会不断施压要求药厂提高盈利。
药厂收益实际上是高的不成比例的,同样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行业,能源快消等净利润率在2~4%,但药厂的整体(已经包含研发失败)净利润率却能高达8%~10%以上。这还是在大量研发资金事实上是联邦政府买单的情况下。
曾经有政府资金研发的药一律不设专利限制的法案提出,但很快就被药厂华尔街联合游说腹死胎中了。
二,关于华尔街资本家。盈利是资本的天性,只要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资本家当然应当想办法让收益最大化。没有违法所以何错之有?
三,关于病人和家属。求生同样是本能,无论怎么样都不应当被指责。
四,关于代购贩子。虽然挣了钱,但的确是拯救了病人的生命。当然不会是错的。
整件事情的四个相关者,要不就是为了活下去,要不就是完全在社会合法的规则下发展。
没有人做错,可为什么依然是一件悲剧呢?
新药研发成本确实高,但这有好几个药厂/华尔街故意隐瞒了的信息:
目前新药研发的主力基础工作都是联邦政府资助等公共资金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大学等学术界进行,而不是药厂。
药厂会经常误导性的把政府资助的研发时间和花销,也在宣传中加入一并加入。显得花销倍增。
药厂最大的成本实际上是临床试验。研发只参与最后收尾,甚至整个研发成果是从小公司/大学收购而来的。
我并没有说临床试验花钱少。而是你们药厂的人不能算成本的时候把失败药的成本都算进去。统计学术研究时却只计那几篇成功的论文。这不公平。没能发表的论文的研究一样要花钱,亚非拉生物狗一样有苦劳。
尽管药物开发全过程中有大量公共资金参与,但最终药品选择只有药企说了算。
对于那些患者基数太小,付费能力差的病。药企一律不会去花钱。
在学术界提供了一次性治愈和长期维持两种选择时,药企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投资续命药,而不是治愈药。
因为只有让病人长期续命,才能不断榨取病人钱包。
FDA新药标准极为苛刻冗长,导致小型药厂几乎不可能自力完成临床试验全过程。因此只要巨头默契不推治愈药,那么治愈药上市的可能性就很小。
即便是别厂研发,完全无研发成本的老药。在能提价时,一定会提价。
典型例子是前几年做的特别过分的达拉匹林,这药当时只有一家药厂还继续持有生产许可,华尔街来的马丁什克雷利把这药从13美元拉到750美元。这人因为做的太过分被媒体到处批判,最后因为其他地方的非法行为被关监狱去了。但别的翻倍,翻4倍的药完全没有报道。
大型药厂和华尔街联合游说,使得美国FDA制定了过于严苛和冗长的审查标准。直接阻绝了小型药企将新药提交上市的任何可能。
对于大学、小型药企来说,目前只剩一条把有效药卖给大型药企做临床试验的道路。
很多人搞错了因果关系,不是研发成本高导致只剩寡头。而是寡头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到处游说提高上市前整体研发标准,导致小厂没钱做到药品上市只能卖身。
研发资金绝大部分都是联邦政府的公共资金。但政府却对最终上市的药物选择,药物定价等一系列终端毫无控制权。
比如说乙肝、曾经的丙肝之类,
能做出通用疫苗的话花销在预计50美元/人,但没人做。
一次性治愈的鸡尾酒疗法,花销小于400美元/人,这些药有,但进展极慢。或者被专利阻碍。
通用但逐渐被淘汰的传统治疗(续命)方法,费用从1000美元至上万一疗程,并且长期无法根治。
(注:这里只是举例,丙肝一次性治愈药Sovaldi已经由埃莫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Dr. RaymondSchinazi 和 Dr. Dennis Liotta联合创办的Pharmasset研发出。这家公司是依托大学等资金,人数不足百人的超小型药厂。之后这个特效药在2011年被大型药厂Gilead收购后,迅速转变为天价药。每疗程高达8.4万美元以上。目的有两个,1是购买下这个药后想尽快捞钱。2是阻碍治愈药大面积使用,减少对老的续命药销量的影响。)
大型药厂在资本压力下会默契的尽可能多做那些昂贵的续命药,而避免向市场推出一次性治愈的特效药。对于患者来说,这些额外的昂贵成本全部由医保承担后分摊给了美国乃至美国以外的每一个人。(小厂由于临床成本原因,即便有治愈药的情况下,也不会头铁去做治愈药的临床试验)
作为对比, 中国大陆在经济最困难的年头,由政府主导,依旧以有限的预算开发出了针对疟疾的青蒿素等一次性治愈的特效药。
而药厂被资本控制后,华尔街的风险是隔离的。(不管是实际风险,还是道德风险)。
对于大型药厂来说,研发风险均摊之后完全不足以伤筋动骨。现在的新趋势是直接收购那些做好了全部前置工作的小厂。风险已经全部转嫁了。药厂的CEO或许还有道德风险,但买了药厂股票的那些华尔街经理们,眼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赚钱。华尔街不会直接下命令提价,但会不断施压要求药厂提高盈利。
药厂收益实际上是高的不成比例的,同样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行业,能源快消等净利润率在2~4%,但药厂的整体(已经包含研发失败)净利润率却能高达8%~10%以上。这还是在大量研发资金事实上是联邦政府买单的情况下。
曾经有政府资金研发的药一律不设专利限制的法案提出,但很快就被药厂华尔街联合游说腹死胎中了。
二,关于华尔街资本家。盈利是资本的天性,只要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资本家当然应当想办法让收益最大化。没有违法所以何错之有?
三,关于病人和家属。求生同样是本能,无论怎么样都不应当被指责。
四,关于代购贩子。虽然挣了钱,但的确是拯救了病人的生命。当然不会是错的。
整件事情的四个相关者,要不就是为了活下去,要不就是完全在社会合法的规则下发展。
没有人做错,可为什么依然是一件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