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fy ahh
2021-11-14T05:22:28+00:00
不是007,是詹姆斯邦德
007,精致的杀人机器和泡妞机器。
皮尔斯布鲁斯南在站在前人肩上,把这一形象演绎得登峰造极。
也让人厌倦。
美女、西装、豪车、高科技玩具、伏特加马提尼……这些元素排列组合了二十多次,腻了。
可丹尼尔克雷格的007不同。
过去的007有点像孙悟空,突然就冒出来这么一号人物,飞天遁地、无所不能;克雷格的007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皇家赌场》到《无暇赴死》勾勒出他的成长轨迹:
出身苏格兰一个贵族家庭,幼时接连遭到父母双亡、养父横死的打击,长大后从军,曾服役于英国皇家特种空勤团,退伍后被M夫人招募到军情六处,历经考验,脱颖而出成为00号特工。
过去的007都是冷静优雅、算无遗策的绅士,克雷格的007则风格迥异:孔武有力,面庞冷峻,外表像产业工人多过像特工。
他会冲动,给M惹出外交争端;会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让人怀疑他是复仇还是执行任务;会说脏话,经典的“我他妈的还在乎吗”。
克雷格的007也不再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
他和普通男人一样投入感情,对Vesper的爱恋从《皇家赌场》到《无暇赴死》贯穿始终,Madeleine的“背叛”深深伤害了他。
克雷格的007还是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
他老了,身体不像过去那样强壮,枪打得不准了,还要靠酒精和药物镇压痛苦。
更严重的是,他内心的伤口不仅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愈合,反而更深了。
童年失去至亲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既然好的东西终会失去,那就不要拥有,虽然会错过很多,但总比受伤要好。
他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接受他人的好意,成为了一个彻底的付出者,在为国出生入死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爱Vesper,不是因为他需要Vesper,而是因为Vesper需要他,在浴室里,Vesper无助地哭泣,唤起了他作为付出者的本能。
他不信任Madeleine,不是因为Madeleine是幽灵党头目的女儿,而是因为Madeleine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仅不依赖他,反而想要保护他、温暖他。
他不相信自己配得上Madeleine的爱,害怕习惯温暖后再被抛弃,于是战无不胜的007害怕了、退缩了,欺骗自己是Madeleine背叛了他。
这个可怜的人,灵魂早已支离破碎,仅剩爱国心和责任感在支撑着他。
作为观众,我们都好奇这样一个男人会如何谢幕?
结局一:007找回爱人、打败反派,完成任务后光荣退休,从此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The End。
可这之后呢?007能回归庸常生活,面对鸡零狗碎吗?能克服心理问题,完全信任Madeleine吗?能摆脱酒精依赖吗?
结局二:在最后一次任务中壮烈牺牲。
小时候读到“自古美人如名将,不教人间见白头”时觉得很悲凉,现在倒觉得将军死在冲锋的路上,比受岁月摧残要好——想想《燃情岁月》里霍普金斯饰演的上校,让英雄活在史诗里,其实是一种慈悲。
第二个结局更合适。
尼尔克雷格达成了制片人对他的期许“重新诠释007”、“赋予真实性”,从此007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是邦德,詹姆斯邦德。
从电影史来看这样的转变意义不大,毕竟已经有伊森亨特和杰森伯恩珠玉在前;但对我们这些看007长大的人而言,有不一般的意义。
邦德是男人的梦想。过去的邦德是少年的梦想,春风得意、永远在路上;克雷格的邦德是疲于奔命的中年男人的梦想,用轰轰烈烈的死亡结束自己的一生,彻底安息,给世人留下一个值得怀念的背影。
虽然走出电影院后依然要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但至少荧幕里邦德替我们壮烈过了。
念及此,平庸如我也感到些许慰藉。
007,精致的杀人机器和泡妞机器。
皮尔斯布鲁斯南在站在前人肩上,把这一形象演绎得登峰造极。
也让人厌倦。
美女、西装、豪车、高科技玩具、伏特加马提尼……这些元素排列组合了二十多次,腻了。
可丹尼尔克雷格的007不同。
过去的007有点像孙悟空,突然就冒出来这么一号人物,飞天遁地、无所不能;克雷格的007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皇家赌场》到《无暇赴死》勾勒出他的成长轨迹:
出身苏格兰一个贵族家庭,幼时接连遭到父母双亡、养父横死的打击,长大后从军,曾服役于英国皇家特种空勤团,退伍后被M夫人招募到军情六处,历经考验,脱颖而出成为00号特工。
过去的007都是冷静优雅、算无遗策的绅士,克雷格的007则风格迥异:孔武有力,面庞冷峻,外表像产业工人多过像特工。
他会冲动,给M惹出外交争端;会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让人怀疑他是复仇还是执行任务;会说脏话,经典的“我他妈的还在乎吗”。
克雷格的007也不再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
他和普通男人一样投入感情,对Vesper的爱恋从《皇家赌场》到《无暇赴死》贯穿始终,Madeleine的“背叛”深深伤害了他。
克雷格的007还是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
他老了,身体不像过去那样强壮,枪打得不准了,还要靠酒精和药物镇压痛苦。
更严重的是,他内心的伤口不仅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愈合,反而更深了。
童年失去至亲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既然好的东西终会失去,那就不要拥有,虽然会错过很多,但总比受伤要好。
他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接受他人的好意,成为了一个彻底的付出者,在为国出生入死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爱Vesper,不是因为他需要Vesper,而是因为Vesper需要他,在浴室里,Vesper无助地哭泣,唤起了他作为付出者的本能。
他不信任Madeleine,不是因为Madeleine是幽灵党头目的女儿,而是因为Madeleine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仅不依赖他,反而想要保护他、温暖他。
他不相信自己配得上Madeleine的爱,害怕习惯温暖后再被抛弃,于是战无不胜的007害怕了、退缩了,欺骗自己是Madeleine背叛了他。
这个可怜的人,灵魂早已支离破碎,仅剩爱国心和责任感在支撑着他。
作为观众,我们都好奇这样一个男人会如何谢幕?
结局一:007找回爱人、打败反派,完成任务后光荣退休,从此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The End。
可这之后呢?007能回归庸常生活,面对鸡零狗碎吗?能克服心理问题,完全信任Madeleine吗?能摆脱酒精依赖吗?
结局二:在最后一次任务中壮烈牺牲。
小时候读到“自古美人如名将,不教人间见白头”时觉得很悲凉,现在倒觉得将军死在冲锋的路上,比受岁月摧残要好——想想《燃情岁月》里霍普金斯饰演的上校,让英雄活在史诗里,其实是一种慈悲。
第二个结局更合适。
尼尔克雷格达成了制片人对他的期许“重新诠释007”、“赋予真实性”,从此007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是邦德,詹姆斯邦德。
从电影史来看这样的转变意义不大,毕竟已经有伊森亨特和杰森伯恩珠玉在前;但对我们这些看007长大的人而言,有不一般的意义。
邦德是男人的梦想。过去的邦德是少年的梦想,春风得意、永远在路上;克雷格的邦德是疲于奔命的中年男人的梦想,用轰轰烈烈的死亡结束自己的一生,彻底安息,给世人留下一个值得怀念的背影。
虽然走出电影院后依然要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但至少荧幕里邦德替我们壮烈过了。
念及此,平庸如我也感到些许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