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real
2022-06-28T09:54:43+00:00
0.
各位,还是我。
上期介绍了八嘎推理,这次打算介绍一个更冷门的分支“一句话推理”,这是个通常在日常推理分类下的小类别。
上期链接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0306447[/url]
1.
首先是一个有趣的事实:虽然一句话推理是冷门分支,但看过“一句话推理”类型的作品的人应该不少。
事实上,当你看到这里时,或许脑海中也会浮现一两个名字,并立刻理解“一句话推理”的大致定义为何。是的,我说的就是《冰菓》第十九集“相关人员”(同时也是原作古典部系列中的短篇《心中有数的人》)。
二次元万岁= =
当然了,如果你是一个爱看推理的二次元,那么或许还有一个名字也会出现在你的数据库中,这篇就是青崎有吾的《十元硬币太少了》。
所以在介绍一句话推理时,我们只需要用到三篇——以上提到的两篇以及它们的前辈,哈利凯莫曼的短篇《步行九英里》。这三篇丢进百度分分钟就能找到全文,所以在这里就不给链接了。
接下来可能会有一点点剧透,这三篇加起来也不一定能有三万字,可以快速阅读之后再看下文。
《步行九英里》的故事开端是一场辩论,辩题就和推理迷们经常会拿来水的话题一样——关于逻辑推理的逻辑导向和事实的关系。一方(文中的他)认为可能存在完全合逻辑,却导向与事实相悖的结论的推导,而另一方(文中的我)觉得即使是在法庭,正确的逻辑一定会导向正确的事实。前者决定给后者一点颜色看看,于是一场争论悄然变成了赌局。
[quote]“给我一个10到12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他忽然说,“然后我将建立一系列推理的逻辑链——而且是你构造句子时根本想不到的逻辑。”[/quote][quote]当他和我一起走在人行道的时候,我向他发难,“步行九英里不是易事,尤其在雨中。”(A nine - mile walk is no joke, especially in the rain.)[/quote]于是两人就开始了一次高度集中的头脑风暴式推理,推理的对象仅仅只是组合在一起的11个单词。从说话者的语气到九英里的精确用词,从虚构讨论到现实地图,最终他们构建了一场案件,有凶手也有死者——而仅仅两个电话,他们就完成了凶手和死者身份的确认,顺便破获了这起案件。
当两人放下电话,他准备离开时,我又一次问道:
[quote]“你本想证明什么来着?”[/quote][/quote]“推理可以是完全合乎逻辑但仍旧是错的。”[/quote]故事就这样在两人的笑声中结束。
毫无疑问,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精彩的。它试图提出一个几乎不可推理的命题,然后对这个命题进行分析,最终却得出了一个对应于真实的结果。两个人的立场在前后完全倒转,达成了一种类似于反推理的效果。同时尽可能少的线索和清晰而逻辑链又使得故事的精彩程度大大增加。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短短四千字左右的篇幅中。另一方面,这篇作品也是所有后来人致敬的对象——无论是米泽穗信还是青崎有吾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个沿用了一丝丝荒诞意味的反推理元素(歪打……正着?),一个将日常引入了非日常,并成功破获案件(穿地,嫌疑人锁定了没?)。
当然也有人认为福尔摩斯中的《红发会》也是基于非常琐碎少量的信息推断出一个完整的结论的作品,但是正如标题所说的,我个人认为“一句话推理”的精髓在于作者并不追求真相,而是以一种娱乐或赌赛的心态来推进的故事。如果你看过上面提到的三篇中的任意一篇,应该可以看出的是,尽管作者试图挑战“从少量信息推出完整结论”的结果,但实际上作品中的角色和读者的信息量并不对等,作者几乎不会在进行推理之前就完整地叙述出这句话被讲出时的背景——这些背景和“一句话”本身共同构成了推理的前提,但前者往往在推理进行中才会逐步释放出来,或是尽管说明却巧妙地转移了读者注意力(例如《心中有数之人》的11月1日)。
尽管经常有人说“公平性不是推理小说必要的要素”,但读者们经常会主动去注意这点。因此当读者和角色的信息不对等时,小说本身就注定不能被完全推向“本格”的方向了。上面提到的“反推理要素”正是此处的注脚。所以虽然有点可惜,但我还是想将《红发会》和一些安乐椅侦探的作品从中剔除出去,并在这里给出一个“一句话推理”的介绍:
在一句话上搭建的艺术之塔——不追求真相的推理。
2.
国内推理爱好者(包括我)对“一句话推理”的认识基本上和大家一样,这个小分类和“安乐椅侦探”及“日常推理”的联系极深,创作者选择这个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前文提到的那几篇作品的致敬或挑战,写法基本上都基于日常推理的范畴。正因如此,在国内日常推理尚未兴起的环境下,一句话推理类型的作品寥寥无几。在这里我也只是罗列了一些能找到的习作,希望在总结之后,会有更多人挑战这个主题吧。
(话说我也准备尝试这个题材)
说在前面:一句话推理的创作难度很难衡量,我只能说它取决于作者构建的逻辑链。在逻辑链中,能够确定的事实越多,创作难度就越大。当作者期望从一句话这样的信息量中取得一些事实或者行动时,创作难度尚属适中;但如果作者想要推出和说话的场景本身没有关联的案件的真相,那我只会祝作者好运——想要完成这样一篇作品恐怕需要大量时间打磨。因此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我会把国内原创的一些“一句话推理”的题眼,也就是“那句话”先放出来,看看各位能给出怎样的结论。或许作者设置的真相也会被提前看穿哦[s:ac:闪光]
以下所有列出的小说都有链接,如果发生点进之后跳转的情况,请在豆瓣页面内搜索标题。
2.1 《一句话推理》 作者:cocakora!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824378056[/url]
[quote]“三包小熊饼干十三块五,再加上肉包是二……啊!”[/quote]这篇的逻辑几乎不存在所谓的链条,它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并且这个猜想很快就得到证实。比起逻辑推理来说可能更像脑洞流,而且是不存在反转的那种。并且这篇并没有反推理的立意。
2.2 《再上一层楼》 作者:无盐城 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08349500[/url]
[quote]“再上一层楼,我在卫生间门口等你。”[/quote]这篇就成熟一些,但逻辑链条的构建很少用到这句话本身,最后也引用了步行九英里的原话来构建反推理要素。
2.3 《一元硬币太少了》 作者:伍碑梓 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34180334[/url]
[quote]“一元硬币太少了。”[/quote]这篇完完全全是十元硬币太少了的戏仿作,推理的构建也全部是脑洞流的方式——提出可能,推翻,再提出新可能。因此这篇看起来和西泽保彦的一些短篇更接近。虽然最后得到了唯一结论,但显然并不严谨。
2.4 《连牛奶你也偷?》 作者:苏格兰的狮子 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803043314[/url]
[quote]——雨势突然变大,然后变得特别小,真是的,雨持续了有5分钟,居然能够湿了我一身。[19:26分][点赞][/quote]可能存在的创新就是这句话是出现在朋友圈里而不是某人听到的了。关于手机中信息的推理其实也存在很大的创作空间,在此之前国内只看过一篇腾腾马的《乌鸦社》中的短篇涉及手机推理。当然这篇也是有一些反推理的元素(反侦探也是反推理= =),就有趣程度来说还可以,但文笔有些弱。
各位,还是我。
上期介绍了八嘎推理,这次打算介绍一个更冷门的分支“一句话推理”,这是个通常在日常推理分类下的小类别。
上期链接 [url]https://bbs.nga.cn/read.php?tid=30306447[/url]
1.
首先是一个有趣的事实:虽然一句话推理是冷门分支,但看过“一句话推理”类型的作品的人应该不少。
事实上,当你看到这里时,或许脑海中也会浮现一两个名字,并立刻理解“一句话推理”的大致定义为何。是的,我说的就是《冰菓》第十九集“相关人员”(同时也是原作古典部系列中的短篇《心中有数的人》)。
二次元万岁= =
当然了,如果你是一个爱看推理的二次元,那么或许还有一个名字也会出现在你的数据库中,这篇就是青崎有吾的《十元硬币太少了》。
所以在介绍一句话推理时,我们只需要用到三篇——以上提到的两篇以及它们的前辈,哈利凯莫曼的短篇《步行九英里》。这三篇丢进百度分分钟就能找到全文,所以在这里就不给链接了。
接下来可能会有一点点剧透,这三篇加起来也不一定能有三万字,可以快速阅读之后再看下文。
《步行九英里》的故事开端是一场辩论,辩题就和推理迷们经常会拿来水的话题一样——关于逻辑推理的逻辑导向和事实的关系。一方(文中的他)认为可能存在完全合逻辑,却导向与事实相悖的结论的推导,而另一方(文中的我)觉得即使是在法庭,正确的逻辑一定会导向正确的事实。前者决定给后者一点颜色看看,于是一场争论悄然变成了赌局。
[quote]“给我一个10到12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他忽然说,“然后我将建立一系列推理的逻辑链——而且是你构造句子时根本想不到的逻辑。”[/quote][quote]当他和我一起走在人行道的时候,我向他发难,“步行九英里不是易事,尤其在雨中。”(A nine - mile walk is no joke, especially in the rain.)[/quote]于是两人就开始了一次高度集中的头脑风暴式推理,推理的对象仅仅只是组合在一起的11个单词。从说话者的语气到九英里的精确用词,从虚构讨论到现实地图,最终他们构建了一场案件,有凶手也有死者——而仅仅两个电话,他们就完成了凶手和死者身份的确认,顺便破获了这起案件。
当两人放下电话,他准备离开时,我又一次问道:
[quote]“你本想证明什么来着?”[/quote][/quote]“推理可以是完全合乎逻辑但仍旧是错的。”[/quote]故事就这样在两人的笑声中结束。
毫无疑问,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精彩的。它试图提出一个几乎不可推理的命题,然后对这个命题进行分析,最终却得出了一个对应于真实的结果。两个人的立场在前后完全倒转,达成了一种类似于反推理的效果。同时尽可能少的线索和清晰而逻辑链又使得故事的精彩程度大大增加。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短短四千字左右的篇幅中。另一方面,这篇作品也是所有后来人致敬的对象——无论是米泽穗信还是青崎有吾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个沿用了一丝丝荒诞意味的反推理元素(歪打……正着?),一个将日常引入了非日常,并成功破获案件(穿地,嫌疑人锁定了没?)。
当然也有人认为福尔摩斯中的《红发会》也是基于非常琐碎少量的信息推断出一个完整的结论的作品,但是正如标题所说的,我个人认为“一句话推理”的精髓在于作者并不追求真相,而是以一种娱乐或赌赛的心态来推进的故事。如果你看过上面提到的三篇中的任意一篇,应该可以看出的是,尽管作者试图挑战“从少量信息推出完整结论”的结果,但实际上作品中的角色和读者的信息量并不对等,作者几乎不会在进行推理之前就完整地叙述出这句话被讲出时的背景——这些背景和“一句话”本身共同构成了推理的前提,但前者往往在推理进行中才会逐步释放出来,或是尽管说明却巧妙地转移了读者注意力(例如《心中有数之人》的11月1日)。
尽管经常有人说“公平性不是推理小说必要的要素”,但读者们经常会主动去注意这点。因此当读者和角色的信息不对等时,小说本身就注定不能被完全推向“本格”的方向了。上面提到的“反推理要素”正是此处的注脚。所以虽然有点可惜,但我还是想将《红发会》和一些安乐椅侦探的作品从中剔除出去,并在这里给出一个“一句话推理”的介绍:
在一句话上搭建的艺术之塔——不追求真相的推理。
2.
国内推理爱好者(包括我)对“一句话推理”的认识基本上和大家一样,这个小分类和“安乐椅侦探”及“日常推理”的联系极深,创作者选择这个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前文提到的那几篇作品的致敬或挑战,写法基本上都基于日常推理的范畴。正因如此,在国内日常推理尚未兴起的环境下,一句话推理类型的作品寥寥无几。在这里我也只是罗列了一些能找到的习作,希望在总结之后,会有更多人挑战这个主题吧。
(话说我也准备尝试这个题材)
说在前面:一句话推理的创作难度很难衡量,我只能说它取决于作者构建的逻辑链。在逻辑链中,能够确定的事实越多,创作难度就越大。当作者期望从一句话这样的信息量中取得一些事实或者行动时,创作难度尚属适中;但如果作者想要推出和说话的场景本身没有关联的案件的真相,那我只会祝作者好运——想要完成这样一篇作品恐怕需要大量时间打磨。因此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我会把国内原创的一些“一句话推理”的题眼,也就是“那句话”先放出来,看看各位能给出怎样的结论。或许作者设置的真相也会被提前看穿哦[s:ac:闪光]
以下所有列出的小说都有链接,如果发生点进之后跳转的情况,请在豆瓣页面内搜索标题。
2.1 《一句话推理》 作者:cocakora!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824378056[/url]
[quote]“三包小熊饼干十三块五,再加上肉包是二……啊!”[/quote]这篇的逻辑几乎不存在所谓的链条,它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并且这个猜想很快就得到证实。比起逻辑推理来说可能更像脑洞流,而且是不存在反转的那种。并且这篇并没有反推理的立意。
2.2 《再上一层楼》 作者:无盐城 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08349500[/url]
[quote]“再上一层楼,我在卫生间门口等你。”[/quote]这篇就成熟一些,但逻辑链条的构建很少用到这句话本身,最后也引用了步行九英里的原话来构建反推理要素。
2.3 《一元硬币太少了》 作者:伍碑梓 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34180334[/url]
[quote]“一元硬币太少了。”[/quote]这篇完完全全是十元硬币太少了的戏仿作,推理的构建也全部是脑洞流的方式——提出可能,推翻,再提出新可能。因此这篇看起来和西泽保彦的一些短篇更接近。虽然最后得到了唯一结论,但显然并不严谨。
2.4 《连牛奶你也偷?》 作者:苏格兰的狮子 链接:[url]https://www.douban.com/note/803043314[/url]
[quote]——雨势突然变大,然后变得特别小,真是的,雨持续了有5分钟,居然能够湿了我一身。[19:26分][点赞][/quote]可能存在的创新就是这句话是出现在朋友圈里而不是某人听到的了。关于手机中信息的推理其实也存在很大的创作空间,在此之前国内只看过一篇腾腾马的《乌鸦社》中的短篇涉及手机推理。当然这篇也是有一些反推理的元素(反侦探也是反推理= =),就有趣程度来说还可以,但文笔有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