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ybearrs
2024-10-31T07:17:04+00:00
[url]https://weibo.com/7902110866/OEZ7pq4Zo[/url]
看这样子,极速应该能吹一吹,估计圈速也还行,但肯定不是那种牛逼的数,应该是只能说过得去[s:ac:茶]
顺便,某些人的思维多少有点二极管,非黑即吹没什么意思。
这车顶着铁锂Debuff相当于比别人多200公斤死重,四电机虽然有1300匹但实际也就是个1000匹可能都不到的动力水平。
指望他能特别特别快本身就不现实。
但如果这种情况下,他能做出个还算过得去的圈速,那就说明比亚迪在底盘调教、空力和电控方面有点东西了。
以后用在电池和电机正常一点的车上,是会有很大惊喜的[s:ac:茶]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411/06/-7da9Q19u-fm41ZdT1kShe-ft.jpg[/img]
昨天晚上,我们的测试工程师在纽北赛道完成了包场的最后一次发车,宣告 2024 年度仰望 U9 德国现场测试工作正式结束。
从第一台仰望 U9 在 6 月 8 日抵达纽博格林,到现在一共过去了 151 天。在这期间,我们主要完成了两项验证测试:极速(ATP 测试场)、赛道综合性能(纽北赛道)。在跟大家分享阶段性测试成果之前,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还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和技术收获。
很多工程师都说,这一路走来,真难,也真收获很多。
难在自主研发,所有的工作都几乎从零起步;收获在基于量产车做测试,反哺到产品价值上,为车主造好车。
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从项目立项之初,我们就坚定要组建全自主研发测试的工程师班底,坚持用量产车进行测试。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么干?因为自己做,让自己的工程师用量产车挑战纽北,中国的汽车工程师才能对“超级跑车”的开发模式和产品价值形成独特的了解与思考,中国超跑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超跑圈。即使量产车上有很多设计并不是为破纪录的极速和赛道圈速服务的,即使这条路走下来会非常难,即使早期要投入更多时间与成本,我们希望这段时间的海外开发成果,能够为车主们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升级,能够为团队积累超跑研发必不可少的顶尖赛道测试经验和人才。
在纽北 IP 周和包场测试期间,我们跟很多当地的赛道技术团队、其他车企的工程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他们多年纽北测试积累下来的经验,从而完善我们的测试工作流程。回想我们第一次包场时,连正式的暖胎包都没带够;但到最后一次包场,工程师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平地上搭建起一整套设备完善、效率极高的车辆整备区,在有限的测试时间之内,发更多次车。
我们也深入感受到了汽车测试场上中外工作风格差异。原计划 2 周内完成的极速测试,由于 ATP 测试场先后 5 次取消包场时间,不仅导致测试计划大幅延长,还增加了团队的工作负担,工程师们经常需要在下午一结束 IP 周的测试,就回到车间通宵整备车辆,保障第二天上午能在四百公里之外的 ATP 测试场准时开始极速测试。
我们带着 U9 这款车走出了“舒适区”,一次又一次触摸易四方技术平台、云辇-X、超级车身、刀片电池的性能上限,解决了大量在国内赛车场、仿真测试中无法复现的问题。小到气动套件的优化方案怎么能安装得更稳定,大到高速爆胎、防滚架结构优化、弯道操稳,没有一天的工作是能轻松完成的。
现在,仰望 U9 第一阶段的德国赛道和极速测试已经完成,阶段性测试成绩已经定格,很快会向大家公布。
在过去的 151 天里,我们实地体验了“绿色地狱”的气候和路面状况的复杂挑战,见到了海外顶尖汽车品牌如何在纽北赛道上精益求精。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让U9逐步实现了现场实测与工程研发仿真模拟预期的基本吻合,这为我们在未来开发、测试、优化、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无限潜力。
仰望 U9 今年的阶段性成绩,或许仅是未来中国超跑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大家也定会记得,是仰望 U9勇敢驶入了超跑技术深水区,并在风浪中,摸索出来一条驶向新大陆的航线。
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跑下去。
看这样子,极速应该能吹一吹,估计圈速也还行,但肯定不是那种牛逼的数,应该是只能说过得去[s:ac:茶]
顺便,某些人的思维多少有点二极管,非黑即吹没什么意思。
这车顶着铁锂Debuff相当于比别人多200公斤死重,四电机虽然有1300匹但实际也就是个1000匹可能都不到的动力水平。
指望他能特别特别快本身就不现实。
但如果这种情况下,他能做出个还算过得去的圈速,那就说明比亚迪在底盘调教、空力和电控方面有点东西了。
以后用在电池和电机正常一点的车上,是会有很大惊喜的[s:ac:茶]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411/06/-7da9Q19u-fm41ZdT1kShe-ft.jpg[/img]
昨天晚上,我们的测试工程师在纽北赛道完成了包场的最后一次发车,宣告 2024 年度仰望 U9 德国现场测试工作正式结束。
从第一台仰望 U9 在 6 月 8 日抵达纽博格林,到现在一共过去了 151 天。在这期间,我们主要完成了两项验证测试:极速(ATP 测试场)、赛道综合性能(纽北赛道)。在跟大家分享阶段性测试成果之前,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还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和技术收获。
很多工程师都说,这一路走来,真难,也真收获很多。
难在自主研发,所有的工作都几乎从零起步;收获在基于量产车做测试,反哺到产品价值上,为车主造好车。
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从项目立项之初,我们就坚定要组建全自主研发测试的工程师班底,坚持用量产车进行测试。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么干?因为自己做,让自己的工程师用量产车挑战纽北,中国的汽车工程师才能对“超级跑车”的开发模式和产品价值形成独特的了解与思考,中国超跑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超跑圈。即使量产车上有很多设计并不是为破纪录的极速和赛道圈速服务的,即使这条路走下来会非常难,即使早期要投入更多时间与成本,我们希望这段时间的海外开发成果,能够为车主们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升级,能够为团队积累超跑研发必不可少的顶尖赛道测试经验和人才。
在纽北 IP 周和包场测试期间,我们跟很多当地的赛道技术团队、其他车企的工程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他们多年纽北测试积累下来的经验,从而完善我们的测试工作流程。回想我们第一次包场时,连正式的暖胎包都没带够;但到最后一次包场,工程师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平地上搭建起一整套设备完善、效率极高的车辆整备区,在有限的测试时间之内,发更多次车。
我们也深入感受到了汽车测试场上中外工作风格差异。原计划 2 周内完成的极速测试,由于 ATP 测试场先后 5 次取消包场时间,不仅导致测试计划大幅延长,还增加了团队的工作负担,工程师们经常需要在下午一结束 IP 周的测试,就回到车间通宵整备车辆,保障第二天上午能在四百公里之外的 ATP 测试场准时开始极速测试。
我们带着 U9 这款车走出了“舒适区”,一次又一次触摸易四方技术平台、云辇-X、超级车身、刀片电池的性能上限,解决了大量在国内赛车场、仿真测试中无法复现的问题。小到气动套件的优化方案怎么能安装得更稳定,大到高速爆胎、防滚架结构优化、弯道操稳,没有一天的工作是能轻松完成的。
现在,仰望 U9 第一阶段的德国赛道和极速测试已经完成,阶段性测试成绩已经定格,很快会向大家公布。
在过去的 151 天里,我们实地体验了“绿色地狱”的气候和路面状况的复杂挑战,见到了海外顶尖汽车品牌如何在纽北赛道上精益求精。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让U9逐步实现了现场实测与工程研发仿真模拟预期的基本吻合,这为我们在未来开发、测试、优化、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无限潜力。
仰望 U9 今年的阶段性成绩,或许仅是未来中国超跑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大家也定会记得,是仰望 U9勇敢驶入了超跑技术深水区,并在风浪中,摸索出来一条驶向新大陆的航线。
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