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冷知识还是热知识的知识(制药企业)

Kcaleb-avatar

Kcaleb

2021-06-18T10:50:56+00:00

最近集中采购药品的事情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作为制药行业人士说一些事情给各位听听

首先说说中药制剂吧,我不否认中药制剂的疗效。有些成方制剂还是蛮好的。
但是,多数中药没有准确的检查方法,只能看外观性状等指标,没有有效成分含量检测。那么成品的质量几乎无法判断。(详情可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有些中药的检验是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某些生产企业在生产的时候使用的中药材是比较便宜的,送检的中药样品是另外买的。
其次,有些中药是某植物的一部分,有的是叶子,有的是根茎。药厂为了提高产量,把整个植物一起丢进去提炼。
还有一些企业拿别的东西代替中药去提炼(参看蜀中制药的板蓝根事件)
另外市面上一般中成药都挺贵的,所以我买药一般都会避开中成药。

某些药品的贮藏环境既不是冷藏也不是室温,比如氨酚黄那敏颗粒的贮藏环境是20℃以下。 但是一般药品经销商和药店都不会严格按照药品标识的贮藏环境去存放。就算是生产企业,因为一些原因也没能按要求去保存留样。
药监在药店抽查此类药品,经检验发现主要成分含量低于质量标准。然后就要去涉事企业检查该批次的留样。那么骚操作来了,药厂新作一批含量合格的药品替换了原来的留样,这样一来,药监抽样检查肯定没问题,然后药厂以药店未能按要求保存药品为由顺利脱身。
药店的库存也不多,销毁了也损失不了多少钱。

第三,有些原料药因为生产工艺不一样,产品的某些项目的检验结果就不会不同,对疗效影响也很大,但是某些药厂随便用,只要主要成分含量合格就行。


还有什么内包材和辅料随意更换供应商,先换再补流程,拿食用级的充当药用级的用啦之类的问题数不胜数。

希望大家都知道这些事,都能有所防范吧
大厂的药品还是会好一些的。违规的事情也有,主要是大厂的产品一旦出事,就会和三聚氰胺事件一样引起舆论。而小厂的药品波及群体较少,出事了也没多少人关注。

食品药品行业的骚操作还是比较多的。以后有空再慢慢说[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7d91913.png[/img]
KIDVILLACY-avatar

KIDVILLACY

一个回复都没有
tub-avatar

tub

干货留个名,虽然年轻人不怎么吃中成药[img]http://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209/14/-47218_5052bc4cc6331.png[/img]
TurkeyVulture-avatar

TurkeyVulture

小药厂会把过期的药品回厂,经灯检后选出合格品重新包装再打上新日期发出去,虽然化学物品基本上没啥变化,终究还是不好
大厂也生产坑人药,不过都是换个马甲出
买药最好买大厂的,小厂确实不行
plin plin plon-avatar

plin plin plon

hoho,别以为你匿名就安全了,版主可是能查到ip的,盯着泥潭的人挺多的,小心被请去喝茶哦[s:a2:doge]
あれく-avatar

あれく

建议业内人士在这种干货帖科普一下集采的常用慢性病药物和原研药/某些品牌药物的区别

我作为医生不想多说怕又被攻击…[s:ac:瞎] 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多一些了解
oramgeman-avatar

oramgeman

Reply to [pid=525767486,27272323,1]Reply[/pid] Post by [uid=13356425]Eat_menow[/uid] (2021-06-19 19:24)

你不想多说怕被攻击,所以让别人来说。。
Droxlr-avatar

Droxlr

我帮楼主吸引下仇恨,我本人是中医黑。
[img]http://img4.nga.cn/ngabbs/post/smile/a2_25.png[/img]能不吃中成药我绝对不吃。纯中药绝对不吃
共感一番(Emp)🦖-avatar

共感一番(Emp)🦖

一个字,有能力买原研药
あれく-avatar

あれく

[quote][pid=525767836,27272323,1]Reply[/pid] Post by [uid=61771127]ethanzhang2020[/uid] (2021-06-19 19:26):

你不想多说怕被攻击,所以让别人来说。。[/quote]因为我的角度说 和他的角度说 有很大的不同

希望他能从中立的角度告诉大家一些事实 防止大家误会我

难道泥潭某些用户连这点都想不通吗…[s:ac:呆]
Coke-avatar

Coke

你举例的这些都是违法行为 医药行业的表示这些被发现了都是要进去的
LadyTyche-avatar

LadyTyche

感谢分享…以后选择药品会谨慎一些
mumu-avatar

mumu

你真的看药典吗?现在大部分中药需要做某些主要药材含量跟鉴别,而且微生物检测都有要求
peckpeck-avatar

peckpeck

第三段话开始就知道你是场外人员。

有效成分不查,还是不查全你都搞不清楚。

我先举个例子,酸枣仁有效成分酸枣仁皂甘是不是药典规定检测?斯皮诺素我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问老师啊我们这个怎么都测不合格啊。药典不查我至于被他们这么客气?

我再提一个,芒果叶主要成分芒果甘,以前药典规定,点个薄层色谱,证明它有。后来药典改版,现在要上液相色谱证明含量。那么请问药典委员会为什么要征求意见把芒果甘检测列入药典?

这是有效成分比较少而且投入时间久能摸透部分的。

还有比较杂的,紫苏梗有效成分我能列出一排,都提取都检测?好啊,从精氨酸到矢车菊素到紫苏醇。最棒的是它们都混在一起,来来来,快乐分离,快乐提取,快乐检测,然后结果出来以后证明什么?紫苏梗售价一斤一块三,检测成本一次把有效成分全测完,七八千都打不住。

药典对于药材的检测,一般是通过主要的大量存在的有效成分检测。比如,大黄我们查蒽醌,直接,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测好这五种,就可以“所含蒽醌以这五种的总量计”扣掉游离蒽醌就是含量。如果这含量合格,就可以指代这批药材合格,如果否,就是不合格。每一个药材都是水桶。没有说药典里要求的成分合格,但是有效成分有部分不合格的。那叫奇行种。是“基源不对”

再说说第三方,为什么要第三方?我举个例子,今年开始大量的药材要检测三十三项农药残留。一个品种目前我这边听到的报价是1300块。设备方面大约一百万打住,耗材,试剂,人工,空间不计,做中药饮片这行的多少企业能承受的了这个成本?要注意设备,反而是小头!

我再举个例子,做饮片这个行业有大量的的中小企业,人也就五十到一百,一年销售额一千万到两千万来回。利润五成左右,看本事。这中间根本没有多少家能负担得起原子吸收测重金属,或者药材测黄曲霉素的设备。不送检还能怎么办呢?

必须承认,有偷懒的,耍滑的,但是也有正经做的。人家第三方仅对来样负责,没错,但是药监局过来砸门的时候,负责的是药厂。不是每一家药厂都是鸿茅药酒。绝大部分药厂,药监局一个电话就瑟瑟发抖!

我们再说说提取的事,完全可以说把整个植物全扔进去提取,但是注意:结果出来,不合格还发出厂报告,药监局过来砸门,坐等拘留所一趟。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甚至,这么说吧,如果在止咳片说明书里没有写到药品使用了糊精这种辅料,现场检查或者药监局抽查发现有糊精,都是停产整顿。等药监局过来砸门。上上下下体检。

我不否认,目前国内药厂很多不合适的,不像样的,需要改的。但是,也不是国内厂家烂到像你这样看了两本地摊文就瞎白呼的。
全てを理解したデビルマン-avatar

全てを理解したデビルマン

中医还是可以的,只是被药贩子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