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404
2020-05-15T11:57:06+00:00
我觉得这作者的古文功底好厉害,每一章最后的史书就不说了,文中好多的对话颇有中学语文书文言文翻译的味道,感觉就好像作者先写了一遍文言文然后又翻译成了白话文一样,比如《求贤令》那一段
[quote]
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想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呢?但是贤才枯守家中不出闾巷,哪里能轻易相遇的呢?更何况如今天下动荡,正是求贤若渴的特别时期。
然而,才能这个东西是各有专长的,如孟公绰这种人,做家臣谋大局固然是好的,但却当不了地方的行政长官。而且才能也是稀缺的,如果只求德才兼备的人物,那么齐桓公和本朝高祖是怎么能称霸于世的呢?
所以,如今这个天下,还有没有人如姜子牙那般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却在渭水岸边钓鱼以待明主的呢?还有没有人像陈平那样被人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推荐的呢?还有没有人,看到这个世道污浊,有心像张汤那般用法术来清洗天下的呢?还有没有人,怀有吴起那种才能,却没有得到重用的呢?还有没有人……像韩信那般被人羞辱后,却又只能站在门前为人持戟的呢?
[/quote]其次人物的刻画也是相当到位,曹操临死时那一句“来!与你开国候”确实像是魏武的本色;黄巾军的“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让人唏嘘;公孙珣诛董之后,在朝廷群臣面前的怒斥,不愧是“辽西白马,不负天下”
然后就是大家都在说的英雄气了,个人感觉最受触动的是汉末时期人们的生死观,为了忠诚、信誉、志向可以舍生取义,所以有张俭沦落天涯却有无数人宁可家破也要助他,所以有黄巾贼虽有机会投降活下却仍然渡河而死,所以有汉室忠臣明知汉室不可兴却也要为之,所以有刘备本可以不死却也要为志向而死
如果说有什么稍微遗憾的,我觉得就是袁绍之后没有那么扣人心弦的战争戏份了,对决袁绍时公孙珣远不如对决曹刘时优势那么大,甚至公孙珣还中了许攸的计策,差点被一波带走,要不是高顺陷阵营士气逆天谁胜谁负都不好说。可是这样的戏份好看啊,就像之前公孙珣被乌桓鲜卑围困,可以说是置于死地了,然而就是因为局势艰难才尤其体现出赵子龙救主的气概
本来还以为曹操的奇谋能够给公孙珣带来一些麻烦,结果又是公孙珣这边算无遗策。不过道理也能说得通,也ok啦
这本书在我心里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三国文了,以后有机会肯定要重温一遍
[quote]
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想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呢?但是贤才枯守家中不出闾巷,哪里能轻易相遇的呢?更何况如今天下动荡,正是求贤若渴的特别时期。
然而,才能这个东西是各有专长的,如孟公绰这种人,做家臣谋大局固然是好的,但却当不了地方的行政长官。而且才能也是稀缺的,如果只求德才兼备的人物,那么齐桓公和本朝高祖是怎么能称霸于世的呢?
所以,如今这个天下,还有没有人如姜子牙那般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却在渭水岸边钓鱼以待明主的呢?还有没有人像陈平那样被人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推荐的呢?还有没有人,看到这个世道污浊,有心像张汤那般用法术来清洗天下的呢?还有没有人,怀有吴起那种才能,却没有得到重用的呢?还有没有人……像韩信那般被人羞辱后,却又只能站在门前为人持戟的呢?
[/quote]其次人物的刻画也是相当到位,曹操临死时那一句“来!与你开国候”确实像是魏武的本色;黄巾军的“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让人唏嘘;公孙珣诛董之后,在朝廷群臣面前的怒斥,不愧是“辽西白马,不负天下”
然后就是大家都在说的英雄气了,个人感觉最受触动的是汉末时期人们的生死观,为了忠诚、信誉、志向可以舍生取义,所以有张俭沦落天涯却有无数人宁可家破也要助他,所以有黄巾贼虽有机会投降活下却仍然渡河而死,所以有汉室忠臣明知汉室不可兴却也要为之,所以有刘备本可以不死却也要为志向而死
如果说有什么稍微遗憾的,我觉得就是袁绍之后没有那么扣人心弦的战争戏份了,对决袁绍时公孙珣远不如对决曹刘时优势那么大,甚至公孙珣还中了许攸的计策,差点被一波带走,要不是高顺陷阵营士气逆天谁胜谁负都不好说。可是这样的戏份好看啊,就像之前公孙珣被乌桓鲜卑围困,可以说是置于死地了,然而就是因为局势艰难才尤其体现出赵子龙救主的气概
本来还以为曹操的奇谋能够给公孙珣带来一些麻烦,结果又是公孙珣这边算无遗策。不过道理也能说得通,也ok啦
这本书在我心里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三国文了,以后有机会肯定要重温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