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
2025-04-14T09:32:52+00:00
(其实一周多前就读完了并且开始写这一篇书评了,但是时间上不太足,到了今天才写这个书评)
简单评价: 是一本合格到良好之间的哈利波特同人,但是和标题的理性之道毫无关系,而更像是科学神教或者说普通的科学爱好者阅读各类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后臆想的研究者(或者说求道者)生活。
这是一本很难评价的书,因为这本书有多个层面:首先它是一本同人文,而且对于哈利波特有着痴迷般的热爱,而不是反对JK罗琳。除了个别角色因为剧情需要和纯粹的个人喜好而进行修改,或者只是单纯玩弄读者的想法,其他角色都还是能看到原作的影子的。
其次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Nerdy文学,作者有一种因为巫师世界底层逻辑的错漏百出,因而幻想自己(或者说理想中的完美自己/人类)进入巫师世界能做到什么的心态。这本书就是这类心态的产物,像是一本劣化的走近修仙之类的作品。作者热衷于在书中卖弄自己学到的一些实验设计,心理学或者社会学小知识,来试图堆砌出哈利和汤姆两个所谓“理性”人设。这个人设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可能是作者没有正经上过大学或者学院,又或者是他压根不懂数学,所以很多东西不仅停留在表面上,甚至还有曲解表面含义的表述。基于此,书中的所谓理性之道不是近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一种理性主义,更类似于一种科学神教式的迷信。
因此,在这种对科学方法的一知半解和盲目崇拜下,作者笔下的所有“科学家”人设都是剥夺了正常人类思维模式的假想人物,或者说是作者心目中的完美科学家,即无所不能的朝圣者,因此他们可以在极其有限的试错次数下顶着一个错漏百出的实验设计证明他们的惊世智慧。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故事背景中可能会合理一些,但是放到哈利波特这么一个本来就有点小家子气的背景中就有点不太合适了,同样的人设你可以在很多科幻小说作者的作品中看到,比如刘慈欣,但是毫无疑问他的故事背景显然更适应这种人设。
再说一下人设方面:我提过,除了四个角色,即哈利波特,赫敏,德拉科和奇洛教授外,大部分角色的情节发展是符合原著的。然而作者对于许多角色有着明显的个人喜恶,或者说玩弄角色的一种恶趣味。这种喜恶会令一些原著粉丝不适。
先说一下最不重要的赫敏。虽然赫敏在故事中被作者赋予了大量象征意义,也代表了哈利和汤姆之间的关键区别之一,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她就是个工具人,甚至不形似赫敏,纯粹是作者沉迷于赫敏和哈利cp的一种充气娃娃:因为这本书的哈利是个魔怔“理性”批,所以赫敏也成了一个差不多的刻板人格,所谓实验科学家(当然,也是纯臆想版本)。这种沉迷赫敏哈利cp的表现也可以从作者如何处理韦斯莱一家可以看出,基本上只有乔治和弗雷德两兄弟幸免于难。(在这一部分说点无关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对比尔有这么大恶意,可能因为娶了个法国老婆?)
重点说一下主角,哈利是作者妄想出的一种科学家人格,偏执狂(对以自身学识构建的理性主义世界有着绝对信任),不偏不倚,缺少社会性,永不服输。尽管哈利在书中多次向他的“科学家”同僚们灌输要承认自己会错这一件事,但是实际上他自己才是永不认错的那一个。但这个角色设计并不是不好,往后说。
为什么说哈利是作者妄想出的一种科学家人格呢?是因为哈利看似懂得很多,相信许多理论,并且自称自己勇于质疑,但是实际上他并不真正理解他满嘴跑火车的那些东西,尤其是社会学理论和基于统计的研究方法。这可能和作者并没有在大学期间认真读完哪怕一篇来自reading list里的文章,也没有好好学习过几乎所有数学学科有关。
书中哈利人格的偏移除了受到汤姆的影响外,也来自于其父亲是个物理学家的影响。但可能作者并没有真正认识一些物理学家,也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乃至科学家的父亲,所以很多关于物理学家和其子女的描写都有些失真。他对麻瓜世界的描写同样充斥着他对巫师世界相同的恶意,比如说赫敏的父亲和母亲(难以想象一个人得有多么阴暗才能丑化两个几乎没在原著中出场过的正面角色)。
马尔福的情况类似于赫敏。可能是作者对于马尔福有着过多的偏爱,所以马尔福在故事中迅速地被魔怔哈利同化的角色。不过我对马尔福到底有没有这么聪明或者说有这么好说话有着很深的怀疑,但作者巧妙地把七本书的故事浓缩到一年的时间里,至少让马尔福的这种转变有那么些许的可能性:他还没有太深入他父亲为他提供的纯血统世界里。
说是四个角色的人设发生了巨大偏差,其实还有汤姆里德尔,但是考虑到他和奇洛教授的关系,所以就放在一起说了。奇洛教授在故事中的人设有点类似于电影版格林德沃(但是纯粹理性且没有明显的感情需求),卢平和疯眼汉三个角色的整合版,所以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疯批。奇洛是汤姆的一层伪装(但不准确),或者说是汤姆观感上更好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奇洛和伏地魔的关系,所以作者在一开始对奇洛的重构建指向了最终boss的汤姆里德尔的人设:一个近乎完美,无所不能,不断更新且无论寻常麻瓜还是巫师都难以理解的非人类。
但同样由于这个人设,因此出现了两个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即汤姆里德尔的动机和解通向结局的方法。汤姆里德尔的许多行为实际上是没有动机的,他只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要素,随机生成无数威胁或者说机遇。作者有意让汤姆里德尔没有诸多欲望,这只会使得故事雪上加霜;所以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汤姆里德尔呢?
答案是作者也不知道。为了能够限制这样的高级智慧之间的博弈超出他大脑所能构建的部分,他设置了汤姆和哈利可以绝对不说谎这样的设定来推进剧情。他求助了论坛上的读者,很显然论坛上的读者也不知道,而他又不愿意如他承诺的那样通向一个不好的结局。所以故事通过所谓和前期伏笔呼应的方法(但非常生硬),本质上还是机械降神地部分解决了问题。就像初代奥特曼最后一集,天下无敌的奥特曼被天上也无敌的宇宙恐龙杰顿击败了,接着毫无征兆地被科特队拿炸弹炸死了。那么剩下的杰顿星人呢?暂时搁置了而已。
这就是烂尾,和无数收不回来的网文作者一样。
但是这种人设好的地方是,哈利和汤姆的一体两面,他和奇洛的共鸣与共性是故事中难能可贵的情节与结构呼应。
说点故事的优点:还原原著。因为他对很多角色的颠覆性设定,以及其他尽可能保留原设定角色因这些颠覆角色而产生的反应和互动,如果你很享受哈利波特的故事又能接受上述人物的人设变化,那你有大概率会很享受这个故事(例外是如果你很喜欢韦斯莱一家和小天狼星,那就快跑)。
除了两个部分的故事,整个理性之道的故事其实还算有趣。这两个部分一个是结尾的真相部分,一个是奇洛战争。前者我已经说过了,后者就是单纯的很无聊,作者兜不住。
最后做个总结,作为一本同人文我以网文标准打个6.5分,介乎粮草和干草之间。如果刨除同人文部分,我觉得最多只有5分,一本科幻作者的疯人呓语自嗨而已。
最后一句话送给某人:总有一天,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书院记住你的唯一理由不过是因为海绵宝宝阿光!
简单评价: 是一本合格到良好之间的哈利波特同人,但是和标题的理性之道毫无关系,而更像是科学神教或者说普通的科学爱好者阅读各类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后臆想的研究者(或者说求道者)生活。
这是一本很难评价的书,因为这本书有多个层面:首先它是一本同人文,而且对于哈利波特有着痴迷般的热爱,而不是反对JK罗琳。除了个别角色因为剧情需要和纯粹的个人喜好而进行修改,或者只是单纯玩弄读者的想法,其他角色都还是能看到原作的影子的。
其次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Nerdy文学,作者有一种因为巫师世界底层逻辑的错漏百出,因而幻想自己(或者说理想中的完美自己/人类)进入巫师世界能做到什么的心态。这本书就是这类心态的产物,像是一本劣化的走近修仙之类的作品。作者热衷于在书中卖弄自己学到的一些实验设计,心理学或者社会学小知识,来试图堆砌出哈利和汤姆两个所谓“理性”人设。这个人设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可能是作者没有正经上过大学或者学院,又或者是他压根不懂数学,所以很多东西不仅停留在表面上,甚至还有曲解表面含义的表述。基于此,书中的所谓理性之道不是近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一种理性主义,更类似于一种科学神教式的迷信。
因此,在这种对科学方法的一知半解和盲目崇拜下,作者笔下的所有“科学家”人设都是剥夺了正常人类思维模式的假想人物,或者说是作者心目中的完美科学家,即无所不能的朝圣者,因此他们可以在极其有限的试错次数下顶着一个错漏百出的实验设计证明他们的惊世智慧。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故事背景中可能会合理一些,但是放到哈利波特这么一个本来就有点小家子气的背景中就有点不太合适了,同样的人设你可以在很多科幻小说作者的作品中看到,比如刘慈欣,但是毫无疑问他的故事背景显然更适应这种人设。
再说一下人设方面:我提过,除了四个角色,即哈利波特,赫敏,德拉科和奇洛教授外,大部分角色的情节发展是符合原著的。然而作者对于许多角色有着明显的个人喜恶,或者说玩弄角色的一种恶趣味。这种喜恶会令一些原著粉丝不适。
先说一下最不重要的赫敏。虽然赫敏在故事中被作者赋予了大量象征意义,也代表了哈利和汤姆之间的关键区别之一,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她就是个工具人,甚至不形似赫敏,纯粹是作者沉迷于赫敏和哈利cp的一种充气娃娃:因为这本书的哈利是个魔怔“理性”批,所以赫敏也成了一个差不多的刻板人格,所谓实验科学家(当然,也是纯臆想版本)。这种沉迷赫敏哈利cp的表现也可以从作者如何处理韦斯莱一家可以看出,基本上只有乔治和弗雷德两兄弟幸免于难。(在这一部分说点无关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对比尔有这么大恶意,可能因为娶了个法国老婆?)
重点说一下主角,哈利是作者妄想出的一种科学家人格,偏执狂(对以自身学识构建的理性主义世界有着绝对信任),不偏不倚,缺少社会性,永不服输。尽管哈利在书中多次向他的“科学家”同僚们灌输要承认自己会错这一件事,但是实际上他自己才是永不认错的那一个。但这个角色设计并不是不好,往后说。
为什么说哈利是作者妄想出的一种科学家人格呢?是因为哈利看似懂得很多,相信许多理论,并且自称自己勇于质疑,但是实际上他并不真正理解他满嘴跑火车的那些东西,尤其是社会学理论和基于统计的研究方法。这可能和作者并没有在大学期间认真读完哪怕一篇来自reading list里的文章,也没有好好学习过几乎所有数学学科有关。
书中哈利人格的偏移除了受到汤姆的影响外,也来自于其父亲是个物理学家的影响。但可能作者并没有真正认识一些物理学家,也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乃至科学家的父亲,所以很多关于物理学家和其子女的描写都有些失真。他对麻瓜世界的描写同样充斥着他对巫师世界相同的恶意,比如说赫敏的父亲和母亲(难以想象一个人得有多么阴暗才能丑化两个几乎没在原著中出场过的正面角色)。
马尔福的情况类似于赫敏。可能是作者对于马尔福有着过多的偏爱,所以马尔福在故事中迅速地被魔怔哈利同化的角色。不过我对马尔福到底有没有这么聪明或者说有这么好说话有着很深的怀疑,但作者巧妙地把七本书的故事浓缩到一年的时间里,至少让马尔福的这种转变有那么些许的可能性:他还没有太深入他父亲为他提供的纯血统世界里。
说是四个角色的人设发生了巨大偏差,其实还有汤姆里德尔,但是考虑到他和奇洛教授的关系,所以就放在一起说了。奇洛教授在故事中的人设有点类似于电影版格林德沃(但是纯粹理性且没有明显的感情需求),卢平和疯眼汉三个角色的整合版,所以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疯批。奇洛是汤姆的一层伪装(但不准确),或者说是汤姆观感上更好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奇洛和伏地魔的关系,所以作者在一开始对奇洛的重构建指向了最终boss的汤姆里德尔的人设:一个近乎完美,无所不能,不断更新且无论寻常麻瓜还是巫师都难以理解的非人类。
但同样由于这个人设,因此出现了两个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即汤姆里德尔的动机和解通向结局的方法。汤姆里德尔的许多行为实际上是没有动机的,他只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要素,随机生成无数威胁或者说机遇。作者有意让汤姆里德尔没有诸多欲望,这只会使得故事雪上加霜;所以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汤姆里德尔呢?
答案是作者也不知道。为了能够限制这样的高级智慧之间的博弈超出他大脑所能构建的部分,他设置了汤姆和哈利可以绝对不说谎这样的设定来推进剧情。他求助了论坛上的读者,很显然论坛上的读者也不知道,而他又不愿意如他承诺的那样通向一个不好的结局。所以故事通过所谓和前期伏笔呼应的方法(但非常生硬),本质上还是机械降神地部分解决了问题。就像初代奥特曼最后一集,天下无敌的奥特曼被天上也无敌的宇宙恐龙杰顿击败了,接着毫无征兆地被科特队拿炸弹炸死了。那么剩下的杰顿星人呢?暂时搁置了而已。
这就是烂尾,和无数收不回来的网文作者一样。
但是这种人设好的地方是,哈利和汤姆的一体两面,他和奇洛的共鸣与共性是故事中难能可贵的情节与结构呼应。
说点故事的优点:还原原著。因为他对很多角色的颠覆性设定,以及其他尽可能保留原设定角色因这些颠覆角色而产生的反应和互动,如果你很享受哈利波特的故事又能接受上述人物的人设变化,那你有大概率会很享受这个故事(例外是如果你很喜欢韦斯莱一家和小天狼星,那就快跑)。
除了两个部分的故事,整个理性之道的故事其实还算有趣。这两个部分一个是结尾的真相部分,一个是奇洛战争。前者我已经说过了,后者就是单纯的很无聊,作者兜不住。
最后做个总结,作为一本同人文我以网文标准打个6.5分,介乎粮草和干草之间。如果刨除同人文部分,我觉得最多只有5分,一本科幻作者的疯人呓语自嗨而已。
最后一句话送给某人:总有一天,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书院记住你的唯一理由不过是因为海绵宝宝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