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arra
2021-06-30T16:38:58+00:00
楼主来村里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看了兄弟们发过的不少关于谈恋爱中遇到的烦恼的帖子,很幸运自己能有过几次恋爱的实践机会,所以我也很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帮助到在迷茫中的朋友,所以只要是能整理出自己的答案的,我都会乐此不疲地回帖,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对谈恋爱这件事的系统认知也在慢慢地建立了起来。
楼主趁着休息的时间,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结果,整理成了一篇文字,自以为七分满意,所以赶紧过来给大家分享了,不求能成为“相亲圣经”那样的扛鼎之作,但求能帮助到一两个对恋爱这件事不知道怎么办的朋友便好。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
《婚姻法》是我国走得比较前卫的一部法律,每一次修订都在剥离与财产经济无关的条目:剥离事实婚,让不领证只摆酒席同居成为自由选择;婚生非婚生子女同权,让婚外生育和单亲家庭成为自由选择。
如果我们接受法律对婚姻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马上能体会当前时代下,婚姻在具体实践中只是两个人缔结的共有财产制度,这么说可能比较晦涩,其实换个说法你马上就能理解:把家庭看做是小公司,你和你配偶甚至双方父母都是这个小公司的股东或者合伙人,保证你们和你们的后代的未来生活水平是你们经营的主要目标。
基于这一个理解,婚姻和恋爱并不是哪个包含哪一个的关系,它们是可以平行存在的,一个是合伙制度,一个是感情实践,这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举两个不成熟的例子就是:我们有可能在本来单纯是为了找个伴凑合过日子的,但在婚姻中日积月累孕育出了真感情,并相濡以沫到白头偕老;我们也可以是从相识相知到感情十分互相已经建立充分的信任,然后才缔结的婚姻,共同为未来而努力,为美好生活而一起分工合作。
当然,这只是众多排列组合众多可能性中的其中两种,具体要选择怎么样的婚恋道路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由选择,而且这选择应该是自由的,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感情需求出发,而不是从社会舆论父辈眼光中察言观色得出来的只是为了顺应他们期待的选择。
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我们面对的另一半真诚,充分交流,充分沟通,直至出现我们能达成统一意见的那条道路。
“人到三十岁就应该结婚”“相亲就是谈条件,能成就成”“交往三个月还没上垒应该分手吗”“交往六年女朋友说不想结婚怎么办”……
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基于社会普遍认识,来对具体情况做自以为是的判断,然而,统计学上的观察结论,并不能等同于描述客观规律的公式通则。
婚恋这件事落实到个人也是一样,要承认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别的存在,弄清楚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很重要。在踏入异性交往这一领域的初期,我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参与恋爱实践,去交流去沟通去体会,通过实践我们能更加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能付出什么,看重什么回报,自己的定位在什么地方,自己的闪光点在什么地方以及可以做哪些提升等等。
你看,这里面没有“追求多久没追到手”“相处多久没上垒”“谈恋爱多少年还没结婚”。
我并不是在批判这种带着浓厚目的性的想法,我非常理解许多朋友在恋爱实践中付出很多却又达不到预期收获的懊恼。
我想说的是,两个人不谈恋爱不谈感情直接搭伙凑合过日子,然后在婚姻柴米油盐中产生真情实意的情况固然存在,但是,我相信在这个自由的时代,选择恋爱然后感情发展到一定高度信任充分建立之后才缔结婚姻的会是很大一部分人。
那么,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我们就应该清楚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边际效用递减——同样的投入,能给对方提供的感受刺激是越来越小的,我们同等程度的花言巧语、嘘寒问暖、温柔体恤……是会变得越来越不奏效的。
于是,从初期恋爱实践中得到的自我认识在这里就有着相当的决定性了,我们能接受多少的投入多少的收获什么时候能见回报要达到什么预期目标……直接就决定了我们的相处策略。
打个比方说,总结经验后,我越来越相信爱情了,越来越不着急结婚了,比起孕育后代我更在意的是我当下的生活状态感情需求,所以我追求真爱的决心非常坚定,面对异性,我有着充足的时间,因为我压根就不急着结婚,即便最后走不到婚姻殿堂,即便只是终止在朋友圈点赞之交,即便只剩下节日只言片语的问候,一路走来自己也享受着这个过程,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总体来讲我也不会觉得浪费了青春。
指导思想有了,实际实践中我应该怎么做?双方都能看对眼就直接享受甜甜的恋爱,对方是慢热走着瞧的话,我也当对方听自己分享生活发发牢骚的朋友、树洞、甚至网事杂谈,想要玩伴一起去喝奶茶逛街逛公园就邀请对方,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大概也会享受对方向自己寻求帮助的快感……
讲求的就是水到渠成,讲究的就是无心插柳,享受过程,并体会对方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输出。把诸如白头偕老长相厮守这样的远大飘渺的目标,分解成无数个诸如“无聊分享一下拍的照片”“找个伴一起看场电影”“找个人凑个第二杯半价”这样的投入不大,但是一定会产生收获的小目标。
有人会问,这算不算“舔狗”?
把目标和投入都设计得非常小的时候,我们的获得感会更容易得到满足,满足到了,那就是各取所需、收支相抵,算不上“舔狗”,满足不了,那也损失不大,下次就换一个可能性高一点的小目标,我背不出全唐诗,但我就是能背下节课提问的那首,这也足够我开心一节课的了是吧;当然,每个人对自己的预期投入和回报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清楚认识自己,重要的事情,说第三遍了。
若是把预期目标定的太高,整天想着快进到上垒结婚,自以为是地堆高投入加高杠杆,这种做法忽略了对方作为一个总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实际感受,也不符合事物螺旋发展上升的规律,妄图通过短时高强度刺激来换长时间的稳定反馈,换来情感层级的“跃迁”,这是行不通的,只会推高下一次的刺激阈值,让自己骑虎难下,最终不过又觉醒一条“舔狗”罢了,结果就是自己对于异性的看法变得扭曲了,认识新朋友的积极性下降了,变得不敢追求恋爱中美好的部分了。
说到这个词,总不免得要谈谈金钱在恋爱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也是不成熟的看法。
我知道在某些群体中,诸如“不花钱就别想上垒”“没钱别谈恋爱”的想法很有市场,这些群体里面男性女性都有,各自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有的认为性行为对于女性是一种损害而对于男性是一种收获,所以男性应该为此额外付出代价;有的认为,不舍得花钱说明在心里的位置不够重要,不负责任……
诚然谈恋爱是需要投入的,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换来礼物,换来酒店餐厅的服务,换来节省的时间,换来舒适的交通体验,换来免受风吹雨打烈日曝晒,金钱可以换很多东西。
金钱在恋爱实践中的角色应该是,你用以减少双方双向而行的阻力的润滑剂,而不是拖拽对方前往你这边的纤绳。
双向而行是前提,润滑剂指示的是锦上添花,若不是的话,你这金钱,是买不来你想要的,噢对了,你是真的打算认真谈恋爱,而不是相当探花郎对吧?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但凡跟感情搭上关系的,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最终只能以自然结果的形式得到实现,相濡以沫,养儿防老,莫不如是。
楼主趁着休息的时间,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结果,整理成了一篇文字,自以为七分满意,所以赶紧过来给大家分享了,不求能成为“相亲圣经”那样的扛鼎之作,但求能帮助到一两个对恋爱这件事不知道怎么办的朋友便好。
[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
《婚姻法》是我国走得比较前卫的一部法律,每一次修订都在剥离与财产经济无关的条目:剥离事实婚,让不领证只摆酒席同居成为自由选择;婚生非婚生子女同权,让婚外生育和单亲家庭成为自由选择。
如果我们接受法律对婚姻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马上能体会当前时代下,婚姻在具体实践中只是两个人缔结的共有财产制度,这么说可能比较晦涩,其实换个说法你马上就能理解:把家庭看做是小公司,你和你配偶甚至双方父母都是这个小公司的股东或者合伙人,保证你们和你们的后代的未来生活水平是你们经营的主要目标。
基于这一个理解,婚姻和恋爱并不是哪个包含哪一个的关系,它们是可以平行存在的,一个是合伙制度,一个是感情实践,这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举两个不成熟的例子就是:我们有可能在本来单纯是为了找个伴凑合过日子的,但在婚姻中日积月累孕育出了真感情,并相濡以沫到白头偕老;我们也可以是从相识相知到感情十分互相已经建立充分的信任,然后才缔结的婚姻,共同为未来而努力,为美好生活而一起分工合作。
当然,这只是众多排列组合众多可能性中的其中两种,具体要选择怎么样的婚恋道路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由选择,而且这选择应该是自由的,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感情需求出发,而不是从社会舆论父辈眼光中察言观色得出来的只是为了顺应他们期待的选择。
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我们面对的另一半真诚,充分交流,充分沟通,直至出现我们能达成统一意见的那条道路。
“人到三十岁就应该结婚”“相亲就是谈条件,能成就成”“交往三个月还没上垒应该分手吗”“交往六年女朋友说不想结婚怎么办”……
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基于社会普遍认识,来对具体情况做自以为是的判断,然而,统计学上的观察结论,并不能等同于描述客观规律的公式通则。
婚恋这件事落实到个人也是一样,要承认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别的存在,弄清楚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很重要。在踏入异性交往这一领域的初期,我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参与恋爱实践,去交流去沟通去体会,通过实践我们能更加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能付出什么,看重什么回报,自己的定位在什么地方,自己的闪光点在什么地方以及可以做哪些提升等等。
你看,这里面没有“追求多久没追到手”“相处多久没上垒”“谈恋爱多少年还没结婚”。
我并不是在批判这种带着浓厚目的性的想法,我非常理解许多朋友在恋爱实践中付出很多却又达不到预期收获的懊恼。
我想说的是,两个人不谈恋爱不谈感情直接搭伙凑合过日子,然后在婚姻柴米油盐中产生真情实意的情况固然存在,但是,我相信在这个自由的时代,选择恋爱然后感情发展到一定高度信任充分建立之后才缔结婚姻的会是很大一部分人。
那么,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我们就应该清楚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边际效用递减——同样的投入,能给对方提供的感受刺激是越来越小的,我们同等程度的花言巧语、嘘寒问暖、温柔体恤……是会变得越来越不奏效的。
于是,从初期恋爱实践中得到的自我认识在这里就有着相当的决定性了,我们能接受多少的投入多少的收获什么时候能见回报要达到什么预期目标……直接就决定了我们的相处策略。
打个比方说,总结经验后,我越来越相信爱情了,越来越不着急结婚了,比起孕育后代我更在意的是我当下的生活状态感情需求,所以我追求真爱的决心非常坚定,面对异性,我有着充足的时间,因为我压根就不急着结婚,即便最后走不到婚姻殿堂,即便只是终止在朋友圈点赞之交,即便只剩下节日只言片语的问候,一路走来自己也享受着这个过程,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总体来讲我也不会觉得浪费了青春。
指导思想有了,实际实践中我应该怎么做?双方都能看对眼就直接享受甜甜的恋爱,对方是慢热走着瞧的话,我也当对方听自己分享生活发发牢骚的朋友、树洞、甚至网事杂谈,想要玩伴一起去喝奶茶逛街逛公园就邀请对方,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大概也会享受对方向自己寻求帮助的快感……
讲求的就是水到渠成,讲究的就是无心插柳,享受过程,并体会对方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输出。把诸如白头偕老长相厮守这样的远大飘渺的目标,分解成无数个诸如“无聊分享一下拍的照片”“找个伴一起看场电影”“找个人凑个第二杯半价”这样的投入不大,但是一定会产生收获的小目标。
有人会问,这算不算“舔狗”?
把目标和投入都设计得非常小的时候,我们的获得感会更容易得到满足,满足到了,那就是各取所需、收支相抵,算不上“舔狗”,满足不了,那也损失不大,下次就换一个可能性高一点的小目标,我背不出全唐诗,但我就是能背下节课提问的那首,这也足够我开心一节课的了是吧;当然,每个人对自己的预期投入和回报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清楚认识自己,重要的事情,说第三遍了。
若是把预期目标定的太高,整天想着快进到上垒结婚,自以为是地堆高投入加高杠杆,这种做法忽略了对方作为一个总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实际感受,也不符合事物螺旋发展上升的规律,妄图通过短时高强度刺激来换长时间的稳定反馈,换来情感层级的“跃迁”,这是行不通的,只会推高下一次的刺激阈值,让自己骑虎难下,最终不过又觉醒一条“舔狗”罢了,结果就是自己对于异性的看法变得扭曲了,认识新朋友的积极性下降了,变得不敢追求恋爱中美好的部分了。
说到这个词,总不免得要谈谈金钱在恋爱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也是不成熟的看法。
我知道在某些群体中,诸如“不花钱就别想上垒”“没钱别谈恋爱”的想法很有市场,这些群体里面男性女性都有,各自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有的认为性行为对于女性是一种损害而对于男性是一种收获,所以男性应该为此额外付出代价;有的认为,不舍得花钱说明在心里的位置不够重要,不负责任……
诚然谈恋爱是需要投入的,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换来礼物,换来酒店餐厅的服务,换来节省的时间,换来舒适的交通体验,换来免受风吹雨打烈日曝晒,金钱可以换很多东西。
金钱在恋爱实践中的角色应该是,你用以减少双方双向而行的阻力的润滑剂,而不是拖拽对方前往你这边的纤绳。
双向而行是前提,润滑剂指示的是锦上添花,若不是的话,你这金钱,是买不来你想要的,噢对了,你是真的打算认真谈恋爱,而不是相当探花郎对吧?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但凡跟感情搭上关系的,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最终只能以自然结果的形式得到实现,相濡以沫,养儿防老,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