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lOviNz
2022-01-31T16:57:32+00:00
虽然这本书后面曹刘孙三家能联手到那个程度也是反向金手指。但是如果这里能像史实一样相持一年,联军未尝没有胜机。
但是这一战的描写虽然爽快是够了,仔细一想金手指的嫌疑却过重。此战有两大关键,首先是燕军与曹纯战前得到了曹操的故作疑兵指令却并未遵循,不仅没有遵循,后来更是出营与公孙珣野战。既然是实现布置好的战略安排,又是官渡大营这一重中之重,怎么就偏偏这最关键的指令未能遵循。
其次是曹操到来后的燕军冲锋,连曹纯曹昂都知道要赶紧入营,曹操却在营外犹疑不决,让五千骑兵进营巩固防御,自己带五千骑兵救援,最终被公孙珣抓住战机,一举击溃。这个描写的槽点真的太多了,且不说公孙珣全是骑兵缺乏攻坚能力,也不说曹操为啥要以身犯险不进营,就算要救也没有只带一半兵力救援的道理,这个决策几乎是把整个官渡的军力拱手送给公孙珣。
最后需要声明,我个人是觉得这段看起来确实爽,作为商业作品来说无疑是出色的,也延续了前文的一以贯之的基调,但是这么决定性的一战,这么杰出的对手,还是在作者的笔下暴露出种种问题,几个战场全面溃败,几个计策无一成功。甚至还不如许攸,最后被公孙珣干净利落地推平,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怅然若失,许多读者所指出的垃圾时间可能也与这压倒性优势有关吧。
平心而论,作者给联军安排的几个计策还算合理,但角色塑造和所谓英雄气,我只能在临死前的人物弧光里瞥见一眼,然后匆匆而过。且从滂沱河开始,几次会战的模式大体都是,拉开阵势——谋士发现敌军露出了破绽——骑兵集团冲锋——收工,仿佛公孙珣这边开了全图一般,且过于流水线化,这可能是覆汉后期乏力的原因之一吧。不过这些问题在绍宋确实有得到弥补,如果没整出保全的话,我个人认为绍宋是要比覆汉好一个层次的。
但是这一战的描写虽然爽快是够了,仔细一想金手指的嫌疑却过重。此战有两大关键,首先是燕军与曹纯战前得到了曹操的故作疑兵指令却并未遵循,不仅没有遵循,后来更是出营与公孙珣野战。既然是实现布置好的战略安排,又是官渡大营这一重中之重,怎么就偏偏这最关键的指令未能遵循。
其次是曹操到来后的燕军冲锋,连曹纯曹昂都知道要赶紧入营,曹操却在营外犹疑不决,让五千骑兵进营巩固防御,自己带五千骑兵救援,最终被公孙珣抓住战机,一举击溃。这个描写的槽点真的太多了,且不说公孙珣全是骑兵缺乏攻坚能力,也不说曹操为啥要以身犯险不进营,就算要救也没有只带一半兵力救援的道理,这个决策几乎是把整个官渡的军力拱手送给公孙珣。
最后需要声明,我个人是觉得这段看起来确实爽,作为商业作品来说无疑是出色的,也延续了前文的一以贯之的基调,但是这么决定性的一战,这么杰出的对手,还是在作者的笔下暴露出种种问题,几个战场全面溃败,几个计策无一成功。甚至还不如许攸,最后被公孙珣干净利落地推平,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怅然若失,许多读者所指出的垃圾时间可能也与这压倒性优势有关吧。
平心而论,作者给联军安排的几个计策还算合理,但角色塑造和所谓英雄气,我只能在临死前的人物弧光里瞥见一眼,然后匆匆而过。且从滂沱河开始,几次会战的模式大体都是,拉开阵势——谋士发现敌军露出了破绽——骑兵集团冲锋——收工,仿佛公孙珣这边开了全图一般,且过于流水线化,这可能是覆汉后期乏力的原因之一吧。不过这些问题在绍宋确实有得到弥补,如果没整出保全的话,我个人认为绍宋是要比覆汉好一个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