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AN_RED_NINJA
2020-03-24T19:36:04+00:00
节选自[url]https://www.sohu.com/a/237701242_776590[/url]
二、3.75亿美元卖掉徐工机械
2018年4月13日,徐工机械发布业绩快报,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91.31亿元,同比增长72.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391.95%,这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之一。
然而在13年前的2005年10月26日,新华社从徐州发了一条专电,“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25日在此间宣布,徐工集团当日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出售其全资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
该交易总价值约3.7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徐工集团将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该交易已获得徐州市政府的批准,待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将按照有关程序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报批”
徐工机械董事长王民说,引入凯雷投资将使徐工集团获得高新技术、发展资金和新的项目,加快徐工机械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从当时徐工董事长的表态,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制造业的一些心态,认为企业出售可以“获得高新技术”,获得“发展资金”,获得“新的项目”,“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
可见新技术和资金,对当时徐工的吸引力。
收购徐工机械的凯雷投资集团,总部设于美国,是一家全球私人股权投资机构按照当年的汇率,3.75亿美元约等于22.42亿元人民币。
而徐工集团2003年营业收入超过154亿元,徐工机械的收入大约占集团的60%-65%左右。
实际上,2003年春,徐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就已经正式启动徐工整体改制工作,向海内外发布项目推介。简单的说,就是要出售徐工机械的股权。
为什么徐工集团要卖掉徐工机械的大部分股权?
在那个年代,国有企业改制是普遍的现象,作为国企,徐工集团的效益并不好,大部分产品线处于亏损状态,不仅面临贷款和债务压力,同时还存在妥善安置大量员工以及退休人员的任务,而企业发展,例如投入研发新型产品和技术也需要资金。
因此通过债转股改制,引进新的资金和资本方,同时利用外资获取新市场和项目,是国企寻求生存发展的一种方式。
当然,出售股权,徐工也希望保留管理团队和品牌资产,以实现继续发展。
2003年秋,国内外三十余家企业和基金蜂拥而至,其中有德隆集团,三一重工等十余家国内民营企业,及美国同行卡特彼勒、美国的财团凯雷,摩根大通等。
有意思的是,2004年6月,第一轮竞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全部出局,当然徐工给出的原因是报价总体比较低,而且国内企业总体实力不佳,不能带给徐工好的发展。
6家入围者全部是外国资本和企业,包括卡特彼勒、华平投资、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和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
最终在2005年10月,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资本签署协议,只待国家批准。
事情看起来就是那么顺利,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控制权即将易手。
改变这一切的是因为收购徐工失败的三一重工,在并购中出局的三一,其总裁向文波在2006年6月连续发博客披露了徐工集团收购内幕,并提出三一重工愿意以高出凯雷30%的价格收购徐工。
另外,向文波还爆出凯雷竞争对手摩根大通的报价为31.98亿元人民币,高于凯雷3.75亿美元的报价。向文波不断发出的博客文章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一个月后的2006年7月,中国商务部在北京组织了听证会,将徐工集团,徐州市政府,以及对收购不满的三一集团高层召集到北京进行质询。
同时美国凯雷集团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也到达北京活动,就收购一事进行沟通。
听证会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听证会三个月后的2006年10月,徐工集团和凯雷重新签订了协议,从3.75亿美元收购85%股权变成了18亿人民币收购50%的股权,单位价格明显上升了。
但是商务部仍未批准,到了2007年3月,再次重新修订协议,变成收购45%的协议,而单位价格在第一次修改的基础上再次上升11%。
而到2008年7月,由于协议期已过,徐工集团和凯雷投资发布联合声明,终止合作。
徐工机械被收购事件自此谢幕,中国保住了徐工机械的所有权。
实际上,徐工机械的母公司徐工集团,2017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
2017 年 9 月,“第四届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发布的“ 2017 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 50强排行榜”,中国企业徐工集团位列第 7 位,连续数年成为唯一进入前 10 位的中国企业。
二、3.75亿美元卖掉徐工机械
2018年4月13日,徐工机械发布业绩快报,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91.31亿元,同比增长72.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391.95%,这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之一。
然而在13年前的2005年10月26日,新华社从徐州发了一条专电,“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25日在此间宣布,徐工集团当日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出售其全资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
该交易总价值约3.7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徐工集团将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该交易已获得徐州市政府的批准,待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将按照有关程序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报批”
徐工机械董事长王民说,引入凯雷投资将使徐工集团获得高新技术、发展资金和新的项目,加快徐工机械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从当时徐工董事长的表态,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制造业的一些心态,认为企业出售可以“获得高新技术”,获得“发展资金”,获得“新的项目”,“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
可见新技术和资金,对当时徐工的吸引力。
收购徐工机械的凯雷投资集团,总部设于美国,是一家全球私人股权投资机构按照当年的汇率,3.75亿美元约等于22.42亿元人民币。
而徐工集团2003年营业收入超过154亿元,徐工机械的收入大约占集团的60%-65%左右。
实际上,2003年春,徐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就已经正式启动徐工整体改制工作,向海内外发布项目推介。简单的说,就是要出售徐工机械的股权。
为什么徐工集团要卖掉徐工机械的大部分股权?
在那个年代,国有企业改制是普遍的现象,作为国企,徐工集团的效益并不好,大部分产品线处于亏损状态,不仅面临贷款和债务压力,同时还存在妥善安置大量员工以及退休人员的任务,而企业发展,例如投入研发新型产品和技术也需要资金。
因此通过债转股改制,引进新的资金和资本方,同时利用外资获取新市场和项目,是国企寻求生存发展的一种方式。
当然,出售股权,徐工也希望保留管理团队和品牌资产,以实现继续发展。
2003年秋,国内外三十余家企业和基金蜂拥而至,其中有德隆集团,三一重工等十余家国内民营企业,及美国同行卡特彼勒、美国的财团凯雷,摩根大通等。
有意思的是,2004年6月,第一轮竞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全部出局,当然徐工给出的原因是报价总体比较低,而且国内企业总体实力不佳,不能带给徐工好的发展。
6家入围者全部是外国资本和企业,包括卡特彼勒、华平投资、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和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
最终在2005年10月,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资本签署协议,只待国家批准。
事情看起来就是那么顺利,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控制权即将易手。
改变这一切的是因为收购徐工失败的三一重工,在并购中出局的三一,其总裁向文波在2006年6月连续发博客披露了徐工集团收购内幕,并提出三一重工愿意以高出凯雷30%的价格收购徐工。
另外,向文波还爆出凯雷竞争对手摩根大通的报价为31.98亿元人民币,高于凯雷3.75亿美元的报价。向文波不断发出的博客文章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一个月后的2006年7月,中国商务部在北京组织了听证会,将徐工集团,徐州市政府,以及对收购不满的三一集团高层召集到北京进行质询。
同时美国凯雷集团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也到达北京活动,就收购一事进行沟通。
听证会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听证会三个月后的2006年10月,徐工集团和凯雷重新签订了协议,从3.75亿美元收购85%股权变成了18亿人民币收购50%的股权,单位价格明显上升了。
但是商务部仍未批准,到了2007年3月,再次重新修订协议,变成收购45%的协议,而单位价格在第一次修改的基础上再次上升11%。
而到2008年7月,由于协议期已过,徐工集团和凯雷投资发布联合声明,终止合作。
徐工机械被收购事件自此谢幕,中国保住了徐工机械的所有权。
实际上,徐工机械的母公司徐工集团,2017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
2017 年 9 月,“第四届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发布的“ 2017 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 50强排行榜”,中国企业徐工集团位列第 7 位,连续数年成为唯一进入前 10 位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