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联动]马伯庸《陪孩子背出师表》节选

realism-avatar

realism

2020-07-25T04:59:24+00:00

昨晚我问他:“我们快背完喽,你觉得诸葛亮这个人忠心吗?” 马小烦的回答出乎我意料:“我觉得诸葛亮像爸爸你。”



“是因为智慧?相貌?还是两者兼有?”我很高兴,催促他详细说一说。



“你每次送我上学,在车上也是这么讲话的。”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出师表》里好多诚宜啊、宜啊、不宜啊——这不就是,你应该做什么和你不应该做什么吗?跟你一样。”



“…………”



从前我看《出师表》都是一扫而过,未及细思。听他这么一说,我回头自己读了一遍,忽如醍醐灌顶。



《出师表》号称“千载一表”,但严格来说,它是最不像表的一份奏表。表是什么?是臣给君写的报告,姿态自下而上。



而《出师表》里诸葛亮对刘禅的种种规劝,完全不像是一位臣子劝皇帝。就像马小烦指出的那样,诸葛亮一直在说这个”宜”,那个“不宜”,大到朝政用人,小到言谈举止,简直像是在宣读小学生行为规范手则。所以历代一直有人说,诸葛亮霸道,是权臣,居高临下对刘禅指手划脚。



但再多读几次你会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



就拿人事来说吧。



换了曹操上出师表,只需说一句“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就够了——皇上,这都是我的人,你好好任用,别多问哈,后面不用说了。



而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他推荐完这些人选之后,不放心地补了八个字:“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按说这八个字精炼得很,已经把核心意思说透了。可诸葛亮还没完,他生怕刘禅看不明白,赶紧又添了几句。



“宫中之事”后面,接一句“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后面,补一句“然后施行”。最后想了想,又加了一段:“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哪里是霸道,这分明是絮叨啊!



这语气我太熟悉了。我送马小烦上学,一路上就是这么絮叨:“你上厕所记得跟老师主动说,别害怕。厕所知道在哪吗?撒尿时记得离池子近一点——但别太近,不要把尿溅身上。尿完得洗手啊。”



罗里吧嗦,没完没了,恨不得把每一个环节都叮嘱到。你们品品,是不是跟前面那段出师表的画风有点相似?



也许举我奶奶的例子更合适。我奶奶烙羊肉馅饼,每次端上桌,她都来一句:“赶紧趁热乎吃。” 我还没动筷子,她总会补一句:“要烫你就先吹吹。” 我每次都暗笑老人唠叨。这不废话嘛,真烫我还不知道等会儿再吃?



她过世之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羊肉馅饼,再也没听过“要烫你就先吹吹。” 我从那时候起,才逐渐明白奶奶藏在这些废话里浓浓的关爱,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我爹妈现在也变得絮叨了,我一点都没不耐烦——好吧,其实还有一点——但更多的是珍惜。他们在用这种废话在爱我。



这次背书,我发现《出师表》里这种“废话”特别多,诸葛亮恨不得把每一件事都叮嘱一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情感,活脱脱是一个行将出远门的老父亲,担心傻儿子在家里吃不上饭,忧心忡忡,拉着手反复叮嘱。



“陛下啊,我烙了好些饼,可都套你脖子上了。你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吃完眼前的,别忘了再转一下啊。有座你就坐着,没座你就站一会儿……”



他要真是个霸道权臣,真心不用操心到这地步。



《出师表》里诸葛亮对刘禅体现出的感情,绝非单纯的君上臣下,也不只是传统观点赞扬的拳拳忠心。在我看来,那是一种无限接近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切。距离我第一次读《出师表》已经过去几十年,直到有了孩子,才体会到这种情绪,而我这时也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