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及以上]]消费主义+女少男多骗局的即将爆雷是导致剩女焦虑的主因

GlizzyGlazer-avatar

GlizzyGlazer

2020-10-21T01:50:51+00:00

首先明确几个讨论范围
1、此话题只明确在二线及以上城市,最多还有部分较发达三线(他们基本也强撑者说自己是二线了),欠发达的三线以下不作讨论
2、此话题讨论的群体主要限定在网上发声欲望较强,发声力度较大,对营造社会舆论,社会氛围有较强推动作用的人群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画像:
他们/她们大多是三线及以下地区流入二线及以上地区的外来务工人群
他们/她们大多具有一定水准以上学历,能在大多数网络论坛/微博/朋友圈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们/她们大多处于一种非生活稳定态,经济上离财富自由有相当距离,生活上基本单身,所有很有空想些有的没的,因此有相当强的欲望进行表达和讨论(包括我,主要是上班摸鱼闲的蛋疼)

所谓社会氛围,身边朋友圈,体感,日常接触 之类的说法,基本是这个群体制造出来的
比他们条件更好的“本地土著”“体制内好单位”“家里几套房”级别,大多不会抱怨,即便抱怨马上就被人领走了,马上进入生活安稳期,没空网上发声了
比他们条件更差的“基础体力劳动者”“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真·挣扎在存活线”级别,也不会出来抱怨,声音基本沉默了

所以大家会看到网上不断进行“剩男剩女”话题讨论和炒热度的基本就是这群不上不下的中间层(再次申明包括我,别骂了别骂了单身不是我的错)
社会舆论和氛围主要也是因应这群人的婚配现状进行转移,所以情况是这样的:
早期(2018前)主要是剩男焦虑,房价不高+社会快速发展,让大量外来进城务工男性能以较低成本买房定居成为新城市人,他们有巨量的婚配需求,于是在网络上发出了海量的求偶声音
限于每个人的交际圈和运气,真的有很多优秀男性就剩到了挺大年纪还未婚配,所以等机长真的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也正是这一时期的风气和社会经济状况,使得女性在择偶方面优势无限放大,消费主义趁机鼓吹盛行,女性只要舍得肯给自己花钱打扮,运气好了真的能一跃提升好几个阶级,为之后的风气变化埋下伏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转折点来了,真要说起来情况的变化主要就2个,一是2016-2017年前后的房价飙升,不客气地说,二线及以上地区,涨300%算客气的,二是国际政治大环境,贸易战等等,我国经济增速放慢,别以为政治离你很远,政治直接影响经济,而经济离你很近。
房价飙升300% + 经济增速放慢的后果很简单:年轻男性买不起房了, 所以2018年前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媒体上“佛系青年”占了很久热度,后来由于国家不喜欢听这词还有大家已经无所谓了才不提了。
所以最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1、年轻的进城打工男性苦笑着自己把自己开除了人籍(没房不算男人),最近的打工人再次热词,就是这种讽刺心态的再次体现。 2、部分有一定赚钱能力的男性,他们以前是买得起二线房子的,现在买不起了,退而求其次回老家买。这样在城市求偶中又丧失了竞争力,3、极少部分真*精英才能成为新城市人安家落户,比例比以前低了很多很多很多
与此同时同龄女性发生了什么呢?她们被消费主义和过往的婚配故事经验误导了,提出了:(车房是基本需求,当地城市安家是基本需求)两大诉求缺一不可,大量已被开除人籍的男性别说婚配了,连恋爱都不敢跟她们谈,谈恋爱不要钱啊,花不起花不起。更别说180/180/180“懂我”等DLC要求了,是个男人看了都怕,重点:“男性在婚恋市场中失声”懒得说话了

最终,男性婚配比例已经进入存量博弈,“全中国的三线及以下进入二线及以上务工的女性 VS 全中国能在二线及以上城市买得起房并有稳定工作的男性”。随着“阶级固化”的再度浮现,至少5年内看不到新的增量,也就是说买得起房的男性早就买了,买不起的你再等5年也没啥卵用(对整体来说,个人的奋斗还是必要的)
一部分脑子比较清醒or对整体环境比较敏感的女性,开始感到焦虑,毕竟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在城市领着几千工资,月光维持光鲜亮丽的生活,最终还是有代价的,如果在最适龄的几年无法安稳下来,最终冰凉的城市会在未来某一天,在你的收入能力支付不起你的生活的某一天,无情地把你赶回老家

按照普通的男配低一级女标准,两个都是外来务工的人,男性月入1W,在家里的支持下堪堪摸到二线购房标准,假设他购车购房,房贷至少4000+,养车至少1000+,日常吃喝拉撒2000+,每个月就只剩3000了,就这3000必须得满足他所有其他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还得有基本的储蓄应急,难道真的月光吗?连steam买个游戏都要再三考虑。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其实这就是我的画像)
而女性的配比标准算6000吧,就这6000收入,能玩出花来,即便没像名媛群那么多花活,朋友圈的光鲜亮丽和周末的吃喝玩乐看电影肯定是必不可少的,长假还要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她的收入再高点?那眼光和择偶条件就上天了
就这种情况,女看得上男吗?所以说“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就精辟在这里了
然而两者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即就单着,就硬剩下来,到35+,40+,男人就彻底成为新城市人了(虽然还是单身狗),女性嘛……emmm自己想吧,即便考虑35岁男性失业等等风险,男性的职场之路难道还会走得比女性难?

结尾:目前的情况,男性已经接受了现实,1、彻底买不起房的,城市里赚够钱了回老家,结婚已经不考虑了。2、能退档次买房的,也尽早买了,那就在自己能争取的范围内争取找个小地方的老婆,大城市的精英女性不考虑了。3、大城市真买得起房的精英阶级,人家不需要过多考虑婚恋问题,大把聪明人主动贴上来追求
女性正在被迫接受现实,还没发现优质男性的竞争激烈到血腥,只要有一点点犹豫好男人就没了,仍然沉浸在过往故事的幻梦中难以自拔,而一部分醒来的人正在焦虑,社会风气的转变已悄然发生,城市居住权之争正在逐渐抛开性别,进入无情的经济实力和阶层竞争,对经济实力和阶层都不具优势的外来务工者,婚姻可能是唯一留在城市的手段,而撕开爱情面纱后的赤裸裸的利益交易,再次助长了女性的焦虑,以后我们还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剩女焦虑情况(文章、帖子、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