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mba2nd
2022-03-29T03:23:40+00:00
之前有位老哥开了个帖问“这种女主角觉得如何”,结果不知道为啥给封了[s:ac:呆]我说他有的东西没看懂,但是光这么说有点“懂得都懂”的嫌疑,所以我觉得还是开个帖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比较好
王令君和她的家庭教师的剧情仔细想想还挺经典的,古今中外估计都有过类似的事情——西方大约是中世纪时有过一个学者,曾经为一位贵族家的女儿担任家庭教师,师生之间渐渐心生爱慕,最后甚至发展到了“一夜过去”的地步。不过故事的结局不能算很好:女方的男性亲属非常恼怒,他们烟歌(谐音防河蟹)了这位学者,因为他“引诱了这位高贵的少女”,然后他和贵族家的女儿分别被送入了两所修道院,在里面度过了余生。不过有资料表明在这位老哥“进宫”之后,双方仍然有书信联系,感情仍然很好。
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引入外界事例来与“王令君事件”(我姑且这么叫)进行平行对比。
王令君幼时也曾有过一位家庭教师,后来也与这位温氏家庭教师有过一段感情。不同的是,王令君与她的老师的感情最后以老师病故而结尾。另外与西方人完全相反,王令君的父亲王广生怕自家国色天香的宝贝女儿断却尘缘、遁入空门[s:ac:哭笑](不过王令君和温氏也只有书信往来而已,不像西方进展那么夸张)这算是大方面的脉络。
除此之外,中西这两段故事还有很多其他的不同:王令君与温氏直接接触时的年龄是很小的,她八九岁时就离开了老家,从此与温氏再未见面,说明她和老师直接接触时还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幼童,而西方故事中的少女则是在青春年少之时(至少也得十几岁了,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与学者相遇;王令君此后虽然与温氏常有书信来往,但是温氏连她长大了长成什么样子都没有亲眼见过,甚至还要找人去问的程度;西方的学者则在少女身边亲自授课,双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难免会碰撞出一些火花来。
这使得我在温氏与王令君的感情上不得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用现在的观念看,就算网恋也得奔现,这种双方根本不见面只靠文字交流的联系方式,真的能培养出客观意义上刻骨铭心的男女之情吗?何况古代交通不便,书信往返一个来回弄不好要花数月时间,和现今各种即时交流的软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光是等待回信的时间就已经足够将汹涌澎湃的心绪变成“小桥流水”了。当然,也可以说“静水流深”,亦未可知。
从王令君的父亲——王广的角度来看,整件事就显得十分可疑: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不断与出身高贵的少女互通有无,在信中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高谈阔论自己的“宏图大志”,甚至与比自己小十余岁的少女说要“一同舞剑”、“遥寄相思之情”,发誓出人头地前绝不娶妻、等着迎娶自己过去的学生……成年人要如何与孩子相恋呢?用王广自己的POV来说:这很明显越礼了。越礼,说难听点就是“图谋不轨”,动机不纯粹。现今的社会道德可以说比古代要合理很多,古时反对师生恋的原因是:这近乎乱仑(谐音防河蟹),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当今的理由则是:作为年长者的教师,很容易通过自己在学校内部的权力以及比学生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来操纵学生,逼迫学生“旧饭(谐音防河蟹)”,在情感上造成一种“剥削”关系。
那么王令君本人如今的表现究竟该怎样理解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她心里还有老师,但是想要放下。之前那位老哥在短消息里疑惑,王令君自己说她“贪图那点被人想方设法捧着的感受”,意思是说她也只是和对方玩玩?我觉得这么理解不是很对。与“王令君事件”可以进行平行对比的还有一件故事内的往事——“卢氏事件”。
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卢氏出阁前与秦亮有过一段情,但是后来处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终于选择了出身更高贵的何骏。当然卢氏和王令君的性格可以说南辕北辙——王令君可以写出(存疑)愿意为情郎殉情的话,卢氏却可以为了利益当断则断,冷静地抛弃一起走过古道的秦郎[s:ac:哭笑]不过重点不在过去,而在眼下:纵使曾经有过旧情,眼下卢氏与秦亮的接触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地试图保证秦亮不会说出他们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哪怕何骏是个身上常有脂粉香,三次出场里两次都服用了“五石散”的主。
我想表达的是,随着时间变化,感情也会褪色,或者变质。也许王令君用笔写下殉情之说(存疑)时是全然真心的,但是一年时间过去了,死者的时间已经停滞,生者却仍然在不断发生变化。人身在其中时,觉得“全世界都干系于此”的大事情,过几年后再看,可能会让人不禁挠头:我为什么会曾经沉迷于这种事情呢?用大白话讲,人经常觉得过去的自己是sb。我认为王令君也不例外。
而且结合之前关于这段感情在第三者的眼中显得可疑的分析,我觉得王令君可能也渐渐意识到,这段感情之中有可能掺杂着其他的东西,所以才会说自己只是沉迷“被人想方设法捧着的感觉”。
另外王令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为:抄经书。对佛教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佛教徒看来,抄写经书可以积累功德,可以为他人祈福,也可以修身养性。我个人认为在这段剧情里,王令君抄经书的目的主要是后两点。她眼下抄的是《法句经》,我没读过《法句经》,但是根据王广的POV来看,这玩意当时认为抄了可以给人祈福。王广很自然地就推断出她是想为亡者祈福。而王令君则坚称她只是想磨炼心性。
正确答案并不总是只有一个,我认为两者都对。这也和我之前的看法相呼应:她心里仍然有老师,但是她想放下。她想要抄经书为老师祈求冥福,也想通过抄经书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静。这两者并不矛盾。某种意义上讲,当她觉得“自己已经为逝者做得足够多”时,她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平静,从而将这段往事放下。这是从(我认为的)人性的角度来谈。
再谈谈她随身带着的那些信件。这件事情从不同角色的角度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王广认为她把这些信件带在身边是旧情难忘的表现;而王令君自己的看法则更有意思:她本质上是害怕这些信件被人发现,从而变得难以解释。从她的角度看,这么做是为了控制事态规模,防止信件被其他人发现——实际上她的计划也确有成效,王广翻检她的箱子本身就是随机事件:首先是王令君她本人听到秦亮一边唱以“思念”为题材的歌一边舞剑,勾起了往事,心痛不已,痛呼出声,然后摔倒了;这一连串事件终于引起了她的父亲王广的注意,于是久不归家的王广才想起来去看看自家女儿,然后发现她在抄《法句经》,进而疑虑更盛,终于开始着手探查存在已久的疑点:女儿一直带在身边的箱子里究竟有什么玩意?如果没有秦亮,也许王令君还能把这个秘密保守得再久一点。这是天意啊[s:ac:哭笑]
关于信件,之前发帖的老哥还问我,如果她给老师的信里面没写什么乱七八糟的内容,为什么要烧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我是这样跟他解释的:写信双方交流,我写一封信,寄给对方,这封信就留在了他手里;他回信给我,我手里就只有他的回复。这种情况下没办法百分之百复原“我”起初究竟写了些什么,只能像王广一样,从温氏劝王令君不要殉情来推断王令君提过殉情之事。
那么王令君有没有提过殉情?就算提起“殉情”二字,当时原话又是什么?毕竟“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现在没有办法直接知道。因为王令君的信已经成了温氏遗物,弄不好早就被烧掉了,死无对证。温氏的信件留在王令君手里,只能提醒她过去的事情,并且很可能会造成更多的误解,因为温氏在信里写了一些,以王广的视角看来,逾矩——过线了的内容。
王令君究竟有没有写什么同样逾矩的内容呢?只有她自己和死去的温氏知道,再无任何人证物证。这就变得非常麻烦,因为一旦没有证据就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泥潭。真话说一半比撒谎更有力。所以尽管王广下令烧信是情绪驱动下的决策,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看仍然是有道理的。
他又说,这岂不是坑主角吗?王令君肯定不会跟主角提这件事啊。
我跟他讲,这不好说。也许王令君会坦白,也许她不会。也许王广作为老丈人会提前跟秦亮通个气呢?此皆未可知也。猜测没有证据的事情只能自寻烦恼,不如静待事态发展。
最后,王令君向父亲抱怨,她儿时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一名采桑女因为摔倒被男人扶起,而自己砍掉了自己的手臂,血流得一地狼藉,根本收拾不干净。这个故事吓得她很长时间晚上睡不着觉。王广很疑惑,自己为何要给孩子讲这个故事呢?依我看来,也许王广是下意识想要警告自己的女儿和男人保持距离: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落后的社会风俗,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家中看出了一些微妙的端倪——有人心怀不轨。
王令君和她的家庭教师的剧情仔细想想还挺经典的,古今中外估计都有过类似的事情——西方大约是中世纪时有过一个学者,曾经为一位贵族家的女儿担任家庭教师,师生之间渐渐心生爱慕,最后甚至发展到了“一夜过去”的地步。不过故事的结局不能算很好:女方的男性亲属非常恼怒,他们烟歌(谐音防河蟹)了这位学者,因为他“引诱了这位高贵的少女”,然后他和贵族家的女儿分别被送入了两所修道院,在里面度过了余生。不过有资料表明在这位老哥“进宫”之后,双方仍然有书信联系,感情仍然很好。
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引入外界事例来与“王令君事件”(我姑且这么叫)进行平行对比。
王令君幼时也曾有过一位家庭教师,后来也与这位温氏家庭教师有过一段感情。不同的是,王令君与她的老师的感情最后以老师病故而结尾。另外与西方人完全相反,王令君的父亲王广生怕自家国色天香的宝贝女儿断却尘缘、遁入空门[s:ac:哭笑](不过王令君和温氏也只有书信往来而已,不像西方进展那么夸张)这算是大方面的脉络。
除此之外,中西这两段故事还有很多其他的不同:王令君与温氏直接接触时的年龄是很小的,她八九岁时就离开了老家,从此与温氏再未见面,说明她和老师直接接触时还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幼童,而西方故事中的少女则是在青春年少之时(至少也得十几岁了,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与学者相遇;王令君此后虽然与温氏常有书信来往,但是温氏连她长大了长成什么样子都没有亲眼见过,甚至还要找人去问的程度;西方的学者则在少女身边亲自授课,双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难免会碰撞出一些火花来。
这使得我在温氏与王令君的感情上不得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用现在的观念看,就算网恋也得奔现,这种双方根本不见面只靠文字交流的联系方式,真的能培养出客观意义上刻骨铭心的男女之情吗?何况古代交通不便,书信往返一个来回弄不好要花数月时间,和现今各种即时交流的软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光是等待回信的时间就已经足够将汹涌澎湃的心绪变成“小桥流水”了。当然,也可以说“静水流深”,亦未可知。
从王令君的父亲——王广的角度来看,整件事就显得十分可疑: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不断与出身高贵的少女互通有无,在信中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高谈阔论自己的“宏图大志”,甚至与比自己小十余岁的少女说要“一同舞剑”、“遥寄相思之情”,发誓出人头地前绝不娶妻、等着迎娶自己过去的学生……成年人要如何与孩子相恋呢?用王广自己的POV来说:这很明显越礼了。越礼,说难听点就是“图谋不轨”,动机不纯粹。现今的社会道德可以说比古代要合理很多,古时反对师生恋的原因是:这近乎乱仑(谐音防河蟹),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当今的理由则是:作为年长者的教师,很容易通过自己在学校内部的权力以及比学生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来操纵学生,逼迫学生“旧饭(谐音防河蟹)”,在情感上造成一种“剥削”关系。
那么王令君本人如今的表现究竟该怎样理解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她心里还有老师,但是想要放下。之前那位老哥在短消息里疑惑,王令君自己说她“贪图那点被人想方设法捧着的感受”,意思是说她也只是和对方玩玩?我觉得这么理解不是很对。与“王令君事件”可以进行平行对比的还有一件故事内的往事——“卢氏事件”。
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卢氏出阁前与秦亮有过一段情,但是后来处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终于选择了出身更高贵的何骏。当然卢氏和王令君的性格可以说南辕北辙——王令君可以写出(存疑)愿意为情郎殉情的话,卢氏却可以为了利益当断则断,冷静地抛弃一起走过古道的秦郎[s:ac:哭笑]不过重点不在过去,而在眼下:纵使曾经有过旧情,眼下卢氏与秦亮的接触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地试图保证秦亮不会说出他们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哪怕何骏是个身上常有脂粉香,三次出场里两次都服用了“五石散”的主。
我想表达的是,随着时间变化,感情也会褪色,或者变质。也许王令君用笔写下殉情之说(存疑)时是全然真心的,但是一年时间过去了,死者的时间已经停滞,生者却仍然在不断发生变化。人身在其中时,觉得“全世界都干系于此”的大事情,过几年后再看,可能会让人不禁挠头:我为什么会曾经沉迷于这种事情呢?用大白话讲,人经常觉得过去的自己是sb。我认为王令君也不例外。
而且结合之前关于这段感情在第三者的眼中显得可疑的分析,我觉得王令君可能也渐渐意识到,这段感情之中有可能掺杂着其他的东西,所以才会说自己只是沉迷“被人想方设法捧着的感觉”。
另外王令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为:抄经书。对佛教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佛教徒看来,抄写经书可以积累功德,可以为他人祈福,也可以修身养性。我个人认为在这段剧情里,王令君抄经书的目的主要是后两点。她眼下抄的是《法句经》,我没读过《法句经》,但是根据王广的POV来看,这玩意当时认为抄了可以给人祈福。王广很自然地就推断出她是想为亡者祈福。而王令君则坚称她只是想磨炼心性。
正确答案并不总是只有一个,我认为两者都对。这也和我之前的看法相呼应:她心里仍然有老师,但是她想放下。她想要抄经书为老师祈求冥福,也想通过抄经书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静。这两者并不矛盾。某种意义上讲,当她觉得“自己已经为逝者做得足够多”时,她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平静,从而将这段往事放下。这是从(我认为的)人性的角度来谈。
再谈谈她随身带着的那些信件。这件事情从不同角色的角度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王广认为她把这些信件带在身边是旧情难忘的表现;而王令君自己的看法则更有意思:她本质上是害怕这些信件被人发现,从而变得难以解释。从她的角度看,这么做是为了控制事态规模,防止信件被其他人发现——实际上她的计划也确有成效,王广翻检她的箱子本身就是随机事件:首先是王令君她本人听到秦亮一边唱以“思念”为题材的歌一边舞剑,勾起了往事,心痛不已,痛呼出声,然后摔倒了;这一连串事件终于引起了她的父亲王广的注意,于是久不归家的王广才想起来去看看自家女儿,然后发现她在抄《法句经》,进而疑虑更盛,终于开始着手探查存在已久的疑点:女儿一直带在身边的箱子里究竟有什么玩意?如果没有秦亮,也许王令君还能把这个秘密保守得再久一点。这是天意啊[s:ac:哭笑]
关于信件,之前发帖的老哥还问我,如果她给老师的信里面没写什么乱七八糟的内容,为什么要烧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我是这样跟他解释的:写信双方交流,我写一封信,寄给对方,这封信就留在了他手里;他回信给我,我手里就只有他的回复。这种情况下没办法百分之百复原“我”起初究竟写了些什么,只能像王广一样,从温氏劝王令君不要殉情来推断王令君提过殉情之事。
那么王令君有没有提过殉情?就算提起“殉情”二字,当时原话又是什么?毕竟“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现在没有办法直接知道。因为王令君的信已经成了温氏遗物,弄不好早就被烧掉了,死无对证。温氏的信件留在王令君手里,只能提醒她过去的事情,并且很可能会造成更多的误解,因为温氏在信里写了一些,以王广的视角看来,逾矩——过线了的内容。
王令君究竟有没有写什么同样逾矩的内容呢?只有她自己和死去的温氏知道,再无任何人证物证。这就变得非常麻烦,因为一旦没有证据就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泥潭。真话说一半比撒谎更有力。所以尽管王广下令烧信是情绪驱动下的决策,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看仍然是有道理的。
他又说,这岂不是坑主角吗?王令君肯定不会跟主角提这件事啊。
我跟他讲,这不好说。也许王令君会坦白,也许她不会。也许王广作为老丈人会提前跟秦亮通个气呢?此皆未可知也。猜测没有证据的事情只能自寻烦恼,不如静待事态发展。
最后,王令君向父亲抱怨,她儿时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一名采桑女因为摔倒被男人扶起,而自己砍掉了自己的手臂,血流得一地狼藉,根本收拾不干净。这个故事吓得她很长时间晚上睡不着觉。王广很疑惑,自己为何要给孩子讲这个故事呢?依我看来,也许王广是下意识想要警告自己的女儿和男人保持距离: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落后的社会风俗,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家中看出了一些微妙的端倪——有人心怀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