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xz
2022-05-17T18:32:25+00:00
经常看到有人用进文、武庙来赞美杜预。事实上,曹魏学者进入文庙的共有三人,但是另两位在三国爱好者中的知名度远远不能和杜预相比。因此决定开贴介绍一下。
杜预生在曹魏时期,当然也算曹魏学者[s:ac:blink]
不是专业,很多地方大概会有极大偏差。希望懂的人指正。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入选文庙这件事。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下诏命令将二十二位学者加入孔庙来祭祀。
旧唐书记载,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甯、贾逵(东汉人,不是通渠的那位)总二十二座,春秋二仲,行释奠之礼。"
这二十二人都有传授或注解儒家经典的功劳,王肃、王弼、杜预三人也不例外。王肃精通礼学,也注解过《尚书》等;王弼注《周易》;杜预注《左传》。在唐代,王弼与杜预的注释是官方认可的标准注本,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王肃注虽然没有这样的地位,但在魏晋一度成为官学,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7/njQ17s-e1gyKsT1kSdc-8c.jpeg[/img]
出生于195年,比曹植小3岁。
在他出生后不久,王朗就被孙策击败了。之后王朗受到曹操的征召前往许昌。当时,北方流行郑玄的学说,幼小的王肃也进行了学习。但是,王肃总认为郑玄的注解有错误,经常感到疑惑。后来,在十八岁那年,王肃拜大儒宋衷为师,受到了荆州学风的影响,逐渐成为郑玄的反对者。
他最主要的立场和学说就是,喷 郑 玄。
王肃的老师宋衷与荆州学派
宋衷曾经依附于刘表。刘表在荆州办学,宋衷是其中影响力颇大的教师。其他身为刘表的宾客并可能参与过教学的还有王粲(建安七子之冠冕)、司马徽(水镜)、魏尚书令裴潜(晋开国元勋裴秀的父亲)等。曾在荆州游学过的人包括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宋衷、王粲、裴潜等人和刘备颇为熟悉,但在曹操南下攻取荆州时都是投降派。归顺曹魏后,他们受到礼遇,王粲甚至与曹氏父子打成一片。然而,不幸的是,多人的子辈卷入了219年魏讽谋反案中。王粲的两个儿子和宋衷本人都被曹丕杀死。
历史上,这批人被称为荆州学派,主要特点有:
1、古文经学
简单来说,它是两汉之际出现的儒学新思潮,以一批出土文献为正统经典,反对代代相传的今文经学。在汉代,今文经学是官方推崇的学术。今文经学家有一套代代相传的解经方式,弟子必须尊奉老师的学说。好处在于,有权威不至于乱解释,坏处在于,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注释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繁琐……会出现用几万字解释几个字的情况。古文经学提倡以经文文本为准,谁都可以解释,没有权威和标准答案。解释经典的方式也比今文经学简洁明快得多。在东汉末年厌恶繁琐,提倡士人精神解放的大背景下,古文经学大为流行,逐渐有了取代今文经学的趋势。
2、推崇杨雄,教授《太玄经》
《太玄经》是杨雄模仿《周易》写作的,是一部受到了道家和阴阳家影响的儒学作品。杨雄在本书中认为玄是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宇宙的最高原理。
3、批评郑玄
按照王粲所说,他们在荆州时并没有读过郑玄的作品。到了北方之后,宋衷与王粲读了郑玄的作品,感觉不行。王粲嘲笑郑玄没有把《尚书》解释清楚,亲自作文反驳。宋衷注解《周易》,与郑玄也有很大区别。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荆州学派是纯古文经学,但是郑玄试图调和今古文。郑玄在注释中经常引用东汉流行的谶纬说法,荆州人觉得不行。
另外,王肃的父亲王朗喜欢王充的《论衡》。王充,按照今天的话叫唯物主义哲学家,也反对东汉的谶纬神棍说法。
在这些力量的影响下,王肃当然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郑玄夹杂谶纬、汇通今古文的学说了。
反正介绍人物生平也不是本篇的重点[s:ac:goodjob]作为王朗的亲儿子,厉害的儒学家,王肃的仕途颇为顺利。在曹爽主政时期,尽管他与何晏等人不合,但依然受到尊敬,一直担任太常。高平陵之变后,身为司马昭的岳父,王肃依然受到重用,官至中领军。
王肃终其一生都在与郑玄的支持者互相论辩,他的论敌包括孙炎、王基。郑玄学是魏明帝肯定的官方学说。因此,王肃对郑玄的攻击也时常被放在曹氏与司马氏之争的背景下进行解读。然而,王肃在明帝时期就常常攻击郑玄了,他自己的学说也被曹魏列于学官,这种说法大概并不准确。不过,曹髦曾经在太学借郑玄的学说攻击王肃的学说,倒是有点借此反对司马氏的意思。
另外,王肃伪造《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为自己背书,因此名声很差。尽管现在也有人认为这些书不是伪造的,但主流还是承认王肃作伪。王肃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确实是支持司马家的,也因此被后人诟病。
那么,王肃与郑玄的学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二人在很多具体问题的解释上不一样。因为文本解释本来就存在很多可能,难说谁对谁错。
第二,王肃反对将谶纬、怪异、神话故事加入解经中。比如郑玄认为天有六个帝,天皇大帝是主帝,青帝灵威仰、赤帝赤嫖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是另外五帝。王肃就认为,天只有一个,怎么会有六个?即使有五帝,他们也都只是在辅佐天,并不是天帝。
第三,王肃受到汉晋以情言礼的思潮影响,也常常将各种礼法诉之于人情。例如,在孩子是否要为改嫁的继母服丧的问题上,郑玄认为,他们有过母子关系,因此必须服丧;王肃认为,如果继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或孩子跟着继母改嫁了,那必须服丧,否则不需要。
第四,王肃继承古文经学的方法,以较为简易直接的方式解释《周易》,不使用互体等繁琐的方法。
尽管王肃的学说在魏晋受到重视。但是,王肃的学说相较于郑玄没有根本上的突破,后来郑玄的地位逐渐反超王肃。唐代仍然以郑玄的注释为《礼》的标准解释。今天,王肃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只有散落于他人著作中的残句。
杜预生在曹魏时期,当然也算曹魏学者[s:ac:blink]
不是专业,很多地方大概会有极大偏差。希望懂的人指正。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入选文庙这件事。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下诏命令将二十二位学者加入孔庙来祭祀。
旧唐书记载,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甯、贾逵(东汉人,不是通渠的那位)总二十二座,春秋二仲,行释奠之礼。"
这二十二人都有传授或注解儒家经典的功劳,王肃、王弼、杜预三人也不例外。王肃精通礼学,也注解过《尚书》等;王弼注《周易》;杜预注《左传》。在唐代,王弼与杜预的注释是官方认可的标准注本,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王肃注虽然没有这样的地位,但在魏晋一度成为官学,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王肃
字子雍,出身东海王氏。王朗的儿子,王元姬的父亲。[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7/njQ17s-e1gyKsT1kSdc-8c.jpeg[/img]
出生于195年,比曹植小3岁。
在他出生后不久,王朗就被孙策击败了。之后王朗受到曹操的征召前往许昌。当时,北方流行郑玄的学说,幼小的王肃也进行了学习。但是,王肃总认为郑玄的注解有错误,经常感到疑惑。后来,在十八岁那年,王肃拜大儒宋衷为师,受到了荆州学风的影响,逐渐成为郑玄的反对者。
他最主要的立场和学说就是,喷 郑 玄。
王肃的老师宋衷与荆州学派
宋衷曾经依附于刘表。刘表在荆州办学,宋衷是其中影响力颇大的教师。其他身为刘表的宾客并可能参与过教学的还有王粲(建安七子之冠冕)、司马徽(水镜)、魏尚书令裴潜(晋开国元勋裴秀的父亲)等。曾在荆州游学过的人包括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宋衷、王粲、裴潜等人和刘备颇为熟悉,但在曹操南下攻取荆州时都是投降派。归顺曹魏后,他们受到礼遇,王粲甚至与曹氏父子打成一片。然而,不幸的是,多人的子辈卷入了219年魏讽谋反案中。王粲的两个儿子和宋衷本人都被曹丕杀死。
历史上,这批人被称为荆州学派,主要特点有:
1、古文经学
简单来说,它是两汉之际出现的儒学新思潮,以一批出土文献为正统经典,反对代代相传的今文经学。在汉代,今文经学是官方推崇的学术。今文经学家有一套代代相传的解经方式,弟子必须尊奉老师的学说。好处在于,有权威不至于乱解释,坏处在于,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注释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繁琐……会出现用几万字解释几个字的情况。古文经学提倡以经文文本为准,谁都可以解释,没有权威和标准答案。解释经典的方式也比今文经学简洁明快得多。在东汉末年厌恶繁琐,提倡士人精神解放的大背景下,古文经学大为流行,逐渐有了取代今文经学的趋势。
2、推崇杨雄,教授《太玄经》
《太玄经》是杨雄模仿《周易》写作的,是一部受到了道家和阴阳家影响的儒学作品。杨雄在本书中认为玄是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宇宙的最高原理。
3、批评郑玄
按照王粲所说,他们在荆州时并没有读过郑玄的作品。到了北方之后,宋衷与王粲读了郑玄的作品,感觉不行。王粲嘲笑郑玄没有把《尚书》解释清楚,亲自作文反驳。宋衷注解《周易》,与郑玄也有很大区别。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荆州学派是纯古文经学,但是郑玄试图调和今古文。郑玄在注释中经常引用东汉流行的谶纬说法,荆州人觉得不行。
另外,王肃的父亲王朗喜欢王充的《论衡》。王充,按照今天的话叫唯物主义哲学家,也反对东汉的谶纬神棍说法。
在这些力量的影响下,王肃当然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郑玄夹杂谶纬、汇通今古文的学说了。
反正介绍人物生平也不是本篇的重点[s:ac:goodjob]作为王朗的亲儿子,厉害的儒学家,王肃的仕途颇为顺利。在曹爽主政时期,尽管他与何晏等人不合,但依然受到尊敬,一直担任太常。高平陵之变后,身为司马昭的岳父,王肃依然受到重用,官至中领军。
王肃终其一生都在与郑玄的支持者互相论辩,他的论敌包括孙炎、王基。郑玄学是魏明帝肯定的官方学说。因此,王肃对郑玄的攻击也时常被放在曹氏与司马氏之争的背景下进行解读。然而,王肃在明帝时期就常常攻击郑玄了,他自己的学说也被曹魏列于学官,这种说法大概并不准确。不过,曹髦曾经在太学借郑玄的学说攻击王肃的学说,倒是有点借此反对司马氏的意思。
另外,王肃伪造《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为自己背书,因此名声很差。尽管现在也有人认为这些书不是伪造的,但主流还是承认王肃作伪。王肃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确实是支持司马家的,也因此被后人诟病。
那么,王肃与郑玄的学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二人在很多具体问题的解释上不一样。因为文本解释本来就存在很多可能,难说谁对谁错。
第二,王肃反对将谶纬、怪异、神话故事加入解经中。比如郑玄认为天有六个帝,天皇大帝是主帝,青帝灵威仰、赤帝赤嫖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是另外五帝。王肃就认为,天只有一个,怎么会有六个?即使有五帝,他们也都只是在辅佐天,并不是天帝。
第三,王肃受到汉晋以情言礼的思潮影响,也常常将各种礼法诉之于人情。例如,在孩子是否要为改嫁的继母服丧的问题上,郑玄认为,他们有过母子关系,因此必须服丧;王肃认为,如果继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或孩子跟着继母改嫁了,那必须服丧,否则不需要。
第四,王肃继承古文经学的方法,以较为简易直接的方式解释《周易》,不使用互体等繁琐的方法。
尽管王肃的学说在魏晋受到重视。但是,王肃的学说相较于郑玄没有根本上的突破,后来郑玄的地位逐渐反超王肃。唐代仍然以郑玄的注释为《礼》的标准解释。今天,王肃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只有散落于他人著作中的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