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archyy
2022-05-20T02:09:35+00:00
天问系列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彼时我兴致满满地翻开家里那本积灰许久的《楚辞》,重读了屈原那首万古至奇的不朽诗篇:
[quote]
一个星期后,我看到袁老去世的消息。对我这辈人而言,这基本上是第一次真正面对一位如此重要的“至亲”的逝去。一颗星陨落了,曾经为我们撑起这片天的人又少了一位,未卜的前途终究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
不知为何,这份思绪让我回想起一些本该被遗忘的知识,一个尚不成熟但令人着迷的想法涌上心头。一年时间里,查阅各大古文明的相关资料后,或许是出于巧合,我发现了诸多线索能够佐证这个想法,像阿里阿德涅的线团一样,与中国自古以来的祭天传统互为印证,最后还能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去解释著名的密特拉屠牛之谜。
本人并非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学术资料的理解难免出现偏颇,对各单一材料的解释可能都比较牵强,但结合在一起考察,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契合感,所以我觉得有写出来的必要。无论如何,本文观点仅备为一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从历史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角度对诸多古文献进行解读,仅研究其作为客观文本的可能源头,希望大家不要太多讨论某些文献背后的宗教和神秘学元素。
今天是2022年5月22日,壬寅年乙巳月乙亥日,宜祭祀。谨以此文悼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
一、冬至祭天与太阳洞穴    
二、东皇太一与密特拉神
三、《苏美尔王表》与神的象形 
四、昊天上帝与八角星纹     
[quote]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屈原《天问》
[/quote]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疑问,我们至今还没法完全解答。一个星期后,我看到袁老去世的消息。对我这辈人而言,这基本上是第一次真正面对一位如此重要的“至亲”的逝去。一颗星陨落了,曾经为我们撑起这片天的人又少了一位,未卜的前途终究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
不知为何,这份思绪让我回想起一些本该被遗忘的知识,一个尚不成熟但令人着迷的想法涌上心头。一年时间里,查阅各大古文明的相关资料后,或许是出于巧合,我发现了诸多线索能够佐证这个想法,像阿里阿德涅的线团一样,与中国自古以来的祭天传统互为印证,最后还能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去解释著名的密特拉屠牛之谜。
本人并非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学术资料的理解难免出现偏颇,对各单一材料的解释可能都比较牵强,但结合在一起考察,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契合感,所以我觉得有写出来的必要。无论如何,本文观点仅备为一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从历史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角度对诸多古文献进行解读,仅研究其作为客观文本的可能源头,希望大家不要太多讨论某些文献背后的宗教和神秘学元素。
今天是2022年5月22日,壬寅年乙巳月乙亥日,宜祭祀。谨以此文悼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
一、冬至祭天与太阳洞穴    
“古者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
在中国,祭天之礼也被称为郊祀,祭天的时间有很多,但冬至是其中最重要的日子,被称为“大报天”。从天文意义上看,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太阳开始从南回归线北归,白昼逐渐变长,被称为“长日”,据说,正是为了迎接“长日”,古人选择在冬至祭天。成书于汉代的《礼记》对此习俗进行了详细说明:
[quote]
[quote]
这里出现了与祭天有关几个方位,首先是明确说出来的皇城的南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南方不是正南,而是南偏东一定角度,比如最著名的北京天坛相对故宫南门的方位角是159°,即南偏东21°。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fq-aj6iZsT3cSn5-l0.jpg[/img]
这个角度恰好十分接近汉武帝时期祭天的方位,当时,方士谬忌上表请于皇城东南郊祭祀太一神,汉武帝同意,命人按谬忌提供的方位祭祀,后来在终南山下建立太乙宫祭天。从西汉皇城和太乙宫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到155°这个方位角。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g9-e59hZpT3cSmp-jy.jpg[/img]
第二个方位就是冬至日太阳的方位,外国一些著名的遗迹会根据这天太阳升起时的方位设置宗教设施,比如有学者认为巨石阵的建造就考虑到当地冬至时太阳的位置。还是以北京天坛为例,当地每年冬至日太阳升起时的方位角约为120°,东偏南30°。
最后一个方位要从祭天的祀主至高天神的身份说起,他最普遍的名讳是“昊(皇)天上帝”,在西汉曾经改为“太一”,我们口头也可叫“老天爷”。对于这些称呼是不是指向同一个神,大家看法不一。不过,有一种较为汉代以来官方接受的说法是,他是一位星神,对应的是所有星辰环绕的那颗“紫微帝星”,也就是三千年前的北极星(因岁差现在不位于天球正北)。北极星的方位自然是正北。
所以,按照《礼记》的说法,冬至的时候,古人为了纪念方向位于正北的至高天神,在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的冬至这天,到位于皇城郊外南偏东的圜丘举行祭天大典。
可以看到除了西方,三个方向都出现了一遍。《礼记》的说法是因为南方是阳位,所以在冬至这个阴尽阳生的时间在南方祭祀最为合适。那么至高天神为何不直接设定为带来阳气的太阳,而是位于天球北极的帝星呢?祭天的祭坛为何不设置在太阳升起的东方,而是接近正南的方向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尚书》记载武王伐纣的篇章《武成》里,将祭天的方位南方称为天位:
[quote]
本文将从一个全新角度解答以上问题。在这里,我们先回看《礼记》祭天篇章的名称“郊特牲”,郊特牲这三个字的含义就是南郊祭天只用一头牛犊。巧合的是,与汉代同期的罗马帝国曾经流行过一种秘密宗教,即密特拉教。他们的教徒会在地下建造一种被称为“太阳洞穴”的隐秘寺庙,在每年的12月25日,太阳光将经过特别准备的通道照射入这个地下洞穴,落在寺庙核心处的壁龛上,而壁龛上的形象往往就是著名的密特拉屠牛(Tauroctony)。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p-drp3ZoT3cS14w-w7.jpg[/img]
典型的密特拉屠牛图有几个明显的形象符号:位于中心的密特拉用刀刺向一只纯白色公牛;牛下方的狗、蛇、蝎子正在死命咬住这只牛;右上方戴月冠的月神,左上方发出光芒的太阳神;太阳神的旁边盘踞着一只乌鸦;密特拉神的两肩处和斗篷里绘有繁星,身旁是两个执火炬者。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h3-e5iZcT1kShj-ba.jpg[/img]
在一些屠牛图中,牛尾处会长出麦穗,或者牛的伤口会被描绘为稻穗或者葡萄。也就是说,牛死了,带来了农作物的“出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q-igrfK2lT3cStx-9o.jpg[/img]
今天,我们都知道,12月25日这个日期是纪念耶稣诞辰的圣诞节。实际上,《圣经》并未指明耶稣的生日,而12月25日是传说中密特拉的生日,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基督教为了更顺利地传教,借用了在罗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密特拉神的纪念日。
反对观点则指出,12月25日十分靠近冬至日,而冬至日是被广泛纪念的太阳节日,非密特拉所独有,罗马人既然认为密特拉是太阳神,那么在冬至这天纪念他是很正常的,另外罗马的农神节(Saturnalia)也靠近冬至。基督教把这天作为圣诞节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存在谁参考谁。
后来这种秘密宗教被基督教打压,几乎完全消失,未留下教义经典。现在人们看着密特拉屠牛的雕像,难以理解其中含义。
中国祭天在冬至日,密特拉的诞辰也靠近冬至。中国祭天的牺牲是牛犊,密特拉则留下了千古难解的屠牛之谜。两者的仪式中,太阳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上仅仅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内在联系?两者真的只和太阳有关吗?
实际上,不同神话体系重复出现类似的母题和元素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比较神话学研究中,就发现过以下几个经典母题在不同文化间广泛存在:
1.洪水神话;2.创世牺牲;3.垂死之神;4.诸神之战;5.退隐上帝;6.创世神话。
为了解读祭天传统与密特拉屠牛之谜,同时猜想比较神话学中几大经典母题的共同起源,需要进行一场远古世界的神话之旅。接下来我们就从东皇太一这个名字说起。
 
 
[quote]
天子适四方,先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戴圣《礼记·郊特牲》
[/quote]天子到四方巡守,在所到之处的名山要先燔柴告天。郊外祭天,是为了迎接冬至的到来,是为了普遍回报上天诸神,而且以日神为主。郊祭的地方选择在南郊,因为南方是阳位。后文对祭天时间的历史由来也给出了解释:[quote]
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戴圣《礼记·郊特牲》
[/quote]郊之所以选用辛日,是因为周代的第一次郊礼是在冬至,也是辛日,后人就因袭了下来。但是周代选择这一天肯定也是有原因的。这里出现了与祭天有关几个方位,首先是明确说出来的皇城的南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南方不是正南,而是南偏东一定角度,比如最著名的北京天坛相对故宫南门的方位角是159°,即南偏东21°。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fq-aj6iZsT3cSn5-l0.jpg[/img]
这个角度恰好十分接近汉武帝时期祭天的方位,当时,方士谬忌上表请于皇城东南郊祭祀太一神,汉武帝同意,命人按谬忌提供的方位祭祀,后来在终南山下建立太乙宫祭天。从西汉皇城和太乙宫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到155°这个方位角。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g9-e59hZpT3cSmp-jy.jpg[/img]
第二个方位就是冬至日太阳的方位,外国一些著名的遗迹会根据这天太阳升起时的方位设置宗教设施,比如有学者认为巨石阵的建造就考虑到当地冬至时太阳的位置。还是以北京天坛为例,当地每年冬至日太阳升起时的方位角约为120°,东偏南30°。
最后一个方位要从祭天的祀主至高天神的身份说起,他最普遍的名讳是“昊(皇)天上帝”,在西汉曾经改为“太一”,我们口头也可叫“老天爷”。对于这些称呼是不是指向同一个神,大家看法不一。不过,有一种较为汉代以来官方接受的说法是,他是一位星神,对应的是所有星辰环绕的那颗“紫微帝星”,也就是三千年前的北极星(因岁差现在不位于天球正北)。北极星的方位自然是正北。
所以,按照《礼记》的说法,冬至的时候,古人为了纪念方向位于正北的至高天神,在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的冬至这天,到位于皇城郊外南偏东的圜丘举行祭天大典。
可以看到除了西方,三个方向都出现了一遍。《礼记》的说法是因为南方是阳位,所以在冬至这个阴尽阳生的时间在南方祭祀最为合适。那么至高天神为何不直接设定为带来阳气的太阳,而是位于天球北极的帝星呢?祭天的祭坛为何不设置在太阳升起的东方,而是接近正南的方向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尚书》记载武王伐纣的篇章《武成》里,将祭天的方位南方称为天位:
[quote]
翌日辛亥,祀于天位。——《汉书•律历志》引《武成》
[/quote]成书较早的《尚书》直接将南方称为天位,而非阳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个方向就是“天”的方向,并不需要《礼记》从阳气那边绕一个弯的逻辑。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更加多了,若按汉代的说法,至高天神是当时的北极星,天位为何又在南?古人认为天穹覆盖大地,自然包围了四面八方,那为何天位会限定在南方?本文将从一个全新角度解答以上问题。在这里,我们先回看《礼记》祭天篇章的名称“郊特牲”,郊特牲这三个字的含义就是南郊祭天只用一头牛犊。巧合的是,与汉代同期的罗马帝国曾经流行过一种秘密宗教,即密特拉教。他们的教徒会在地下建造一种被称为“太阳洞穴”的隐秘寺庙,在每年的12月25日,太阳光将经过特别准备的通道照射入这个地下洞穴,落在寺庙核心处的壁龛上,而壁龛上的形象往往就是著名的密特拉屠牛(Tauroctony)。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p-drp3ZoT3cS14w-w7.jpg[/img]
典型的密特拉屠牛图有几个明显的形象符号:位于中心的密特拉用刀刺向一只纯白色公牛;牛下方的狗、蛇、蝎子正在死命咬住这只牛;右上方戴月冠的月神,左上方发出光芒的太阳神;太阳神的旁边盘踞着一只乌鸦;密特拉神的两肩处和斗篷里绘有繁星,身旁是两个执火炬者。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h3-e5iZcT1kShj-ba.jpg[/img]
在一些屠牛图中,牛尾处会长出麦穗,或者牛的伤口会被描绘为稻穗或者葡萄。也就是说,牛死了,带来了农作物的“出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q-igrfK2lT3cStx-9o.jpg[/img]
今天,我们都知道,12月25日这个日期是纪念耶稣诞辰的圣诞节。实际上,《圣经》并未指明耶稣的生日,而12月25日是传说中密特拉的生日,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基督教为了更顺利地传教,借用了在罗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密特拉神的纪念日。
反对观点则指出,12月25日十分靠近冬至日,而冬至日是被广泛纪念的太阳节日,非密特拉所独有,罗马人既然认为密特拉是太阳神,那么在冬至这天纪念他是很正常的,另外罗马的农神节(Saturnalia)也靠近冬至。基督教把这天作为圣诞节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存在谁参考谁。
后来这种秘密宗教被基督教打压,几乎完全消失,未留下教义经典。现在人们看着密特拉屠牛的雕像,难以理解其中含义。
中国祭天在冬至日,密特拉的诞辰也靠近冬至。中国祭天的牺牲是牛犊,密特拉则留下了千古难解的屠牛之谜。两者的仪式中,太阳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上仅仅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内在联系?两者真的只和太阳有关吗?
实际上,不同神话体系重复出现类似的母题和元素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比较神话学研究中,就发现过以下几个经典母题在不同文化间广泛存在:
1.洪水神话;2.创世牺牲;3.垂死之神;4.诸神之战;5.退隐上帝;6.创世神话。
为了解读祭天传统与密特拉屠牛之谜,同时猜想比较神话学中几大经典母题的共同起源,需要进行一场远古世界的神话之旅。接下来我们就从东皇太一这个名字说起。
 
 
二、东皇太一与密特拉神
“穆将愉兮上皇” ...
一般认为屈原写的《东皇太一》就源自楚地至高天神太一。历代学者对太一是一位天神并无异议,然而它究竟是什么神,却诸说不一。吴广平在[url=https://www.doc88.com/p-3317502140680.html]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url]一文中对太一原型考据的40种观点进行了整理,有兴趣的可以去阅读。这里我们着重看闻一多的观点。
闻一多先生有一篇生前未能完成的考据[url=www.doc88.com/p-7896389912611.html?r=1] 《东皇太一考》[/url],文中指出,作为天神的太一,在古代哲学家的概念里,是宇宙的本体,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他创作了一切,支配着一切,道家称之为道,《纬》书称之为元苞。
先生认为,由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出现于三国,那么在此之前的神话帝王中,只有一人才当得起上文的描述,那便是伏羲。而讲到伏羲,就不能与女娲分开,因为他们是以夫妇身份并御天下的。
综合比较了太一和伏羲的权能与功绩后,先生认为太一也许就是伏羲的化名,根据这个假设,他开始搜求证据,并列举了和伏羲联系着的一串名号中的“太”或“泰”的意义。太本训始训除,伏羲是最初的人和最初的王,所以他又有“泰氏”、“太皇”或“泰皇”,“泰帝”或“太帝”和“太皞”等名号。
接着,先生引用芮逸夫《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说明伏羲也是苗族传说中全人类共同的始祖,而这个传说,与大洪水有关。
最后,他引用汉武帝时方士谬忌上表祭祀太一的仪注:
[quote]
时间到1993年10月, 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其中《太一生水》这篇是目前出土实物记载最早的中国创世神话。其校对文如下:
[quote]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冷热之所生也。冷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此谓之道化也。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quote]太一生水是这篇创世神话的开头,结合前文苗族神话中伏羲女娲在洪水故事里的出现,以及太一与伏羲身份上的相似性,那么猜想这里的水可能就是人类上古神话中普遍出现的那场大洪水。
再看“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这句,藏有隐蔽、收存的含义,如果不把太一作为一个纯概念神,而是有原型的存在,那么这句话就有可能表达了太一的权能蕴藏在“水”中,且太一在一年四季中会按照某种周期性规律去运行的意思。
古人眼中一年中会按周期性规律运行的,最可能的就是太阳和星辰,同时后世也将太一认为是北极星神。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全天星辰中,几乎所有星星都会在一年里周期运行,只有一颗星会在北天极永远不动,那就是北极星。所以,根据这段话,可以推测太一有可能与太阳或星辰有关,但是恐怕最初的太一并不是北极星神。
东皇太一这个四字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歌》中,《九歌》共十一篇,分别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东君指代的神可以确定是太阳神,那么东皇太一与太阳神理应有所区别,否则古人没有必要将同一个神祭拜两次。
综上,可以猜测东皇太一是与星辰有关的天神,但现有记载与北极星说和太阳说可能存在矛盾。
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密特拉。前文说密特拉教曾在罗马极为流行,但并非只有罗马有密特拉信仰。例如前89~前65年,古代本都王国与罗马间的三次战争因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得名,被后世称为米特拉达梯战争,米特拉达梯这个名字,就有“密特拉的赠礼”的意思。
究其源头,密特拉是一个极古老的印度-伊朗神祇,早在印度和伊朗的雅利安人分化前的史前时代应该就有对密特拉的崇拜,前琐罗亚斯德(拜火教)时期伊朗雅利安人的主神就是密特拉。“mitra”可解释为“契约”或“朋友”之意,故密特拉也被称作契约神或者友神。伊朗人自古以来就有在火前盟约、发誓的习俗,其实就是在对密特拉神盟誓。
早期印度-伊朗文献仍然保留了密特拉神的原始风貌,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印度最古老史诗《梨俱吠陀》中对于密特拉/密多罗(同一个神的不同叫法)的描述极为相似。学者威廉·杰克逊就举出一个两者记载几乎完全一致的例子:
[quote]
在10卷《梨俱吠陀》中,只有一支神曲(RV..59)是单独歌颂密多罗的。神曲中对密多罗的描述并不充分,他本身的特点有些不明确。神曲的作者伽陀那仙人只是一般地描述他:密多罗是太阳神族中之一神,具有伟大的号召人群的力量。他下降人间,接触凡世生活,以美好的嗓音,动员信众,团结起来,从事劳动,所以有“召集人群者”的称号。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那便是密特拉最初究竟是太阳神,还是与太阳不同的太阳神族中之一神?本身要探究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中国懂梵语或阿维斯塔语的人恐怕不多。幸运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的导言中对这个问题恰好给出过解答,他先给出了《梨俱吠陀》中的一段诗句: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s-l3t1KrT3cSra-6b.jpg[/img]
季老指出,Sūrya的意思就是“太阳”,Varuna就是水神伐楼拿。这段话中太阳对密特拉说话,足征在印度最古老史诗《梨俱吠陀》成书时太阳和密特拉不是同物。但后来的文献中密特拉逐渐有了太阳的含义,到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就普遍认为他是太阳神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ia-i9tjK25T3cSqf-7b.jpg[/img]
另外,在波斯神话中,密特拉无疑是一位与太阳有特殊关系但并非等同的带光之神。例如《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即《阿维斯塔》中的密特拉颂)的第95节中,密特拉在太阳刚刚落山时出现在广阔的地平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t-3qfuKxT3cStp-3u.jpg[/img]
值得注意的是,《阿维斯塔》中密特拉的名字前常以“领有辽阔原野的”修饰,似乎密特拉的视野在群山间会被遮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5juyK1oT3cSwr-49.jpg[/img]
现在,我们暂且回顾一下上文从相关文献中得到的结论,可以整理出太一和密特拉这两位神明的几个共同点:
1.太一与密特拉都是天神,这点是毫无疑义的,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都曾作为某些信仰中的至高神存在,故其在天神中也应是强有力者;
2.虽然均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太一与密特拉最初都不是太阳神;
3.太一与密特拉均与水有密切关系,这点在神话中都留下了充分证据;
4.太一神最重要祭祀时间是冬至,密特拉的生日在12月25日,两者十分接近,考虑到古代历法的误差,密特拉的生日最初很可能也是冬至日;
5.祭祀太一和密特拉的仪式中,牛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上五点相似之处出于巧合的可能性极低,若非巧合,则主要有两种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1.古中国与古印度-伊朗存在足以影响到各自核心信仰程度的文化交流,但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对应的记载,而在中国也没有记录历史的年代,两个文明核心区的距离将大大降低这种交流的可能性。同时太一与密特拉也没有词源学上的联系,故个人认为这个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2.在历史上曾经客观存在过一颗与太阳性质类似的星星,它与冬至这个日期有关,应该十分醒目,足以召集人群驻足观看,它的出现同时对中国和印度-伊朗地区产生了类似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水有关,同时也与牛有关。要验证这个假设的真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寻找这颗星星。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闻一多先生的思路,他在猜测太一是伏羲的化名时,给出的理由就有伏羲是最初的王,只有最初的王才能匹配太一神的权能。那么,从其他民族的文献中考察最初的王,或许就能得到那颗星星的信息。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河流域著名的《苏美尔王表》。
闻一多先生有一篇生前未能完成的考据[url=www.doc88.com/p-7896389912611.html?r=1] 《东皇太一考》[/url],文中指出,作为天神的太一,在古代哲学家的概念里,是宇宙的本体,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他创作了一切,支配着一切,道家称之为道,《纬》书称之为元苞。
先生认为,由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出现于三国,那么在此之前的神话帝王中,只有一人才当得起上文的描述,那便是伏羲。而讲到伏羲,就不能与女娲分开,因为他们是以夫妇身份并御天下的。
综合比较了太一和伏羲的权能与功绩后,先生认为太一也许就是伏羲的化名,根据这个假设,他开始搜求证据,并列举了和伏羲联系着的一串名号中的“太”或“泰”的意义。太本训始训除,伏羲是最初的人和最初的王,所以他又有“泰氏”、“太皇”或“泰皇”,“泰帝”或“太帝”和“太皞”等名号。
接着,先生引用芮逸夫《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说明伏羲也是苗族传说中全人类共同的始祖,而这个传说,与大洪水有关。
最后,他引用汉武帝时方士谬忌上表祭祀太一的仪注:
[quote]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quote]结合之前的考据,他指出方士谬忌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这篇未能完成的遗作到此就中断了。时间到1993年10月, 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其中《太一生水》这篇是目前出土实物记载最早的中国创世神话。其校对文如下:
[quote]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冷热之所生也。冷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此谓之道化也。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quote]太一生水是这篇创世神话的开头,结合前文苗族神话中伏羲女娲在洪水故事里的出现,以及太一与伏羲身份上的相似性,那么猜想这里的水可能就是人类上古神话中普遍出现的那场大洪水。
再看“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这句,藏有隐蔽、收存的含义,如果不把太一作为一个纯概念神,而是有原型的存在,那么这句话就有可能表达了太一的权能蕴藏在“水”中,且太一在一年四季中会按照某种周期性规律去运行的意思。
古人眼中一年中会按周期性规律运行的,最可能的就是太阳和星辰,同时后世也将太一认为是北极星神。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全天星辰中,几乎所有星星都会在一年里周期运行,只有一颗星会在北天极永远不动,那就是北极星。所以,根据这段话,可以推测太一有可能与太阳或星辰有关,但是恐怕最初的太一并不是北极星神。
东皇太一这个四字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歌》中,《九歌》共十一篇,分别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东君指代的神可以确定是太阳神,那么东皇太一与太阳神理应有所区别,否则古人没有必要将同一个神祭拜两次。
综上,可以猜测东皇太一是与星辰有关的天神,但现有记载与北极星说和太阳说可能存在矛盾。
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密特拉。前文说密特拉教曾在罗马极为流行,但并非只有罗马有密特拉信仰。例如前89~前65年,古代本都王国与罗马间的三次战争因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得名,被后世称为米特拉达梯战争,米特拉达梯这个名字,就有“密特拉的赠礼”的意思。
究其源头,密特拉是一个极古老的印度-伊朗神祇,早在印度和伊朗的雅利安人分化前的史前时代应该就有对密特拉的崇拜,前琐罗亚斯德(拜火教)时期伊朗雅利安人的主神就是密特拉。“mitra”可解释为“契约”或“朋友”之意,故密特拉也被称作契约神或者友神。伊朗人自古以来就有在火前盟约、发誓的习俗,其实就是在对密特拉神盟誓。
早期印度-伊朗文献仍然保留了密特拉神的原始风貌,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印度最古老史诗《梨俱吠陀》中对于密特拉/密多罗(同一个神的不同叫法)的描述极为相似。学者威廉·杰克逊就举出一个两者记载几乎完全一致的例子:
[quote]
《阿维斯塔》中的一段密特拉颂诗:
tam amavan tam yazatam
suram damohu savishtam
mithram yazai zao thrabyo
《梨俱吠陀》中的一段密多罗颂诗:
tam amavan tam yajatam
suram dhamasu savistham
mitram yajai ho trabhyah
(大意为:这是强有力的密特拉神,是所有被创造物中最强大者,我谨以酒献上。)
[/quote]此外,《梨俱吠陀》通常将密多罗与水神伐楼拿结合起来崇拜,有时简直把他们视为一个神,而很少单独提到密多罗。在《阿维斯塔》中,密特拉能令河水流量增加,让天降甘霖,同时一般认为伐楼拿对应的就是波斯神话中的水神阿帕姆·纳帕特。两者互为印证,足征密特拉与水神有很大的渊源。tam amavan tam yazatam
suram damohu savishtam
mithram yazai zao thrabyo
《梨俱吠陀》中的一段密多罗颂诗:
tam amavan tam yajatam
suram dhamasu savistham
mitram yajai ho trabhyah
(大意为:这是强有力的密特拉神,是所有被创造物中最强大者,我谨以酒献上。)
在10卷《梨俱吠陀》中,只有一支神曲(RV..59)是单独歌颂密多罗的。神曲中对密多罗的描述并不充分,他本身的特点有些不明确。神曲的作者伽陀那仙人只是一般地描述他:密多罗是太阳神族中之一神,具有伟大的号召人群的力量。他下降人间,接触凡世生活,以美好的嗓音,动员信众,团结起来,从事劳动,所以有“召集人群者”的称号。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那便是密特拉最初究竟是太阳神,还是与太阳不同的太阳神族中之一神?本身要探究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中国懂梵语或阿维斯塔语的人恐怕不多。幸运的是,季羡林先生在《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的导言中对这个问题恰好给出过解答,他先给出了《梨俱吠陀》中的一段诗句: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s-l3t1KrT3cSra-6b.jpg[/img]
季老指出,Sūrya的意思就是“太阳”,Varuna就是水神伐楼拿。这段话中太阳对密特拉说话,足征在印度最古老史诗《梨俱吠陀》成书时太阳和密特拉不是同物。但后来的文献中密特拉逐渐有了太阳的含义,到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就普遍认为他是太阳神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ia-i9tjK25T3cSqf-7b.jpg[/img]
另外,在波斯神话中,密特拉无疑是一位与太阳有特殊关系但并非等同的带光之神。例如《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即《阿维斯塔》中的密特拉颂)的第95节中,密特拉在太阳刚刚落山时出现在广阔的地平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3t-3qfuKxT3cStp-3u.jpg[/img]
值得注意的是,《阿维斯塔》中密特拉的名字前常以“领有辽阔原野的”修饰,似乎密特拉的视野在群山间会被遮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5juyK1oT3cSwr-49.jpg[/img]
现在,我们暂且回顾一下上文从相关文献中得到的结论,可以整理出太一和密特拉这两位神明的几个共同点:
1.太一与密特拉都是天神,这点是毫无疑义的,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都曾作为某些信仰中的至高神存在,故其在天神中也应是强有力者;
2.虽然均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太一与密特拉最初都不是太阳神;
3.太一与密特拉均与水有密切关系,这点在神话中都留下了充分证据;
4.太一神最重要祭祀时间是冬至,密特拉的生日在12月25日,两者十分接近,考虑到古代历法的误差,密特拉的生日最初很可能也是冬至日;
5.祭祀太一和密特拉的仪式中,牛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上五点相似之处出于巧合的可能性极低,若非巧合,则主要有两种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1.古中国与古印度-伊朗存在足以影响到各自核心信仰程度的文化交流,但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对应的记载,而在中国也没有记录历史的年代,两个文明核心区的距离将大大降低这种交流的可能性。同时太一与密特拉也没有词源学上的联系,故个人认为这个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2.在历史上曾经客观存在过一颗与太阳性质类似的星星,它与冬至这个日期有关,应该十分醒目,足以召集人群驻足观看,它的出现同时对中国和印度-伊朗地区产生了类似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水有关,同时也与牛有关。要验证这个假设的真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寻找这颗星星。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闻一多先生的思路,他在猜测太一是伏羲的化名时,给出的理由就有伏羲是最初的王,只有最初的王才能匹配太一神的权能。那么,从其他民族的文献中考察最初的王,或许就能得到那颗星星的信息。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河流域著名的《苏美尔王表》。
三、《苏美尔王表》与神的象形 
“王权从天而降?” ...
苏美尔王表是一份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使用苏美尔语书写,列出了美索不达米亚邻近地区的系列城市,以及统治者和统治时期。王表分为多个版本,互相之间各有差异,其中WB444这个版本是现存流传最为广泛也是比较完整的。在这份流传最为广泛的王表版本中,列举了“官方”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统治的时间。明显地分为“洪水前”和“洪水后”两个时期。王表中早期的君主统治时间非常长,且很多只在神话中出现过。而后来的许多君主,即便是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王表也会将其统治时间写的很长。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a6ozZwT3cS12x-pn.jpg[/img]
下面列出WB444版本王表的洪水前部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dls8K2hT1kSf0-lz.jpg[/img]
然后是洪水后基什王朝前13个王的内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4opiK21T1kSez-ko.jpg[/img]
王表中令人匪夷所思的超长统治时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在时间上纠结意义不大,因为在不同版本的王表里,各个国王的统治时间各有差别,这些数字或许只是两河流域书吏的数学游戏。而在目前出土最早版本的乌尔第三王朝版王表中,不仅时间与WB444版本不同,甚至大洪水和大洪水前的部分就不存在,王表直接从基什王朝开始,其开头大意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6bk-5wxtKdT1kSby-34.jpg[/img]
这样,在王表流传最广泛的版本里,朱舒尔是大洪水后,王权从天而降的第一个王;而在出土最早的版本里,朱舒尔就是王表的第一个王。我们不知道为何写下WB444版本的书吏要添加洪水前的内容,或许这表明他们知道基什王朝的建立与大洪水的先后关系。无论如何,朱舒尔总是某个关键节点后王权从天而降的第一个王,很大可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但这个名字未在王表外两河流域其他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当是神话人物而非历史人物。实际上,基什王朝的前十二个国王均未见于王表以外其他资料记载,他们的存在也没有被考古证实。
直到第十三个国王,升天者埃塔纳,在《埃塔纳史诗》里,记载了他乘着神鹰升上天空的经过,他也是最早从众神手中接过王权的人。这里的记载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基什王朝的第一个王,究竟是朱舒尔还是埃塔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这些王名的含义有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上,曾有一位巴比伦的马尔杜克神庙祭司贝罗索斯,他用希腊语写了一本《巴比伦尼亚志》,虽然原书已散佚,但相关内容在其他人著作的转述中有留存,其中就有用希腊语转写的后期版本王表内容。这样,我们就有了比较楔形文字和希腊语文本,结合其他文献,综合判断这些王名含义的机会。
亚述学家道格拉斯·弗雷恩在其对美索不达米亚皇家铭文研究成果《RIME 1》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基什王朝前十二个王的名字与星座有关。本文着重介绍第一个王朱舒尔,想了解完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看[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656529]这篇文章 [/url]。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51i1ZcT3cSrg-gq.jpg[/img]
如上表所列,弗雷恩教授认为朱舒尔这个最初之王的名字明显对应美索不达米亚星座文化中的耙星座,而耙星座位于现代船帆座附近位置。可能在亚述学家看来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像我这样的外行而言,从“梁木”直接锁定到“耙星座”还是略显跳跃。不过这里先继续了解船帆座本身。
船帆座,南天星座,赤纬-33°,最佳观测纬度在+30°和−90°之间。调整天文软件Stellarium中的星空文化选项,可以直观地看到其范围。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lj-iitrK2bT3cS11i-cv.jpg[/img]
船帆座目前最亮的一颗星是天社一,一颗光学双星,视星等约1.72,在全天亮星中排名第33。今天我们望向船帆座附近的夜空,目光毫无疑问会被全天第二亮星——视星等约-0.72的老人星所吸引。千百年来,星空通常变化不大,那么王权从天而降后的第一个王对应并不醒目的船帆座位置就令人费解。
不过,现在船帆座最著名的天体即船帆座超新星遗迹,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在紫外线波段,它仍是全天最明亮的射线源。下图是各波段下的银河系图象,X射线和γ射线波段下银河系右部最醒目的天体就是船帆座超新星遗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lx-3claZcT3cSk0-el.jpg[/img]
超新星爆发作为一种天文现象,从地球上看到其突然变得明亮的过程是可以精确到具体日期的,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就贡献了目前最早可确定的SN 185超新星爆发的时间记录。船帆座超新星遗迹距离地球约800光年,可以从两个角度估算其超新星爆发时间,一是从脉冲星特征计算出的11400年前(Reichley, Downs & Morris 1970),二是从星云扩散速度回推得到的13000-16000年前的大概结果。
无论哪个估算爆发时间,都远早于最早文字的发明时间,但均处在7万年前智人爆发[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E9%9D%A9%E5%91%BD/9698494?fr=aladdin] “认知革命” [/url],可以开始萌生并传承各种传说、神话和宗教的时间后。而这7万年间,人类经历的来自太阳系外的能量最强的历史事件,可能就是船帆座超新星的爆发。那么,这次超新星爆发被一万多年前的古人观测到时,是有条件被加工为神话并流传下来的。理论上讲,这些神话需要经历至少五千多年的口耳相传,才能被最初的文字所记录,期间不可避免有传递误差,但神话故事的主体和核心应该可以保留一些相关的信息。
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诞生的文字就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最初多为象形文字,后期才转变为表音文字等。而在早期楔形文字中,有一个常用的神圣符号,这个符号就出现在多个版本《苏美尔王表》的第一句话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ma-345iK26T3cSwa-c3.jpg[/img]
这便是楔形文字中重要的星符,读作an时,最初指代苏美尔神话中的至高天神安,后来也指代上、天或者树冠等含义;另一种用法则是作为神名定符DINGIR,如果一个名字前面有这个符号,那么这个名字对应的就是一个神。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3-fmv1K11T3cSoh-64.jpg[/img]
最初这个符号是一颗星的象形文字,这是可以大概率确定的,且可排除太阳,太阳有其专用的符号,最初的象形类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同时楔形文字中,三个星符组成的合成字mul专门用于指代一般的星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c-8d4nKfT1kSd0-58.jpg[/img]
它从象形文字演变成简化后的楔文字符的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l-cobaK2bT3cSoh-ft.jpg[/img]
所以,虽然苏美尔王表的第一句话现在多翻译为“王权从天而降”,但苏美尔语原文同时也可以理解为 “王权从天神安降下”。天神安是苏美尔早期至高神,象征动物是公牛,后期其地位逐渐下降,例如其在乌鲁克的神庙就变成金星女神伊南娜(伊什塔尔)的了。安的象形文字像是一颗有耀眼光芒的星星,类似今天我们用的*星符。
我们用肉眼观察全天最亮的金星就能知道,即便在条件好时能看见金星不明显的星芒,但要达到星符an早期那种光芒四射的样子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太阳因为视大小本身就很大,即便冒着瞎眼的风险去观测,也不应该是星符an这样汇聚于一个小点的形状。古人自然也是如此。
那么之前提到的船帆座超新星是否有可能?要完善回答这个问题,最好与万里之外中国的考古发现一同说明。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a6ozZwT3cS12x-pn.jpg[/img]
下面列出WB444版本王表的洪水前部分: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dls8K2hT1kSf0-lz.jpg[/img]
然后是洪水后基什王朝前13个王的内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4opiK21T1kSez-ko.jpg[/img]
王表中令人匪夷所思的超长统治时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在时间上纠结意义不大,因为在不同版本的王表里,各个国王的统治时间各有差别,这些数字或许只是两河流域书吏的数学游戏。而在目前出土最早版本的乌尔第三王朝版王表中,不仅时间与WB444版本不同,甚至大洪水和大洪水前的部分就不存在,王表直接从基什王朝开始,其开头大意如下: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6bk-5wxtKdT1kSby-34.jpg[/img]
这样,在王表流传最广泛的版本里,朱舒尔是大洪水后,王权从天而降的第一个王;而在出土最早的版本里,朱舒尔就是王表的第一个王。我们不知道为何写下WB444版本的书吏要添加洪水前的内容,或许这表明他们知道基什王朝的建立与大洪水的先后关系。无论如何,朱舒尔总是某个关键节点后王权从天而降的第一个王,很大可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但这个名字未在王表外两河流域其他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当是神话人物而非历史人物。实际上,基什王朝的前十二个国王均未见于王表以外其他资料记载,他们的存在也没有被考古证实。
直到第十三个国王,升天者埃塔纳,在《埃塔纳史诗》里,记载了他乘着神鹰升上天空的经过,他也是最早从众神手中接过王权的人。这里的记载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基什王朝的第一个王,究竟是朱舒尔还是埃塔纳?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这些王名的含义有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上,曾有一位巴比伦的马尔杜克神庙祭司贝罗索斯,他用希腊语写了一本《巴比伦尼亚志》,虽然原书已散佚,但相关内容在其他人著作的转述中有留存,其中就有用希腊语转写的后期版本王表内容。这样,我们就有了比较楔形文字和希腊语文本,结合其他文献,综合判断这些王名含义的机会。
亚述学家道格拉斯·弗雷恩在其对美索不达米亚皇家铭文研究成果《RIME 1》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基什王朝前十二个王的名字与星座有关。本文着重介绍第一个王朱舒尔,想了解完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看[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656529]这篇文章 [/url]。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8-51i1ZcT3cSrg-gq.jpg[/img]
如上表所列,弗雷恩教授认为朱舒尔这个最初之王的名字明显对应美索不达米亚星座文化中的耙星座,而耙星座位于现代船帆座附近位置。可能在亚述学家看来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像我这样的外行而言,从“梁木”直接锁定到“耙星座”还是略显跳跃。不过这里先继续了解船帆座本身。
船帆座,南天星座,赤纬-33°,最佳观测纬度在+30°和−90°之间。调整天文软件Stellarium中的星空文化选项,可以直观地看到其范围。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lj-iitrK2bT3cS11i-cv.jpg[/img]
船帆座目前最亮的一颗星是天社一,一颗光学双星,视星等约1.72,在全天亮星中排名第33。今天我们望向船帆座附近的夜空,目光毫无疑问会被全天第二亮星——视星等约-0.72的老人星所吸引。千百年来,星空通常变化不大,那么王权从天而降后的第一个王对应并不醒目的船帆座位置就令人费解。
不过,现在船帆座最著名的天体即船帆座超新星遗迹,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在紫外线波段,它仍是全天最明亮的射线源。下图是各波段下的银河系图象,X射线和γ射线波段下银河系右部最醒目的天体就是船帆座超新星遗迹。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lx-3claZcT3cSk0-el.jpg[/img]
超新星爆发作为一种天文现象,从地球上看到其突然变得明亮的过程是可以精确到具体日期的,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就贡献了目前最早可确定的SN 185超新星爆发的时间记录。船帆座超新星遗迹距离地球约800光年,可以从两个角度估算其超新星爆发时间,一是从脉冲星特征计算出的11400年前(Reichley, Downs & Morris 1970),二是从星云扩散速度回推得到的13000-16000年前的大概结果。
无论哪个估算爆发时间,都远早于最早文字的发明时间,但均处在7万年前智人爆发[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E9%9D%A9%E5%91%BD/9698494?fr=aladdin] “认知革命” [/url],可以开始萌生并传承各种传说、神话和宗教的时间后。而这7万年间,人类经历的来自太阳系外的能量最强的历史事件,可能就是船帆座超新星的爆发。那么,这次超新星爆发被一万多年前的古人观测到时,是有条件被加工为神话并流传下来的。理论上讲,这些神话需要经历至少五千多年的口耳相传,才能被最初的文字所记录,期间不可避免有传递误差,但神话故事的主体和核心应该可以保留一些相关的信息。
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诞生的文字就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最初多为象形文字,后期才转变为表音文字等。而在早期楔形文字中,有一个常用的神圣符号,这个符号就出现在多个版本《苏美尔王表》的第一句话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ma-345iK26T3cSwa-c3.jpg[/img]
这便是楔形文字中重要的星符,读作an时,最初指代苏美尔神话中的至高天神安,后来也指代上、天或者树冠等含义;另一种用法则是作为神名定符DINGIR,如果一个名字前面有这个符号,那么这个名字对应的就是一个神。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3-fmv1K11T3cSoh-64.jpg[/img]
最初这个符号是一颗星的象形文字,这是可以大概率确定的,且可排除太阳,太阳有其专用的符号,最初的象形类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同时楔形文字中,三个星符组成的合成字mul专门用于指代一般的星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c-8d4nKfT1kSd0-58.jpg[/img]
它从象形文字演变成简化后的楔文字符的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l-cobaK2bT3cSoh-ft.jpg[/img]
所以,虽然苏美尔王表的第一句话现在多翻译为“王权从天而降”,但苏美尔语原文同时也可以理解为 “王权从天神安降下”。天神安是苏美尔早期至高神,象征动物是公牛,后期其地位逐渐下降,例如其在乌鲁克的神庙就变成金星女神伊南娜(伊什塔尔)的了。安的象形文字像是一颗有耀眼光芒的星星,类似今天我们用的*星符。
我们用肉眼观察全天最亮的金星就能知道,即便在条件好时能看见金星不明显的星芒,但要达到星符an早期那种光芒四射的样子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太阳因为视大小本身就很大,即便冒着瞎眼的风险去观测,也不应该是星符an这样汇聚于一个小点的形状。古人自然也是如此。
那么之前提到的船帆座超新星是否有可能?要完善回答这个问题,最好与万里之外中国的考古发现一同说明。
四、昊天上帝与八角星纹     
“帝高阳之苗裔兮” ...
《离骚》的第一句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自然,整首诗正文的第一个字便是“帝”字,在这一句中,帝作为高阳即颛顼的称号,是古代神王的一种通称,例如在“三皇五帝”这个词中的用法。而与楔形文字中的an类似,它也能特指商人心目中的至高主宰——昊天上帝。
翻开由赵诚先生编著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可以发现这本词典中的第一个字也是“帝”字。这并非巧合,帝本就是甲骨文中最神圣的字之一,出现在卜辞分类读本的开头有其必然性。下面,我们先看看古文学者整理的甲骨文中“帝”字的一些写法: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3et4K2cT1kSdw-gj.jpg[/img]
显然,甲骨文中多半帝字的核心结构与an类似,是一个八角星,然后外围有一些各有不同的附属结构。词典中说帝字构型不明,象形源头尚无公认的说法。这里,这里大致例举一下学界有关帝字源头的几种观点:
 
1.花蒂说:其字形像花蒂的样子,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2.束木说:象束木焚烧以祭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
3.星星或太阳说:形状比喻光芒四射;
4.巴比伦起源说:就是来自星符an,这个由郭沫若提出。
个人认为,花蒂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想象古人将花蒂这种平常事物的象形作为对应至高神的字,且这个至高神还是天神,另外要从生殖崇拜解释,则有与植物繁殖关系更直接的花朵和种子,选取花蒂也令人迷惑;巴比伦起源说来自郭沫若早年研究时流行的泛巴比伦主义,考虑时代交通技术的限制和尚无考古证据,这个说法也不够完善。
束木说可以从本文第一章找到印证的部分:天子到四方巡守,在所到之处的名山要先燔柴告天。说明燃烧木头本就是祭天仪式中重要的一步。而要解释为何将木头束成八角的形状,就可以结合星星或太阳说:祭天仪式的祀主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天体,代代相传下的形象就是八角星形,所以将木头捆绑成这个样子燃烧来祭祀这位天神。
在甲骨文发明前的年代,祭天过程中的木柴燃烧后,即便留下遗迹,也无法还原其燃烧前的架构,但玉器和彩陶等文物仍能保留重要的文化符号。如果那时人们就信仰这位“昊天上帝”,那么理应能够在文物中发现类似的图案。实际上,在天南地北出土的文物中,的确有广泛分布的八角星图案,被称作中国新石器时代八角星纹。2013年,国家天文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国外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新石器时代八角星图案与超新星爆发》。
文中指出,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相对短时间内,在非常广大的一片地域上,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八角星纹符号,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都还未发展出成熟的文字,相隔遥远的族群间也缺少通讯,却“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八角星图案,这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很低。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6zaiK2eT3cSq3-o1.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4rmjZeT3cSou-o3.jpg[/img]
文章分析,要让广大地域上的人同时看得到,八角星纹是天体的可能性最大。考虑到太阳就是一种各地人们同时看得到的天体,八角星纹记录的是太阳推测很自然就出现了。但是,同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很明显能发现更加类似太阳的图案,而这个图案,与八角星纹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八角星纹所描绘的,就可能是一个并非太阳的明亮天体。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8y28K1xT3cSkr-ev.jpg[/img]
上图类太阳图案对应的文化中,先请大家记一下跨湖桥这个名字,本文最后的篇章会再次提到。回到这篇论文,这个明亮天体可能是一颗超新星。迄今(指论文发表的2013年)发现八角星的遗址中,年代最早的是距今7800年的湖南省洪江县高庙遗址,所以超新星爆发的时间应该在这之前。
查阅现代已经发现的距离较近的超新星遗迹记录,以“非常明亮”为重要前提条件,发现时间和亮度上可能符合的有两颗超新星,分别是船帆座超新星(约11400年前爆发)和天鹅圈超新星(位于北天,距地球约1500光年,约8000-10000年前爆发,残骸也称面纱星云)。而这两颗超新星中,船帆座超新星要更亮一些,参考天关客星SN 1054的亮度记录,经过大致估算,它可能的最大视亮度在-10.5,相当于金星最大亮度的200多倍。
于是论文得出结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过的八角星纹,考虑到当时各个文化的语言文字水平和交流程度,及同时代出现的类太阳图案比较后,初步认为,八角星图案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与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影响广泛的天文现象有关,很可能是一次超新星爆发。根据现有资料判定是船帆座超新星和天鹅圈超新星二者之一,并且前者的可能性最大。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记录,美国亚利桑纳州白坦克山地区公园的霍霍卡族岩画上留下的图案,经研究被认为是SN 1006的记录,而SN 1006是有明确记录以来看上去最亮的一颗超新星。可以发现,这个图案也是八角星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b4p2K2bT1kSec-c6.jpg[/img]
在《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的第45节,密特拉的助神的数量也是八个: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dt5kK24T3cSse-9l.jpg[/img]
此外,在《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的第143节,也给出了密特拉神的形象信息——恰似明亮的蒂什塔尔星,即全天第一亮恒星天狼星。而船帆座超新星,很长时间内都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sg-5netK1cT3cSkm-69.jpg[/img]
那么,搞清楚我们肉眼观察船帆座超新星的形象就十分重要,为此需要解释一下星芒的产生原理。不久前,韦伯望远镜拍下了第一张照片,照片上就显示了六道明显的星芒和横向两道不明显的星芒,四舍五入也是一颗八角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g-kdtiK1jT3cSs3-nb.jpg[/img]
这种星芒的产生是因为光的衍射,一般而言,光源越强,约集中,约圆,星芒现象的体现就越完美。同时,通过不同形状的狭缝会响到星芒的形状,下图是理论上不同形状望远镜拍摄得到的同一颗星的图象,其中第一个就是实际的韦伯望远镜: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5-dbqvK21T3cSjm-16o.jpg[/img]
人类肉眼也能看见星芒,因为人的晶状体并非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的纤维连接处存在细微的缝合缝,光线通过这些缝合缝,也会产生衍射。相关研究记录了激光通过缝合缝后形成的图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d-f837K1yT3cSj9-j2.jpg[/img]
不同年龄的人缝合缝和衍射图案也会有所不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i-eitxKxT1kSdw-70.jpg[/img]
距离地球仅800光年的船帆座超新星爆发到达地球时的光相当于满月的亮度聚集于一点,同时满足亮度高,集中且圆的要求,那么,目视也就会产生上图激光照射后光芒四射的效果,这与上一篇中星符an早期的象形十分类似: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u-agwgKbT1kSap-7x.jpg[/img]
而随着超新星亮度的日益减弱,最开始的灿烂星芒也会慢慢变弱,成为八角星、六芒星、十字星,直到约几十年后,肉眼再也看不到其光明。
所以,两河流域代表神的星符和中国的帝字与八角星纹,极有可能均源于船帆座超新星的爆发。典型的八角星图案就是将那颗星星的形状象形化。
以上,已经从几大文明远古符号的象形角度说明了船帆座超新星和至高天神的对应关系。
现在,回顾之前的内容:太一生水,密特拉的赞美诗往往与水神并列,而后期《苏美尔王表》也添加了大洪水的语句。既然已经知道了船帆座超新星大致的爆发时间,那么,查询对应时间内地球的气候变化,或许能找到一场影响范围巨大的洪水的痕迹。
接下来,我会以挪亚方舟的故事为引,聊一聊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传说中的洪水神话。
 
翻开由赵诚先生编著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可以发现这本词典中的第一个字也是“帝”字。这并非巧合,帝本就是甲骨文中最神圣的字之一,出现在卜辞分类读本的开头有其必然性。下面,我们先看看古文学者整理的甲骨文中“帝”字的一些写法: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3et4K2cT1kSdw-gj.jpg[/img]
显然,甲骨文中多半帝字的核心结构与an类似,是一个八角星,然后外围有一些各有不同的附属结构。词典中说帝字构型不明,象形源头尚无公认的说法。这里,这里大致例举一下学界有关帝字源头的几种观点:
 
1.花蒂说:其字形像花蒂的样子,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2.束木说:象束木焚烧以祭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
3.星星或太阳说:形状比喻光芒四射;
4.巴比伦起源说:就是来自星符an,这个由郭沫若提出。
个人认为,花蒂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想象古人将花蒂这种平常事物的象形作为对应至高神的字,且这个至高神还是天神,另外要从生殖崇拜解释,则有与植物繁殖关系更直接的花朵和种子,选取花蒂也令人迷惑;巴比伦起源说来自郭沫若早年研究时流行的泛巴比伦主义,考虑时代交通技术的限制和尚无考古证据,这个说法也不够完善。
束木说可以从本文第一章找到印证的部分:天子到四方巡守,在所到之处的名山要先燔柴告天。说明燃烧木头本就是祭天仪式中重要的一步。而要解释为何将木头束成八角的形状,就可以结合星星或太阳说:祭天仪式的祀主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天体,代代相传下的形象就是八角星形,所以将木头捆绑成这个样子燃烧来祭祀这位天神。
在甲骨文发明前的年代,祭天过程中的木柴燃烧后,即便留下遗迹,也无法还原其燃烧前的架构,但玉器和彩陶等文物仍能保留重要的文化符号。如果那时人们就信仰这位“昊天上帝”,那么理应能够在文物中发现类似的图案。实际上,在天南地北出土的文物中,的确有广泛分布的八角星图案,被称作中国新石器时代八角星纹。2013年,国家天文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国外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新石器时代八角星图案与超新星爆发》。
文中指出,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相对短时间内,在非常广大的一片地域上,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八角星纹符号,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都还未发展出成熟的文字,相隔遥远的族群间也缺少通讯,却“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八角星图案,这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很低。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6zaiK2eT3cSq3-o1.jp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4rmjZeT3cSou-o3.jpg[/img]
文章分析,要让广大地域上的人同时看得到,八角星纹是天体的可能性最大。考虑到太阳就是一种各地人们同时看得到的天体,八角星纹记录的是太阳推测很自然就出现了。但是,同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很明显能发现更加类似太阳的图案,而这个图案,与八角星纹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八角星纹所描绘的,就可能是一个并非太阳的明亮天体。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8y28K1xT3cSkr-ev.jpg[/img]
上图类太阳图案对应的文化中,先请大家记一下跨湖桥这个名字,本文最后的篇章会再次提到。回到这篇论文,这个明亮天体可能是一颗超新星。迄今(指论文发表的2013年)发现八角星的遗址中,年代最早的是距今7800年的湖南省洪江县高庙遗址,所以超新星爆发的时间应该在这之前。
查阅现代已经发现的距离较近的超新星遗迹记录,以“非常明亮”为重要前提条件,发现时间和亮度上可能符合的有两颗超新星,分别是船帆座超新星(约11400年前爆发)和天鹅圈超新星(位于北天,距地球约1500光年,约8000-10000年前爆发,残骸也称面纱星云)。而这两颗超新星中,船帆座超新星要更亮一些,参考天关客星SN 1054的亮度记录,经过大致估算,它可能的最大视亮度在-10.5,相当于金星最大亮度的200多倍。
于是论文得出结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过的八角星纹,考虑到当时各个文化的语言文字水平和交流程度,及同时代出现的类太阳图案比较后,初步认为,八角星图案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与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影响广泛的天文现象有关,很可能是一次超新星爆发。根据现有资料判定是船帆座超新星和天鹅圈超新星二者之一,并且前者的可能性最大。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记录,美国亚利桑纳州白坦克山地区公园的霍霍卡族岩画上留下的图案,经研究被认为是SN 1006的记录,而SN 1006是有明确记录以来看上去最亮的一颗超新星。可以发现,这个图案也是八角星形。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b4p2K2bT1kSec-c6.jpg[/img]
在《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的第45节,密特拉的助神的数量也是八个: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nwr9-dt5kK24T3cSse-9l.jpg[/img]
此外,在《阿维斯塔·梅赫尔·亚什特》的第143节,也给出了密特拉神的形象信息——恰似明亮的蒂什塔尔星,即全天第一亮恒星天狼星。而船帆座超新星,很长时间内都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sg-5netK1cT3cSkm-69.jpg[/img]
那么,搞清楚我们肉眼观察船帆座超新星的形象就十分重要,为此需要解释一下星芒的产生原理。不久前,韦伯望远镜拍下了第一张照片,照片上就显示了六道明显的星芒和横向两道不明显的星芒,四舍五入也是一颗八角星。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g-kdtiK1jT3cSs3-nb.jpg[/img]
这种星芒的产生是因为光的衍射,一般而言,光源越强,约集中,约圆,星芒现象的体现就越完美。同时,通过不同形状的狭缝会响到星芒的形状,下图是理论上不同形状望远镜拍摄得到的同一颗星的图象,其中第一个就是实际的韦伯望远镜: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5-dbqvK21T3cSjm-16o.jpg[/img]
人类肉眼也能看见星芒,因为人的晶状体并非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的纤维连接处存在细微的缝合缝,光线通过这些缝合缝,也会产生衍射。相关研究记录了激光通过缝合缝后形成的图象: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d-f837K1yT3cSj9-j2.jpg[/img]
不同年龄的人缝合缝和衍射图案也会有所不同: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984i-eitxKxT1kSdw-70.jpg[/img]
距离地球仅800光年的船帆座超新星爆发到达地球时的光相当于满月的亮度聚集于一点,同时满足亮度高,集中且圆的要求,那么,目视也就会产生上图激光照射后光芒四射的效果,这与上一篇中星符an早期的象形十分类似: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2/njQtu-agwgKbT1kSap-7x.jpg[/img]
而随着超新星亮度的日益减弱,最开始的灿烂星芒也会慢慢变弱,成为八角星、六芒星、十字星,直到约几十年后,肉眼再也看不到其光明。
所以,两河流域代表神的星符和中国的帝字与八角星纹,极有可能均源于船帆座超新星的爆发。典型的八角星图案就是将那颗星星的形状象形化。
以上,已经从几大文明远古符号的象形角度说明了船帆座超新星和至高天神的对应关系。
现在,回顾之前的内容:太一生水,密特拉的赞美诗往往与水神并列,而后期《苏美尔王表》也添加了大洪水的语句。既然已经知道了船帆座超新星大致的爆发时间,那么,查询对应时间内地球的气候变化,或许能找到一场影响范围巨大的洪水的痕迹。
接下来,我会以挪亚方舟的故事为引,聊一聊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传说中的洪水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