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ava
2022-05-25T06:46:12+00:00
联系上下文来看,这个“强”似乎指的不太像是东汉朝廷
东汉末期财政已经不行了吧
[s:ac:哭笑]好像是州牧之后地方财政都是自己搞自己的吧….
朝廷管不了 管不起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看全文就知道并不是再夸人了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 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 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 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 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 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 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 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 。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驱 之迫之,蹙而杀之,而生类几绝。非以纾 边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于不倾, 而薙艾之若此其酷。人长乐杀之气,无虏 可杀而自相为杀。自相杀,则自相敝矣; 自相敝,则仅存之丑类,徐起而乘之;故 垂百年,三国兵息,而五胡之祸起。佳兵 不祥,遂举旷古以来富强卓立之中夏趋于 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汉末之强,强之 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就是说汉末的军事实力很强,军阀割据
指的是各地诸侯花样吊打四方蛮夷吧[s:ac:哭笑]
东汉各地都没有军队,黄巾起义一开始都没挡住,后来中央军一来就杀完了。汉末皇帝也不行,各种灾害也多的不行,百姓苦不堪言,这也算强吗?
从黄巾起义开始,到曹丕登基,这段时间都是汉朝,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都是州牧,州牧当然是算在汉朝廷的,只不过不怎么听中央的就是了。
汉亡就是地方太强,中央控制能力太弱,所以叫以强亡。
其他朝代末期,不全是政府的地方军在争夺天下吧?
东汉正式灭亡要到汉献帝禅让曹丕。之前,对外都算是“汉”
所以“征乌桓,斩蹋顿”里外里一算也可以算是“汉军”战绩
曹老板之前…公孙瓒对边境上的外族也是屡战屡胜
往前,皇甫嵩击败河北黄巾,也算是“汉”和“强”
再往前,凉州三明,剿抚并用平灭羌乱,也是“汉”和“强”
…当然段颎是只剿不抚…杀光拉倒…(公孙瓒是不是学的段颎…)
是指的对外战斗力啊,写书的书生有几个懂经济财政的[s:ac:哭笑]
要知道堂官在京官里长期属于鄙视链下游的俗官啊。
很多写书议论的文人,在古代都属于高级键盘侠,有丰富地方中央实务经验的人不多,毕竟有经验的人一般牵扯过多,为了避祸很少写书议论。
所以很多古书甚至史书里,大而空的头头是道,一到具体的军队后勤、调动、阵型、胜败细节;六部俗务分配、财政拨款、工程细节全都一笔带过[s:a2:鬼脸]
汉以强亡基于汉朝提前嗝屁以及传雷传到西晋暴雷。匈奴、鲜卑就是汉宣帝以来不断的肢解政策,锯子一拉一锯给切割分尸的。汉在衰亡的同时,周边的匈奴、鲜卑、诸羌、诸夷、诸蛮、诸越也都在分崩离析,好不容易出一个像轲比能这样的相对强势的小聚落,马上出政策把你分解了,然后人口迁徙拉回来汉化。但凡曹丕不称帝,一群人扛着大汉病怏怏下去,一样五胡乱华能炸死大汉,汉朝一样以弱亡。
汉末黄巾起义被秒灭,蛮狄戎夷被诸侯花式吊打
不比泥潭老哥天天假设怎样怎样就能救的大萌强多了?[s:ac:偷笑]
[quote][pid=613184526,32043423,1]Reply[/pid] Post by [uid=19365044]剑舞天辰[/uid] (2022-05-25 15:10):
指的是各地诸侯花样吊打四方蛮夷吧[s:ac:哭笑][/quote]吊打吗……
羌乱几十年……
鲜卑问题……
乌桓问题……
南匈奴內迁带来的问题……
[quote][pid=613184526,32043423,1]Reply[/pid] Post by [uid=19365044]剑舞天辰[/uid] (2022-05-25 15:10):
指的是各地诸侯花样吊打四方蛮夷吧[s:ac:哭笑][/quote]这里有个极大的误区,就是觉得东汉末年轻松打击周边蛮夷。实际上打击的都是内附的蛮夷,而且也不轻松。公孙瓒对乌丸劫掠不能制止,袁绍和塌顿和亲。哪怕是东吴刷山越也仅仅只是因为山越是在领地腹地的原因。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5/njQ17s-k2pbK1zT3cSsg-d4.jpg[/img]
实际上对周边蛮夷形成绝对的控制,相反大量的汉人逃亡,三国就是羌胡蛮夷流入,和汉人逃亡流出,胡汉蛮夷大融合的前奏。
边郡内迁,户口锐减,夷狄增多, 还在“吊打”呢,还不是王夫之选择性的只想看见胜仗借古讽今[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5/njQ17s-jomhK2rT3cSjz-v6.pn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5/njQ17s-730xK1iT3cSiy-hd.png[/img]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5/njQ17s-9kffK1mT3cSiw-k1.png[/img][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205/25/njQ17s-mgsKhT3cSip-7v.png[/img]
Reply to [tid=32043423]Topic[/tid] Post by [uid=37457307]黑色与褐色[/uid] (2022-05-25 14:50)
四个字有啥严谨的?
这就是两头堵的把戏
看你怎么解读
四个字总结一个朝代的结束,你好好想想
汉末其实也很烂,只不过关注的人少罢了
应劭《汉官》:
盖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
兵之设尙矣。《易》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春秋》三时务农,一时讲武;《诗》美公刘匪居匪康,入耕出战,乃裹餱粮,干戈戚扬,四方莫当。
·
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兴雷震,烟蒸电激,一切取辨,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驱之,以即強敌,犹鸠鹊捕鹰鹯,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
·
张角怀挟妖偽,遐迩摇荡,八州并发,烟炎绛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尔乃远征三边殊俗之兵,非我族类,忿鸷纵橫,多僵良善,以为己功,财货粪土,哀夫民氓,迁流之咎,见出在茲。不教而战,是谓棄之,迹其祸败,岂虛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