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uro
2021-05-27T23:13:18+00:00
东林党人其实只是中国文人集团的一个缩影,直到今天现代东林党人也多的是。而这些“现代东林党人”,恰恰在一个时期里把握着大陆的话语权,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东林党的行为模式是固定的,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特征一:
善于指出问题。
东林党人的记述中,对于明末的各种社会问题洞若观火,这就给人一种“高人”的强烈感觉,震撼力很强。
特征二:
根本不解决问题。
东林党人所主张的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稍微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没有丝毫现实意义。
内忧外患当前,他们要求“远小人,近贤臣。”“与民休息”,“徐徐教化”这TMD和没说有什么区别。
特征三:
善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别人,却对自己毫无要求。
闯军逼近北京,大臣们义正辞严的反对迁都,结果闯军进京,自己跑回家躲起来,崇祯吊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现在你身边这种“东林党人”也有很多。
你把他们的言论放在一起看,我靠,这都是正人君子啊。
但你稍微了解一下他们的行动,就会发现,这都是什么玩意儿!
南明时期被东林党骂的狗血淋头的马士英,最后不屈而死,但东林党大佬,侯方域、钱谦益,却活的好好的,且都出仕过满清。
早期东林党人还是有几个硬骨头的,比如左光斗、杨涟,到后期已经彻底变成一个只会喊口号,抢权力,颠倒黑白的文人集团。
这和现代“公知”“河殇派”是不是很像?
过千赞更新:
东林党的源起应该始于海瑞(海瑞不算东林党人,但是东林党人的偶像。),成形于“国本”之争,光大于“移宫案”。
这个脉络就很有趣。
海瑞最牛逼的地方就是言行合一,人家说不贪就是不贪,说做事就是做事,说进谏就是进谏,虽然有失迂腐和局限性,但够真实。
要说海瑞是东林党,还真不够格,他根本不想有朋党,更不是为了某个阶层的利益。
东林党人最早出现是因为有人批评海瑞“人品”,顾允成等三人反驳,理由是“真有望之如天上人者”,也就是说海瑞是完人,圣人,所以不容批评。
大家想想,现在谁被某些人推到了这个位置上?
只要是个人,就有缺点,有局限,而“神”没有。
这些人的目的和后来的东林党人一样,就是想通过“造神”,强迫别人崇拜,然后再利用这个“神”的某些观点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服务。
这样你反对他们,就是在反对“神”,就是大逆不道,绝妙吧?
团结在“神”周围的东林小将们之后抓住了“国本”这个问题,正式成团出道。
所谓“国本之争”,其实就是争“拥立之功”,太子是立兄立弟,本质上屁的区别都没有,又不是万历死的时候朱常洵还没成年。东林党抓住“立长”这个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拼死争的根本不是谁当皇帝,而是谁掌权。
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胜利,其实就是他们争取权力的胜利。
搞得天翻地覆一般才登基的泰昌帝,仅仅两个月就因为“红丸案”而死,不甘心“拥立之功”无法兑现的东林党人马上弄了个“移宫案”,于是在天启面前又有了“拥立之功”。
李选侍一个没有子嗣,出身寒门,又不是皇后的妃子,能有多大能力来挟持皇帝?
东林党人才不管这些,“我就是立大功了,打钱!”
天启初年,因为东林党人“国本”“移宫”的“不世之功”,所以大用东林党人,所谓“众正盈朝”,结果呢?
没多久小皇帝就发现这帮人除了会“喷”啥都不行,而且对皇权毫无尊重,于是很快就重用魏忠贤等人,把东林党扫地出门。
读过这一段历史,东林党人到底是“为国”“为民”还是“为己”,稍加思考就可以明白。
东林党的行为模式是固定的,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特征一:
善于指出问题。
东林党人的记述中,对于明末的各种社会问题洞若观火,这就给人一种“高人”的强烈感觉,震撼力很强。
特征二:
根本不解决问题。
东林党人所主张的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稍微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没有丝毫现实意义。
内忧外患当前,他们要求“远小人,近贤臣。”“与民休息”,“徐徐教化”这TMD和没说有什么区别。
特征三:
善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别人,却对自己毫无要求。
闯军逼近北京,大臣们义正辞严的反对迁都,结果闯军进京,自己跑回家躲起来,崇祯吊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现在你身边这种“东林党人”也有很多。
你把他们的言论放在一起看,我靠,这都是正人君子啊。
但你稍微了解一下他们的行动,就会发现,这都是什么玩意儿!
南明时期被东林党骂的狗血淋头的马士英,最后不屈而死,但东林党大佬,侯方域、钱谦益,却活的好好的,且都出仕过满清。
早期东林党人还是有几个硬骨头的,比如左光斗、杨涟,到后期已经彻底变成一个只会喊口号,抢权力,颠倒黑白的文人集团。
这和现代“公知”“河殇派”是不是很像?
过千赞更新:
东林党的源起应该始于海瑞(海瑞不算东林党人,但是东林党人的偶像。),成形于“国本”之争,光大于“移宫案”。
这个脉络就很有趣。
海瑞最牛逼的地方就是言行合一,人家说不贪就是不贪,说做事就是做事,说进谏就是进谏,虽然有失迂腐和局限性,但够真实。
要说海瑞是东林党,还真不够格,他根本不想有朋党,更不是为了某个阶层的利益。
东林党人最早出现是因为有人批评海瑞“人品”,顾允成等三人反驳,理由是“真有望之如天上人者”,也就是说海瑞是完人,圣人,所以不容批评。
大家想想,现在谁被某些人推到了这个位置上?
只要是个人,就有缺点,有局限,而“神”没有。
这些人的目的和后来的东林党人一样,就是想通过“造神”,强迫别人崇拜,然后再利用这个“神”的某些观点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服务。
这样你反对他们,就是在反对“神”,就是大逆不道,绝妙吧?
团结在“神”周围的东林小将们之后抓住了“国本”这个问题,正式成团出道。
所谓“国本之争”,其实就是争“拥立之功”,太子是立兄立弟,本质上屁的区别都没有,又不是万历死的时候朱常洵还没成年。东林党抓住“立长”这个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拼死争的根本不是谁当皇帝,而是谁掌权。
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胜利,其实就是他们争取权力的胜利。
搞得天翻地覆一般才登基的泰昌帝,仅仅两个月就因为“红丸案”而死,不甘心“拥立之功”无法兑现的东林党人马上弄了个“移宫案”,于是在天启面前又有了“拥立之功”。
李选侍一个没有子嗣,出身寒门,又不是皇后的妃子,能有多大能力来挟持皇帝?
东林党人才不管这些,“我就是立大功了,打钱!”
天启初年,因为东林党人“国本”“移宫”的“不世之功”,所以大用东林党人,所谓“众正盈朝”,结果呢?
没多久小皇帝就发现这帮人除了会“喷”啥都不行,而且对皇权毫无尊重,于是很快就重用魏忠贤等人,把东林党扫地出门。
读过这一段历史,东林党人到底是“为国”“为民”还是“为己”,稍加思考就可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