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收光圈才有解析力

Bloodymel-avatar

Bloodymel

+ by [尔德尼罗] (undefined)

如题,经常看到最近几个帖子老哥们强调光圈不要开太大之类的,想问问

降低光的衍射现象
hmmmmm-avatar

hmmmmm

个人认为无所谓……画质差距很大吗
lukebeshara-avatar

lukebeshara

收光圈锐度会有一点提升,在老镜头上比较明显,新的镜头基本上全开都够锐了,并不需要
lukebeshara-avatar

lukebeshara

+ by [躁小欧皇] (undefined)

降低光的衍射现象

光圈越小衍射越强
Boo !-avatar

Boo !

其实是个悖论
你买个1.4 1.2的大光圈的镜头回来结果一直f8f11拍?哭笑
ambrosia-avatar

ambrosia

光学设计的取舍问题
主要见于旧式镜头

主要原因是当年的胶卷iso是固定的
全能型万能卷一般在400到500的ISO
夜间卷能在1000以上,
除非把胶卷全部拍完,否则,正常情况下中途不可能再换胶卷,除非带两台相机装两种iso的胶卷

当年的技术能力和今天可不一样,光圈可不是想开大就能开大的。
用大光圈镜头,有快门速度门槛,如果快门速度不够高,照片就会过曝废掉。
直到1987年才出现了“极”个别快门速度能到1/8000的旗舰级135相机。
比如尼康f4,康泰时RTS3,佳能EOS1,美能达A7/9。
而有的大厂,纵观整个胶片时代,甚至都没有用上1/8000快门,比如奥林巴斯OM系统和宾得MZ-S,(最可笑的就是“德味莱卡”旁轴机,祖传1/1000横走布帘,非常的恶心)
而中画幅相机,就更别说了。1/250就已经算高速快门。
而次旗舰相机,到2000年也基本也只能到1/4000。
消费级相机基本都徘徊在1/1000~1/2000的快门水平。
甚至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国家厂商生产的快门连可靠的1/2000快门都做不出来。

所以当年的镜头都没有注重大光圈条件下的锐度,
一般都是在f4~8这样的条件下才是拍照的常态。
也是镜头厂商重点优化的。
F1.2或者f1.8只是“能凑合用”
就算是1.8这样的光圈的镜头,不配上旗舰级相机,那装上去也用不了啊。
这也成为了摄影圈的拍摄习惯,如用户群体本身就没有大光圈的需求,厂家就更不可能去优化这样大光圈下的锐度了

而进入了数码时代,
数码相机的iso是可调的,即便是入门级相机,也已经有了极高的快门速度,这样厂商才把大光圈下做得比较锐一点,
但是大光圈摄影本身,局限性非常大,取材单调美术意境也很单一,
要论绝对锐度的话,基本所有的镜头都要1至2档才能达到极致。
不过不放大看就不容易察觉了 。
ambrosia-avatar

ambrosia

+ by [Aesc_] (undefined)

其实是个悖论
你买个1.4 1.2的大光圈的镜头回来结果一直f8f11拍?哭笑

那还真是,
我买了个菜司501.4,
看中的就是他f8的时候场清晰度非常高。
基本都是按f8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