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九歌——试论中国祭天传统与密特拉屠牛之谜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2022-05-20T02:09:35+00:00

天问系列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彼时我兴致满满地翻开家里那本积灰许久的《楚辞》,重读了屈原那首万古至奇的不朽诗篇:
[quote]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屈原《天问》
[/quote]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疑问,我们至今还没法完全解答。

一个星期后,我看到袁老去世的消息。对我这辈人而言,这基本上是第一次真正面对一位如此重要的“至亲”的逝去。一颗星陨落了,曾经为我们撑起这片天的人又少了一位,未卜的前途终究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

不知为何,这份思绪让我回想起一些本该被遗忘的知识,一个尚不成熟但令人着迷的想法涌上心头。一年时间里,查阅各大古文明的相关资料后,或许是出于巧合,我发现了诸多线索能够佐证这个想法,像阿里阿德涅的线团一样,与中国自古以来的祭天传统互为印证,最后还能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去解释著名的密特拉屠牛之谜。

本人并非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学术资料的理解难免出现偏颇,对各单一材料的解释可能都比较牵强,但结合在一起考察,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契合感,所以我觉得有写出来的必要。无论如何,本文观点仅备为一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从历史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角度对诸多古文献进行解读,仅研究其作为客观文本的可能源头,希望大家不要太多讨论某些文献背后的宗教和神秘学元素。

今天是2022年5月22日,壬寅年乙巳月乙亥日,宜祭祀。谨以此文悼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

一、冬至祭天与太阳洞穴    
“古者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
在中国,祭天之礼也被称为郊祀,祭天的时间有很多,但冬至是其中最重要的日子,被称为“大报天”。从天文意义上看,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太阳开始从南回归线北归,白昼逐渐变长,被称为“长日”,据说,正是为了迎接“长日”,古人选择在冬至祭天。成书于汉代的《礼记》对此习俗进行了详细说明:
[quote]
天子适四方,先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戴圣《礼记·郊特牲》
[/quote]天子到四方巡守,在所到之处的名山要先燔柴告天。郊外祭天,是为了迎接冬至的到来,是为了普遍回报上天诸神,而且以日神为主。郊祭的地方选择在南郊,因为南方是阳位。后文对祭天时间的历史由来也给出了解释:
[quote]
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戴圣《礼记·郊特牲》
[/quote]郊之所以选用辛日,是因为周代的第一次郊礼是在冬至,也是辛日,后人就因袭了下来。但是周代选择这一天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这里出现了与祭天有关几个方位,首先是明确说出来的皇城的南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南方不是正南,而是南偏东一定角度,比如最著名的北京天坛相对故宫南门的方位角是159°,即南偏东21°。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fq-aj6iZsT3cSn5-l0.jpg[/img]
这个角度恰好十分接近汉武帝时期祭天的方位,当时,方士谬忌上表请于皇城东南郊祭祀太一神,汉武帝同意,命人按谬忌提供的方位祭祀,后来在终南山下建立太乙宫祭天。从西汉皇城和太乙宫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到155°这个方位角。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g9-e59hZpT3cSmp-jy.jpg[/img]
第二个方位就是冬至日太阳的方位,外国一些著名的遗迹会根据这天太阳升起时的方位设置宗教设施,比如有学者认为巨石阵的建造就考虑到当地冬至时太阳的位置。还是以北京天坛为例,当地每年冬至日太阳升起时的方位角约为120°,东偏南30°。

最后一个方位要从祭天的祀主至高天神的身份说起,他最普遍的名讳是“昊(皇)天上帝”,在西汉曾经改为“太一”,我们口头也可叫“老天爷”。对于这些称呼是不是指向同一个神,大家看法不一。不过,有一种较为汉代以来官方接受的说法是,他是一位星神,对应的是所有星辰环绕的那颗“紫微帝星”,也就是三千年前的北极星(因岁差现在不位于天球正北)。北极星的方位自然是正北。

所以,按照《礼记》的说法,冬至的时候,古人为了纪念方向位于正北的至高天神,在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的冬至这天,到位于皇城郊外南偏东的圜丘举行祭天大典。
可以看到除了西方,三个方向都出现了一遍。《礼记》的说法是因为南方是阳位,所以在冬至这个阴尽阳生的时间在南方祭祀最为合适。那么至高天神为何不直接设定为带来阳气的太阳,而是位于天球北极的帝星呢?祭天的祭坛为何不设置在太阳升起的东方,而是接近正南的方向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尚书》记载武王伐纣的篇章《武成》里,将祭天的方位南方称为天位:
[quote]
翌日辛亥,祀于天位。——《汉书•律历志》引《武成》
[/quote]成书较早的《尚书》直接将南方称为天位,而非阳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个方向就是“天”的方向,并不需要《礼记》从阳气那边绕一个弯的逻辑。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更加多了,若按汉代的说法,至高天神是当时的北极星,天位为何又在南?古人认为天穹覆盖大地,自然包围了四面八方,那为何天位会限定在南方?

本文将从一个全新角度解答以上问题。在这里,我们先回看《礼记》祭天篇章的名称“郊特牲”,郊特牲这三个字的含义就是南郊祭天只用一头牛犊。巧合的是,与汉代同期的罗马帝国曾经流行过一种秘密宗教,即密特拉教。他们的教徒会在地下建造一种被称为“太阳洞穴”的隐秘寺庙,在每年的12月25日,太阳光将经过特别准备的通道照射入这个地下洞穴,落在寺庙核心处的壁龛上,而壁龛上的形象往往就是著名的密特拉屠牛(Tauroctony)。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p-drp3ZoT3cS14w-w7.jpg[/img]
典型的密特拉屠牛图有几个明显的形象符号:位于中心的密特拉用刀刺向一只纯白色公牛;牛下方的狗、蛇、蝎子正在死命咬住这只牛;右上方戴月冠的月神,左上方发出光芒的太阳神;太阳神的旁边盘踞着一只乌鸦;密特拉神的两肩处和斗篷里绘有繁星,身旁是两个执火炬者。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h3-e5iZcT1kShj-ba.jpg[/img]
在一些屠牛图中,牛尾处会长出麦穗,或者牛的伤口会被描绘为稻穗或者葡萄。也就是说,牛死了,带来了农作物的“出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q-igrfK2lT3cStx-9o.jpg[/img]
今天,我们都知道,12月25日这个日期是纪念耶稣诞辰的圣诞节。实际上,《圣经》并未指明耶稣的生日,而12月25日是传说中密特拉的生日,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基督教为了更顺利地传教,借用了在罗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密特拉神的纪念日。

反对观点则指出,12月25日十分靠近冬至日,而冬至日是被广泛纪念的太阳节日,非密特拉所独有,罗马人既然认为密特拉是太阳神,那么在冬至这天纪念他是很正常的,另外罗马的农神节(Saturnalia)也靠近冬至。基督教把这天作为圣诞节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存在谁参考谁。

后来这种秘密宗教被基督教打压,几乎完全消失,未留下教义经典。现在人们看着密特拉屠牛的雕像,难以理解其中含义。

中国祭天在冬至日,密特拉的诞辰也靠近冬至。中国祭天的牺牲是牛犊,密特拉则留下了千古难解的屠牛之谜。两者的仪式中,太阳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上仅仅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内在联系?两者真的只和太阳有关吗?

实际上,不同神话体系重复出现类似的母题和元素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比较神话学研究中,就发现过以下几个经典母题在不同文化间广泛存在:

1.洪水神话;2.创世牺牲;3.垂死之神;4.诸神之战;5.退隐上帝;6.创世神话。

为了解读祭天传统与密特拉屠牛之谜,同时猜想比较神话学中几大经典母题的共同起源,需要进行一场远古世界的神话之旅。接下来我们就从东皇太一这个名字说起。
 
 

二、东皇太一与密特拉神
“穆将愉兮上皇” ...
一般认为屈原写的《东皇太一》就源自楚地至高天神太一。历代学者对太一是一位天神并无异议,然而它究竟是什么神,却诸说不一。吴广平在[url=https://www.doc88.com/p-3317502140680.html]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url]一文中对太一原型考据的40种观点进行了整理,有兴趣的可以去阅读。这里我们着重看闻一多的观点。

闻一多先生有一篇生前未能完成的考据[url=www.doc88.com/p-7896389912611.html?r=1] 《东皇太一考》[/url],文中指出,作为天神的太一,在古代哲学家的概念里,是宇宙的本体,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他创作了一切,支配着一切,道家称之为道,《纬》书称之为元苞。

先生认为,由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出现于三国,那么在此之前的神话帝王中,只有一人才当得起上文的描述,那便是伏羲。而讲到伏羲,就不能与女娲分开,因为他们是以夫妇身份并御天下的。

综合比较了太一和伏羲的权能与功绩后,先生认为太一也许就是伏羲的化名,根据这个假设,他开始搜求证据,并列举了和伏羲联系着的一串名号中的“太”或“泰”的意义。太本训始训除,伏羲是最初的人和最初的王,所以他又有“泰氏”、“太皇”或“泰皇”,“泰帝”或“太帝”和“太皞”等名号。

接着,先生引用芮逸夫《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说明伏羲也是苗族传说中全人类共同的始祖,而这个传说,与大洪水有关。

最后,他引用汉武帝时方士谬忌上表祭祀太一的仪注:
[quote]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quote]结合之前的考据,他指出方士谬忌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这篇未能完成的遗作到此就中断了。

时间到1993年10月, 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其中《太一生水》这篇是目前出土实物记载最早的中国创世神话。其校对文如下:
[quote]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冷热之所生也。冷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此谓之道化也。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quote]太一生水是这篇创世神话的开头,结合前文苗族神话中伏羲女娲在洪水故事里的出现,以及太一与伏羲身份上的相似性,那么猜想这里的水可能就是人类上古神话中普遍出现的那场大洪水。

再看“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这句,藏有隐蔽、收存的含义,如果不把太一作为一个纯概念神,而是有原型的存在,那么这句话就有可能表达了太一的权能蕴藏在“水”中,且太一在一年四季中会按照某种周期性规律去运行的意思。

古人眼中一年中会按周期性规律运行的,最可能的就是太阳和星辰,同时后世也将太一认为是北极星神。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全天星辰中,几乎所有星星都会在一年里周期运行,只有一颗星会在北天极永远不动,那就是北极星。所以,根据这段话,可以推测太一有可能与太阳或星辰有关,但是恐怕最初的太一并不是北极星神。

东皇太一这个四字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歌》中,《九歌》共十一篇,分别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东君指代的神可以确定是太阳神,那么东皇太一与太阳神理应有所区别,否则古人没有必要将同一个神祭拜两次。

综上,可以猜测东皇太一是与星辰有关的天神,但现有记载与北极星说和太阳说可能存在矛盾。

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密特拉。前文说密特拉教曾在罗马极为流行,但并非只有罗马有密特拉信仰。例如前89~前65年,古代本都王国与罗马间的三次战争因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得名,被后世称为米特拉达梯战争,米特拉达梯这个名字,就有“密特拉的赠礼”的意思。

究其源头,密特拉是一个极古老的印度-伊朗神祇,早在印度和伊朗的雅利安人分化前的史前时代应该就有对密特拉的崇拜,前琐罗亚斯德(拜火教)时期伊朗雅利安人的主神就是密特拉。“mitra”可解释为“契约”或“朋友”之意,故密特拉也被称作契约神或者友神。伊朗人自古以来就有在火前盟约、发誓的习俗,其实就是在对密特拉神盟誓。

早期印度-伊朗文献仍然保留了密特拉神的原始风貌,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印度最古老史诗《梨俱吠陀》中对于密特拉/密多罗(同一个神的不同叫法)的描述极为相似。学者威廉·杰克逊就举出一个两者记载几乎完全一致的例子:
[quote]
《阿维斯塔》中的一段密特拉颂诗:
tam amavan tam yazatam
suram damohu savishtam
mithram yazai zao thrabyo
《梨俱吠陀》中的一段密多罗颂诗:
tam amavan tam yajatam
suram dhamasu savistham
mitram yajai ho trabhyah
(大意为:这是强有力的密特拉神,是所有被创造物中最强大者,我谨以酒献上。)
[/quote]此外,《梨俱吠陀》通常将密多罗与水神伐楼拿结合起来崇拜,有时简直把他们视为一个神,而很少单独提到密多罗。在《阿维斯塔》中,密特拉能令河水流量增加,让天降甘霖,同时一般认为伐楼拿对应的就是波斯神话中的水神阿帕姆·纳帕特。两者互为印证,足征密特拉与水神有很大的渊源。

在10卷《梨俱吠陀》中,只有一支神曲(RV..59)是单独歌颂密多罗的。神曲中对密多罗的描述并不充分,他本身的特点有些不明确。神曲的作者伽陀那仙人只是一般地描述他:密多罗是太阳神族中之一神,具有伟大的号召人群的力量。他下降人间,接触凡世生活,以美好的嗓音,动员信众,团结起来,从事劳动,所以有“召集人群者”的称号。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那便是密特拉最初究竟是太阳神,还是与太阳不同的太阳神族中之一神?本身要探究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中国懂梵语或阿维斯塔语的人恐怕不多。幸运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的导言中对这个问题恰好给出过解答,他先给出了《梨俱吠陀》中的一段诗句: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s-l3t1KrT3cSra-6b.jpg[/img]
季老指出,Sūrya的意思就是“太阳”,Varuna就是水神伐楼拿。这段话中太阳对密特拉说话,足征在印度最古老史诗《梨俱吠陀》成书时太阳和密特拉不是同物。但后来的文献中密特拉逐渐有了太阳的含义,到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就普遍认为他是太阳神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ia-i9tjK25T3cSqf-7b.jpg[/img]
另外,在波斯神话中,密特拉无疑是一位与太阳有特殊关系但并非等同的带光之神。例如《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即《阿维斯塔》中的密特拉颂)的第95节中,密特拉在太阳刚刚落山时出现在广阔的地平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t-3qfuKxT3cStp-3u.jpg[/img]
值得注意的是,《阿维斯塔》中密特拉的名字前常以“领有辽阔原野的”修饰,似乎密特拉的视野在群山间会被遮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5juyK1oT3cSwr-49.jpg[/img]
现在,我们暂且回顾一下上文从相关文献中得到的结论,可以整理出太一和密特拉这两位神明的几个共同点:

1.太一与密特拉都是天神,这点是毫无疑义的,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都曾作为某些信仰中的至高神存在,故其在天神中也应是强有力者;
2.虽然均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太一与密特拉最初都不是太阳神;
3.太一与密特拉均与水有密切关系,这点在神话中都留下了充分证据;
4.太一神最重要祭祀时间是冬至,密特拉的生日在12月25日,两者十分接近,考虑到古代历法的误差,密特拉的生日最初很可能也是冬至日;
5.祭祀太一和密特拉的仪式中,牛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上五点相似之处出于巧合的可能性极低,若非巧合,则主要有两种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1.古中国与古印度-伊朗存在足以影响到各自核心信仰程度的文化交流,但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对应的记载,而在中国也没有记录历史的年代,两个文明核心区的距离将大大降低这种交流的可能性。同时太一与密特拉也没有词源学上的联系,故个人认为这个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2.在历史上曾经客观存在过一颗与太阳性质类似的星星,它与冬至这个日期有关,应该十分醒目,足以召集人群驻足观看,它的出现同时对中国和印度-伊朗地区产生了类似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水有关,同时也与牛有关。要验证这个假设的真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寻找这颗星星。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闻一多先生的思路,他在猜测太一是伏羲的化名时,给出的理由就有伏羲是最初的王,只有最初的王才能匹配太一神的权能。那么,从其他民族的文献中考察最初的王,或许就能得到那颗星星的信息。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河流域著名的《苏美尔王表》。

三、《苏美尔王表》与神的象形&#160;
“王权从天而降?” ...
苏美尔王表是一份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使用苏美尔语书写,列出了美索不达米亚邻近地区的系列城市,以及统治者和统治时期。王表分为多个版本,互相之间各有差异,其中WB444这个版本是现存流传最为广泛也是比较完整的。在这份流传最为广泛的王表版本中,列举了“官方”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统治的时间。明显地分为“洪水前”和“洪水后”两个时期。王表中早期的君主统治时间非常长,且很多只在神话中出现过。而后来的许多君主,即便是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王表也会将其统治时间写的很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a6ozZwT3cS12x-pn.jpg[/img]
下面列出WB444版本王表的洪水前部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dls8K2hT1kSf0-lz.jpg[/img]
然后是洪水后基什王朝前13个王的内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4opiK21T1kSez-ko.jpg[/img]
王表中令人匪夷所思的超长统治时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在时间上纠结意义不大,因为在不同版本的王表里,各个国王的统治时间各有差别,这些数字或许只是两河流域书吏的数学游戏。而在目前出土最早版本的乌尔第三王朝版王表中,不仅时间与WB444版本不同,甚至大洪水和大洪水前的部分就不存在,王表直接从基什王朝开始,其开头大意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6bk-5wxtKdT1kSby-34.jpg[/img]
这样,在王表流传最广泛的版本里,朱舒尔是大洪水后,王权从天而降的第一个王;而在出土最早的版本里,朱舒尔就是王表的第一个王。我们不知道为何写下WB444版本的书吏要添加洪水前的内容,或许这表明他们知道基什王朝的建立与大洪水的先后关系。无论如何,朱舒尔总是某个关键节点后王权从天而降的第一个王,很大可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但这个名字未在王表外两河流域其他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当是神话人物而非历史人物。实际上,基什王朝的前十二个国王均未见于王表以外其他资料记载,他们的存在也没有被考古证实。

直到第十三个国王,升天者埃塔纳,在《埃塔纳史诗》里,记载了他乘着神鹰升上天空的经过,他也是最早从众神手中接过王权的人。这里的记载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基什王朝的第一个王,究竟是朱舒尔还是埃塔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这些王名的含义有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上,曾有一位巴比伦的马尔杜克神庙祭司贝罗索斯,他用希腊语写了一本《巴比伦尼亚志》,虽然原书已散佚,但相关内容在其他人著作的转述中有留存,其中就有用希腊语转写的后期版本王表内容。这样,我们就有了比较楔形文字和希腊语文本,结合其他文献,综合判断这些王名含义的机会。

亚述学家道格拉斯·弗雷恩在其对美索不达米亚皇家铭文研究成果《RIME 1》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基什王朝前十二个王的名字与星座有关。本文着重介绍第一个王朱舒尔,想了解完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看[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656529]这篇文章 [/url]。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51i1ZcT3cSrg-gq.jpg[/img]
如上表所列,弗雷恩教授认为朱舒尔这个最初之王的名字明显对应美索不达米亚星座文化中的耙星座,而耙星座位于现代船帆座附近位置。可能在亚述学家看来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像我这样的外行而言,从“梁木”直接锁定到“耙星座”还是略显跳跃。不过这里先继续了解船帆座本身。

船帆座,南天星座,赤纬-33°,最佳观测纬度在+30°和&#8722;90°之间。调整天文软件Stellarium中的星空文化选项,可以直观地看到其范围。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lj-iitrK2bT3cS11i-cv.jpg[/img]
船帆座目前最亮的一颗星是天社一,一颗光学双星,视星等约1.72,在全天亮星中排名第33。今天我们望向船帆座附近的夜空,目光毫无疑问会被全天第二亮星——视星等约-0.72的老人星所吸引。千百年来,星空通常变化不大,那么王权从天而降后的第一个王对应并不醒目的船帆座位置就令人费解。

不过,现在船帆座最著名的天体即船帆座超新星遗迹,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在紫外线波段,它仍是全天最明亮的射线源。下图是各波段下的银河系图象,X射线和γ射线波段下银河系右部最醒目的天体就是船帆座超新星遗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lx-3claZcT3cSk0-el.jpg[/img]
超新星爆发作为一种天文现象,从地球上看到其突然变得明亮的过程是可以精确到具体日期的,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就贡献了目前最早可确定的SN 185超新星爆发的时间记录。船帆座超新星遗迹距离地球约800光年,可以从两个角度估算其超新星爆发时间,一是从脉冲星特征计算出的11400年前(Reichley, Downs & Morris 1970),二是从星云扩散速度回推得到的13000-16000年前的大概结果。

无论哪个估算爆发时间,都远早于最早文字的发明时间,但均处在7万年前智人爆发[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E9%9D%A9%E5%91%BD/9698494?fr=aladdin] “认知革命” [/url],可以开始萌生并传承各种传说、神话和宗教的时间后。而这7万年间,人类经历的来自太阳系外的能量最强的历史事件,可能就是船帆座超新星的爆发。那么,这次超新星爆发被一万多年前的古人观测到时,是有条件被加工为神话并流传下来的。理论上讲,这些神话需要经历至少五千多年的口耳相传,才能被最初的文字所记录,期间不可避免有传递误差,但神话故事的主体和核心应该可以保留一些相关的信息。

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诞生的文字就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最初多为象形文字,后期才转变为表音文字等。而在早期楔形文字中,有一个常用的神圣符号,这个符号就出现在多个版本《苏美尔王表》的第一句话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ma-345iK26T3cSwa-c3.jpg[/img]
这便是楔形文字中重要的星符,读作an时,最初指代苏美尔神话中的至高天神安,后来也指代上、天或者树冠等含义;另一种用法则是作为神名定符DINGIR,如果一个名字前面有这个符号,那么这个名字对应的就是一个神。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3-fmv1K11T3cSoh-64.jpg[/img]
最初这个符号是一颗星的象形文字,这是可以大概率确定的,且可排除太阳,太阳有其专用的符号,最初的象形类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同时楔形文字中,三个星符组成的合成字mul专门用于指代一般的星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c-8d4nKfT1kSd0-58.jpg[/img]
它从象形文字演变成简化后的楔文字符的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l-cobaK2bT3cSoh-ft.jpg[/img]
所以,虽然苏美尔王表的第一句话现在多翻译为“王权从天而降”,但苏美尔语原文同时也可以理解为 “王权从天神安降下”。天神安是苏美尔早期至高神,象征动物是公牛,后期其地位逐渐下降,例如其在乌鲁克的神庙就变成金星女神伊南娜(伊什塔尔)的了。安的象形文字像是一颗有耀眼光芒的星星,类似今天我们用的*星符。

我们用肉眼观察全天最亮的金星就能知道,即便在条件好时能看见金星不明显的星芒,但要达到星符an早期那种光芒四射的样子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太阳因为视大小本身就很大,即便冒着瞎眼的风险去观测,也不应该是星符an这样汇聚于一个小点的形状。古人自然也是如此。

那么之前提到的船帆座超新星是否有可能?要完善回答这个问题,最好与万里之外中国的考古发现一同说明。

四、昊天上帝与八角星纹 &#160;&#160;&#160;&#160;
“帝高阳之苗裔兮” ...
《离骚》的第一句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自然,整首诗正文的第一个字便是“帝”字,在这一句中,帝作为高阳即颛顼的称号,是古代神王的一种通称,例如在“三皇五帝”这个词中的用法。而与楔形文字中的an类似,它也能特指商人心目中的至高主宰——昊天上帝。

翻开由赵诚先生编著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可以发现这本词典中的第一个字也是“帝”字。这并非巧合,帝本就是甲骨文中最神圣的字之一,出现在卜辞分类读本的开头有其必然性。下面,我们先看看古文学者整理的甲骨文中“帝”字的一些写法: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3et4K2cT1kSdw-gj.jpg[/img]
显然,甲骨文中多半帝字的核心结构与an类似,是一个八角星,然后外围有一些各有不同的附属结构。词典中说帝字构型不明,象形源头尚无公认的说法。这里,这里大致例举一下学界有关帝字源头的几种观点:
&#160;
1.花蒂说:其字形像花蒂的样子,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2.束木说:象束木焚烧以祭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
3.星星或太阳说:形状比喻光芒四射;
4.巴比伦起源说:就是来自星符an,这个由郭沫若提出。

个人认为,花蒂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想象古人将花蒂这种平常事物的象形作为对应至高神的字,且这个至高神还是天神,另外要从生殖崇拜解释,则有与植物繁殖关系更直接的花朵和种子,选取花蒂也令人迷惑;巴比伦起源说来自郭沫若早年研究时流行的泛巴比伦主义,考虑时代交通技术的限制和尚无考古证据,这个说法也不够完善。

束木说可以从本文第一章找到印证的部分:天子到四方巡守,在所到之处的名山要先燔柴告天。说明燃烧木头本就是祭天仪式中重要的一步。而要解释为何将木头束成八角的形状,就可以结合星星或太阳说:祭天仪式的祀主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天体,代代相传下的形象就是八角星形,所以将木头捆绑成这个样子燃烧来祭祀这位天神。

在甲骨文发明前的年代,祭天过程中的木柴燃烧后,即便留下遗迹,也无法还原其燃烧前的架构,但玉器和彩陶等文物仍能保留重要的文化符号。如果那时人们就信仰这位“昊天上帝”,那么理应能够在文物中发现类似的图案。实际上,在天南地北出土的文物中,的确有广泛分布的八角星图案,被称作中国新石器时代八角星纹。2013年,国家天文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国外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新石器时代八角星图案与超新星爆发》。

文中指出,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相对短时间内,在非常广大的一片地域上,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八角星纹符号,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都还未发展出成熟的文字,相隔遥远的族群间也缺少通讯,却“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八角星图案,这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很低。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6zaiK2eT3cSq3-o1.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4rmjZeT3cSou-o3.jpg[/img]
文章分析,要让广大地域上的人同时看得到,八角星纹是天体的可能性最大。考虑到太阳就是一种各地人们同时看得到的天体,八角星纹记录的是太阳推测很自然就出现了。但是,同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很明显能发现更加类似太阳的图案,而这个图案,与八角星纹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八角星纹所描绘的,就可能是一个并非太阳的明亮天体。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8y28K1xT3cSkr-ev.jpg[/img]
上图类太阳图案对应的文化中,先请大家记一下跨湖桥这个名字,本文最后的篇章会再次提到。回到这篇论文,这个明亮天体可能是一颗超新星。迄今(指论文发表的2013年)发现八角星的遗址中,年代最早的是距今7800年的湖南省洪江县高庙遗址,所以超新星爆发的时间应该在这之前。

查阅现代已经发现的距离较近的超新星遗迹记录,以“非常明亮”为重要前提条件,发现时间和亮度上可能符合的有两颗超新星,分别是船帆座超新星(约11400年前爆发)和天鹅圈超新星(位于北天,距地球约1500光年,约8000-10000年前爆发,残骸也称面纱星云)。而这两颗超新星中,船帆座超新星要更亮一些,参考天关客星SN 1054的亮度记录,经过大致估算,它可能的最大视亮度在-10.5,相当于金星最大亮度的200多倍。

于是论文得出结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过的八角星纹,考虑到当时各个文化的语言文字水平和交流程度,及同时代出现的类太阳图案比较后,初步认为,八角星图案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与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影响广泛的天文现象有关,很可能是一次超新星爆发。根据现有资料判定是船帆座超新星和天鹅圈超新星二者之一,并且前者的可能性最大。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记录,美国亚利桑纳州白坦克山地区公园的霍霍卡族岩画上留下的图案,经研究被认为是SN 1006的记录,而SN 1006是有明确记录以来看上去最亮的一颗超新星。可以发现,这个图案也是八角星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b4p2K2bT1kSec-c6.jpg[/img]
在《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的第45节,密特拉的助神的数量也是八个: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dt5kK24T3cSse-9l.jpg[/img]
此外,在《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的第143节,也给出了密特拉神的形象信息——恰似明亮的蒂什塔尔星,即全天第一亮恒星天狼星。而船帆座超新星,很长时间内都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sg-5netK1cT3cSkm-69.jpg[/img]
那么,搞清楚我们肉眼观察船帆座超新星的形象就十分重要,为此需要解释一下星芒的产生原理。不久前,韦伯望远镜拍下了第一张照片,照片上就显示了六道明显的星芒和横向两道不明显的星芒,四舍五入也是一颗八角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g-kdtiK1jT3cSs3-nb.jpg[/img]
这种星芒的产生是因为光的衍射,一般而言,光源越强,约集中,约圆,星芒现象的体现就越完美。同时,通过不同形状的狭缝会响到星芒的形状,下图是理论上不同形状望远镜拍摄得到的同一颗星的图象,其中第一个就是实际的韦伯望远镜: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5-dbqvK21T3cSjm-16o.jpg[/img]
人类肉眼也能看见星芒,因为人的晶状体并非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的纤维连接处存在细微的缝合缝,光线通过这些缝合缝,也会产生衍射。相关研究记录了激光通过缝合缝后形成的图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d-f837K1yT3cSj9-j2.jpg[/img]
不同年龄的人缝合缝和衍射图案也会有所不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i-eitxKxT1kSdw-70.jpg[/img]
距离地球仅800光年的船帆座超新星爆发到达地球时的光相当于满月的亮度聚集于一点,同时满足亮度高,集中且圆的要求,那么,目视也就会产生上图激光照射后光芒四射的效果,这与上一篇中星符an早期的象形十分类似: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u-agwgKbT1kSap-7x.jpg[/img]
而随着超新星亮度的日益减弱,最开始的灿烂星芒也会慢慢变弱,成为八角星、六芒星、十字星,直到约几十年后,肉眼再也看不到其光明。

所以,两河流域代表神的星符和中国的帝字与八角星纹,极有可能均源于船帆座超新星的爆发。典型的八角星图案就是将那颗星星的形状象形化。

以上,已经从几大文明远古符号的象形角度说明了船帆座超新星和至高天神的对应关系。

现在,回顾之前的内容:太一生水,密特拉的赞美诗往往与水神并列,而后期《苏美尔王表》也添加了大洪水的语句。既然已经知道了船帆座超新星大致的爆发时间,那么,查询对应时间内地球的气候变化,或许能找到一场影响范围巨大的洪水的痕迹。

接下来,我会以挪亚方舟的故事为引,聊一聊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传说中的洪水神话。
&#160;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五、最初的方舟与洪水神话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
要说《圣经》中人们最熟悉的话,毫无疑问在其开头:
[quote]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世记》
[/quote]而要论《圣经》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虽然可能有争议,但大部分人都会首推挪亚方舟的故事:上帝见地上充满不法的罪恶,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挪亚依据上帝的嘱托建造了一艘方舟,在洪水来临时带着他的家人和动物们进入方舟避难。洪水在地上泛滥许久,等水渐消的时候,挪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飞鸟去寻找大地。这段的具体描写是这样的:
[quote]
8:7 放出一只乌鸦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
8:8 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
8:9 遍地上都是水,鸽子找不着落脚之地,就回到方舟挪亚那里,挪亚伸手把鸽子接进方舟来。
8:10 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
8:11 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8:12 他又等了七天,放出鸽子去,鸽子就不再回来了。
[/quote] 鸽子鸽了挪亚,代表洪水已经消退,而它之前带来的橄榄枝后来也就成了和平的标志。不过,今天列出这段话另有目的。近千年来,《圣经》在西方都被作为真实发生的事情来研究,包括牛顿在内无数的学者都在用毕生精力去破解《圣经》中的密码,更有人据此计算出上帝创世和世界末日的精确时间。而这股热潮的消退,除了归功于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还要感谢大英博物馆一个默默无闻的修补员在众多泥版碎片中重新发现了一段被遗忘千年的英雄史诗——1872年12月3日,乔治·史密斯在伦敦的圣经考古学会宣读了令他名垂青史的那篇《迦勒底人的洪水叙述》,部分摘录如下:
[quote] ……
本文本身已表明它属于某位君主的时代,该君主之名以交织字母的形式书写,我还不能读出其发音,因此按照这些符号的一般意义,称他为艾泽迪巴。
……
艾泽迪巴,这个征服了许多国王和妖怪的人,各民族的统治者,染上了一些疾病,开始害怕死亡——人类最后的天敌。当时,巴比伦人相信一个名叫希西特的始祖存在,如同希腊的希苏罗斯,据说他已经升天,并获得了永生。艾泽迪巴根据当时的观念,决心去寻找希西特,弄清他如何会变得不死,好让他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荣幸。
……
第11块泥版以艾泽迪巴的一句话开头,他现在问希西特是如何变为永生的,而希西特回答时讲述了洪水的故事,还讲述了他自己的虔诚,那就是成神的原因。
……
12 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在那里
13 居住,一场暴风雨……他们的神,伟大的诸神
14 ……安努
15 ……贝尔
16 ……尼尼普
17 ……哈得斯之主
18 在……的中央泄露他们的心愿
19 ……听到,他这样对我说
20 什尔巴克人,乌巴拉图图之子
21 为你制造一条大船……
22 我将毁灭罪人们的生命……
23 将一切活物的种子带上,保存他们
24 你们将建造大船
……
[/quote] 艾泽迪巴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陌生,因为这是乔治·史密斯在尚不清楚人名发音规则时临时的翻译,后来研究者订正后,这个名字读作吉尔伽美什。上文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第11块泥版的内容,吉尔伽美什跨过大海找到永生的人类始祖乌特纳皮什蒂姆(即上文的希西特),这位始祖为他讲述了洪水灭世的故事。以安努神(安神在阿卡德语中对应的神名,今日闪米特语族中类似的音在神的读法中也多有保留)为首的众神决定用一场洪水毁灭人类,而恩基告诉人类始祖乌特纳皮什蒂姆这个消息,让他建造一艘大船去度过洪水。洪水消去后,这位人类始祖放出飞鸟寻找陆地,描述如下:
[quote]
140 我放出一只鸽子,它飞去了,想寻找
141 一块落脚之地,无功而返。
142 我放出一只燕子,它飞去了。燕子也想寻找
143 一块落脚之地,仍旧无功而返
144 我放出一只乌鸦,它飞去了。
145 乌鸦飞去,它看见水上漂浮的尸体,并且
146 打食,游水,朝别处游荡,再也没有回转。
[/quote] 在前文提到过的贝罗索斯的《巴比伦尼亚志》中,也有类似的内容:
[quote] 在洪水淹没大地并按时减退后,希苏罗斯从舟中放出鸟儿。它们没有找到任何食物,也没有一点地方可以歇脚,就又回到了他这里。隔了几天后,他第二次将鸟儿放了出去。这次它们回来后,脚上沾有淤泥。他第三次试着将这些鸟儿放出去,但它们再也未回到他身边。[/quote] 从人名看,乌特纳皮什蒂姆的含义为“我找到了永生”,而一般认为挪亚这个名字也有长寿的意思在内。再加上放鸟寻陆这个情节的高度类似,这令理性的《圣经》研究者不得不承认,仅就方舟故事而言,《圣经》也是参考了某些更加古老的神话书写的,它记录的并不是那个远古故事的最初版本。

目前知晓的最古老的版本的方舟故事,记载于“苏美尔洪水泥版”中,其中挪亚的角色由祭司国王吉乌苏德拉(此名含义同样为长寿)扮演,这个版本的故事叙述最为简洁,洪水退后也没有放鸟寻陆的情节。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安神等神明赐予了吉乌苏德拉永生,让他居住在一个名为迪尔蒙的地方。
[quote] 国王吉乌苏德拉,在安与恩利尔面前,五体投地久不起。对吉乌苏德拉,安与恩利尔赞不已。他们赋予他神一样的生命,给了他神一般的永生。那时,国王吉乌苏德拉,因为保留了物种与人种,神让他居住在域外之地,太阳升起的地方——迪尔蒙。[/quote] 根据其他考古发现,目前一般认为迪尔蒙位于今天的巴林岛。若以此位置回推,可以看见太阳从巴林岛方向升起的地方,大多处于阿拉伯沙漠地区,即便现在苏美尔文明起源地尚无定论,沙漠地区也极少作为备选项。所以,要么记录史诗的人搞错了方向,要么迪尔蒙并不在巴林岛,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巴林岛方向升起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太阳。

以上各个版本的方舟故事一脉相承,目前《圣经》中上帝降下大洪水的故事的较早版本,是以安神为首的苏美尔诸神降下大洪水,而上文已经详述安神与船帆座超新星之间可能的关系。

前文已经提过船帆座超新星有两个可能的爆发时间:一是从脉冲星特征计算出的11400年前,二是从星云扩散速度回推得到的13000-16000年前的大概结果。巧合的是,这两个时间都与末次冰期最后一段气候极冷时期有关,分别接近其开始和结束,那便是距今约1.28万~1.15万年的新仙女木冰期,这场冰期造成了许多物种和原始文化的灭绝。从下图可以看出,该次冰期结束时的升温相比开始时的降温更为猛烈。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uq-4ttjK1nT3cSz7-9s.jpg[/img]
目前,关于新仙女木冰期如何开始的假说有很多,如温盐环流破坏说、彗星撞击说等,但很少有研究其如何结束的。此外,有[url=http://floodobservatory.colorado.edu/Publications/YICAR9886.pdf]论文[/url]主要从宇宙同位素含量的变化推测了超新星爆发与新仙女木冰期之间的关系,且倾向于在13000年前船帆座超新星爆发导致了新仙女木降温事件的发生。不过这篇论文并不被地质学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天文学家跨界研究的一次失败尝试。

800光年外的超新星爆发对地球气温具体会有什么影响还不得而知,多种影响因素会相互叠加,不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超新星就像一颗额外的小太阳,会为地球提供超出通常时期强度的辐射能量,在此因素影响下地球大气短期内应当是升温;
2.超新星的高能射线导致臭氧层被消耗,会减少平流层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因此造成平流层变冷和对流层变暖;但变冷的平流层放出的长波射线更少,所以臭氧层被消耗对对流层的综合效应是使其温度下降;
3.超新星可能以间接点燃树木、激发地质灾害(机制后文会展开说明)等方式,提高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导致温室效应;
4.初期的升温造成冰川面积减少后,白色冰面反射的太阳能也变少,形成正反馈,大气会继续升温。

综上,超新星爆发后对地球气温造成的长期影响,需要看其对臭氧层的破坏程度和地球本身是否处于白色冰川覆盖的冰期,对臭氧破坏很大且地球不处于冰期时,短期升温后长期看反而可能会让温度降低;而对臭氧破坏不大且地球处于冰期时,条件合适就有可能让温度持续上升。所以,船帆座超新星约11400年前爆发导致冰期结束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在太一神、密特拉和安神等神的原型真的是这颗超新星的前提下,也能从岁差的角度排除13000-16000年前爆发的可能。这些古文明都发源在北纬30°附近(苏美尔和伊朗甚至更高)。13000年前,船帆座超新星即便运行至角度最高的中天时,在北纬30°观察的高度角只接近0°,也就是说永远不能看见;而约11400年前,北纬30°观测,船帆座超新星运行至中天时的高度角是6°,虽然也接近地平线了,但一天中能被看到几个小时,已经足够醒目。

6°这个很低的高度角也能解释《圣经》中“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句话,因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大致是东南流向,同时超新星刚升起时的方向就在东南方,此时观察这颗超新星,就像是低悬在水面上。同时,超新星本体与其在水面的倒影会构成一副类似埃及生命符号安卡的图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vb-1g78KiT1kSah-70.jpg[/img]
《阿维斯塔》中密特拉的名字前常以“领有辽阔原野的”修饰,应该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进入山间这颗低悬的明星就很容易被遮挡,只有在辽阔的原野才能保证看到。

新仙女木冰期结束时猛烈的升温,会导致数千年来积累的冰川大量消融,从而引发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洪水。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代普遍的洪水神话仅是因为古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边,而河流发洪水是很正常的,古人生产力落后,所以一般的洪水就在神话中变成了毁天灭地的大洪水,放到今天不过是冲击水库的一道小洪峰罢了。这种观点看似科学合理,实际上有过分轻视自己祖先的嫌疑。现代文明发展的时间段,是一段气候温和的平稳期,气象灾难完全无法与气候剧变期相提并论。我们的祖先经历的则是第四纪冰期连续的气候剧变,数万年间,冰期与间冰期多次交替,每次都伴随着巨大的灾难,而这数万年间,各民族留下的神话体系中,配得上“大洪水”这个词的次数,最多也只有几次而已。

在美国华盛顿州中部,有一处名为“干瀑布”的景观。干瀑布是一个长达3.5英里的新月形悬崖,大小为尼亚加拉瀑布的10倍,被认为是已知的曾存在的最大瀑布。地理学家推测一次冰期结束时(约两万年前,与新仙女木不是同一次)灾难性的洪水以每小时65英里的速度通过上大古力和这段高达120米的岩石表面。据估计,那个时期瀑布的流量为如今世界上所有河流总流量的10倍,在短期内,将爱达荷州、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部分地区淹没在几百英尺的水下。冰川融尽后,就留下了今天的干瀑布遗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vq-dis2K2qT3cSly-el.jpg[/img]
个人认为,只有这种程度的洪水,才配得上滔天的大洪水之名,即便今日的美国,也毫无阻挡的能力。而上文提到的尼亚加拉瀑布和今日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主体就成形于一万多年前新仙女木期结束的这段时间,不难想象当时的北美也处于一段洪水爆发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w5-ezknZbT3cSkp-f2.jpg[/img]
亚欧大陆虽然受新仙女木期影响没北美那么大,但大量融化的冰川也足以形成一场持续数千年的洪水期,而这个洪水期中洪水最剧烈的阶段,与温度上升最剧烈的时期应该吻合,也就是新仙女木冰期刚结束时那场原因不明的猛烈的升温。从中科院地球所的成果看,华北地区的这场升温是在短短38年内发生的。在这段时期,亚欧大陆的先民所经历的是超越现代一切记录的超级洪水期,若再形成堰塞湖,就能将原本已经滔天的水量积蓄起来一口气在短期内释放,从而形成类似《圣经》中那种持续约半年的灭世洪水。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wj-hateK1rT3cSkq-cp.jpg[/img]
温度突升的约11500年前这个时间,与估算超新星爆发的约11400年前十分接近,所以这段洪水时期的某些幸存者,面朝南就能看见那颗短期降临的超新星。不过因为两个时间都有一定误差,这里就有两种可能:

1.超新星爆发直接导致了这场升温,两者是同时发生的,于是古人将它与大洪水联系起来。(尚待确认)
2.超新星爆发在距大洪水开始较近的时间,可能与升温没有直接联系,或者不是升温的主要推动,但爆发时洪水仍在持续,于是在后世的口耳相传中,人们渐渐将两者联系起来。(已能用现在的研究成果解释)

要从科学研究角度清楚这个问题就在我的能力范畴之外了,不过大致思路也不是没有,比如昆仑站就建设在南极的制高点,在那里有最厚最完整的冰层,而超新星爆发似乎会在冰层中留下氮氧化物的峰值和特定同位素,在那里挖数百米深的冰层就能覆盖一万年前的时间,结合火山爆发等时间参照,运气好就可以精确确定爆发时间。

不过,有一个著名神话可以大大增加第一种可能性的可信程度。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即著名的亚特兰蒂斯传说的出处开始,看看古人自己是如何理解一个关于星辰陨落的上古神话的。

六、法厄同的陨落
“你们就像小孩一样重新开始” ...
《蒂迈欧篇》是《对话录》中的一篇,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也是他所有学识的集大成之作,其中阐述了柏拉图关于造物主如何构建世界的想法。抛开难懂的形而上学,目前大众对《蒂迈欧篇》的了解多来自其开头柏拉图借他人对话,为我们介绍的亚特兰蒂斯传说。故事的讲述者是苏格拉底的门生克里提亚,他声称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其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梭伦(约公元前639—前559)处听到的。梭伦在古希腊七圣者中极有睿智,他在一次埃及旅行时,从埃及老祭司处听到了亚特兰蒂斯之说。首先,克里提亚强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a-500uZdT3cSs3-be.jpg[/img]
接着,他再次强调这个故事的重要性: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a-v3rK1fT3cSrj-5s.jpg[/img]
梭伦与那位埃及祭司的对话发生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处叫塞底克的地方,首先,为了让这些博学且友好的祭司们透露古时候的事情,梭伦先向他们介绍了包括洪水故事在内的希腊神话,并根据流传下来的谱系计算神话发生的时间: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a-gqn6ZjT3cSrs-f0.jpg[/img]
梭伦这个策略十分有效,其中一位很老的埃及祭司(柏拉图未提及其姓名,普鲁塔克则十分肯定他叫Sonchis)果然按捺不住,表示你们希腊人的神话欠点意思,没内味儿,就像小孩的童话一样稚气未脱,而梭伦马上接下话茬,表示不解: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a-aru9KuT3cSqb-4j.jpg[/img]
于是老祭司马上为梭伦展示老埃及最地道儿的文明传承与神话故事。为了便于这个希腊后生理解,并强化自己后来的论述,他首先提到了希腊神话中法厄同的故事,并说出了自己对这个故事“真实情况”的了解: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a-32d5ZhT3cSm7-gh.jpg[/img]
然后,老祭司表示,他还知道古代雅典经历过的一段神秘历史,其业绩是普天之下公认最伟大的,这段历史却被雅典人自己遗忘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3a4g-2zrzZeT3cSr8-co.jpg[/img]
年轻的梭伦被震惊了,强烈要求学习一下,老祭司终于心满意足地开始讲述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首先从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说起: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a-9c31ZeT3cSsg-c8.jpg[/img]
篇幅所限,接下来具体介绍亚特兰蒂斯城邦的内容就不继续贴出了,直接到故事最后亚特兰蒂斯的毁灭: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zq-awq9K1iT3cSrf-6a.jpg[/img]
这段对话有可能真实发生过,但具体细节或许被传达者修改了,因为梭伦本人除了诗人还是一位雅典政治家,所以其转述这个故事时会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同时柏拉图也可能在对话中融入自己对理想国的设想,但作为故事中主要背景的神话,还是能提取出许多重要信息的,而这些信息与当时的利益关系不大,保留故事原本叙述的可能性较大。

比如,从 “九千年前”的描述和梭伦本人的年代,就可以推出亚特兰蒂斯的大致时间:从公元前600年回推9000年,即约11600年前,传说这段时间里雅典人击退了亚特兰蒂斯人入侵,之后,出现一个地震和洪水频繁时期,亚特兰蒂斯沉入海底。

地震洪水,是那段时期的灾害特征。

另外,为了引出亚特兰蒂斯的故事,祭司先讲了法厄同的故事,因为默认希腊人都很熟悉具体内容,《蒂迈欧篇》中对这个神话只是大致介绍,比较完整的版本这里也列出:
[quote] 法厄同对人夸耀自己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儿子,别人不信。他去向父亲赫利俄斯请求,得后者发誓给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他于是要求:驾驶父亲的太阳车一天,从东方天边日出处到西方日落处。赫利俄斯百般劝解说你没有这个能力,这样反会给自身和人类带来祸害。法厄同不听。结果到了那天,他慌乱中失去了对拉车白马的控制。太阳车先是升得太高,大地骤然变冷;然后又突然降低,烧焦了地上的草木,非洲的大片地方变为沙漠,把埃塞俄比亚居民的皮肤烧黑。最后,宙斯不得不亲自动手,用闪电把法厄同击死。法厄同的尸体掉入埃利达努斯河中。水泉女神那伊阿得斯同情这位遭难的年轻人,埋葬了他。绝望的母亲克吕墨涅与她的女儿赫利阿得斯抱头痛哭。她们一连哭了四个月,最后温柔的妹妹变成了白杨树,她们的眼泪则成了晶莹的琥珀。[/quote] 法厄同这个名字本身,则有 “熊熊燃烧”的含义。现在某些人将这个著名神话的寓意解读为富二代不要无证驾驶豪车,还有炫富会遭雷劈等,不可否认确实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过《蒂迈欧篇》中老祭司对这个神话的观点却惊人地理性与科学,宛如一位现代的神话学研究者。

老祭司认为,法厄同的陨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真实情况是环绕地球的天体偏离了轨道,让地球上的物体因大火而焚毁。根据他们传承的古老知识,首先,是生活在干燥高处的居民因大火大量消失,而这段时期埃及的居民因尼罗河的泛滥而得救。接下来,神又用大水清理大地,希腊城邦的居民被洪水卷走,埃及山上的牧羊人却得以免灾。且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倾向于法厄同和亚特兰蒂斯两个神话本质上是同一类故事,均是发生于九千年前特大洪水时期真实事件的神话表述。

从法厄同的故事中,不难注意到几个关键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同时被船帆座超新星的性质和方位所解释。

简要了解超新星可能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以参考国家天文台的这篇科普视频:[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K4y1o7NF]《天文课程|恒星的生与死》[/url],以下也会引用几张该视频中的配图:

1.法厄同是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子:船帆座超新星就像是一颗小太阳。
2.当时的气候是先冷后热:新仙女木冰期结束时的气温骤升。
3.埃塞俄比亚居民的皮肤被烧黑:埃塞俄比亚位于埃及和希腊文明发源的中东地区(希腊本身纬度太高,且是次生文明)的南偏东方向,从这些地方看,船帆座超新星每天就在埃塞俄比亚方向升起并运行,故特别指出埃塞俄比亚的居民被烧黑。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08-ieqpZdT3cSp4-gb.jpg[/img]
4.烧焦了地上的草木/宙斯用闪电把法厄同击死:超新星带来的高能射线可以将地球大气层电离,产生大量自由电子,让地球上闪电比平常更频繁,而闪电无疑会导致大火,寒冷干燥的高地尤其危险。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0m-3f76ZkT3cS1da-eu.jpg[/img]
5.掉入埃利达努斯河中:埃利达努斯河,具体位置不明,一说在希腊西北部,一说是意大利的波河。这个名字同时也指波江座(Eridanza),波江座是南天星座,而11400年前,船帆座超新星位于阿尔戈号即南船座,运行的轨道就处在波江座赤纬范围中心。也就是说,超新星消失后,波江座会从它曾升起的方向出现。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0x-a3mcK2fT3cSni-gd.jpg[/img]
6.水泉女神/法厄同母亲与姐妹的痛哭/埃及祭司口中的大洪水:新仙女木冰期结束后,冰川消融导致的大洪水。此外,哭泣的时间是四个月,接近《圣经》洪水持续的150天,而希腊文化最早也起源于中东,那么两个神话中的洪水就有可能是同一场堰塞湖崩塌导致的大洪水。
7.法厄同的陨落:超新星在它爆发的那一天就注定要黯淡下去。

综上,法厄同陨落的神话中出现的大量细节可被船帆座超新星的性质与方位完善解释。反过来讲,神话中的叙述也增加了船帆座超新星直接导致新仙女木冰期结束时那场气温骤升的可能性。同样道理,相信现在大家回顾诸神的黄昏这个神话,也会有全新的看法:
[quote] 在洛基用最弱小无害的槲寄生杀死了光明神巴德尔后,世界被黑暗笼罩,诸神的黄昏来临了,在这场末日之战的最后,火焰巨人苏尔特尔挥动炎之魔剑点燃世界之树,世界就此崩塌,洪水吞噬了一切……[/quote]现在,只剩下一个灾难即地震没有解释,我会在下一篇结合中国一个著名神话进行说明。

还有一个巧合,法厄同的父亲赫利俄斯是负责驾驶太阳车的太阳神,而在中国,也有一位神明负责为太阳驾车,那便是羲和女神。

也就是说,羲这个字,与太阳相关。

七、伏羲与女娲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闻一多在《东皇太一考》中提过,太一或许是伏羲的化名。字面上看,因古文字中无“太”而有“大”,大与天一字,甲骨文大邑商又作天邑商,故“太一”即“天一”。 那么太一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天空中最亮的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1h-1yfhK18T3cSih-h5.jpg[/img]
而讲到伏羲,就不能与女娲分开,因为他们是以夫妇身份并御天下的。这一点在诸多文物都有印证,下图就是著名的伏羲女娲图,日月星辰间,这两位大神以经典的人首蛇身形象互相缠绕,似乎表明,最早他们就是一同出现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1v-kjwgK29T1kS96-gn.jpg[/img]
伏,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像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51-6z0gK2dT3cSo2-jp.jpg[/img]
羲,源于甲骨文,本义可能为宰杀牲畜,有时也通牺,所以伏羲还有包牺等名字。南郊祭天用的牲礼就是牺牲,牺牲的本义就是作祭品用的纯色牛犊。虽然也有月神常羲(疑源自常宜,可能也是嫦娥神话的原型),但羲字与太阳关系更大,如羲庭就是太阳的别称,曦就有阳光的意思,这个含义的起源恐怕就是郊祭。

那么,从字面理解,伏羲二字,也就能解释为低伏的太阳,可以对应11400年前在南方天空升至中天时高度角仅6°(北纬30°观察,更北则更低)的船帆座超新星。另一个名字包牺,就可以理解为胎儿太阳,即小太阳。

伏羲是传说中八卦的源头,这个八卦,也就可能源自伏羲本体曾长期显现的八角星形象。如果并非邵雍自创,而是公开了古老的秘传,那么,先天伏羲八卦乾位在南方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既然女娲与伏羲关系密切,那么,有关女娲的神话或许也能用超新星解释。最早提到女娲的文献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不过只有意义不明的“女娲之肠”。经学者考据,女娲造人的神话应出自东汉时期,那么,与女娲有关的神话故事,最早的应该是《列子·汤问》中的女娲补天,而补天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共工怒撞不周山的记录:
[quote]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
[/quote] 后来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的细节更多: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2q-aaucK1uT3cSv7-70.jpg[/img]
之前说明过的内容已经可以解释部分现象:
1.物有不足,即天缺了一个口子:古人认为天空就是一块巨大的青色石板,而非我们现在知道的虚空,所以才会认为有缺口。当超新星爆发的时候,形象是漆黑夜空中的八角星形,中心并不像太阳或月亮一样明显,那么这个形状也就可以被古人解释为天裂了一个大口子。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53-hcjjKbT1kSal-a0.jpg[/img]
2.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百川水潦归焉:超新星引发的火灾与洪灾,及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在东南沿海导致的海侵。
3.怒而触不周之山:气温升高后山顶冰川融化,引发山崩。这种山崩自然也能导致堰塞湖。

此外,绝地维、九州裂、地不周载等描述无疑让人联想到地震,而前文埃及老祭司也提过导致亚特兰蒂斯毁灭的是一段地震和洪水的频繁时期。地震的成因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解释,或者说本身地震就可能有多种成因,只不过最后造成了一致的灾难性结果。2020年,有学者指出了太阳活动与全球大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并且猜想了地震的压电效应起源,具体可参看[url=zhuanlan.zhihu.com/p/160767602]《关于太阳活动与全球大地震之间的相关性》[/url]这篇翻译中的介绍。

若压电效应真的能诱发某类地震,那么800光年外的一次超新星爆发造成的影响是可能强于一般时期的太阳活动的——虽然可见光范围内其亮度远不及太阳,但超新星爆发的能量绝大部分集中于紫外波段,发射的高能粒子也十分集中。此外,爆发期间太阳本身也在活动,地球会受两者同时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太阳活动与地震的相关性并非受广泛承认的结论,上诉论文发表的这本期刊也会刊登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观点,所以最好作为开拓思路的参考。

不过抛开原理不谈,仅从统计数据上看,20世纪最亮的5颗新星爆发后数年内地球均处于7级以上大地震相对高发时期,这是巧合还是有科学上的内在联系尚待更多研究去确认。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3m-a54sZaT3cStj-ii.jpg[/img]
新星不是超新星,同样距离下能量比超新星弱几个数量级。1604年后银河系内尚无超新星爆发被观测到,但从已有的历史记录看,其与地震的关系的确值得关注:1604年10月9日距离地球20000光年的开普勒超新星爆发;1604年12月29日,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泉州地震爆发;1605年7月13日,成因十分独特的琼州大地震爆发。

最能将女娲补天与超新星爆发关联的,其实是“五色石”这个奇特的名字。前面说过,古人将天空视为青色的石头,那么用于补天的五色石自然也就可能存在于天空。

天空中可以存在多种色彩的自然现象不少,但其中范围最广,会对初次看见的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极光,而五彩极光只有在太阳活动极强烈时期可以产生,去年就有摄影师拍摄了南极的五彩极光:[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U4y1M7f7] 4K罕见南极光大爆发全记录延时摄影-2021.11.4 [/url]。

极光生成原理和各种颜色的成因可参照[url=http://www.cas.cn/kx/kpwz/201907/t20190718_4700183.shtml]《极光的绚丽色彩从何而来 小小粒子有贡献》[/url]这篇科普,简要介绍如下:
1.极光颜色与大气各种形态的氮氧含量相关,海拔越高,原子氧相对越多。
2.高能射线可以将部分分子态的大气成分转化为原子或者离子态。
3.靠近两极处,高等带电粒子可以与大气中的分子、离子和原子相互作用,根据不同的能态跃迁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三种基础颜色的极光由以下过程产生,其他颜色基本是这三种颜色的组合:
1.最高海拔处,以原子氧为主,受激发的原子氧(O)跃迁时常发射波长为630纳米的光,呈现红色,极光的颜色就会呈现出红色。由于原子氧浓度很低,而人眼对这个波长的光的灵敏度低,所以只有在太阳活动很强烈的时期,才能看到红色的极光。
2.海拔高度较低时,粒子碰撞频繁,抑制了形成红光的过程,受激发的分子氮(N2)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氧原子(O),此时微观粒子的跃迁会发射波长为555.7纳米的光,极光主要呈现出绿色。这也是极光最常见的颜色。
3.在更低的海拔,微观粒子跃迁较为平缓时,发射出的光波长仅为428纳米,呈现出的就是蓝色。

在太阳活动极其强烈时,还会形成以下几种颜色的极光:
1.红光与绿光混合,形成黄光。
2.蓝光与红光均匀混合,形成紫光。
3.红光、绿光和蓝光以一定比例混合,形成靛光。

所有条件都满足,就能形成罕见的五色极光。上文介绍的视频,其中的五色极光就产生于Kp指数为8的大地磁暴期间,而Kp指数最高为9,这时北半球能看见极光的磁纬范围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b-bxetK17T3cSio-7g.jpg[/img]
显然,通常看得到极光的只有我国的漠河地区,对于古文明发源地来讲,这里纬度太高了。不过,Kp指数K=9的幅度下限amin=500 纳特是由地磁史上最强的一次地磁扰动的幅度确定的。这个最大的扰动幅度出现在1938年4月16日06~09时,如果出现比这次记录更强烈的扰动,更低纬度的地区也能看见极光。

接下来看这篇文章:[url=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6-04/6240681.shtml]《中国科学家首证775年最强太阳爆发》[/url]在公元774年至775年间,树木年轮中碳14的浓度增长了1.2%,是普通的背景小幅度波动的20倍,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特聘研究员周大庄等科研人员认为,这很有可能由11400年以来最强的一次超级太阳粒子事件导致,并在《旧唐书》中找到了对应记载:
[quote]
(大历十年)“十二月丙子夜,东方月上有白气十余道,如匹帛,贯五车、东井、輿鬼、觜、参、毕、柳、轩辕,三更方后散。”——《旧唐书》卷三十六 天文志
[/quote] 大历十年十二月丙子夜是公元775年1月17日夜,“东方月上”指极光大致方位高度;“白气”指极光,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综合效果;“匹帛”是展开的丝绸,说明极光呈现的是带状形态;“贯”是贯穿覆盖,表示极光的产生区域;“贯五车、东井、舆鬼、觜、参、毕、柳、轩辕”,说的都是极光在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方位;“三更后方散”,给出这一超级极光的消散时间是在三更之后,即半夜1至2点之后。将星宿图上的极光投影到地面可知,极光发生的区域跨越东西南北,覆盖了北半球的相当部分,远超Kp指数为9对应的磁纬范围。

这篇文章在推定极光生成原因时,因为碳14的浓度异常与超新星爆发记录不对应,排除了超新星爆发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若有超新星爆发,同样能在低纬度产生极光现象。由于超新星爆发的能量集中在紫外波段,故其生成的多彩极光应该以能量最高的紫光为主。

所以,从船帆座超新星爆发时极光的时间、颜色和形态,能解释以下几个问题:
1.炼五色石以补苍天:那场极光有多种颜色,在天的缺口最大时,即超新星最亮时,极光也最强烈,超新星黯淡后,极光也就不再产生,那么,古人将这个现象理解为女娲用五色石填补了苍天也就说得通。
2.女娲之肠/人首蛇身:《旧唐书》中记录的极光是带状,超新星爆发时也就可能产生类似形状的极光,于是古人用肠和蛇等带状物将其记录。《山海经》中的共工也是人面蛇身,同理。雷神托儿的宿敌,首尾相接的尘世巨蟒耶梦加得,其原型也就可能是环绕整个地球的极光环。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b-514eK1jT3cSl5-e4.jpg[/img]
3.紫微帝星:那场极光的颜色以紫色最强,伴随着 “帝星”的升起爆发。

综上,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伏羲女娲并御天下的原因了。同时,也能总结古人口耳相传中对消失天神的几种最常见描述:
1.太阳一样的星星:后世与太阳混淆;
2.最亮的星星:后世与金星、天狼星混淆;
3.最重要的星星:后世与北极星等混淆。

最后,中国还有一个著名神话的异文可以被解答,并且其中描述可以反过来佐证在冬至祭天的原因。而这个异文的采集地,与袁老有最深刻的联系,故将其放在最后进行郑重说明。

八、超新星纪元
“看看那个太阳” ...
1984年5月28日,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研会联合签发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文民字(84)808号),简称“808号文件”,开启了一场持续25年的中国民间文艺收录运动。到2009年,三套集成的省卷本部分全部出齐,此时省卷本90卷(计1.2亿字),地县卷本(内部出版)4000多卷,总字数逾40亿,是一项规模空前且极有可能无法再进行一次的工作,抢救性保护了大量濒临失传的民间文艺作品。2013年出版的《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中,对中国神话母题进行了抽绎和编排,除古代文献和口承神话资料集外,也大量采用了民间故事集成的资料,举一个例子,在补天神话这个大母题中,用五色石补天这个子母题,就有以下版本: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b-jzp4ZfT3cSpx-im.jpg[/img]
而补天的材料也有多种异文,比如还有用七色泥补天的,显然,这个异文远不如五色石流传广泛。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b-8mp0KgT1kScu-53.jpg[/img]
考虑到超新星爆发时的情形,参照法厄同的神话,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后羿射日的传说,但9颗近地超新星同时爆发从概率学上是不可能的,现有的天文观测也没有证据支持,加上后羿这个名称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在假定其源自某种自然现象的前提下,后羿射日可能并不是多日神话母题的最初版本。于是,我参照《中国神话母题索引》,寻找多日神话的异文,如下图,可以看见太阳的数量版本极多: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b-2u2dK1nT1kSce-f6.jpg[/img]
既然已经知道超新星爆发时的情况,那么重点关注“从前有两个太阳”这一条,可以发现有三个口承神话的出处,其中两个在浙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b-epv9KpT1kSbx-61.jpg[/img]
地县卷本的民间故事一般内部出版,不到当地很难搞到,而疫情期间跨市活动很不方便,好在我本人恰好在金华,所以可以比较方便地查阅浙36对应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卷》,其中关于两个太阳的神话出自《太阳 月亮 星星》这篇,具体内容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6v-6r97ZbT1kSea-jl.jpg[/img]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民间故事。但由于去年本人参与的某个项目恰好因为发源于浦江的上山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需要避让,导致几乎要从头再来,于是我(忿恨地)被动阅读了上山文化桥头遗址的相关报告,对其出土文物恰好有点印象。所以看到这篇神话故事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出土于上山文化桥头遗址的彩陶中最令人关注的那一块太阳纹碎片,这批彩陶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7b-hjz4K1nT3cSla-f1.jpg[/img]
第四章介绍八角星纹的论文中,曾将跨湖桥文化中的太阳纹作为典型非八角星纹的图案,证明八角星纹与太阳纹的差异。而跨湖桥文化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上山文化。上山文化的发源地浦江流传有两个太阳的口承神话,记录时间在90年代初,而上山遗址2000年才发现,桥头遗址则要等到2012年才开始发掘,神话采集时人们还不知道有太阳纹碎片,故没有附会臆造的可能。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7s-jmzlKtT3cSn0-7c.jpg[/img]
同时,桥头遗址发现的一处墓葬,一位男子以侧卧姿态下葬,头朝东方,面朝南方。这就不禁让人联想,这些文化中的太阳纹,形象虽然是太阳,但最初纪念的却可能是一颗他们先祖口中像太阳一样的星星,同时这颗星星的方位与南方有关。一代代口口相传下去后,人们渐渐把它和太阳混淆在一起,只有在祭礼和葬礼等重大仪式中,保留着与南方相关的习俗。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81-27atK1mT1kShc-8u.jpg[/img]
从上山遗址主要负责人蒋乐平先生的视频介绍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上山文化发现的相关故事:[url=www.bilibili.com/video/BV1qa411i7Py] 国博好课 | 上山文化考古漫谈[/url]

结合其他研究报告,上山文化与本文关系最大的几个信息如下:
1.根据一组2001年发掘标本的碳14测定的结果,浦江上山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1400年至8400年。谨慎起见,目前宣传上一般采用上山文化起源于10000年或11000年前的说法。
2.上山遗址南区发现了规制与墓葬坑十分接近的方坑,可能就是墓葬区遗址。但是,尚未在南区发现先民骨架的现实,所以也有可能是带有宗教性质的祭祀遗迹。
3.区别于同时期的洞穴遗址,上山文化遗址大多在沿河高地建设定居点,浦江上山遗址西侧就发现有古河道遗迹。这代表了古人走出洞穴,开始农业定居,这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4.上山文化蕴藏丰富的稻作遗存,有利用稻壳作为辅助材料加入陶器中的技术,说明先人有意识地取用稻米作为食物,且已经将其副产物作为制作其他器具的材料。且在其历史中,农业规模有越来越大的倾向,没有某些遗迹中原始人半途放弃农业的现象存在。

综合其他证据,目前浦江上山遗址被认为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其他还有仙人洞、玉蟾岩等)。袁隆平院士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在2020年11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盛会上发来一封贺信,信中写道:“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今天,这几个字就高挂在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的醒目位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8g-l3dpKbT1kSc8-4w.jpg[/img]
那么,以上山遗址这个特定点为例,可以发现两件事情几乎同时发生:
1.船帆座超新星爆发;
2.农业革命开始,人类步入定居,新石器时代到来。

这会是巧合吗?结合之前提到过的超新星引发的各种自然现象,可以推导出以下结论:
1.极光产生时伴随着氮气被转变为氮氧化物的过程,闪电也是如此,所以,超新星爆发期间,相当于在全球范围播撒氮肥。
2.浅海的浮游植物会被伽马射线直接杀死,寒冷时期干燥的森林会被多发的闪电大片点燃,这些都是农作物广义上的竞争对手,而在大火后的草木灰上富含磷肥与钾肥,这些土壤上播种的农作物几乎肯定会得到一个好收成。
3.正如埃及祭司所讲述的法厄同神话的真实情况:第一波的时候,山上的居民多被大火所烧死,河流附近的人幸免于难。所以,许多山洞是不安全的,古人几乎是被赶着到山下。同时,第二波洪水来临时,低地的居民会被冲走,只有高地上的幸运儿活了下来。人口减少后,幸存的人能更容易获取资源。
4.高强度宇宙射线下,基因突变更加频繁,选种育种会加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5g-9sr2K2oT3cSvi-je.jpg[/img]
以上情况,结合亚欧大陆北纬30°线附近本身的雨热条件就是最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所以船帆座超新星的爆发,几乎可以说是强行推动了这些地区掌握农业的原始文化成为这片洪荒世界日后的主人。

对那些被毁灭的人而言,这颗星是死亡之星,死者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异常气候或冷或热都不可能毁灭人类,总会有多多少少的人幸存下来”,对那些农业部落的幸存者而言,它就是恩威并施的令人敬畏的至高神。几大古文明对天文学令人惊讶的痴狂,其精神源头大概就出于此,而掌握天文本身又能反过来优化农业生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保证这些文化部落能够取得竞争优势,最后成功发育为文明。

综上,《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中第61节的这段颂诗,也就不再难理解: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5h-kcwzK2hT3cSva-9u.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19s-m7zK2aT1kSh2-au.jpg[/img]
另外,前文提到过伏羲八卦,桥头遗址也是目前发现以阴阳爻形式记录的原始八卦纹最早的地方,结合全文对船帆座超新星爆发时的情况推断,八卦八个卦象的起源或许就是当时八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异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5j-56n1K2gT3cSx2-bv.jpg[/img]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花了数百万年,而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只用了一万年,在新旧石器时代的转折点上,或许就是船帆座超新星的馈赠让农业取得决定性优势,有了存粮,我们的祖先才有时间进行更复杂的思考。哪怕其身影消失,它留下的对星空的敬畏又能指引我们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是全人类的启明星,将我们从一般的智慧生物晋升为能够创造文明的物种,是谓天启。人类文明的组歌,回荡着陨落星辰的残响。

若在更远的时间中考察,人类这个物种的诞生可能也与超新星有关: 在约26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天蝎-半人马星协一颗距离地球约163光年的超新星爆发,造成上新世-更新世灭绝事件,海洋中三分之一的大型生物灭绝,包括著名的巨齿鲨。假设爆发条件相同,其到达地球的能量大致为船帆座超新星的25倍,有论文基于两种模型估计当时臭氧被破坏了25%或66%,之后更新世开始,大冰期来临。超新星爆发初期的能量在全球点燃了大量树木,让部分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从而让一部分古猿不得不到地面生活,它们之中的极少数或许就是我们的祖先。

若本文观点与上述观点均成立,那么,更新世始于超新星,终于超新星。原理相同的两次天文事件,因其与地球的距离和地球本身所处的气候时期不同,分别触发了冰期的开始与结束,第一次塑造了人类这个物种,第二次激发了人类的文明。

此外,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也与超新星有关系:1572年11月11日,第谷观测到仙后座一颗比金星还亮的超新星,这个发现令第谷下定决心朝向天文学发展,最后留下了人类肉眼星空观测史上最精确的记录。1604年10月17日,开普勒在蛇夫座观测到一颗超新星,让他对星辰的永恒产生怀疑。第二年年初,他开始尝试用椭圆轨道解释火星的运动,最后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成为牛顿开创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础,而牛顿力学对工业革命的意义不言而喻。

下面,我就以上山遗址的坐标为观测点,列出船帆座超新星爆发期间在二分二至时的相关数据: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c-a6rvK1rT3cSpt-cj.jpg[/img]
初期白天也能看见超新星,所以“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大概率就源自上表中四季不同的升起时间。

在约11400年前的冬至,北纬30°附近,在随便哪个经度,太阳落山后约半小时,船帆座超新星在约158°方位角方向升起,这段时间天色尚未全黑,一般被称作黄昏。如此,可以同时满足浦江流传的射日神话中“一个日头空下去,另一个日头空又上来”、诸神的“黄昏”以及《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第95节密特拉神在太阳落山后出现于地平线的描述,而密特拉神传说中的生日12月25日也靠近冬至。

那么,11400多年前某个冬至日附近就是船帆座超新星最有可能的爆发时间。所以,中国祭天在南偏东的南郊进行,这个方向正是船帆座超新星当年升起的方向,祭天最重要的时节是冬至,因为冬至是它最初降临的日子。即便后来的人们对祭天习俗多有疑惑,这套古老的仪式还是继承了部分本来面目。

人类从狩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后,牛祭就开始出现在各种文化中,公牛也与农业上的“丰产”画上等号。《金枝》的作者佛雷泽认为,公牛是谷精的化身,那么密特拉杀死公牛,基于原始信仰中普遍存在的献祭观念,就有祈求丰产的意味。中国祭天宰杀纯色牛犊,也是同样的道理。而那位天神最初用神牛般的力量为先民“开垦”了土地,成为“生物之主,兴益之宗”,所以,两者在文明发展中被联系到了一起。

另外,两河流域的耙星座总体呈方块形,完全不像长条形的耙,那么命名就不是出于形状,而是出于作用——来自耙星座的能量像耙过大地一样让农作物茂盛生长。

最后,超新星的黯淡和远去也给人类留下了一个重要思潮,就是坚信它会再次归来。季羡林先生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的导言中,详细介绍了一个已被相关领域学者广泛认同的观点:弥勒和弥撒亚都与密特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是末日时降临的救世主,在那令人绝望的世界无私奉献以普渡众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c-2oq1ZcT3cStm-di.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c-3zxnZmT3cSrf-ho.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c-f6rwZlT3cSrf-im.jpg[/img]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古墨西哥神话中有一位羽蛇神克查尔科阿特尔,传说中他主宰着金星,控制着风雨,发明了历法,并为人们带来了玉米。后来他被陷害,悲痛地离开人类,奔向光明之域,不知所终。但祭司们始终相信他会再度归来,以致西班牙人刚来时,人们还将其作为归来的诸神招待。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4xs0-a60sK1fT3cSog-9c.jpg[/img]
综上,给出我个人对密特拉屠牛之谜的解释:彼时密特拉已经从其超新星原型升华成为了宇宙的造物主,以真理为剑杀死了衰朽的星辰牛,点燃文明的星火,为人类开启像小孩一样重新开始的超新星纪元。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c-15lnK1gT3cSvs-jq.jpg[/img]
但从密特拉最初的起源看,它的诞生,就是它的毁灭。密特拉屠牛的雕像,实际在集体潜意识中重现着那场几乎被遗忘的自我牺牲。或许在那漫长而令人绝望的新仙女木冰期,真的是“救世主”与“皇帝”给了我们漫长冬日末尾的启示与赠礼,但往后的日子里,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

部分参考文献
“部分参考文献” ...
[1]王恩田.凤雏三号基址与周武王“祀于天位”[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03):62-75.
[2]赵凯.罗马帝国密特拉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吴广平.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J].职大学报,2014(01):1-13.
[4]闻一多.东皇太一考[J].文学遗产,1980(01):3-6.
[5]巫白慧译解.《梨俱吠陀》神曲选[M].1.商务印书馆,2010.
[6]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M].1.商务印书馆,2005.
[7]龚方震,晏可佳.祆教史[M].1.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季羡林.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M].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E. A. Speiser,S. Langdon. Oxford Editions of Cuneiform Texts, Vol. II.[J]. Jewish Quarterly Review,1927,17(4).
[10] Frayne Douglas. Pre-Sargonic Period Early Periods, Volume 1(2700-2350 BC).[M].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6.
[11]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M].2.中华书局,2009.
[12]董晓博,晁雪婷.郭沫若早期研究中的巴比伦情结[J].郭沫若学刊,2018(01):8-11.DOI:10.16142/j.cnki.gmrxk.2018.01.002.
[13]赵复垣,徐琳,张承民,Richard STROM.新石器时代八角星图案与超新星爆发[J].科技导报,2013,31(23):15-21.
[14]Rafael Navarro. The Optical Design of the Human Eye: a Cri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Optometry,2009,2(1).
[15]Gupta Ashish,Ruminski Daniel,Jimenez Villar Alfonso,Duarte Toledo Raúl,Manzanera Silvestre,Panezai Spozmai,Mompean Juan,Artal Pablo,Grulkowski Ireneusz. In vivo SS-OCT imaging of crystalline lens sutures.[J].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2020,11(10).
[16]W. Muss-Arnolt. The Chaldean Account of the Deluge[J]. The Biblical World,1894,3(2).
[17]陈建宪等译,谢国先校.洪水神话[M].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18]拱玉书译注.吉尔伽美什史诗[M].1.商务印书馆,2021.
[19]Platt Daniel E,Haber Marc,Dagher-Kharrat Magda Bou,Douaihy Bouchra,Khazen Georges,Ashrafian Bonab Maziar,Salloum Angélique,Mouzaya Francis,Luiselli Donata,Tyler-Smith Chris,Renfrew Colin,Matisoo-Smith Elizabeth,Zalloua Pierre A. Mapping Post-Glacial expansions: The Peopling of Southwest Asia.[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
[20]G. Robert Brakenridge. Core-collapse supernovae and the Younger Dryas/terminal Rancholabrean extinctions[J]. Icarus,2011,215(1).
[21]Jacob A. Maas. On the Trail of the Ice Age Floods: A Geological Field Guide to the Mid-olumbia Basin[J]. Geomorphology,2010,114(4).
[22]柏拉图.蒂迈欧篇[M].1.世纪出版集团,2005.
[23]Melott A L,Thomas B C,Kachelrie&#223; M,Semikoz D V,Overholt A C. A Supernova at 50 pc: Effects on the Earth's Atmosphere and Biota.[J].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7,840(2).
[24]古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M].1.语文出版社,2008.
[25]Marchitelli Vito,Harabaglia Paolo,Troise Claudia,De Natale Giuseppe.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lar activity and large earthquakes worldwide.[J]. Scientific reports,2020,10(1).
[26]新星爆发是多种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一个共同根源[J].虞震东.大自然探索.1998(04)
[27]杨利慧,张成福.中国神话母题索引[M].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28]郑可风等.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卷[M].1.浦江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2.
[29]蒋乐平.万年行旅[M].1.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本文在知乎和B站也有发布,大家如果觉得还行也可以去点个赞。
知乎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517646501] 《天问九歌——试论中国祭天传统与密特拉屠牛之谜》[/url]
B站 [ur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714437?spm_id_from=333.999.list.card_article.click] 《天问九歌——试论中国祭天传统与密特拉屠牛之谜》[/url]
Sig-avatar

Sig

好贴支持[s:ac:goodjob]
悼念袁老[s:a2:哭]
xSmaix-avatar

xSmaix

好帖,看完了,纵向的视野非常独特[s:a2:goodjob]
Evilbear-avatar

Evilbear

好好好,非常有意思
DudeDev-avatar

DudeDev

蒂是花心的意思
中华的“华”字即源于花,花蒂即花心,花心为最重要的位置,引申为最显赫和最尊贵的意思;这个解释可能并不正确,但不难理解。
如果花心是“蒂”,那么天极所在位置即为“帝”那就合情合理。至于说为什么帝的形象不用太阳表示,因为太阳沿着黄道在天球上运行,唯有紫微星(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永恒不变(相对而言)之处才是天帝所在。

超新星爆发一般持续几周至几个月,在一万多年前最长不过持续数月的超新星,在五六千年前,以相同的形象(八角星芒)被记载,在既无文字,种族流动很大的新石器末期,流传下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符号,实在值得商榷。因为超新星对人类气候的影响,目前学数界也没有公论,让尚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将出现数月的超新星和气候变化——这一变化是以百年计的,联系起来,实在是过于牵强了。

按照“7万年前智人爆发[ “认知革命” ],可以开始萌生并传承各种传说、神话和宗教的时间后。”这句话来看,对于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自然事件可能不是什么超新星爆发,而是七万年前的多巴火山喷发(当然多巴火山对于人类进化影响多大存疑),为何有关火山或者火山灰遮蔽天空的神话和传说却数量稀少?七万年固然太久,对于没有文明和文字的人类来说,七千年前也同样虚无缥缈。
MinedFox-avatar

MinedFox

只看极光—氮肥—农业那一段的话

极光产生氮肥并不一定会导致农业定居,因为植物都会受到氮氧化合物的影响,也包括人类游猎采集生活中会收集的各种浆果坚果等,植物的旺盛也会给食草动物带来更多食物。
我更倾向于新仙女木事件中气候变化导致四季更加分明(如冬天更寒冷而食物稀缺),从而让人类不得不考虑多储存食物,于是人类更倾向于定居并注意选择更适合储存的食物,比如玉米、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quote][pid=612436153,31999438,1]Reply[/pid] Post by [uid=38948080]wjj966[/uid] (2022-05-22 14:47):

蒂是花心的意思
中华的“华”字即源于花,花蒂即花心,花心为最重要的位置,引申为最显赫和最尊贵的意思;这个解释可能并不正确,但不难理解。
如果花心是“蒂”,那么天极所在位置即为“帝”那就合情合理。至于说为什么帝的形象不用太阳表示,因为太阳沿着黄道在天球上运行,唯有紫微星(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永恒不变(相对而言)之处才是天帝所在。

超新星爆发一般持续几周至几个月,在一万多年前最长不过持续数月的超新星,在五六千年前,以相同的形象(八角星芒)被记载,在既无文字,种族流动很大的新石器末期,流传下来形[/quote]超新星持续时间看距离的,也就是亮度突增后直到下降到肉眼看不见的时间段,越近时间会越长,几个月或者数年是远距离超新星的持续时间,几十年是国家天文台那篇论文里按sn1054估的。

关于帝字和华字,个人了解华与花最早只到西周金文,都没有帝字古老,且最初字形与帝完全不同,就和我说的一样,花的神圣性好理解,花蒂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quote][pid=612444313,31999438,1]Reply[/pid] Post by [uid=61827124]3cp[/uid] (2022-05-22 15:37):

只看极光—氮肥—农业那一段的话

极光产生氮肥并不一定会导致农业定居,因为植物都会受到氮氧化合物的影响,也包括人类游猎采集生活中会收集的各种浆果坚果等,植物的旺盛也会给食草动物带来更多食物。
我更倾向于新仙女木事件中气候变化导致四季更加分明(如冬天更寒冷而食物稀缺),从而让人类不得不考虑多储存食物,于是人类更倾向于定居并注意选择更适合储存的食物,比如玉米、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quote]嗯,差不多这个意思,导致农业定居的不是氮肥,氮肥只是让那一波农业有个好收成,定居是农业本身的属性导致的。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quote][pid=612436153,31999438,1]Reply[/pid] Post by [uid=38948080]wjj966[/uid] (2022-05-22 14:47):

蒂是花心的意思
中华的“华”字即源于花,花蒂即花心,花心为最重要的位置,引申为最显赫和最尊贵的意思;这个解释可能并不正确,但不难理解。
如果花心是“蒂”,那么天极所在位置即为“帝”那就合情合理。至于说为什么帝的形象不用太阳表示,因为太阳沿着黄道在天球上运行,唯有紫微星(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永恒不变(相对而言)之处才是天帝所在。

超新星爆发一般持续几周至几个月,在一万多年前最长不过持续数月的超新星,在五六千年前,以相同的形象(八角星芒)被记载,在既无文字,种族流动很大的新石器末期,流传下来形[/quote]我提到的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自然事件是带有“来自太阳系外”的限定的。另外,那场火山爆发时有观点现在人类的祖先并非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甚至有极端观点认为只有一个部落存续了下来,同时其与认知革命的先后关系也不清楚,所以,7万年的神话传不下来是比较正常的,一方面时间长,另一方面能够产生神话的部落少。
DudeDev-avatar

DudeDev

Reply to [pid=612450223,31999438,1]Reply[/pid] Post by [uid=61404353]Agilulfo1900[/uid] (2022-05-22 16:12)
有人认为花字是有甲骨文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jgp-gl5mKaToS4u-6s.jpg[/img]甲骨文: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jgp-9mfqK9ToS50-6w.jpg[/img]金文:花
象征树上开花。


SN 1054亮了23天,后面就形成蟹状星云逐渐暗淡了,夜晚可见的时间则持续了一年十个月,两年后肉眼看不见;
很难说一个夜间逐渐暗淡的超新星(泯然众星矣)能给石器时代末期的古人多深刻的印象,而且是把超新星与持续数百年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影响6000-10000年后的子孙。
zerøsthetic-avatar

zerøsthetic

看完了,只能说大佬牛逼[img]http://img4.nga.cn/ngabbs/post/smile/a2_02.png[/img]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quote][pid=612456486,31999438,1]Reply[/pid] Post by [uid=38948080]wjj966[/uid] (2022-05-22 16:47):

有人认为花字是有甲骨文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jgp-gl5mKaToS4u-6s.jpg[/img]甲骨文:花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jgp-9mfqK9ToS50-6w.jpg[/img]金文:花
象征树上开花。


SN 1054亮了23天,后面就形成蟹状星云逐渐暗淡了,夜晚可见的时间则持续了一年十个月,两年后肉眼看不见;
很难说一个夜间逐渐暗淡的超新星(泯然众星矣)能给石器时代末期的古人多深刻的印象,而且是把超新星与持续数百年的气候[/quote]如果超新星伴随一系列灾难来临,那么印象就会很深刻,古人对其看不看重,要看世界各地是否留下了可能与超新星直接相关的神话传说,而不是你以为或者我以为。当然,这篇文中将那些传说与超新星联系起来是否可信,大家见仁见智,我也只是备为一说。
Disconsolacy-avatar

Disconsolacy

看完了,大佬是真的牛,没想到在nga也能看到这个。很具有启发性,谢谢您的分享。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quote][pid=612555956,31999438,1]Reply[/pid] Post by [uid=316219]sote[/uid] (2022-05-23 01:21):

看完了,大佬是真的牛,没想到在nga也能看到这个。很具有启发性,谢谢您的分享。[/quote]感谢支持,真假不论,看后能有收获就好。
fate-avatar

fate

不明觉厉[s:ac:羡慕]
Ok-avatar

Ok

好帖留名,历史研究版块就应该有这样的好帖
TryHardz-avatar

TryHardz

七万年也太早了
目前比较公认的人类进入定居和农业时代不过一万年的样子
对应的也不是啥超新星 而是新仙女木事件

目前人类起源相同 各地搞出点类似的标志啥的也不奇怪
𝔅𝔦𝔤𝔇𝔯𝔞𝔤𝔬𝔫-avatar

𝔅𝔦𝔤𝔇𝔯𝔞𝔤𝔬𝔫

这论文写的好棒
也许这是真相的一种解释
Cynarchyy-avatar

Cynarchyy

[quote][pid=612627284,31999438,1]Reply[/pid] Post by [uid=21943]df4685[/uid] (2022-05-23 11:27):

七万年也太早了
目前比较公认的人类进入定居和农业时代不过一万年的样子
对应的也不是啥超新星 而是新仙女木事件

目前人类起源相同 各地搞出点类似的标志啥的也不奇怪[/quote]七万年是认知革命啊,正文说得就是一万年前啊,你这是没看正文看了下面回复就评论的吧[s:ac: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