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TG
2021-04-17T02:14:37+00:00
无聊水个帖子,大家逢场作戏,不必卫道致死[s:a2:doge]
在地铁上看到一些现象,却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细想之下反应了人性的复杂
1.容量悖论
一辆满满当当的列车,到了一个大站,下了十几个人,上客的时候,只上了四五个就上不去了,在门口形成人墙,那开始那么多人怎么装进去的?
我个人腿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还在车上的人在抗拒,在维护自己的空间。这两列车在之前的车站,是慢慢塞满的,很多人上车就感觉到拥挤,随着之后上车人数的增多,其实只是拥挤程度的缓慢增加,不易察觉。但下了十几个人之后,很多人一下觉得松快了,这时候本能的都想继续享受这较为舒适的状态。尽管不明显表达出来,还是可以从下意识动作看出,比如:更换更占空间的姿势,调整站位或者朝向,来撑起更大的个人方位边界,这样平津每个人占地方变大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守门策略,很多人上车了不会到车厢中部,而是在车门就近找个地方固守,最后在车门处形成人墙导致无法上车。这个只是单纯的为了下车吗?
2.守门策略
按照地铁默认的准则,不着急下车的乘客应该到车厢中部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马上就要下车,但是在他们看来,挤到车厢中部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和消耗能量,等到下车的时候,还要再付出同样的工夫回到车门处,表面看起来,折腾两次,只是回到了一开始的地方,那还不如不折腾,受益很低,实际实施起来就没有按照地铁号召的那样来回移动。
另外有趣的是,按照常理和地铁守则,门口本来就是人流大的地方。但有些人在门口附近找个地方呆住以后,就会把这个位置当做一个固有防守地点,不愿意移动和挪开,当里面的人要换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故意不动,期望别人绕开他们,很多堵门的还会心安理得的拿出电子设备娱乐,而无视要下车人员的借过交涉。他们还会敌视下车人员,生怕人流把他也带下车,他就只能和本站的上车队伍再一起上来,所以当他们阻挡了下车路径的时候,不但会用暴力反冲下车人流,用手臂身体抓住立柱形成阻拦,还会迅速激发爆裂情绪,认为下车人员是在侵犯自己。而上车的时候,要往车厢内部换的人也会被他们挡位,他们担心自己被迫离开现在已经产生习惯和舒适的角落,栏杆,扶手等位置,于是他们会在车门处表演“已经上不了车了”的假象,劝退还没上车的人,他们很多人,甚至在人不多的情况下,上车门没两步就转身对外
3.排头心理
一辆空的列车开过来了,车站排队的人都跃跃欲试,觉得自己能有座位。然而有的排头,一般是坦克猪体型背王八壳双肩背,或者耳机聋子玩手机,却很不一样。车门开了以后,正常的情况是所有人快步上去找到自己的座位,这些大佬呢,却不紧不慢,又如同掉线卡顿,迈着京剧的台步,呛嘚嘚左一撩跨右一抬腿身子还颠三下,然后左右环顾犹豫再三,到心仪的位置和太极一样,左半环卸掉左肩带,右半环卸掉右肩带,调整一下裆屁沟威仪十足的坐下。结果就是,他是排头,怎么他都有座,但他后面的人惨了,排队半天只能站着,正常的情况下,排在每队前五个的都能有座,跟上他就没戏。
然后有趣的是,如果你排在他后面,进车门发现他是这么个货,你想要绕过他,他第一反应是感应到冒犯,因为“就在我后面,你要一直在我后面,我心理没接受的情况下,你从旁边绕过是僭越”,你会感觉到他们不自主的用手臂和躯干碰撞和干扰你通过灵巧步法绕过他去寻找座位。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愣子要杠起来了,他们觉得排在排头本来就应该有不少的权益,包括随个人心情决定和影响身后整队的人,因为自己占据了先来优势,有这个资格。
那么我们看看排头心理在其他场景的模拟:
第一种,某受欢迎小吃,开张前很多人五六点就去排队,然后开张了,第一个说,今天我全包圆了,或者要买一百个,店家得做到中午。再想想,你每天去,他都排前面,就算排第二,第三也吃不上了。而他呢,就是有钱任性,他其实也不吃,因为他早,就可以决定让后面人都吃不到,就算限购,他也找了一堆人排队买空,一段时间以后,对店和顾客都不是好事。
第二种,小吃剩下五个,五种不同口味,排头是个选择苦难症,选了一个半小时。这时候后面的人说你决定不了,我们先买。不管是否同意,排头心理产生了抗拒,比如第二买了橘子味的,排头想特么我也想吃橘子味的.我还比你靠前呢结果便宜你了,或者想,本来我能五选一甚至买五个,结果现在要在你之后选,从而发奋愤不平
第三种,排头看队尾是个大奶长腿妹子,就觉得自己有权利决定谁能买着谁买不着。他说你们让这个妹子在我之后买,我就给剩下,不然我就包圆。你是队中的人,会怎么想呢?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规则都是片面的,甚至是存在主管差异的,就即便如同科学原理也有实效性和局限性,其实无论从道理和道德上都有说不清晰的地方,你遵守的可能是某种规矩,却不能说是绝对对或者绝对正义和公平
4.电梯内卷
车站包含三层,两层是站台,一层是进站口。b2的人想去b3换乘,于是他们在电梯上行的时候就上了电梯,不惜到b1转一圈,就怕下行的时候b1的人太多自己上不去,结果b1的人基本用不上电梯
5.个人空间防卫
如果一个人在地铁上的个人空间被迫改变,那心理上第一反应绝对是抗拒,引起抵触情绪,接下来就开始为这种心理寻找法理道德上的支持,如果表现到言行就是“挤什么啊”。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自己对个人空间的捍卫是合理的,错的和妥协的只能是别人
但如果是在车门口呢,本来就是拥挤和人流上下的场所,选在这里,你被个人空间被人流冲击不是必然的事吗,在要摇晃的车上,你操作需要精密性的电子设备或者玩游戏,被别人碰到误操作,其实你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吧!可暴怒和觉得损失的人还是很多,从他的视角看,可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你们”碰到了“我”
上面的这些事,不但人和人看法不同,你自己在不在车上,在车上的哪一方,处理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小小的地铁,却是复杂的人性宏观的表现。你又怎么看呢
在地铁上看到一些现象,却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细想之下反应了人性的复杂
1.容量悖论
一辆满满当当的列车,到了一个大站,下了十几个人,上客的时候,只上了四五个就上不去了,在门口形成人墙,那开始那么多人怎么装进去的?
我个人腿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还在车上的人在抗拒,在维护自己的空间。这两列车在之前的车站,是慢慢塞满的,很多人上车就感觉到拥挤,随着之后上车人数的增多,其实只是拥挤程度的缓慢增加,不易察觉。但下了十几个人之后,很多人一下觉得松快了,这时候本能的都想继续享受这较为舒适的状态。尽管不明显表达出来,还是可以从下意识动作看出,比如:更换更占空间的姿势,调整站位或者朝向,来撑起更大的个人方位边界,这样平津每个人占地方变大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守门策略,很多人上车了不会到车厢中部,而是在车门就近找个地方固守,最后在车门处形成人墙导致无法上车。这个只是单纯的为了下车吗?
2.守门策略
按照地铁默认的准则,不着急下车的乘客应该到车厢中部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马上就要下车,但是在他们看来,挤到车厢中部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和消耗能量,等到下车的时候,还要再付出同样的工夫回到车门处,表面看起来,折腾两次,只是回到了一开始的地方,那还不如不折腾,受益很低,实际实施起来就没有按照地铁号召的那样来回移动。
另外有趣的是,按照常理和地铁守则,门口本来就是人流大的地方。但有些人在门口附近找个地方呆住以后,就会把这个位置当做一个固有防守地点,不愿意移动和挪开,当里面的人要换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故意不动,期望别人绕开他们,很多堵门的还会心安理得的拿出电子设备娱乐,而无视要下车人员的借过交涉。他们还会敌视下车人员,生怕人流把他也带下车,他就只能和本站的上车队伍再一起上来,所以当他们阻挡了下车路径的时候,不但会用暴力反冲下车人流,用手臂身体抓住立柱形成阻拦,还会迅速激发爆裂情绪,认为下车人员是在侵犯自己。而上车的时候,要往车厢内部换的人也会被他们挡位,他们担心自己被迫离开现在已经产生习惯和舒适的角落,栏杆,扶手等位置,于是他们会在车门处表演“已经上不了车了”的假象,劝退还没上车的人,他们很多人,甚至在人不多的情况下,上车门没两步就转身对外
3.排头心理
一辆空的列车开过来了,车站排队的人都跃跃欲试,觉得自己能有座位。然而有的排头,一般是坦克猪体型背王八壳双肩背,或者耳机聋子玩手机,却很不一样。车门开了以后,正常的情况是所有人快步上去找到自己的座位,这些大佬呢,却不紧不慢,又如同掉线卡顿,迈着京剧的台步,呛嘚嘚左一撩跨右一抬腿身子还颠三下,然后左右环顾犹豫再三,到心仪的位置和太极一样,左半环卸掉左肩带,右半环卸掉右肩带,调整一下裆屁沟威仪十足的坐下。结果就是,他是排头,怎么他都有座,但他后面的人惨了,排队半天只能站着,正常的情况下,排在每队前五个的都能有座,跟上他就没戏。
然后有趣的是,如果你排在他后面,进车门发现他是这么个货,你想要绕过他,他第一反应是感应到冒犯,因为“就在我后面,你要一直在我后面,我心理没接受的情况下,你从旁边绕过是僭越”,你会感觉到他们不自主的用手臂和躯干碰撞和干扰你通过灵巧步法绕过他去寻找座位。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愣子要杠起来了,他们觉得排在排头本来就应该有不少的权益,包括随个人心情决定和影响身后整队的人,因为自己占据了先来优势,有这个资格。
那么我们看看排头心理在其他场景的模拟:
第一种,某受欢迎小吃,开张前很多人五六点就去排队,然后开张了,第一个说,今天我全包圆了,或者要买一百个,店家得做到中午。再想想,你每天去,他都排前面,就算排第二,第三也吃不上了。而他呢,就是有钱任性,他其实也不吃,因为他早,就可以决定让后面人都吃不到,就算限购,他也找了一堆人排队买空,一段时间以后,对店和顾客都不是好事。
第二种,小吃剩下五个,五种不同口味,排头是个选择苦难症,选了一个半小时。这时候后面的人说你决定不了,我们先买。不管是否同意,排头心理产生了抗拒,比如第二买了橘子味的,排头想特么我也想吃橘子味的.我还比你靠前呢结果便宜你了,或者想,本来我能五选一甚至买五个,结果现在要在你之后选,从而发奋愤不平
第三种,排头看队尾是个大奶长腿妹子,就觉得自己有权利决定谁能买着谁买不着。他说你们让这个妹子在我之后买,我就给剩下,不然我就包圆。你是队中的人,会怎么想呢?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规则都是片面的,甚至是存在主管差异的,就即便如同科学原理也有实效性和局限性,其实无论从道理和道德上都有说不清晰的地方,你遵守的可能是某种规矩,却不能说是绝对对或者绝对正义和公平
4.电梯内卷
车站包含三层,两层是站台,一层是进站口。b2的人想去b3换乘,于是他们在电梯上行的时候就上了电梯,不惜到b1转一圈,就怕下行的时候b1的人太多自己上不去,结果b1的人基本用不上电梯
5.个人空间防卫
如果一个人在地铁上的个人空间被迫改变,那心理上第一反应绝对是抗拒,引起抵触情绪,接下来就开始为这种心理寻找法理道德上的支持,如果表现到言行就是“挤什么啊”。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自己对个人空间的捍卫是合理的,错的和妥协的只能是别人
但如果是在车门口呢,本来就是拥挤和人流上下的场所,选在这里,你被个人空间被人流冲击不是必然的事吗,在要摇晃的车上,你操作需要精密性的电子设备或者玩游戏,被别人碰到误操作,其实你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吧!可暴怒和觉得损失的人还是很多,从他的视角看,可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你们”碰到了“我”
上面的这些事,不但人和人看法不同,你自己在不在车上,在车上的哪一方,处理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小小的地铁,却是复杂的人性宏观的表现。你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