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东北五大连池火山群已“充电”至15%,喷发临界值40%

Geru-avatar

Geru

2020-06-24T03:00:34+00: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发布一项合作研究结果称,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下方存在岩浆补给,即尾山火山正处在“充电”的活跃状态。

北京《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张海江教授研究组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合作,利用大地电磁成像,首次获得了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下方20公里深的三维高分辨率电阻率结构,并精细刻画了尾山火山的地壳岩浆系统分布形态,估算了岩浆囊的部分熔融程度。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006/24/-7Q5-9go1K1a.jpg.medium.jpg[/im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尾山火山处于“充电”状态的最新研究结果,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随后转发了该微博。(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据悉,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新生代火山最多的地区,包括长白山火山和五大连池火山区。其中,长白山火山最大的一次喷发在公元910至1400年,是全球两千年来最大火山爆发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灾难。最近的一次喷发发生在1903年,规模较小。

五大连池火山区包括14座火山,最近的火山喷发发生于发生于1719至1721年,分别形成了老黑山和火烧山。最新的地球物理成像研究发现,长白山火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研究人员利用密集布设在尾山火山锥周围的大地电磁台站,通过大地电磁成像获得了火山下方深达20公里的高分辨率三维电阻率结构。发现在火山锥下方大约三四公里以下,存在非常明显的低电阻率异常。

根据低电阻率异常的分布,研究人员进一步刻画了火山下方的岩浆囊空间分布。发现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各存在一个岩浆囊,二者之间通过一些细的垂直通道相连接,即中地壳的岩浆囊通过这些通道给上地壳的岩浆囊输送岩浆。新的三维电阻率模型很好地支持了跨地壳岩浆系统模型。

同时,研究团队结合噪声成像得到的速度模型和大地电磁成像得到的电阻率模型,估算了中上地壳岩浆囊中的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至少为15%。

尾山火山上一次喷发发生在约50万年前,如果在没有岩浆补给的情况下,火山锥的下方应该处于冷却状态,没有部分熔融状态的岩浆存在,电阻率会对应呈现出高电阻率异常,但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因此可以推断尾山火山下方存在岩浆补给,即尾山火山正处在“充电”的活跃状态。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在岩浆囊周围存在地震和火山颤动信号,进一步证实了尾山火山的活跃性。

研究揭示,虽然尾山火山岩浆囊的部分熔融程度还未达到喷发所需要的临界值(约40%),但是有必要加强该地区的火山监测,更好地预测未来火山喷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