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looooo
2021-04-16T00:28:17+00:00
农村基本上两个小孩,山区就更多。生了又不能确保每个小孩有书读,能上各种兴趣班。
中产思维就是怕自己子女掉下自己的阶层,别人都底层了还怕自己的子女掉下去吗
多生几个,一个发达了全家发达
记得看球忘了哪个黑人球员,一人养几十个亲戚
第一:养活孩子并不花钱,花钱的是养好孩子
第二:本身就是穷,那有什么办法实现跳跃呢?靠孩子,生个3个5个的,万一有成才的呢?
因为底层弱肉强食更加严重,家里人口少被吃绝户的事情在以前也不是啥新闻
山里养孩子成本又不高,十岁出头就能帮着带弟弟妹妹,帮忙干干农活,万一还能出一个大学生岂不是血赚。
话说你们父辈都是城里人?
因为光脚不怕穿鞋的,养一个也是养,养5个也是养,因为都能吃饱,上学就不能担保了
[quote][pid=509069940,26391722,1]Reply[/pid] Post by [uid=604635]god333126[/uid] (2021-04-19 08:35):
多生几个,一个发达了全家发达
记得看球忘了哪个黑人球员,一人养几十个亲戚[/quote]一球成名
农民又没退休金,老了又种不动地,多养几个总有一个愿意养老
马逆曾经分析过这个问题,就是阶级下降,如果一个家庭阶级已经降无可降了,自然要多生孩子赌运气,而有钱人为了保持自己的阶级,自然要优生优育给少量的小孩最好的教育资源,这和种庄稼其实没什么区别,比如某些品种是在结果的时候要摘掉其他的小果,一根藤上只保留一个果子,让它发育的更好,而普通品种的自然就随意生长,长多大就随缘了
泥潭标准的穷人其实比真穷的标准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s:ac:哭笑]
只要拉扯到能照顾后面几个小孩,就属于收支平衡。再大一点就能去打工贴补家用。
饿不死的标准是很低的
来,
养一个孩子的投入实在是太低了。
刚才给大家计算过,养活一个成年男性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对于农村而言仅需要耗费1.2~1.5元,如果是孩子那么热量消耗还会减半。
换句话说,养个七八岁的孩子,每天耗费在食物上的资金大约为0.6~0.7元,每个月耗费20元即可,也就是每天多添一把米的事。
如果是婴儿,那么还可以再减半,每个月10元。
至于衣服,老大穿完了可以给老二穿,老二穿完了可以给老三穿,一件衣服可以穿20年。
按这种养法,只要把孩子养到七八岁,就可以开始帮家里干农活,成为半个劳动力了,其给家庭创造的收益就已经开始大于支出了。
图片
养到14岁以上,女娃就可以出嫁了,收一笔彩礼,男娃就已经成为了正式的壮劳动力,开始能给家庭创造大量的财富了。
此时,自己未来的生活就有保障了,老了病了,至少会有自己的孩子给口饭吃。
穷人们怎么算,这都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育决策。
如果运气好碰到一个有出息的,能攀升到中产阶层,在城市里生活,天天操心减肥,每天头疼的事从买不起米变成买不起北京的房子,那简直就是祖坟冒青烟,赚大了。
过去几千年里,中国的穷人们都是这么来制定自己的生育决策的。
用这么廉价的食物喂孩子,只图吃饱就行,孩子营养不良怎么办?孩子生病了怎么办?
一次养这么多孩子,怎么带的过来,不24小时盯着,万一磕着碰着怎么办?万一碰到危险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一并回答。
你以为穷人们需要精心照顾十个八个孩子,其实他们只需要照顾第一个就可以了。
第一个孩子长到四五岁,就可以去带下面的孩子了,七八岁的孩子就可以称之为后面孩子的半个爹妈了。
长兄如父,长姐如母,你以为古人是给你说着玩的?
古人的家庭真的是那样的,兄姐如父母。
当然,七八岁的孩子自己就贪玩,带孩子不可能太细心。
有些小孩在田里乱吃东西拉肚子了,有些小孩玩着玩着就掉井里了,有些小孩戏水掉河里了。
这都很正常。
即便什么灾祸都没遇上,得病而死,概率也是极大。
解放前,古代的皇族吃最精细的食物,配最好的太医,有宫女24小时照顾,那又怎样?
宋代皇室的孩子夭折率45%以上,清代皇室的夭折率42%以上。
普通农户,生10个孩子,能有4个活到成年就不错了,你再怎么精细照顾也没有用。
既然如此,多生才是最好的策略,剩下的都看命,不需要特地照顾好某几个。
至于管理,放羊式管理就好了,爱怎么长就怎么长。
至于教育?那肯定是不会在这上面花费一分钱的。
甚至有些穷人家长,连国家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都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嫌耽误干农活。
以前你也许看过这样的新闻,贫困山区的父母阻挠孩子去上学,把上门劝学的老师给轰出去,哪怕国家免费都不愿意让孩子上。
这并不代表那些家长傻,而是因为他们足够精明。
因为他们养孩子,就是指望孩子干农活的。
上学有啥用?
为了上学干农活,这和他们的生育初衷是相违背的。
现在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之所以同意让孩子上义务教育,也完全是因为会基本的读书写字才能出去打工,而打工赚的钱比种地多,仅此而已。
所以你才会看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完初中就去打工了,只上九年义务教育。
只有极少数特别有天赋的孩子,其家庭才愿意支出每年数千元的费用,供其读高中,试一试考大学。
这些家庭把这个读高中的决策,视为重大家庭决策,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其父母这么做确实冒了很大的风险,比养一个孩子到初中开支大多了。
觉得任何人都应该读高中考大学,视不读高中的人为奇葩,这是不对的。
你有你的世界,别人有别人的世界。
这么穷养出来的孩子,会不会不孝顺呢?
按很多毒鸡汤的说法,没有能力给孩子带来良好的生活,就没有资格让他来到人世间,否则孩子未来会恨你一辈子。
什么叫良好的生活?
吃最好的奶粉,穿最漂亮的衣服,周周都要上课外补习班,什么都用最好的,长大了家里还得准备好婚房。
不然孩子就肯定恨你。
乖乖,这么养孩子,谁养得起啊。
按这个逻辑,那些穷苦家庭里的孩子,岂不是要恨死父母?
但实际上,这种穷苦家庭养出来的孩子,相当的孝顺父母,特别容易感恩。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看到的一切都是穷,自己的父母活的相当的苦。
父母过的这么苦,还费尽心血把我拉扯大,我长大了要是不孝顺他们,反哺他们,我还是个人么。
而且这种穷困家庭的父母,一定是从小就在灌输这样的孝道观念,家里穷,父母养你不容易,等等。
总之,穿哥哥姐姐的衣服,每天吃口糊糊长大的穷孩子,不孝顺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很孝顺。
这样的案例很多,也许你自己的爸妈就是这么长大的。
但那些锦衣玉食,父母掏空钱包给自己准备好房子车子的金贵孩子,虽然绝大部分也很孝顺,但这个孝顺的比例绝没有提升到100%。
相反,两者的孝顺比例,是差不多的。
甚至,穷家庭的孝顺孩子,比例可能还要略高一点。
你愿意周周给孩子上补习班,十几岁就给孩子准备好婚房,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要用这个来绑架穷人。
该孝顺的孩子,不上补习班,不给房子,也会孝顺。
不孝顺的孩子,天天上贵族学校,毕业就给十套房,还是不孝顺。
既然如此,中产阶级何必要这么金贵的养孩子呢,和穷人一样养孩子不好么?
难道是因为计划生育?
不,这和计划生育无关,欧美社会的中产也不生孩子。
因为少生孩子,是中产的最优生育策略,和穷人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