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唐朝皇帝们玩坏的宗庙制度 ——人人上美谥 人人有庙号 大家都是孝子

KZM168cute-avatar

KZM168cute

2022-04-30T23:43:35+00:00

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这是周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有庙号者 会有专门的祭祀仪式 礼乐

[img]https://imgs.aixifan.com/o_1dq3mktj77lc9aa1nv5d941dh87.jpg[/img]

在唐代以前 庙号和谥号都相对谨慎 无大功于社稷者不能有庙号 谥号也尽可能按照你身前经历来进行评价 往往只有一两个字来评价 评价尽可能精准



在汉代 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 孝意味着孝子 可以很好继承祖宗的基业



太祖含义是开国之君 后世永祭 刘邦的太祖当之无愧 刘邦父亲刘太公并不是汉朝开创者 所以没有庙号和谥号



汉惠帝并没有什么突出政绩 只能上惠 至少也是柔和的君主 (后来这庙号和谥号用惠的都有问题)



从汉文帝刘恒开始 往往王朝第二个皇帝都是太宗文皇帝 太宗和文这个谥号通常给王朝第二个继承人 (比如唐文帝李世民 明文帝朱棣) 文的含义是文治





世宗:文治武功为一世之宗 汉宣帝刘洵高度评价汉武帝 也突出自己是汉武帝嫡系继承人 毕竟那时候给汉武帝并没有上庙号 毕竟武帝晚年所作所为非议很大。





中宗:这是给中兴之主所用的庙号,宣这个谥号更是中兴之主的美谥 刘洵当之无愧。



本来西汉一共有七个人有庙号 王莽给汉元帝 汉成帝 汉平帝都上了庙号 筹齐周制七庙 (比如汉元帝庙号是高宗)



但刘秀根本不认同 尤其是汉元帝和汉成帝把大汉江山玩死 他直接废了三个人庙号。

[img]https://imgs.aixifan.com/o_1dq3nakqlcdq16s86os1aod13nrh.jpg[/img]


东汉则只有三个有庙号 其他人的庙号都被废止 其中最悲哀是汉和帝 一举消灭北匈奴 压服四方 在开西域 把东汉带向鼎盛 又因为其英年早逝 最终造成东汉乱局 从而由盛转衰 他庙号本来是穆宗 也包括英年早逝 最后庙号被废止。

在汉献帝时候确定只有七人 可以享受后世永世祭祀

而到唐代 这一系列制度最终被大唐君主们玩坏了。

大唐建国初期,在宗庙制度这块继续沿袭北周和隋朝的“五庙”制,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把父世祖元皇帝李 、祖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锡、高祖李熙四亲奉入宗庙,只立了四世亲庙

大规模追封祖先 这和汉代截然不同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 为了凸显孝心和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采纳的臣子们的建议,增修太庙,把他六世祖弘农府君李重耳也奉进太庙,同时把他爹李渊也奉进太庙,至此,唐宗庙由五庙(实有四庙)变成七庙(实有六庙)。



为了追封大唐皇帝血缘高贵 太宗就想以李暠为大唐的始祖 最后因为一部分大臣反对 只能作罢



李世民还坏了一件规矩 那就是把自己原配长孙皇后供奉入太庙 在皇帝没有死情况下 怎么单独入太庙 但李世民还是做了 李世民还把给皇帝才能够使用的礼乐《光大之舞》用于祭祀长孙皇后。



而唐高宗李治继位了 该让老爹进太庙了



“弘农府君庙远亲杀,详据旧章,礼合迭毁。臣等参议,迁奉神主,藏于夹室,本情笃教,在理为弘。”(《旧唐书》志五)



奉太宗神主祔于太庙,迁弘农府君李重耳进西夹室,皇帝宗庙数依旧是六庙:宣简公李熙、懿王李天锡、景帝李虎、元帝李 、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

但李治还是觉得自己血统自卑 追尊老君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为之造祠堂,设令、丞各一人。我李家乱认祖宗 敢乱说我是鲜卑之后 我明明是老君后人,多高大上!咸亨五年(674)八月,高宗又追尊曾祖父李天锡为光皇帝,高祖父李熙为宣皇帝 这谥号开始乱玩了。再也不精准了 人人上美谥





李治还干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那就是追封自己儿子为皇帝 自古只有给祖宗追封的 没听说给儿子追封的 追封自己儿子李弘为孝敬皇帝。

武则天登记以后 则是废止大唐宗庙 别立武氏的崇先庙 唐宗庙被改为享德庙,只有高祖、太宗、高宗爷仨被四时享祀





当中宗重新继位之后 就有大臣反对唐朝的宗庙制度有很大问题 不符合制度 当然最后争来争去还是继续乱来



中宗就把皇兄李弘,追上庙号义宗(人人上庙号了)



中宗亲自把光帝、太祖景帝、代祖元帝、高祖、太宗、高宗、义宗七位皇帝神主升祔东都太庙,凑满七室





到唐玄宗时候 唐玄宗李隆基更不要脸 他直接把宗庙从七庙变成九庙制度



为伯父中宗在太庙之西另立中宗庙,把自己的亲妈奉进太庙,嫡母则留在仪坤庙。“十一月丁亥,徙中宗神主于西庙





到天宝时候 李隆基开始更大规模乱上谥号了




玄宗追尊玄元皇帝李耳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三月,追尊李耳的父母李敬和益寿氏为先天太上皇、先天太后。又追尊始祖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为兴圣皇帝



天宝八载(749)闰六月,册圣祖李耳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还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都加上“大圣皇帝”字样,他们的皇后都加上“顺圣皇后”字样。天宝十载(751)为皋陶和李暠立庙,为兴圣庙



不仅仅如此 他还开始人人上加孝这个谥号

[img]https://imgs.aixifan.com/o_1dq3ohs6vftje9t6vqr65051k.jpg[/img]

[img]https://imgs.aixifan.com/o_1dq3oimal18j7d5dnghm6aup21u.jpg[/img]


李隆基是孝子 唐肃宗是孝子 唐代宗是孝子 我们大家都是孝子 一个比一个孝 大家都是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叔侄和睦。



从此以后谥号再也不能当做皇帝的盖棺定论 只能看庙号 称呼皇帝也只能用庙号来称呼
yeno-avatar

yeno

唐朝开始谥号越来越长,最后大家为了省事基本只提最后一两个字了
scorfd-avatar

scorfd

哄堂大孝了
ants-avatar

ants

人人都有孝不是汉朝的事吗,而且庙号这个东西南北朝的时候除了一些短命皇帝,已经是事实上的人人都有庙号了,曹魏时期曹睿生前给自己一个烈祖的庙号,庙号被玩坏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