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ith
2021-04-21T07:47:29+00:00
19 世纪中期,实行近700 年的日本幕府时代式微。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迅猛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从德川幕府夺回了统治权,开始了史称“明治维新”的全面改革。明治维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消除幕府的封建制度及其影响,在各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学者乔纳森·普尔认为,语言的统一是现代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明治政府想要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实现国内的语言统一。
然而,当时日本实现国内语言统一的难度非常大。明治维新之前,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对内实行“幕藩体制”,限制自由贸易。由于幕府设立的各藩彼此封闭隔绝,藩属民众不能随意离开藩国,使得日本各地方言的差异极大,甚至已经达到相互之间无法沟通交流的地步。
明治政府积极推进国内语言的统一。政府首先通过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国内语言状况。1900 年,成立了国语调查委员会,并在两年后开始了以下四项工作:
(1)调查音韵文字;
(2)调查言文一致体;
(3)调查国语语音体系;
(4)调查方言和选定标准语。
《口语法》中第一次对日本的“国语”做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国语称为“标准语”,是“今日东京有教养之人使用的口语”。到昭和16 年,神保格的《标准语研究》将标准语明确规定为“东京山手地区有教养的人们使用的语言”,这个定义直到二战之前都占有支配性地位。标准语确立后,明治政府下大力气加以推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标准语就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日本的标准语政策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伴随着标准语的普及,方言废存问题也越发突显。
首先从“标准语”这一名称来看,除了政府规定的这种标准语言之外,各地方的日语方言都是“不标准”的,应该规范。另外,因为标准语是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象征,一切跟标准语不同的各地方言(包括社会方言)则被看作“语言的分裂”,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因此,在日本政府大力推广标准语的形势下,整个社会似乎用一种近乎仇视的眼光看待方言,认为它们是“社会之恶”,是危害国家和社会语言统一的丑恶现象。
明治三十年之后更是出现了要彻底消灭方言的“方言矫正”和“方言扑灭”思想。
所谓“方言矫正”,主要是要纠正方言发音,使之向标准语靠拢。这种方法以发音生理作为理论基础,将方言视为一种需要矫正的发音缺陷。这种观念一度成为日本教育界的主流思想,学校的国语教育都遵从这种方法。而“方言扑灭”则是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将方言视为扰乱国家统一的政治祸害,必须要严加根除。
日本政府在消灭方言方面的力度相当大。在学校里只能说标准语,严格限制使用方言。如果来自方言区的学生被发现使用方言,就要在身上挂上一块“方言牌”,直到他发现其他说方言的人,才能把“方言牌”从自己身上摘下来,挂到那个人的身上。在社会上方言使用者也会受到嘲笑和讥讽。
日本国语学者对“方言扑灭”运动普遍评价不高,认为这是一场“令人悲伤”的运动。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从德川幕府夺回了统治权,开始了史称“明治维新”的全面改革。明治维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消除幕府的封建制度及其影响,在各方面实现全国统一,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学者乔纳森·普尔认为,语言的统一是现代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明治政府想要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实现国内的语言统一。
然而,当时日本实现国内语言统一的难度非常大。明治维新之前,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对内实行“幕藩体制”,限制自由贸易。由于幕府设立的各藩彼此封闭隔绝,藩属民众不能随意离开藩国,使得日本各地方言的差异极大,甚至已经达到相互之间无法沟通交流的地步。
明治政府积极推进国内语言的统一。政府首先通过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国内语言状况。1900 年,成立了国语调查委员会,并在两年后开始了以下四项工作:
(1)调查音韵文字;
(2)调查言文一致体;
(3)调查国语语音体系;
(4)调查方言和选定标准语。
《口语法》中第一次对日本的“国语”做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国语称为“标准语”,是“今日东京有教养之人使用的口语”。到昭和16 年,神保格的《标准语研究》将标准语明确规定为“东京山手地区有教养的人们使用的语言”,这个定义直到二战之前都占有支配性地位。标准语确立后,明治政府下大力气加以推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标准语就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日本的标准语政策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伴随着标准语的普及,方言废存问题也越发突显。
首先从“标准语”这一名称来看,除了政府规定的这种标准语言之外,各地方的日语方言都是“不标准”的,应该规范。另外,因为标准语是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象征,一切跟标准语不同的各地方言(包括社会方言)则被看作“语言的分裂”,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因此,在日本政府大力推广标准语的形势下,整个社会似乎用一种近乎仇视的眼光看待方言,认为它们是“社会之恶”,是危害国家和社会语言统一的丑恶现象。
明治三十年之后更是出现了要彻底消灭方言的“方言矫正”和“方言扑灭”思想。
所谓“方言矫正”,主要是要纠正方言发音,使之向标准语靠拢。这种方法以发音生理作为理论基础,将方言视为一种需要矫正的发音缺陷。这种观念一度成为日本教育界的主流思想,学校的国语教育都遵从这种方法。而“方言扑灭”则是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将方言视为扰乱国家统一的政治祸害,必须要严加根除。
日本政府在消灭方言方面的力度相当大。在学校里只能说标准语,严格限制使用方言。如果来自方言区的学生被发现使用方言,就要在身上挂上一块“方言牌”,直到他发现其他说方言的人,才能把“方言牌”从自己身上摘下来,挂到那个人的身上。在社会上方言使用者也会受到嘲笑和讥讽。
日本国语学者对“方言扑灭”运动普遍评价不高,认为这是一场“令人悲伤”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