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k
2022-06-12T23:46:45+00:00
团队运营跟屎一样,还不趁热度还在,开个线上演唱会,反正王姐职业唱跳,作品又多,不是信手拈来?
难道是因为跟浪姐签了合同,录节目期间不能干其他事情?
曝光高 商业活动多 也不一定是好事。
刘德华这几年没怎么吵热度,影响他的地位吗?
[quote][pid=618710156,32352029,1]Reply[/pid] Post by [uid=3305816]hugearse2[/uid] (2022-06-17 07:51):
曝光高 商业活动多 也不一定是好事。
刘德华这几年没怎么吵热度,影响他的地位吗?[/quote]影响赚钱啊zsbd
[s:ac:哭笑] 我觉得明星都有自己事业和公司吧 不必操心
她在乎这几个钱[s:ac:哭笑][s:ac:哭笑][s:ac:哭笑]
我还记得之前搞出过门票10块的破事,那团队水平真的是无语
[quote][pid=618710156,32352029,1]Reply[/pid] Post by [uid=3305816]hugearse2[/uid] (2022-06-17 07:51):
曝光高 商业活动多 也不一定是好事。
刘德华这几年没怎么吵热度,影响他的地位吗?[/quote]王心凌跟刘德华是一个咖位的吗?
刘德华这个咖位,已经不需要曝光率来维持,过多的商业活动只会拉低他的档次
王心凌则不然,不趁现在还有热度捞一笔,过几个月就没人记得她了
感觉她是那种做事比较认真的类型,还在录浪姐就努力做好这个。至于事业王姐给我的感觉就是想有一定的咖位,又不想为了工作和热度连轴转,可能和早年被公司压榨的太狠有关系[s:a2:不明觉厉]
她,微博老粉说了到明年春节前都一直在内地活动,新专辑延迟到23年了(原计划上内地综艺,回湾湾准备新专辑)。至于运营流量那些凌粉觉得能在内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很知足了,利于推歌,疫情稳定或许能演唱会。 消息真伪自行判断
[s:ac:擦汗]这还需要爆料吗,认缴资本100万的公司,老板主业是小餐饮公司。不过又无所谓,别人出道也20年了,自己做经济公司老板也10年了,用不着别人替她着急,事业粉和焦虑饭圈就算了,天天被数据绑架,安心做歌迷不好吗?
我也觉得是没必要了,毕竟年纪大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好。
没必要和这些流量明星一样,靠炒作来保持热度的。
内娱这环境,何必去趟浑水,不如回湾湾专心把专辑搞好了,毕竟王姐业务能力强的,回来也许又是一波王炸,多开几场演唱会不香吗
现在还在浪姐期间,就算合约允许,也没时间开线上演唱会的。
现在的情况是,王心凌这波热度彻底被芒果的浪姐耽误住了,虽然提供表演舞台的也是浪姐
不过好在王心凌没必要再次证明自己了,之后芒果台跟官媒会全程安排她出面,上面现在很需要她作为对抗饭圈文化的典型榜样,而且政审过关适合做对台工作,想那么快回去是不可能的事了
半月谈这种抓思想宣传方面的,就直言要她这种来对抗饭圈文化了,现在是个在网上露脸的都踏马要去搞饭圈那一套流程,上面还是很不满意的,文章里就希望能多一点像她这么佛系的,粉丝靠自发支持的,别一天天跟社会争夺文化资源
“浪姐3”和“甜心教主”翻红的背后 ——浅谈“粉丝文化”及“饭圈文化”的影响
半月谈网 2022-06-01 14:16:26
近期,随着《乘风破浪的姐姐》第3季上线,歌手王心凌凭借自己的经典曲目《爱你》,再次火爆全网。仅仅依靠一首2004年发行的歌曲直接冲上了热搜话题榜,而且一般人上热搜同时有3到5个话题就已经已经算很厉害了,王心凌最多的时候同时十几个话题。5月23日某音乐平台榜单前10位的歌曲除了一首易烊千玺的《种子》,其他几首歌都是王心凌的经典作品,可见其恐怖的出圈实力。
但如果细致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成绩对于节目组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他们在首期的剪辑中所分配的镜头分量和开播之前的宣传侧重重点都没有押中王心凌这匹“黑马”。为什么?因为他们一直把受众的重点都放在屏幕前看节目的00后身上。虽然04年的歌曲超出了年轻人的认知范围,却没有想到成功引发了已经步入中年的80、90后的青春回忆,并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年龄上的断层背后正是歌迷与粉丝这两种文化的对比。
在80、90后正青春的年代是“歌迷文化”盛行的时代,歌迷这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某个人的歌曲而喜欢了某个人,它的主体还是音乐本身。受“歌迷文化”影响的主要群体通常都是而立之年以上的中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身份的确立,让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减少了网络文化的参与性,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和视听习惯更加的固定和纯粹。
在80、90后歌迷的视角中,往往音乐是一回事,人品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他们喜欢的某个明星人设塌方了,他们很少会去维护,而是可以很中肯的提出批评,这不是冷血或者是无情,而是这个群体并没有受到偶像经济化的影响,他们可以更加成熟的去思考问题。当“甜心教主”王心凌唱出那声娇滴滴的“爱你”的时候,你可以问问目不转睛盯着屏幕的他,是在欣赏这位正在跳舞的大姐还是在追忆他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春。是不是课间操转体运动,故意做错反方向寻找的羞涩的眼眸,是不是夕阳下操场中路过的熟悉的身影,是不是从来没有向你坦白过的隔壁教室清纯可爱的她。
而受“饭圈文化”影响的主要群体则通常都是年龄偏小的00后群体。与歌迷群体大多都是散漫的状态相比,“饭圈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以群体化方式为发展基础,爱屋及乌的粉丝心态有包容性的善良,又充满强制保护的欲望,刷榜、投票控评等常规的粉丝行为与传统的“歌迷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00后身处在一个偶像经济的新时代,而且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不够理智,在群体的鼓动下很容易模仿别的群体成员,变得鲁莽、冲动和暴戾,而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后果缺乏准确的判断。这就导致有些时候他们可能会用极端的方法试图扭转與论走向。
近年,畸形的“饭圈文化”频出,其利用“饭圈”的超强控制力和组织动员力,在网络舆论上制造影响和声势中立的理性声音被迫沉默,用网络暴力党同伐异。畸形的饭圈文化正在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使得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对偶像的崇拜陷入盲目和绝对,同时也对社会的公序良俗形成挑战。
其实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无论受什么文化影响,只要能守住一个度,不失去正确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引导,就能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的偶像对于青少年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理性的崇拜偶像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喜欢偶像变成为盲目追星,不加分辨和思考,只会让自己的真情实感变为被人利用的舆论炮灰,被资本当作韭菜收割成为资本的敛财对象。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饭圈文化”,家、校、社一个都不能少。
从家长角度看,高质量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上急于摆脱家长的管束,对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心理学上称之为“遥亲感”。在偶像崇拜问题上,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应是审判者,而应是高质量的陪伴者和引领者,通过高质量的陪伴,介入式参与子女的偶像崇拜,分享自己的偶像和偶像认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追星方式。
从学校角度来看,要正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话语权。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青少年的利益诉求,正视青少年群体迷惘、冲动、叛逆的青春期心理特征,正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身份认同的寻找、价值观的不确定、意志力的不坚定,结合青少年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用平视的眼光观察青少年偶像崇拜,引导青少年由偶像崇拜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
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进一步持续整治“饭圈”乱象作过专门部署,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坚决抵制造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探索构建“饭圈”管理长效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同时,主流媒体和主管部门也必须要引导好“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比如:当“饭圈”开展“驰援武汉”等公益行动时,应给以及时正面的报道,激励“饭圈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侯宇鹏)
转载自 半月谈
她又不是没被艾回压榨过,她那么多采访她自己早说了不想太忙,她那个佛系性格绝对不可能去用热度换钱,18年那张神专不就证明了她心思还在唱歌上面嘛,就算经济公司愿意给她炒,她自己估计都不同意
王其实只要跟着官媒走就可以了 还需要什么流量热度?上几个官媒的平台这热度不是马上就爆炸? 要是春晚都上的话,风头就很可怕了,然后就是明年出新专辑,立个业务能力强的人设,和那些饭圈彻底拉开距离,还怕赚不到钱?何必要玩饭圈那套去粪坑里淘金?站着把钱挣了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