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cie
2021-03-22T01:00:30+00:00
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2020年2月13日,《中国科学报》以《沈善炯:炯途多舛 科学向善》为题,回顾了沈善炯院士战乱中求学,不畏艰险、从加州理工学院学成归国,攻克金霉素打破美国垄断的经历,以及后期在生物固氮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沈善炯,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4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0年1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科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学部常委、学部主席团成员。
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事生物固氮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被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6年)、陈嘉庚奖生命科学奖(199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1年1月,沈善炯来到浙江杭州,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工作,任副教授。是年11月,热爱科研的沈善炯选择离开浙江大学,去筹建中的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生所)工作。1953年1月,植生所正式建立,沈善炯被聘任为副研究员及微生物生理组组长,开展金霉素、链霉素生产方面的研究,包括菌种的选育和发酵等。
当时,金霉素的生产由美国的雷特尔药厂垄断,菌种独占,技术保密,其他各国建厂必须通过与该厂合股投资的方式进行。全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英国、意大利三国拥有金霉素生产药厂。金霉素的生产方法在各国文献资料中绝少记载,市场价格完全操控在美国手中,中国国内临床所用完全依靠进口。
当时沈善炯对于抗生素研究并无任何经验,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为的就是报效祖国。沈善炯一边认真研读国际上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献,带领学生和助手重复文献中的工作,并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记录;一边亲赴工厂,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与一线工人请教,学习发酵、提取与鉴定等各项基本操作。
受到一次学术会议报告的启发,沈善炯开始对一直被忽视的接种培养基展开研究,发现初期培养环境对金霉素的产量有着极大影响,掌握生物规律是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正确方向。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954年的《实验生物学报》上,是我国关于金霉素研究最早发表的论文。随后,他又开展了菌株间混合培养、增强微生物对某些基质的代谢作用、控制磷酸盐在发酵液中的含量、克服铁离子抑制金霉素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出了高活力的菌株,提高了金霉素的产量。经过全体成员分秒必争、加班加点的努力,研究组终于解决了金霉素生产的关键问题,启动了扩大生产试验工作,并顺利完成了中间试验。
1957年,国产金霉素通过了临床试验,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我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能够生产金霉素的国家。次年,沈善炯参与指导的华北制药厂全线投产,成为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显著改善了我国缺医少药的局面。
随后几年,金霉素研究与生产成果在国内科学会议,以及新中国在国内举办的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与新中国第一次组团出国参加的国际科学会议上隆重亮相,被推介给了全世界。沈善炯因此得奖并受邀访问苏联,其科学事迹还被拍摄成电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28/-7Q16t-h827K21T1kSa2-de.jpg.medium.jpg[/img]
2020年2月13日,《中国科学报》以《沈善炯:炯途多舛 科学向善》为题,回顾了沈善炯院士战乱中求学,不畏艰险、从加州理工学院学成归国,攻克金霉素打破美国垄断的经历,以及后期在生物固氮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沈善炯,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4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0年1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科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学部常委、学部主席团成员。
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事生物固氮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被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6年)、陈嘉庚奖生命科学奖(199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1年1月,沈善炯来到浙江杭州,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工作,任副教授。是年11月,热爱科研的沈善炯选择离开浙江大学,去筹建中的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生所)工作。1953年1月,植生所正式建立,沈善炯被聘任为副研究员及微生物生理组组长,开展金霉素、链霉素生产方面的研究,包括菌种的选育和发酵等。
当时,金霉素的生产由美国的雷特尔药厂垄断,菌种独占,技术保密,其他各国建厂必须通过与该厂合股投资的方式进行。全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英国、意大利三国拥有金霉素生产药厂。金霉素的生产方法在各国文献资料中绝少记载,市场价格完全操控在美国手中,中国国内临床所用完全依靠进口。
当时沈善炯对于抗生素研究并无任何经验,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为的就是报效祖国。沈善炯一边认真研读国际上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献,带领学生和助手重复文献中的工作,并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记录;一边亲赴工厂,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与一线工人请教,学习发酵、提取与鉴定等各项基本操作。
受到一次学术会议报告的启发,沈善炯开始对一直被忽视的接种培养基展开研究,发现初期培养环境对金霉素的产量有着极大影响,掌握生物规律是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正确方向。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954年的《实验生物学报》上,是我国关于金霉素研究最早发表的论文。随后,他又开展了菌株间混合培养、增强微生物对某些基质的代谢作用、控制磷酸盐在发酵液中的含量、克服铁离子抑制金霉素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出了高活力的菌株,提高了金霉素的产量。经过全体成员分秒必争、加班加点的努力,研究组终于解决了金霉素生产的关键问题,启动了扩大生产试验工作,并顺利完成了中间试验。
1957年,国产金霉素通过了临床试验,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我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能够生产金霉素的国家。次年,沈善炯参与指导的华北制药厂全线投产,成为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显著改善了我国缺医少药的局面。
随后几年,金霉素研究与生产成果在国内科学会议,以及新中国在国内举办的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与新中国第一次组团出国参加的国际科学会议上隆重亮相,被推介给了全世界。沈善炯因此得奖并受邀访问苏联,其科学事迹还被拍摄成电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3/28/-7Q16t-h827K21T1kSa2-de.jpg.medium.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