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my
2021-02-13T06:31:44+00:00
60后和90后,思想简化为“该做”和“想做”两种状态
所谓该做就是社会、家庭的期望对于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相当大,自己的感受反而不起决定性作用
所谓想做就是自己的感受起决定性作用,个性鲜明,不会轻易被改变
两种生活哲学根基于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条件与环境
60后大多数童年条件艰苦,农村孩子从小就要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挨饿受冻也是没有办法的。自己的人生,相当程度上与家里的兄弟姐妹是互相交融的,自己的感受不足以决定自己的选择,在那个年代,只顾及自己甚至会被说成是十分自私
90后童年相比之下衣食住行都有基本的保障,且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稳定,没有太多顾虑,自然自己的感受在人生选择上起关键作用
其实由这些思想带来的行为区别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像生育率下降,太正常不过了,长辈家里都有几个兄弟姐妹,而现在一胎主力军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况且只生一个或者不生,生活压力确实小很多。但在以前,生多一个就是多一双筷子,成材全靠自己
同样的延伸到婚恋上,老一辈人天然觉得就应该成家,不成家怎么生活过日子,但年轻人就觉得一个人同样可以过的很好,并且只用考虑自己的感受
随手记录一些小想法,轻喷
所谓该做就是社会、家庭的期望对于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相当大,自己的感受反而不起决定性作用
所谓想做就是自己的感受起决定性作用,个性鲜明,不会轻易被改变
两种生活哲学根基于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条件与环境
60后大多数童年条件艰苦,农村孩子从小就要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挨饿受冻也是没有办法的。自己的人生,相当程度上与家里的兄弟姐妹是互相交融的,自己的感受不足以决定自己的选择,在那个年代,只顾及自己甚至会被说成是十分自私
90后童年相比之下衣食住行都有基本的保障,且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稳定,没有太多顾虑,自然自己的感受在人生选择上起关键作用
其实由这些思想带来的行为区别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像生育率下降,太正常不过了,长辈家里都有几个兄弟姐妹,而现在一胎主力军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况且只生一个或者不生,生活压力确实小很多。但在以前,生多一个就是多一双筷子,成材全靠自己
同样的延伸到婚恋上,老一辈人天然觉得就应该成家,不成家怎么生活过日子,但年轻人就觉得一个人同样可以过的很好,并且只用考虑自己的感受
随手记录一些小想法,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