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帖]话说卫青的漠北之战算不算力挽狂澜?

str3gon-avatar

str3gon

2020-05-18T08:58:18+00:00

首先过程就很惊险,本来是策应霍先生没想到遇到了主力?,然后然后司马迁钦定神选李广赵食其迷路,仓促之下血战险胜。

汉武帝为了打这场决战几乎掏空了银河帝国,甚至到了卖官的地步,假如这场输了,汉军十有八九是被全灭的下场,估计又要来场七国之乱了。
Cent-avatar

Cent

肯定算啊,虽然卫青和霍去病都是五万骑兵,但是汉武帝把精锐部队基本都集中到霍去病的队伍里了,卫青本来打左贤王应该还是很轻松的,汉武帝这边因为错误的情报临时把卫青调到西路军,结果卫青要打单于队伍里还有两个迷路的,这两个迷路的从头到尾都在状况外,如果只是迟到的话倒也算了,李广和赵食其是压根连卫青人在哪里都没找到,这也是卫青这一路只打到燕然山南部就要撤退的原因,如果在决战后两个人能到的话,血洗鄂尔浑河谷地也不用等到东汉了
str3gon-avatar

str3gon

[quote][pid=424518949,21883143,1]Reply[/pid] Post by [uid=8053464]血么了[/uid] (2020-05-24 17:15):

肯定算啊,虽然卫青和霍去病都是五万骑兵,但是汉武帝把精锐部队基本都集中到霍去病的队伍里了,卫青本来打左贤王应该还是很轻松的,汉武帝这边因为错误的情报临时把卫青调到西路军,结果卫青要打单于队伍里还有两个迷路的,这两个迷路的从头到尾都在状况外,如果只是迟到的话倒也算了,李广和赵食其是压根连卫青人在哪里都没找到,这也是卫青这一路只打到燕然山南部就要撤退的原因,如果在决战后两个人能到的话,血洗鄂尔浑河谷地也不用等到东汉了[/quote]只说了五万骑兵

也不知道李广赵食其的算不算在里面[s:ac:呆]
Cent-avatar

Cent

[quote][pid=424519705,21883143,1]Reply[/pid] Post by [uid=38804063]维托里奥 维内托[/uid] (2020-05-24 17:19):

只说了五万骑兵

也不知道李广赵食其的算不算在里面[s:ac:呆][/quote]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是算在这五万里面的
fheqbc bgd ahahha-avatar

fheqbc bgd ahahha

没啥力挽狂澜的,汉帝国找到正确方法后,匈奴就是慢性死亡了
你说淮海战役力挽狂澜了吗?
当然了,名将们让人民可以早点转入休养生息状态
Cyber Fossil-avatar

Cyber Fossil

[quote]
西汉王朝经文景之治,国力已蒸蒸日上。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汉武帝开始着手以高成本的军事手段,代替低成本的和亲政策,希望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可分为三个时期:

1.从马邑之谋到前119年的漠北决战,汉军频繁出击匈奴;

2.前118-104年间的停战与政治和谈阶段,双方要么无战事,要么也是低烈度冲突;

3.前103年之后武帝再度大规模出击。

漠北决战虽然取胜,但却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实际上西汉和匈奴都元气大伤,此后七年双方几无战事。漠北决战既是武帝对匈奴作战的顶点也是关键转折点,其惨重的军事和经济代价多半要由他“好大喜功”的性格负责。在征讨驱逐匈奴的伟业中,汉武帝所谓的“雄才大略”也止于漠北决战。

前90年,汉武帝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是役,李广利的主力战败,李广利得知妻儿因“巫蛊之祸”被抓,遂率大军投降匈奴。

漠北之战后匈奴的战略,一方面主动政治谈判、争取时间恢复实力,另一方面汉军主力强盛时,匈奴隐遁军队,令深入敌境的汉军找不到对手无功而返;汉军孤军深入时,匈奴则以优势兵力围歼。

匈奴也使用“间接”战略手段,利用西域诸国的反复无常,令西汉军力长期消耗于西域地区,从而减轻汉军对匈奴的正面压力。

战争的代价:“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在前期取得不少重要胜利,但后期连遭挫败,三十多年的战争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仅仅在前期14年的战争中,西汉军民伤亡十多万,损失几十万匹战马,并耗尽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

当时西汉人口最多四千余万,汉武帝几十年穷兵黩武(对匈奴,西域,朝鲜和岭南等地)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就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在武帝末年,由于常年征战,民不聊生,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朱熹对后期武帝的评价就是“去秦始皇无几”。

汉宣帝一朝匈奴国力大衰,直到汉元帝时匈奴之患才得到彻底解决。

但匈奴败亡,主要原因并非西汉用兵。

从武帝晚期的前104年到汉宣帝在位的前68年,匈奴至少遭遇了四次罕见的天灾,后两次尤为严重——前71年冬,匈奴单于率数万骑遇大雪,人员、牲畜生还者不足一成;前68年,大饥荒造成人员畜产死亡十之六七。匈奴人口不足百万,几万甚或十几万的人口损失,对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打击非常致命。

大灾之后匈奴又陷入分裂。前57年出现五单于争位的乱局,数万人死于此次内乱,畜产损失十之八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单于率南部支持者投靠汉朝。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的残余势力被平灭。

司马迁评价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西汉未亡既是汉武帝的运气,也是西汉前几十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打下了良好基础。汉武帝虽耗尽国力却没有平定匈奴边患,匈奴人最终对西汉构不成威胁,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自然灾害打击下的脆弱人口经济结构以及部分由此导致的内乱与分裂。


[/quote]
B r e a d-avatar

B r e a d

不至于灭国。后面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还打了几十年,而且最后几次战役汉军几乎都是无功而返就是某一路惨败。但最后匈奴还是撑不住了。游牧民族相对农耕民族天然不适应长期战争。蒙古高原的环境太恶劣,生产活动更容易就会受人为或自然因素破坏,而这种破坏多数时候就意味着大量人口死亡甚至部落的消失。所以匈奴人必须靠不断进行成功地掠夺来补充物资同时凝聚各个部族。而汉武帝的战略就是不停打击匈奴,把他们赶出环境温和的农牧混合区,破坏匈奴的生产活动。更早的龙城之战不只是证明了卫青的军事天才,更说明改革后的汉军已经逐渐适应和游牧民族战争的节奏。后面的战争也证明了,汉军即便失败,也会造成匈奴大量的人口和经济损失。这种情况下,先熬不住的注定是匈奴人。漠北之战卫青手里的牌是不好,但匈奴也是被逼上了绝路才和卫青进行主力决战的。卫青的胜败更多地是影响中原朝廷坚持主动打击政策的决心。换句话说,汉武帝不怕卫青败,怕的是败了以后国内这种杂碎要求停战回到过去收买匈奴的老路上。而索性,卫青很争气地赢了。
B r e a d-avatar

B r e a d

[quote][pid=424522047,21883143,1]Reply[/pid] Post by [uid=40527071]宇宙大将军[/uid] (2020-05-24 17:31):

[/quote]奇谈怪论。没有几十年汉匈战争连续打击,没有漠北西域一系列战争行动把匈奴人压迫回环境恶劣的蒙古高原,指望匈奴人因为一两场天灾灭国吗?
ColeBlooded89-avatar

ColeBlooded89

[quote][pid=424522047,21883143,1]Reply[/pid] Post by [uid=40527071]宇宙大将军[/uid] (2020-05-24 17:31):

[/quote]沙币回复,没卫青把他们赶跑到更北的地方说不定没收到灾难影响
comingsaint-avatar

comingsaint

[quote][pid=424522047,21883143,1]Reply[/pid] Post by [uid=40527071]宇宙大将军[/uid] (2020-05-24 17:31):

[/quote]这是宋朝的史官写的吧[s:a2:鬼脸]
xCaptainxMURICA-avatar

xCaptainxMURICA

宇宙大将军说啥了,我咋看不见
Cateyegamng-avatar

Cateyegamng

[quote][pid=424519705,21883143,1]Reply[/pid] Post by [uid=38804063]维托里奥 维内托[/uid] (2020-05-24 17:19):

只说了五万骑兵

也不知道李广赵食其的算不算在里面[s:ac:呆][/quote]算了,卫青的兵力就是四万五,李广带走了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