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
2021-01-14T19:40:29+00:00
[url]https://b23.tv/yAsCP7[/url] 原文
前几天B站科普区出了着么一期视频。
知名学者[洗白]美国侵略话术知多少,[起底]美国侵略政策形成史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5411H7EG[/url]
我大概看了一下,up主批评的是一个学者的演讲纪要。链接为[url]https://mp.weixin.qq.com/s/GTwAcBjcqcEICTN9AZAAxQ[/url]
这里我想站在学术的角度跟大家谈一谈,这篇文章说了什么,up又是如何批评这篇文章?
我们先来看一看,文章究竟要论证什么问题?王立新在讲座开头做了一定的解释。
“大国的崛起肯定会改变国际关系格局,不同时代新兴国家崛起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今天我想以“门户开放”政策为中心,来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美国的崛起究竟是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还是有利于中国的安全与利益?当时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美国崛起的?是否欢迎作为新兴强国的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展其影响力”
也就是说文章提出的问题核心是:美国崛起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中国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带着核心问题我们再来个讲座的论述。文章大致分为这么几部分:
第一部分:美国当时的历史实力如何?对于这一问题,王立新老师的观点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但是与当时英法等典型的帝国主义国家相比,他具有自己的特征,也就是王老师提到的“无形帝国”(informal empire)的概念。无形帝国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的国关和历史研究中已有涉及。学界采用“无形帝国”这一概念来研究殖民主义,大多是在强调文化、市场等层面的、“无形”的殖民手段更具有隐蔽性。借用学者的一句话来说,“无形帝国是最为顽固的一种殖民形式”。[1]
在讲座第一部分,王立新认为,在占领菲律宾之后,美国在种种因素之下吗,走上了“无形”的帝国主义道路。因此,王立新在第一部分核心观点是,19世纪末美国作为一个“无形帝国”开始在角逐于国际舞台之上。
我们再来谈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讲座进一步论述了美国这一新兴帝国如何介入中国问题。为了谋求在华利益,在老牌帝国在华势力范围内实现“搭便车”。美国提出了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第二部分则谈论了这一政策形成的过程。并谈论了美国基于“门户开放”政策的诉求:第一,也是核心的诉求是占领中国市场。第二,为了保证中国市场的完整性和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中国要实现主权和领土完整。只要一个完整的中国,才能为美国提供最大化的利益。第三,美国传教士对中国“家长式”的观念以及美国官方的政治诉求。两者合力推动了“门户开放”政策的出现。请注意,这是王立新教授分析的,美国人基于自身利益,推动门户开放的原因。为什么要强调“美国人”,后面我们会论及。
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的重点,则在于分析门户开放对当时中美双方的影响。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客观上来说,帝国主义的殖民对于殖民地国家到底带来了什么?我这里选择用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来回答这一问题——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
何谓双重历史使命?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谈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样,“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王立新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同样持此态度。一方面,美国人将中国视为其“市场”,并实行一系列“无形”的殖民政策。那些来华传教士也是居高临下的将中国视为“野蛮愚昧的象征”。这些都是美国主观上压迫中国的实证。但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是无形的殖民主义也确有其双重性。美国传教士以及中国教育交流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确实是当时中国所稀缺的。虽然这不是殖民者的本意,但这些知识确实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此外,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帝国,多次与英、德、日等国家在中国问题上进行交锋,其本意是为了谋求在华利益,但这种帝国之间的“狗咬狗”行为确实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外交空间。换言之,所谓美国对华的“友好”也仅仅美国在华有其利益所在。
相应的,王立新也分析了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的得失。总体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于美国本身来说也是失败的。第一,贫弱的中国之下,所谓的四万万民众根本没有相应的经济购买力。因此,所谓的“中国市场”只是一个深化。第二,所谓通过中国完整来保卫菲律宾实际上激怒了日本,使得美日冲突加剧。所以说,站在美国的角度来看,门户开放也不见得成功。
最后王立新基于以上分析对现实做出了一些思考:美国可能曾经对中国抱有特殊的感情,这有其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来说,还是因为19世纪末的中国羸弱,对其构不成威胁。而今,中国逐渐强大,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和对手。美国自然不会沿用曾经的试图拉拢中国、“改变”中国的策略,反而可能走向全面打压中国的外交道路。
反过来看看,所谓的“科普”UP主又是从什么角度来驳斥王立新的观点呢?
第一, 该up谈到,认为“菲律宾是美国扩张的终点”观点为错。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首先有哪些错。讲座原文说的是菲律宾是美国“领土扩张”的高潮,也是终点。这一点是为了与前文我们提到的“无形帝国”概念相照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这一“转型”虽然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领土扩张”,但从未放弃在经济、外交等层面的扩张,这也是后来“门户开放”政策的动因。Up明显在偷换概念概念。
此外,up认为,美国的领土扩张没有止于菲律宾。
原up视频截图
这一点看似有理有据,但是却丝毫没有提到这段话的时间前提。不管是美国所谓的“反帝国主义”运动,还是这里所说的领土扩张的高潮。都有一个大的时间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文已经提到了这里探讨的时间范围。
明显这里谈论的背景是世纪之交
而up用来举反例的例子是什么呢?
1946年,属于二战或者说战后初期的研究范围,拿1946年的例子作为世纪之交外交事件的反例作为论证,这是典型的混淆时间概念。如果这样可行,做个更不恰当的举例,我们是否可以说伊拉克战争证明美国在19世纪中期内战时期就对中东地区觊觎已久?
另外,原文谈到,美国占领菲律宾对美日关系的影响。
而Up是怎么驳斥这一点呢?经过一系列论述,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
这里犯了两个典型的逻辑错误。第一,原文谈论的是美国政府已经占领了菲律宾,某些美国政府官员对占领后续影响表示担忧。而Up的理解是,美国是因为“担心德国”,才去占领菲律宾。这在逻辑上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因果颠倒。
第二,所谓的“日美处于蜜月期”的问题。1897年,罗斯福在写给马汉的信中明确提到,在亚太局势方面,“我充分认识到了来自于日本的危险”。(I am fully alive to the danger from Japan, and I know that it is idle to rely on any sentimental good will towards us.)[2] 此外,美德冲突并不能证明美日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这也是典型的逻辑错误。
接着看,下面一点。Up接着批评:
这真的是作者的原话么?
这里最适合用Up自己的标注来证明。
划线都给我省了 挺好
这里原文谈到的是当时美国对华策略比较被动,是跟随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行动,而没有形成独立的对华政策,为何作者将其曲解为美国无意侵略?原文明确提到了当时美国的对华表现属于“搭便车的帝国”(hitchhiking imperialism)imperialism本身就明确了美国当时对华政策中帝国主义的行径,只是方式有区别于英法等国。这也与作者“无形帝国”的观念暗合。这里究竟是曲解原意,还是Up自身都没有读懂?至于后面所谓驳论中的一二三四,不正是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门户开放本质就是为了控制中国市场么?
包括up的所谓补充证明里面谈到的。恰恰证明了演讲的核心观点,门户开放的核心就是谋求中国市场。
演讲者谈到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利益
up的论证截图
另外,补充证明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Up认为,王立新提到的“自治原则”是在给美国背书。我们展开原文来看,这段到底是如何论述的。
到底是谁给谁背书呢?
这里王立新谈到自治原则,是因为反帝国主义者将其作为反对占领菲律宾的理由,并不是作者本身支持所谓的“自治原则”。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解释反帝国主义者是打着怎样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反帝国主义”。将作者对事件的论述引申为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这是否在乱扣帽子?
最后,再来谈一谈up得出的结论与原作者的结论有多大差别。Up认为,作者的观点是“门户开放有利于中国”。
作者原文又是如何论述的?我原文中找到的与up理解最为接近的一句话是:美国的崛起总体上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是有利的。
这是余论之前全文的结论所在。这里其实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那就是美国扶植中国有益于打开中国市场,且中国作为一个当时的弱国,中国的“有限强大”也无害于美国自身。而中国在当时的核心问题是求发展求独立,而美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后来者,与老牌强国颇有矛盾。中国自然也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质检的矛盾为自身谋得一定的利益。何况这里的友谊原作者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引号。前文我专门提到过,马克思对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而19世纪末美国在中国的殖民和帝国主义行为可以说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较于演讲的主旨,我本人其实对最后的余论感触颇深。尤其是王立新谈到的“中美关系神话”。
“这种神话的流传满足了美国人的心理需要,但对中美关系却带来负面的后果。正如杜威所言,美国人的这一心态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并没有像自身引以为豪的那样,真正积极地去做多少实事帮助中国,但是美国人却像父母那样,希望得到中国人的感激。如果得不到感激,就很容易变成愤怒和厌恶,并很快指责中国忘恩负义。”
这一定程度上恰恰表现了美国人对中国历史了解的浅薄和其在对华感情倾向上所具有的莫名优越感。当中国日益强大, 这一优越感逐渐被消解。在美国眼中,“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和对手,不仅不再是一个贫弱的国家,相反,已经成为强国,并正在挑战美国的利益和地位,是美国必须加以对付和防范的对象”。这篇文章恰恰在提醒我们,美国人的观念变了。我们必须适应美国的改变,并且了解美国人的外交思想和政治思路,才能保证我们在今后的中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美关系引申开来,这篇演讲谈到了,对于美国来说,门户开放是失败的。而这也是将美国外交的“失败”作为一个教训来提醒我们。中美作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国际关系的角力点。中国绝不能像美国一样,抱着“改造他国”、“殖民他国”的想法去奴役那些与当年中国一样羸弱的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应该,也有能力走出一条不同的国际道路。
另,希望某up主在科普之前首先具备相应的学术阅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1] Robin W. Winks, “On Decolonization and Informal Empire,”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Jun., 1976, Vol. 81, No. 3 (Jun., 1976), pp. 540-556.
[2] Edited by H. W. Brands, The Selected Letters of Theodore Roosevelt,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7, p.132.
前几天B站科普区出了着么一期视频。
知名学者[洗白]美国侵略话术知多少,[起底]美国侵略政策形成史
[ur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5411H7EG[/url]
我大概看了一下,up主批评的是一个学者的演讲纪要。链接为[url]https://mp.weixin.qq.com/s/GTwAcBjcqcEICTN9AZAAxQ[/url]
这里我想站在学术的角度跟大家谈一谈,这篇文章说了什么,up又是如何批评这篇文章?
我们先来看一看,文章究竟要论证什么问题?王立新在讲座开头做了一定的解释。
“大国的崛起肯定会改变国际关系格局,不同时代新兴国家崛起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今天我想以“门户开放”政策为中心,来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美国的崛起究竟是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还是有利于中国的安全与利益?当时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美国崛起的?是否欢迎作为新兴强国的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展其影响力”
也就是说文章提出的问题核心是:美国崛起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中国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带着核心问题我们再来个讲座的论述。文章大致分为这么几部分:
第一部分:美国当时的历史实力如何?对于这一问题,王立新老师的观点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但是与当时英法等典型的帝国主义国家相比,他具有自己的特征,也就是王老师提到的“无形帝国”(informal empire)的概念。无形帝国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的国关和历史研究中已有涉及。学界采用“无形帝国”这一概念来研究殖民主义,大多是在强调文化、市场等层面的、“无形”的殖民手段更具有隐蔽性。借用学者的一句话来说,“无形帝国是最为顽固的一种殖民形式”。[1]
在讲座第一部分,王立新认为,在占领菲律宾之后,美国在种种因素之下吗,走上了“无形”的帝国主义道路。因此,王立新在第一部分核心观点是,19世纪末美国作为一个“无形帝国”开始在角逐于国际舞台之上。
我们再来谈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讲座进一步论述了美国这一新兴帝国如何介入中国问题。为了谋求在华利益,在老牌帝国在华势力范围内实现“搭便车”。美国提出了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第二部分则谈论了这一政策形成的过程。并谈论了美国基于“门户开放”政策的诉求:第一,也是核心的诉求是占领中国市场。第二,为了保证中国市场的完整性和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中国要实现主权和领土完整。只要一个完整的中国,才能为美国提供最大化的利益。第三,美国传教士对中国“家长式”的观念以及美国官方的政治诉求。两者合力推动了“门户开放”政策的出现。请注意,这是王立新教授分析的,美国人基于自身利益,推动门户开放的原因。为什么要强调“美国人”,后面我们会论及。
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的重点,则在于分析门户开放对当时中美双方的影响。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客观上来说,帝国主义的殖民对于殖民地国家到底带来了什么?我这里选择用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来回答这一问题——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
何谓双重历史使命?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谈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样,“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王立新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同样持此态度。一方面,美国人将中国视为其“市场”,并实行一系列“无形”的殖民政策。那些来华传教士也是居高临下的将中国视为“野蛮愚昧的象征”。这些都是美国主观上压迫中国的实证。但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是无形的殖民主义也确有其双重性。美国传教士以及中国教育交流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确实是当时中国所稀缺的。虽然这不是殖民者的本意,但这些知识确实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此外,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帝国,多次与英、德、日等国家在中国问题上进行交锋,其本意是为了谋求在华利益,但这种帝国之间的“狗咬狗”行为确实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外交空间。换言之,所谓美国对华的“友好”也仅仅美国在华有其利益所在。
相应的,王立新也分析了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的得失。总体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于美国本身来说也是失败的。第一,贫弱的中国之下,所谓的四万万民众根本没有相应的经济购买力。因此,所谓的“中国市场”只是一个深化。第二,所谓通过中国完整来保卫菲律宾实际上激怒了日本,使得美日冲突加剧。所以说,站在美国的角度来看,门户开放也不见得成功。
最后王立新基于以上分析对现实做出了一些思考:美国可能曾经对中国抱有特殊的感情,这有其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来说,还是因为19世纪末的中国羸弱,对其构不成威胁。而今,中国逐渐强大,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和对手。美国自然不会沿用曾经的试图拉拢中国、“改变”中国的策略,反而可能走向全面打压中国的外交道路。
反过来看看,所谓的“科普”UP主又是从什么角度来驳斥王立新的观点呢?
第一, 该up谈到,认为“菲律宾是美国扩张的终点”观点为错。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首先有哪些错。讲座原文说的是菲律宾是美国“领土扩张”的高潮,也是终点。这一点是为了与前文我们提到的“无形帝国”概念相照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这一“转型”虽然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领土扩张”,但从未放弃在经济、外交等层面的扩张,这也是后来“门户开放”政策的动因。Up明显在偷换概念概念。
此外,up认为,美国的领土扩张没有止于菲律宾。
原up视频截图
这一点看似有理有据,但是却丝毫没有提到这段话的时间前提。不管是美国所谓的“反帝国主义”运动,还是这里所说的领土扩张的高潮。都有一个大的时间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文已经提到了这里探讨的时间范围。
明显这里谈论的背景是世纪之交
而up用来举反例的例子是什么呢?
1946年,属于二战或者说战后初期的研究范围,拿1946年的例子作为世纪之交外交事件的反例作为论证,这是典型的混淆时间概念。如果这样可行,做个更不恰当的举例,我们是否可以说伊拉克战争证明美国在19世纪中期内战时期就对中东地区觊觎已久?
另外,原文谈到,美国占领菲律宾对美日关系的影响。
而Up是怎么驳斥这一点呢?经过一系列论述,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
这里犯了两个典型的逻辑错误。第一,原文谈论的是美国政府已经占领了菲律宾,某些美国政府官员对占领后续影响表示担忧。而Up的理解是,美国是因为“担心德国”,才去占领菲律宾。这在逻辑上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因果颠倒。
第二,所谓的“日美处于蜜月期”的问题。1897年,罗斯福在写给马汉的信中明确提到,在亚太局势方面,“我充分认识到了来自于日本的危险”。(I am fully alive to the danger from Japan, and I know that it is idle to rely on any sentimental good will towards us.)[2] 此外,美德冲突并不能证明美日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这也是典型的逻辑错误。
接着看,下面一点。Up接着批评:
这真的是作者的原话么?
这里最适合用Up自己的标注来证明。
划线都给我省了 挺好
这里原文谈到的是当时美国对华策略比较被动,是跟随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行动,而没有形成独立的对华政策,为何作者将其曲解为美国无意侵略?原文明确提到了当时美国的对华表现属于“搭便车的帝国”(hitchhiking imperialism)imperialism本身就明确了美国当时对华政策中帝国主义的行径,只是方式有区别于英法等国。这也与作者“无形帝国”的观念暗合。这里究竟是曲解原意,还是Up自身都没有读懂?至于后面所谓驳论中的一二三四,不正是证明了作者的观点——门户开放本质就是为了控制中国市场么?
包括up的所谓补充证明里面谈到的。恰恰证明了演讲的核心观点,门户开放的核心就是谋求中国市场。
演讲者谈到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利益
up的论证截图
另外,补充证明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Up认为,王立新提到的“自治原则”是在给美国背书。我们展开原文来看,这段到底是如何论述的。
到底是谁给谁背书呢?
这里王立新谈到自治原则,是因为反帝国主义者将其作为反对占领菲律宾的理由,并不是作者本身支持所谓的“自治原则”。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解释反帝国主义者是打着怎样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反帝国主义”。将作者对事件的论述引申为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这是否在乱扣帽子?
最后,再来谈一谈up得出的结论与原作者的结论有多大差别。Up认为,作者的观点是“门户开放有利于中国”。
作者原文又是如何论述的?我原文中找到的与up理解最为接近的一句话是:美国的崛起总体上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是有利的。
这是余论之前全文的结论所在。这里其实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那就是美国扶植中国有益于打开中国市场,且中国作为一个当时的弱国,中国的“有限强大”也无害于美国自身。而中国在当时的核心问题是求发展求独立,而美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后来者,与老牌强国颇有矛盾。中国自然也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质检的矛盾为自身谋得一定的利益。何况这里的友谊原作者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引号。前文我专门提到过,马克思对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而19世纪末美国在中国的殖民和帝国主义行为可以说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较于演讲的主旨,我本人其实对最后的余论感触颇深。尤其是王立新谈到的“中美关系神话”。
“这种神话的流传满足了美国人的心理需要,但对中美关系却带来负面的后果。正如杜威所言,美国人的这一心态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并没有像自身引以为豪的那样,真正积极地去做多少实事帮助中国,但是美国人却像父母那样,希望得到中国人的感激。如果得不到感激,就很容易变成愤怒和厌恶,并很快指责中国忘恩负义。”
这一定程度上恰恰表现了美国人对中国历史了解的浅薄和其在对华感情倾向上所具有的莫名优越感。当中国日益强大, 这一优越感逐渐被消解。在美国眼中,“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和对手,不仅不再是一个贫弱的国家,相反,已经成为强国,并正在挑战美国的利益和地位,是美国必须加以对付和防范的对象”。这篇文章恰恰在提醒我们,美国人的观念变了。我们必须适应美国的改变,并且了解美国人的外交思想和政治思路,才能保证我们在今后的中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美关系引申开来,这篇演讲谈到了,对于美国来说,门户开放是失败的。而这也是将美国外交的“失败”作为一个教训来提醒我们。中美作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国际关系的角力点。中国绝不能像美国一样,抱着“改造他国”、“殖民他国”的想法去奴役那些与当年中国一样羸弱的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应该,也有能力走出一条不同的国际道路。
另,希望某up主在科普之前首先具备相应的学术阅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1] Robin W. Winks, “On Decolonization and Informal Empire,”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Jun., 1976, Vol. 81, No. 3 (Jun., 1976), pp. 540-556.
[2] Edited by H. W. Brands, The Selected Letters of Theodore Roosevelt,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7, p.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