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u
2020-12-29T01:47:55+00:00
微博博主:燃玉
[url]https://m.weibo.cn/1700625374/4587302372245526[/url]
[cp]#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泼硫酸#
刷微博,我一直以为泼硫酸都是[男害女]。我知网了一下,发现[不见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1979年6月-1994年2月,共收治“毁容性烧伤”45例。
其中3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均系被人泼硫酸所致。35例男性受害者中,至少30例是被情感纠纷中的女方泼的硫酸所致。
文中有4个犯罪案例,每个案件都令人嘘唏。
文末还有2个正确处置的病人[自救]案例(半小时以上流动的水大量冲洗,直到救援赶来),都得到了较好的治愈,希望大家学习:
(1)第一时间跳进了附近的大水池,仅2周便痊愈出院
(2)立刻去水龙头冲洗,入院前用绷带护面、并防止紫外线照射,3周便出院,半年后基本恢复昔日容颜。
[分析]为什么泼硫酸犯罪大多为女害男?
我个人猜测如下:
男性体能一般远胜于女性。因此肢体暴力犯罪往往是男性犯罪者的首选,而不是泼硫酸。
当犯罪者体能较差,或缺少行凶的机会时,才会想到利用泼硫酸的出其不意。
因此,男性和防范暴力犯罪意识较强的女性,容易成为泼硫酸的受害者。
(从这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并不是男性犯罪者少,而是犯罪偏好不同)
当然,也有很多犯罪者,是以折磨对方为目的的。例如某雇凶伤人案,雇佣3名凶手两人刀捅一人泼硫酸。这是一个男害男的案件,也不是情感案,单纯为了打击报复。
——以下为03:50重新编辑的内容——
Ps:之前检索时只用了“泼硫酸”关键词
我又以“毁容性烧伤”关键词找了一篇(图4-5),共66例人为致伤,有43例行凶者为女性。但是这篇文章和上一篇文章有相同的单位,但是样本又不完全重合。所以不知道是否有重叠
还有一篇文献(图6),只提供了5年间的8个样本,都是情感纠葛,结论是受害者女比男多,与前面的70~110个数据相比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
——以下为04:00重新编辑内容——
Ps2:评论里很多人问为什么文献内容如此久远。于是我尝试搜索了更多关键词,包括简单的英文检索“sulfuric acid burns china relation”。发现如下结果:
(1)近年来的中英文文献,大多为在化工企业工作时的硫酸烧伤,而非犯罪。因此男性受害者比例也比女性高,大概为女性的3~4倍。但不是泼硫酸事件,因此与本题无关。
(2)可能由于近年来危险化学品管理更为规范,泼硫酸事件已难以在地方形成统计规律。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崛起,硫酸/其他危险化学品伤人也更多为工伤。多个中英文文献,例如大连(图7)、浙江(图8)、广东(图9),非工伤比例只有5~10%,数据都没有过去那么多
英文文献(图中已谷歌翻译)有:
1. Zhang, Y.H., Han, C.M., Chen, G.X.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emical burn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11, 746 (2011). [url]//url.not.available/[/url]
2. Xie Y, Tan Y, Tang S. Epidemiology of 377 patients with chemical bur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urns. 2004 Sep;30(6):569-72. doi: 10.1016/j.burns.2004.01.028. PMID: 15302423.[/cp]
[url]https://m.weibo.cn/1700625374/4587302372245526[/url]
[cp]#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泼硫酸#
刷微博,我一直以为泼硫酸都是[男害女]。我知网了一下,发现[不见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1979年6月-1994年2月,共收治“毁容性烧伤”45例。
其中3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均系被人泼硫酸所致。35例男性受害者中,至少30例是被情感纠纷中的女方泼的硫酸所致。
文中有4个犯罪案例,每个案件都令人嘘唏。
文末还有2个正确处置的病人[自救]案例(半小时以上流动的水大量冲洗,直到救援赶来),都得到了较好的治愈,希望大家学习:
(1)第一时间跳进了附近的大水池,仅2周便痊愈出院
(2)立刻去水龙头冲洗,入院前用绷带护面、并防止紫外线照射,3周便出院,半年后基本恢复昔日容颜。
[分析]为什么泼硫酸犯罪大多为女害男?
我个人猜测如下:
男性体能一般远胜于女性。因此肢体暴力犯罪往往是男性犯罪者的首选,而不是泼硫酸。
当犯罪者体能较差,或缺少行凶的机会时,才会想到利用泼硫酸的出其不意。
因此,男性和防范暴力犯罪意识较强的女性,容易成为泼硫酸的受害者。
(从这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并不是男性犯罪者少,而是犯罪偏好不同)
当然,也有很多犯罪者,是以折磨对方为目的的。例如某雇凶伤人案,雇佣3名凶手两人刀捅一人泼硫酸。这是一个男害男的案件,也不是情感案,单纯为了打击报复。
——以下为03:50重新编辑的内容——
Ps:之前检索时只用了“泼硫酸”关键词
我又以“毁容性烧伤”关键词找了一篇(图4-5),共66例人为致伤,有43例行凶者为女性。但是这篇文章和上一篇文章有相同的单位,但是样本又不完全重合。所以不知道是否有重叠
还有一篇文献(图6),只提供了5年间的8个样本,都是情感纠葛,结论是受害者女比男多,与前面的70~110个数据相比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
——以下为04:00重新编辑内容——
Ps2:评论里很多人问为什么文献内容如此久远。于是我尝试搜索了更多关键词,包括简单的英文检索“sulfuric acid burns china relation”。发现如下结果:
(1)近年来的中英文文献,大多为在化工企业工作时的硫酸烧伤,而非犯罪。因此男性受害者比例也比女性高,大概为女性的3~4倍。但不是泼硫酸事件,因此与本题无关。
(2)可能由于近年来危险化学品管理更为规范,泼硫酸事件已难以在地方形成统计规律。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崛起,硫酸/其他危险化学品伤人也更多为工伤。多个中英文文献,例如大连(图7)、浙江(图8)、广东(图9),非工伤比例只有5~10%,数据都没有过去那么多
英文文献(图中已谷歌翻译)有:
1. Zhang, Y.H., Han, C.M., Chen, G.X.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emical burn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11, 746 (2011). [url]//url.not.available/[/url]
2. Xie Y, Tan Y, Tang S. Epidemiology of 377 patients with chemical bur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urns. 2004 Sep;30(6):569-72. doi: 10.1016/j.burns.2004.01.028. PMID: 15302423.[/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