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最近讨论大秦的热度,发下几年前的书评

みずきち-avatar

みずきち

2020-12-16T02:22:37+00:00

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说句俗的,在这些时间里,我好像跟着秦国七代君王,度过了这百来多年时间。长时间浸淫其中,当读完的时候,我内心涌动着一片对秦殇的惋惜,对秦亡的哀叹。大概不自禁把自己当做个老秦人了吧23333所以看到赵高害国会特别痛心,看到王翦王贲蒙恬之死会特别惋惜,看到那句振人肺腑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特别痛快,会跟着在心里也振臂一呼。
不过我所要叹的,是这部作品的本身。一叹其文笔缺少风采。二叹其史观缺少风度。第三叹,却是其精神之强健进取。两个缺点,一个优点

文学上我永远佩服荷马,因为他能果断的舍掉金苹果和木马计等战争前后的故事,只选了以阿克琉斯为中心,从他的暴怒到他体谅老人为止的故事,如此主题就足够明确。我一直坚信,荷马史诗绝对是有一个人敲板决定,因为群众集体创作不太可能有这种凛然取舍,而很可能是如大锅饭般全丢进去。
孙老师的作品与之完全相反,纯粹就是一大锅饭。他对战国时期的一切事情显然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因此无论是孙膑还是乐毅,他们的两场与大秦瓜葛不多的战争也全都巨细靡遗的写了进来。更别提前两本无处不在的往事追溯。他显然完全不觉得,故事有要舍的必要,而是把所有自己觉得有关的事情都砸进来,这,就使故事变得大大的臃肿了起来。整个结构也显得累赘不堪。
在文笔上,这本小说则如同一块矿石,粗砺,生猛,硬朗,整个儿都硬邦邦的。这当然是说的好听的,说的不好听,就是文笔粗陋,缺少变化,缺少机灵,缺少睿智。
纵向来说,其实从六卷小说里是能看出他的进步的。商鞅那本文笔最差,后两本则华美了很多。
可惜的是,无论哪本都有不少问题。第一到第三本全是枝叶凌乱,结构松散,后两本则严重的缺少了史学的科学性,缺少了治史的风度。第四本算是剧情集中,文笔尚可的,却也是唯一一本精神萎靡了的。

对一个搞历史的人来说,风度很重要。所谓风度,就是对那些自己并不欣赏的历史人物能否做到包容理解。而孙老师的杀伐气,太重,太深。对于那些他不欣赏的人物,他一点好话都没,甚至会谩骂申斥。最典型的,就是把孙老师心爱的大秦彻底摧残毁灭的项羽,受到了他最多的口诛笔伐,种种侮辱谩骂都丢到了他的头上。
随手举个例子

“当然,章邯也听说过项羽的种种传闻:爱惜士卒,会为负伤士卒的惨相流泪不已,故得士卒之心;爱惜战马,每日必亲自打理自己心爱的神骓;身先士卒,每战必亲自冲锋陷阵;天赋异禀,力道奇大如孟贲乌获;秉性暴烈而又耳根极软,决断大事常常摇摆不定;怜惜自己心爱的女子,几次要将一个叫做虞姬的美女带进军中,被老范增生生阻拦,于是项羽便常常赶回彭城,为这个女子唱歌,与这个女子盘桓……凡此等等,在章邯心中渐渐积成了一个混杂不明而又极为狰狞可怖的项羽,一面是杀人如麻屠城如魔,一面是唏嘘柔软婆婆妈妈,当真一个不可思议之怪物也!
项羽之凶恶为患,在西汉之世尚有清醒认知。不料世事无定,如此一个恶欲横流冥顽不化的剽悍猾贼,宋明伊始竟有人殷殷崇拜其为英雄,惋惜者有之,赞颂者有之,以致颂扬其“英雄气概”的作品竟能广为流播,诚不知后世我族良知安在哉!是非安在哉!”



在秦始皇身上,孙老师恰恰相反,将一切好话都给了这位千古一帝,把他的一切丑事都交到了李斯赵高等人身上。陛下是外严内宽的,陛下是内心仁德的,陛下是霹雳雷霆,这位陛下,十足成了一位正义化身,焚书坑儒是迫于复辟势力的挑战,海外求仙是对外所示的一个幌子,修始皇陵是李斯在荀子思想下的所作所为,王翦明哲保身是他自己多心,尉缭的虎狼之像是他听人所说,一切一切都是敌人所为……
所以他怎么都解答不了,为什么赵高会有那般突变吧。事实上,赵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大奸之徒,把持着最高权力,只手遮天,缘由必然就与秦始皇自己在位时,极度享用皇权,为所欲为有关。如果始皇帝真的如孙老师所说,是个极度公正,一切以法度为本,一切以华夏为先的人的话,又怎可能会在其羽翼之下,出现了赵高这样的人呢?
不禁也想问,他对秦始皇这么夸赞,是非和良知安在?

凡此种种双重标准,不尽客观之词,在整部小说里屡见不鲜。想必,孙老师也实在是爱秦至深,所以会有如此种种缺少风度之词。当然他是小说家,确实不应该用对历史学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但不得不感叹,可惜,可叹,可哀

孙老师喜欢说就实而论,最后一段的开头我也来句,就实而论,虽然大秦的文字一般,他的史观很不堪,但是他的精神却是实实在在的昂然向上,奋进果敢的。我会被他对项羽的抹黑恶心到,但也更加会被那些英雄豪杰们的万丈豪情所感染。是呢,你如何能不被小说中商鞅那些大义凛然所感染呢?如何不为孝公与商鞅的肝胆相照所吸引呢?如何不被苏秦张仪二人的天下大义所迷恋呢?如何不为粗豪的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感情所感动?看到荆云等烈士果敢赴死,如何不为其动容失色?看到秦军轻兵喊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轻装上阵搏杀,如何不为其所振奋?看到秦始皇、郑国和李斯带着无数黔首共同披肝沥胆,旰衣宵食,去建造那伟大的工程郑国渠,如何不为之哽咽?凡此种种,都读的人血气上涌,真想进入他们那时代,与他们并肩作战,死不旋踵。
战国至秦汉时期确实是不同的精气神,那个年代为一个承诺,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舍身赴死。大秦帝国,毋疑就是对那种精神的一种歌颂,对那种迎难而上,惕厉奋发,万民同心的时代的一种追思。
nitrodash-avatar

nitrodash

项羽。。每次看到他烧咸阳,都不会把他当英雄,罪人差不多。。。毁灭性太大了,如果焚书坑儒能骂秦始皇,就更能骂项羽

幸好刘邦先进的咸阳,萧何还抢出了一部分资料,只是可惜典籍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