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oBTW
2024-10-21T07:27:55+00:00
真是牛逼。
最近,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纪录片,在片中采访了一位日本科学家代表——田中耕一。
这个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名字,在日本可以说是曾经轰动一时:他不仅是日本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同时也是最传奇的那一个。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学界大佬“,但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田中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班族。
当时,最高学历只有本科的他,在岛津公司当一名基层的研究员,42岁仍然籍籍无名。
2002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公司工作,快要下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通越洋电话,通知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方说的是英语,而田中也体现出了日本人英语的平均水平,听了半天只听懂了“祝贺”和“诺贝尔”两个单词,以为这是一场恶作剧或者是打错了电话。
但是很快,公司里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响了起来,是接到消息的媒体们都来电询问,同事们也纷纷前来祝贺他获奖。
田中顿时就懵了:怎么好好地上着班,接个电话就得诺贝尔奖了呢?
虽然他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状况,但无名小卒拿到科学界的大奖,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蔓延,一时间全日本都沸腾了,名不见经传的田中就这么猝不及防地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
其实,懵的不只是田中,整个日本乃至整个科学界都很懵,因为田中此前并没有什么知名的学术观点,也没发表过几篇论文,很可能也不知道知网是什么。
所以可想而知,他获奖的消息传开之后,各大高校、研究所里应该是这么个场面——教授、科学家们都在互相询问:这人是谁啊?
那田中到底是因为什么得奖的呢?难道这个奖真是给错人了吗?
奖确实没发错,不过,得奖的原因,却是源于一个戏剧性的错误。
这就要让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当时还很年轻的田中在公司进行实验时,误把甘油酯当作丙酮醇,倒入了金属粉末里。等他发现自己倒错了的时候,实验试剂已经黏糊糊地混在了一起。
按理说,他接下来应该把这份误操作的混合试剂当废料处理,然而,这种金属粉末(钴粉)价格昂贵,田中舍不得就这么扔了,于是决定将错就错地把实验继续下去。
这一继续,就让他解决了一个科学难题——他测出了大分子钴胺素的分子质量。
我知道,刚才这段看得你有些懵,相信我,作为一个主业是电影的文科生,我和你一样懵。查了一下,简单来说,就是而在此前,科学家们分析大分子时必须使用激光,但激光照射会使大分子碎裂,而这回,田中歪打正着地发现了不会损坏大分子的方法。
就这样,田中将这次意外获得的实验结果记录了下来,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得到了公司大约700元人民币的奖励。
后来,这篇论文被国外的学者看到了,经过反复验证,他们发现田中的这一发现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创新。
就这样,16年后,诺贝尔奖找上门来了。
就在他获奖之后,公司股价大涨,他也因此进入了公司董事会,很快,公司还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所。
而田中的传奇故事曝光后,迅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他还享受到了粉丝接送机的流量明星待遇,可以说成为了标准的人生赢家。
试想一下,如果换作你我,突然之间走上人生巅峰,会怎么想、怎么做?
田中接下来的表现,却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想象。面对蜂拥而至的鲜花和掌声,一夜爆红的田中不知所措,他想的是:我真的配得上这个奖吗?
在他心目中,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该是自己这样的。当时,有记者问他得奖后最想干什么,田中说:我想静静。
人们哄堂大笑,以为他只是在幽默。
直到16年后的今天,他才在NHK的采访中才披露了自己当时的真实心境——
“获得诺贝尔奖是我人生中漫长痛苦的开始……在我心目中,诺贝尔奖是专业研究人员们经过长年累月的钻研后才能拿的奖。我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能匹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事情。”
所以,那年得奖之后,田中真的去一个人静静了。
他几乎完全消失于公众视野,婉拒了无数媒体采访,利用公司给的研究经费开启了新的科学征程。
去年的2月份,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上刊载了田中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化验几滴血液,他们就能够提前30年检测出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征兆。公众这才知道,田中这些年到底在做些什么。
没有人知道,他当初如何坚决地远离人人艳羡的名利场,是下了多大的决心;
也没有人知道,这16年间他如何顶着外界的质疑默默坚持研究,付出了多少努力;
但我们可以想象,16年前的某个夜晚,也许就像一部经典的热血漫画开头那样,意外获奖的田中默默决定:我要成为能够配得上诺贝尔奖的男人。
还记得“硅谷百亿骗局”吗?
那个自称“女版乔布斯”的诈骗犯,那个头顶无数光环活跃在美国政商两届如鱼得水的高材生,曾经声称能够通过几滴血验出癌症。
最后人们才发现,验血防癌不过是她为了敛财打造的巨型谎言。
而现在,这位名叫田中耕一的日本科学家却真的做到了。





最近,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纪录片,在片中采访了一位日本科学家代表——田中耕一。
这个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名字,在日本可以说是曾经轰动一时:他不仅是日本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同时也是最传奇的那一个。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学界大佬“,但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田中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班族。
当时,最高学历只有本科的他,在岛津公司当一名基层的研究员,42岁仍然籍籍无名。
2002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公司工作,快要下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通越洋电话,通知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方说的是英语,而田中也体现出了日本人英语的平均水平,听了半天只听懂了“祝贺”和“诺贝尔”两个单词,以为这是一场恶作剧或者是打错了电话。
但是很快,公司里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响了起来,是接到消息的媒体们都来电询问,同事们也纷纷前来祝贺他获奖。
田中顿时就懵了:怎么好好地上着班,接个电话就得诺贝尔奖了呢?
虽然他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状况,但无名小卒拿到科学界的大奖,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蔓延,一时间全日本都沸腾了,名不见经传的田中就这么猝不及防地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
其实,懵的不只是田中,整个日本乃至整个科学界都很懵,因为田中此前并没有什么知名的学术观点,也没发表过几篇论文,很可能也不知道知网是什么。
所以可想而知,他获奖的消息传开之后,各大高校、研究所里应该是这么个场面——教授、科学家们都在互相询问:这人是谁啊?
那田中到底是因为什么得奖的呢?难道这个奖真是给错人了吗?
奖确实没发错,不过,得奖的原因,却是源于一个戏剧性的错误。
这就要让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当时还很年轻的田中在公司进行实验时,误把甘油酯当作丙酮醇,倒入了金属粉末里。等他发现自己倒错了的时候,实验试剂已经黏糊糊地混在了一起。
按理说,他接下来应该把这份误操作的混合试剂当废料处理,然而,这种金属粉末(钴粉)价格昂贵,田中舍不得就这么扔了,于是决定将错就错地把实验继续下去。
这一继续,就让他解决了一个科学难题——他测出了大分子钴胺素的分子质量。
我知道,刚才这段看得你有些懵,相信我,作为一个主业是电影的文科生,我和你一样懵。查了一下,简单来说,就是而在此前,科学家们分析大分子时必须使用激光,但激光照射会使大分子碎裂,而这回,田中歪打正着地发现了不会损坏大分子的方法。
就这样,田中将这次意外获得的实验结果记录了下来,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得到了公司大约700元人民币的奖励。
后来,这篇论文被国外的学者看到了,经过反复验证,他们发现田中的这一发现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创新。
就这样,16年后,诺贝尔奖找上门来了。
就在他获奖之后,公司股价大涨,他也因此进入了公司董事会,很快,公司还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所。
而田中的传奇故事曝光后,迅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他还享受到了粉丝接送机的流量明星待遇,可以说成为了标准的人生赢家。
试想一下,如果换作你我,突然之间走上人生巅峰,会怎么想、怎么做?
田中接下来的表现,却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想象。面对蜂拥而至的鲜花和掌声,一夜爆红的田中不知所措,他想的是:我真的配得上这个奖吗?
在他心目中,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该是自己这样的。当时,有记者问他得奖后最想干什么,田中说:我想静静。
人们哄堂大笑,以为他只是在幽默。
直到16年后的今天,他才在NHK的采访中才披露了自己当时的真实心境——
“获得诺贝尔奖是我人生中漫长痛苦的开始……在我心目中,诺贝尔奖是专业研究人员们经过长年累月的钻研后才能拿的奖。我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能匹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事情。”
所以,那年得奖之后,田中真的去一个人静静了。
他几乎完全消失于公众视野,婉拒了无数媒体采访,利用公司给的研究经费开启了新的科学征程。
去年的2月份,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上刊载了田中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化验几滴血液,他们就能够提前30年检测出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征兆。公众这才知道,田中这些年到底在做些什么。
没有人知道,他当初如何坚决地远离人人艳羡的名利场,是下了多大的决心;
也没有人知道,这16年间他如何顶着外界的质疑默默坚持研究,付出了多少努力;
但我们可以想象,16年前的某个夜晚,也许就像一部经典的热血漫画开头那样,意外获奖的田中默默决定:我要成为能够配得上诺贝尔奖的男人。
还记得“硅谷百亿骗局”吗?
那个自称“女版乔布斯”的诈骗犯,那个头顶无数光环活跃在美国政商两届如鱼得水的高材生,曾经声称能够通过几滴血验出癌症。
最后人们才发现,验血防癌不过是她为了敛财打造的巨型谎言。
而现在,这位名叫田中耕一的日本科学家却真的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