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ay
2020-05-16T12:24:13+00:00
美中关系紧张,各界预期中国将加速半导体自主化发展,但研调机构IC Insights表示,中国去年半导体自制率约15.7%,2025年半导体自制率目标70%,达成率则可能仅三分之一,认为中国在未来5年,甚至是10年,中国在自给自足方面很难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大陆大力扶植半导体产业,订出2025年半导体自制率达70%的目标,不过,根据IC Insights调查,中国去年半导体自制率约15.7%,仅较2014年的15.1%小幅提升。
IC Insights预期,中国制半导体2019年至2024年将以年复合成长率17%的速度成长,IC Insights预估,至2024年,中国本土制半导体将约430亿美元,自制率约20.7%,将仅达成70%自制率目标的三分之一。
IC Insights预估,中国半导体市场2019年至2024年将以年复合成长率11%的速度成长,至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达2080亿美元规模。
IC Insights表示,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但不代表中国自制半导体可以同步大幅成长。
IC Insights指出,去年中国制半导体195亿美元,其中仅76亿美元的半导体是由中国大陆的公司生产,其余则由台积电、三星(Samsung)与英特尔(Intel)等在中国设立的晶圆厂生产。
到2024年,预期中国制半导体增加到430亿美元,届时中国的IC产量仍仅占预测的2024年全球IC市场总额5,075亿美元的8.5%。即使在一些中国代工生产商的IC销售额大幅增加之后,到2024年,中国的IC产量仍可能仅占全球IC市场的约10%。
IC Insights认为,外国公司将成为未来中国IC生产基地的很大一部分。因此,IC Insights预测,到2024年,中国至少有50%的IC产量将来自大陆以外的公司,例如SK Hynix,三星,英特尔,台积电,联电和力晶在中国设有工厂。
此外,IC Insights认为,中国欠缺模拟、混合信号、微处理器及特别逻辑芯片等制造厂,是中国半导体自主化发展一大问题,这些产品去年占中国半导体市场的一半以上。
虽中国积极发展半导体产业,但中国半导体厂仍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规模小,技术也尚未开发,加上先进半导体设备采购难度越来越高,IC Insights预期,中国半导体未来5年,甚至是10年,在自给自足方面将难以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在非存储器IC领域获得竞争力可能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IC Insights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的IC产量占其近1250亿美元IC市场的15.7%,仅略高于五年前(2014年)的15.1%。如下图所示,IC Insights预测,这一份额将在2024年增长5.0个百分点,达到20.7%(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500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与中国本土的集成电路制造仍然有一个不小的鸿沟。IC Insights曾反复指出,尽管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本土集成电路产量自此大幅增长,其后也并未曾大幅增长过。
去年在中国大陆制造的价值195亿美元的芯片中,来自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公司的IC产量占76亿美元,仅占中国大陆1246亿美元IC市场的6.1%。台积电,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和其他在中国设有IC晶圆厂的中国台湾及外国公司生产了其余的芯片。IC Insights估计,在中国大陆公司制造的76亿美元IC中,约18亿美元来自IDM,58亿美元来自中芯国际等代工厂。
如果如IC Insights预测,到2024年,中国大陆的IC制造业规模增至430亿美元,那么中国大陆的IC产量仍将仅占2024年全球IC市场预测总额5075亿美元的8.5%。即使在一些中国大陆代工厂的IC销售量大幅增加之后,到2024年,中国大陆IC生产量仍可能仅占全球IC市场的约10%。
2019年中国IC制造数据:
全球IC市场:3584亿美元
中国IC市场:1246亿美元
中国IC制造:195亿美元
其中,全球IC市场占5.4%
中国IC市场占15.7%
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公司IC生产:76亿美元
占中国IC总产量的38.7%
占全球IC市场2.1%
占中国IC市场6.1%
IC Insights预测,中国大陆IC制造将在2019年~2024年期间实现17%的强劲复合年增长率,但是要注意去年中国大陆IC产量仅为195亿美元,这种增长是从相对较小的基数开始的。
在2019年,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和台积电是在中国大陆具有重要IC制造能力的主要IC制造商。
即使中国大陆的生力军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正在致力于量产,IC Insights仍认为,中国台湾和外国公司仍将占中国大陆IC制造中的很大一部分。
IC Insights预计到2024年,中国大陆至少有50%的IC产量将来自中国台湾和外国公司,例如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台积电,联电和力晶等均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
随着中美之间的关税和贸易紧张局势持续,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和公司代表更加决心以迅速、有意义的方式发展中国大陆的IC产业,以减少目前对由位于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公司供应的关键IC组件的依赖。
特别是在存储IC市场,去年的一些头条和报道宣称中国是“不可阻挡的”,并将很快达到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产量和技术水平。IC Insights认为,这些报道的宣传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例如,中国本土第一家DRAM供应商长鑫存储于2019年第四季度才开始小批量生产其第一批DRAM芯片,该公司拥有数千名员工,每年的资本支出预算约为15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光和SK海力士分别拥有30000多名员工,三星的内存部门估计有40000多名。此外,在2019年,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资本支出总额为397亿美元。
尽管中国大陆仍在内存领域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通过一些设计创新来避免潜在的专利纠纷,但IC Insights仍然极度怀疑中国大陆是否能在未来十年内发展出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几乎可以满足国内需求的本土内存IC产业。
此外,IC Insights还指出,关于中国大陆越来越急切的自给自足的IC需求,许多观察者忽略了一个主要问题,即它缺乏本土的非内存IC技术。当前,中国本土还没有主要的模拟,混合信号,服务器MPU,MCU或专用逻辑IC制造商,而这些IC产品细分市场占了去年中国大陆IC市场的一半以上,这些市场基本由拥有数十年经验和数千名员工的外国IC生产商所垄断。
尽管大家都专注于中国在内存市场的发展,但要在非内存IC领域自力更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IC Insights认为,中国大陆公司要在非内存IC产品领域中获得竞争力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此前中国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70%的IC自给率,中国也展现出了在未来的集成电路产业能力方面的勇气和信心。但是,鉴于当今中国公司IC制造和技术的起点太低且尚未开发,并且购买先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难度越来越大,IC Insights认为,在未来5年内,甚至在未来10年内,中国大陆基本上不可能在IC需求(内存和非内存)实现自给自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校对/ Jurnan )
中国大陆大力扶植半导体产业,订出2025年半导体自制率达70%的目标,不过,根据IC Insights调查,中国去年半导体自制率约15.7%,仅较2014年的15.1%小幅提升。
IC Insights预期,中国制半导体2019年至2024年将以年复合成长率17%的速度成长,IC Insights预估,至2024年,中国本土制半导体将约430亿美元,自制率约20.7%,将仅达成70%自制率目标的三分之一。
IC Insights预估,中国半导体市场2019年至2024年将以年复合成长率11%的速度成长,至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达2080亿美元规模。
IC Insights表示,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但不代表中国自制半导体可以同步大幅成长。
IC Insights指出,去年中国制半导体195亿美元,其中仅76亿美元的半导体是由中国大陆的公司生产,其余则由台积电、三星(Samsung)与英特尔(Intel)等在中国设立的晶圆厂生产。
到2024年,预期中国制半导体增加到430亿美元,届时中国的IC产量仍仅占预测的2024年全球IC市场总额5,075亿美元的8.5%。即使在一些中国代工生产商的IC销售额大幅增加之后,到2024年,中国的IC产量仍可能仅占全球IC市场的约10%。
IC Insights认为,外国公司将成为未来中国IC生产基地的很大一部分。因此,IC Insights预测,到2024年,中国至少有50%的IC产量将来自大陆以外的公司,例如SK Hynix,三星,英特尔,台积电,联电和力晶在中国设有工厂。
此外,IC Insights认为,中国欠缺模拟、混合信号、微处理器及特别逻辑芯片等制造厂,是中国半导体自主化发展一大问题,这些产品去年占中国半导体市场的一半以上。
虽中国积极发展半导体产业,但中国半导体厂仍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规模小,技术也尚未开发,加上先进半导体设备采购难度越来越高,IC Insights预期,中国半导体未来5年,甚至是10年,在自给自足方面将难以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在非存储器IC领域获得竞争力可能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IC Insights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的IC产量占其近1250亿美元IC市场的15.7%,仅略高于五年前(2014年)的15.1%。如下图所示,IC Insights预测,这一份额将在2024年增长5.0个百分点,达到20.7%(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500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与中国本土的集成电路制造仍然有一个不小的鸿沟。IC Insights曾反复指出,尽管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本土集成电路产量自此大幅增长,其后也并未曾大幅增长过。
去年在中国大陆制造的价值195亿美元的芯片中,来自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公司的IC产量占76亿美元,仅占中国大陆1246亿美元IC市场的6.1%。台积电,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和其他在中国设有IC晶圆厂的中国台湾及外国公司生产了其余的芯片。IC Insights估计,在中国大陆公司制造的76亿美元IC中,约18亿美元来自IDM,58亿美元来自中芯国际等代工厂。
如果如IC Insights预测,到2024年,中国大陆的IC制造业规模增至430亿美元,那么中国大陆的IC产量仍将仅占2024年全球IC市场预测总额5075亿美元的8.5%。即使在一些中国大陆代工厂的IC销售量大幅增加之后,到2024年,中国大陆IC生产量仍可能仅占全球IC市场的约10%。
2019年中国IC制造数据:
全球IC市场:3584亿美元
中国IC市场:1246亿美元
中国IC制造:195亿美元
其中,全球IC市场占5.4%
中国IC市场占15.7%
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公司IC生产:76亿美元
占中国IC总产量的38.7%
占全球IC市场2.1%
占中国IC市场6.1%
IC Insights预测,中国大陆IC制造将在2019年~2024年期间实现17%的强劲复合年增长率,但是要注意去年中国大陆IC产量仅为195亿美元,这种增长是从相对较小的基数开始的。
在2019年,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和台积电是在中国大陆具有重要IC制造能力的主要IC制造商。
即使中国大陆的生力军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正在致力于量产,IC Insights仍认为,中国台湾和外国公司仍将占中国大陆IC制造中的很大一部分。
IC Insights预计到2024年,中国大陆至少有50%的IC产量将来自中国台湾和外国公司,例如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台积电,联电和力晶等均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
随着中美之间的关税和贸易紧张局势持续,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和公司代表更加决心以迅速、有意义的方式发展中国大陆的IC产业,以减少目前对由位于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公司供应的关键IC组件的依赖。
特别是在存储IC市场,去年的一些头条和报道宣称中国是“不可阻挡的”,并将很快达到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产量和技术水平。IC Insights认为,这些报道的宣传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例如,中国本土第一家DRAM供应商长鑫存储于2019年第四季度才开始小批量生产其第一批DRAM芯片,该公司拥有数千名员工,每年的资本支出预算约为15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光和SK海力士分别拥有30000多名员工,三星的内存部门估计有40000多名。此外,在2019年,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资本支出总额为397亿美元。
尽管中国大陆仍在内存领域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通过一些设计创新来避免潜在的专利纠纷,但IC Insights仍然极度怀疑中国大陆是否能在未来十年内发展出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几乎可以满足国内需求的本土内存IC产业。
此外,IC Insights还指出,关于中国大陆越来越急切的自给自足的IC需求,许多观察者忽略了一个主要问题,即它缺乏本土的非内存IC技术。当前,中国本土还没有主要的模拟,混合信号,服务器MPU,MCU或专用逻辑IC制造商,而这些IC产品细分市场占了去年中国大陆IC市场的一半以上,这些市场基本由拥有数十年经验和数千名员工的外国IC生产商所垄断。
尽管大家都专注于中国在内存市场的发展,但要在非内存IC领域自力更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IC Insights认为,中国大陆公司要在非内存IC产品领域中获得竞争力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此前中国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70%的IC自给率,中国也展现出了在未来的集成电路产业能力方面的勇气和信心。但是,鉴于当今中国公司IC制造和技术的起点太低且尚未开发,并且购买先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难度越来越大,IC Insights认为,在未来5年内,甚至在未来10年内,中国大陆基本上不可能在IC需求(内存和非内存)实现自给自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校对/ Jur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