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r
2020-12-25T13:05:37+00:00
话说群雄大闹江州助宋江逃出刑场之后,自然值得大家都争相慰问。但问题是,晁盖以山寨大哥的身份,亲临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救宋江,岂非更值得大家争相慰问?晁盖之所以亲自带队出来,恐怕就是为了取得这种效果,但是结果呢?他遇到了宋江,所以注定只能演配角。更主要的是,宋江马上就开始挑战晁盖的权威了。我们看原著是怎么写的。
宋江起身与众人道:“小人宋江,若无众好汉相救时,和戴院长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如何报答得众位!只恨黄文炳那, 搜根剔齿,几番唆毒要害我们,这冤雠如何不报!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作 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 那时回去,如何?”
宋江起身对众人道,表面上是在求大家,实际上是在委婉的命令大家,更主要的是帮江州群雄交一份投名状。因为类似的原因,虽然晁盖马上表示了反对,但是人们也只能按宋江的意思办事。我们看原著。
晁盖道:“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堤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队人马,一发和学究,公孙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雠,也未为晚。”
宋江道:“若是回山去了, 再不能彀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 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
宋江当时的态度非常简单,我主角宋江的意思,不论表达的怎样委婉,但那也是命令!既然是我宋江的命令,谁反对也不行,晁盖反对也不行。此时的宋江身上,平日装出来的迂腐气完全没有了,而霸气已开始弥漫了。“宋江起身与众人道”,本身就是一种公然挑战晁盖的行为。按理说,这种大事(让梁山好汉集体行动),宋江应该去请示大哥晁盖。山寨大哥在这里站着,你有事不和梁山大哥商量,就想让各位群雄采取集体行动。你眼里,还有梁山这个大哥吗?更主要的是,梁山大哥,否决了这次行动后,宋江直接又把梁山大哥的意见,也给否决了。如果晁盖同样是霸气十足的人物,肯定当时就不搭理宋江了。总而言之,大家赶紧准备,咱们稍作休整,收兵马上就回梁山!至于你宋江报仇的事,就等猴年马月去做吧。换而言之,我倒要看看,我晁盖不发号施令,你宋江靠什么指挥我的手下?
但问题是,晁盖看到李逵对宋江一脸崇拜的样子;又看到江州一伙对宋江又敬又畏的样子;再看清风山群雄、甚至自己的嫡系兄弟,对宋江也都是又敬又畏的样子。当时的晁盖还真没有信心,在宋江面前再摆出大哥的派头。看小说时,我们总觉得,宋江当时的行为,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但是你把它放到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中,就会发现,这是一件要多严重,就有多严重的事。在现实社会中,除非你觉得,你比你单位领导还牛逼。否则,你像宋江这样为人做事,肯定会栽大跟头的。有事没事绕过上司,擅自指挥大家集体行动,这已经是犯了大忌;上司否定你的意见后,你直接骑脸又否定了上司的意见,这就更是犯大忌了。从本心而言,在场除了宋江两个铁杆花荣李逵。其它人,恐怕都也不想冒险帮宋江报仇。一开始,为了江湖道义劫法场救救及时雨宋大哥,大家冒冒险在道上扬名,自然能说下去。现在人也救了,你却为了报私仇,还想把大家全部置于险地,向朝廷正规军宣战,这也太说不下去了吧?我们必须得知道,当时江州城,已经全城戒严了。在这种背景下,几百个强盗,想再进入江州城,杀一个朝廷官员,好像就是无法无天在作死啊。
但问题是,看着霸气迷漫的宋江,人们还真没有勇气拒绝。虽然梁山大哥晁盖,明确表示,现在最紧急的事情,就是赶紧撤回梁山。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支持晁盖的意见。晁盖拒绝宋江的意见,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这种行动缺乏可行性。更主要的是,也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大哥的权威。因为集体行动,那是需要大哥发话的。大哥不发话,集体就可以绕开大哥行动,那大哥还叫大哥吗?但是,此时的晁盖,还真不是什么有话语权的大哥。因为江州群雄,与晁盖没有任何交情;而清风山群雄,都是宋江带上梁山的。现在,就看还有没有其他人跟着晁盖反对宋江了。
花荣、李逵自然不会跟着晁盖反对宋江,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宋江的真正心腹。燕顺、王英、郑天寿清风山强盗自然也不会跟着晁盖反对宋江,因为这三个人是亲眼看见宋江是怎么降伏秦明跟报复刘知寨的人。江州李俊张顺穆弘等人,与宋江的关系本来就非常微妙。现在一看李逵、花荣、燕顺等将近一半人,都不反对宋江,他们自然也不敢公开反对宋江的。这些人都不敢反对宋江的意见,刘唐、三阮自然也不敢反对了,因为他们看到清风山、江州两系,都对宋江又敬又畏的样子,肯定也对宋江充满了敬畏的心理。从本心而言,刘唐、三阮肯定是想反对宋江这个计划的。因为他们是晁盖的嫡系,晁盖明确表示反对这个计划,他们自然没有理由支持这个计划。而且宋江的行为,本身就是公然挑战晁盖权威。如果他们也支持宋江的计划,就等于帮着宋江拆晁盖的台。问题是,看到宋江这样高深莫测,而且大家都支持宋江,他们自然不敢表示反对了。既然只有大哥晁盖一个人,反对宋江的意见,那宋江的意见,就算集体通过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去做这件事了。在这个回合较量中,晁盖就彻底丧失了大哥应有尊严。
如果说,吴用也是把晁盖当傀儡用,但是吴用对晁盖总保持着应有的尊敬,换而言之,吴用只是以晁盖的军师、智囊身份出现。所以晁盖与吴用作搭档,通常是晁盖事事征求吴用的意见,而比较重大的事情,吴用都是请示过晁盖,才会开始实施的。但宋江则不同了,宋江一直都在擅自发号施令,不要说事事请示晁盖了,就是和晁盖商量的意思,好像也从来没有。宋江是以一个与晁盖对等的大哥身份出现,而且一直都是把晁盖压到了配角的位置。我们总认为,大哥的权力,是源于下属的尊敬、忠心。实际上,权力的维持,人际的关系,哪有这样简单呢。宋江日后能一统江湖,从来不是靠大家发自心底的尊敬、忠心。甚至,宋江也没有计划靠这种东西一统江湖。事实上,许多人之所以臣服于宋江。原因太简单了,那就是因为宋江把他逼得家破人亡,或是有国难投、有家难回。打了败仗的秦明当时是怎么也不想臣服宋江的,但很快他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宋江居然派人假扮他模样屠杀了一票人帮他纳一份天大的投名状,于是秦明一家都没了而且他还得感谢宋江,在自己犹豫不决的时候,是宋江帮他做出这个选择。现在的江州一伙又跟秦明的情况一样,纳一份天大的投名状断绝了回归正道的可能。毕竟你看,劫法场就已经是大罪,再截杀朝廷官员黄文炳,那还有回头洗白的机会吗?是不是有点扯远了?我们看看原著事情最后是怎么拍板的。
宋江道:“天教我报仇,特使这个人来!虽是如此,全靠众兄弟维持。”众人齐声应道:“当以死向前!正要驱除这等赃滥奸恶之人,与哥哥报仇雪恨!”
宋江又道:“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他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等不仁。众弟兄去时, 不可分毫侵害百姓。今去那里,我有一计,只望众人扶助。”众头领齐声道:“专听哥哥指教。”
现在宋江的霸气,已充分显现出来了。
因为宋江一说话,就是“众人齐声应道”,“众头领齐声道”。此时的晁盖,大约也在这个“众人”、“众头领”之列。我在想,晁盖在和大家一块“齐声应道”、“齐声道”时,肯定会一直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主角,我是主角啊!但是与宋江这种奸雄、枭雄演对手戏,晁盖还是演着演着,在书中就渐渐变得像配角了。??
宋江起身与众人道:“小人宋江,若无众好汉相救时,和戴院长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如何报答得众位!只恨黄文炳那, 搜根剔齿,几番唆毒要害我们,这冤雠如何不报!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作 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 那时回去,如何?”
宋江起身对众人道,表面上是在求大家,实际上是在委婉的命令大家,更主要的是帮江州群雄交一份投名状。因为类似的原因,虽然晁盖马上表示了反对,但是人们也只能按宋江的意思办事。我们看原著。
晁盖道:“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堤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队人马,一发和学究,公孙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雠,也未为晚。”
宋江道:“若是回山去了, 再不能彀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 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
宋江当时的态度非常简单,我主角宋江的意思,不论表达的怎样委婉,但那也是命令!既然是我宋江的命令,谁反对也不行,晁盖反对也不行。此时的宋江身上,平日装出来的迂腐气完全没有了,而霸气已开始弥漫了。“宋江起身与众人道”,本身就是一种公然挑战晁盖的行为。按理说,这种大事(让梁山好汉集体行动),宋江应该去请示大哥晁盖。山寨大哥在这里站着,你有事不和梁山大哥商量,就想让各位群雄采取集体行动。你眼里,还有梁山这个大哥吗?更主要的是,梁山大哥,否决了这次行动后,宋江直接又把梁山大哥的意见,也给否决了。如果晁盖同样是霸气十足的人物,肯定当时就不搭理宋江了。总而言之,大家赶紧准备,咱们稍作休整,收兵马上就回梁山!至于你宋江报仇的事,就等猴年马月去做吧。换而言之,我倒要看看,我晁盖不发号施令,你宋江靠什么指挥我的手下?
但问题是,晁盖看到李逵对宋江一脸崇拜的样子;又看到江州一伙对宋江又敬又畏的样子;再看清风山群雄、甚至自己的嫡系兄弟,对宋江也都是又敬又畏的样子。当时的晁盖还真没有信心,在宋江面前再摆出大哥的派头。看小说时,我们总觉得,宋江当时的行为,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但是你把它放到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中,就会发现,这是一件要多严重,就有多严重的事。在现实社会中,除非你觉得,你比你单位领导还牛逼。否则,你像宋江这样为人做事,肯定会栽大跟头的。有事没事绕过上司,擅自指挥大家集体行动,这已经是犯了大忌;上司否定你的意见后,你直接骑脸又否定了上司的意见,这就更是犯大忌了。从本心而言,在场除了宋江两个铁杆花荣李逵。其它人,恐怕都也不想冒险帮宋江报仇。一开始,为了江湖道义劫法场救救及时雨宋大哥,大家冒冒险在道上扬名,自然能说下去。现在人也救了,你却为了报私仇,还想把大家全部置于险地,向朝廷正规军宣战,这也太说不下去了吧?我们必须得知道,当时江州城,已经全城戒严了。在这种背景下,几百个强盗,想再进入江州城,杀一个朝廷官员,好像就是无法无天在作死啊。
但问题是,看着霸气迷漫的宋江,人们还真没有勇气拒绝。虽然梁山大哥晁盖,明确表示,现在最紧急的事情,就是赶紧撤回梁山。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支持晁盖的意见。晁盖拒绝宋江的意见,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这种行动缺乏可行性。更主要的是,也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大哥的权威。因为集体行动,那是需要大哥发话的。大哥不发话,集体就可以绕开大哥行动,那大哥还叫大哥吗?但是,此时的晁盖,还真不是什么有话语权的大哥。因为江州群雄,与晁盖没有任何交情;而清风山群雄,都是宋江带上梁山的。现在,就看还有没有其他人跟着晁盖反对宋江了。
花荣、李逵自然不会跟着晁盖反对宋江,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宋江的真正心腹。燕顺、王英、郑天寿清风山强盗自然也不会跟着晁盖反对宋江,因为这三个人是亲眼看见宋江是怎么降伏秦明跟报复刘知寨的人。江州李俊张顺穆弘等人,与宋江的关系本来就非常微妙。现在一看李逵、花荣、燕顺等将近一半人,都不反对宋江,他们自然也不敢公开反对宋江的。这些人都不敢反对宋江的意见,刘唐、三阮自然也不敢反对了,因为他们看到清风山、江州两系,都对宋江又敬又畏的样子,肯定也对宋江充满了敬畏的心理。从本心而言,刘唐、三阮肯定是想反对宋江这个计划的。因为他们是晁盖的嫡系,晁盖明确表示反对这个计划,他们自然没有理由支持这个计划。而且宋江的行为,本身就是公然挑战晁盖权威。如果他们也支持宋江的计划,就等于帮着宋江拆晁盖的台。问题是,看到宋江这样高深莫测,而且大家都支持宋江,他们自然不敢表示反对了。既然只有大哥晁盖一个人,反对宋江的意见,那宋江的意见,就算集体通过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去做这件事了。在这个回合较量中,晁盖就彻底丧失了大哥应有尊严。
如果说,吴用也是把晁盖当傀儡用,但是吴用对晁盖总保持着应有的尊敬,换而言之,吴用只是以晁盖的军师、智囊身份出现。所以晁盖与吴用作搭档,通常是晁盖事事征求吴用的意见,而比较重大的事情,吴用都是请示过晁盖,才会开始实施的。但宋江则不同了,宋江一直都在擅自发号施令,不要说事事请示晁盖了,就是和晁盖商量的意思,好像也从来没有。宋江是以一个与晁盖对等的大哥身份出现,而且一直都是把晁盖压到了配角的位置。我们总认为,大哥的权力,是源于下属的尊敬、忠心。实际上,权力的维持,人际的关系,哪有这样简单呢。宋江日后能一统江湖,从来不是靠大家发自心底的尊敬、忠心。甚至,宋江也没有计划靠这种东西一统江湖。事实上,许多人之所以臣服于宋江。原因太简单了,那就是因为宋江把他逼得家破人亡,或是有国难投、有家难回。打了败仗的秦明当时是怎么也不想臣服宋江的,但很快他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宋江居然派人假扮他模样屠杀了一票人帮他纳一份天大的投名状,于是秦明一家都没了而且他还得感谢宋江,在自己犹豫不决的时候,是宋江帮他做出这个选择。现在的江州一伙又跟秦明的情况一样,纳一份天大的投名状断绝了回归正道的可能。毕竟你看,劫法场就已经是大罪,再截杀朝廷官员黄文炳,那还有回头洗白的机会吗?是不是有点扯远了?我们看看原著事情最后是怎么拍板的。
宋江道:“天教我报仇,特使这个人来!虽是如此,全靠众兄弟维持。”众人齐声应道:“当以死向前!正要驱除这等赃滥奸恶之人,与哥哥报仇雪恨!”
宋江又道:“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他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等不仁。众弟兄去时, 不可分毫侵害百姓。今去那里,我有一计,只望众人扶助。”众头领齐声道:“专听哥哥指教。”
现在宋江的霸气,已充分显现出来了。
因为宋江一说话,就是“众人齐声应道”,“众头领齐声道”。此时的晁盖,大约也在这个“众人”、“众头领”之列。我在想,晁盖在和大家一块“齐声应道”、“齐声道”时,肯定会一直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主角,我是主角啊!但是与宋江这种奸雄、枭雄演对手戏,晁盖还是演着演着,在书中就渐渐变得像配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