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You
2021-07-10T15:03:29+00:00
截至2018年7月,田家炳在中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捐建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娱民生项目200多宗
80年代的香港,经济一片繁荣,无数富豪蠢蠢欲动,想要争夺香港乃至亚洲首富的宝座。
这时候李嘉诚、李兆基都在抓住机会扩张商业帝国,田家炳却选择不再汲汲于生意,反而一笔一笔地捐出财富。
1982年,他将4栋工业大厦变现10亿创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园'成立;第二年,第一家田家炳中学在广东省大埔县建成。
从最初的几百万,到几千万,几个亿,这一捐,就是三十年。
直到逝世,他已将资产的80%尽数捐出。
人生的后三十年,他的名字与富豪无关,却与教育和慈善事业紧紧相连。
今天,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
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他曾经的合作伙伴,香港富豪圈的朋友,只有电影大亨邵逸夫支持他的做法。
田家炳和邵逸夫,从此成为教育慈善界光辉闪耀的双子星。
邵逸夫专注于高等教育,为内地大学提供资金支持,而田家炳则更注重基础教育,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中小学领域。
田家炳认为:“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在他看来,基础教育才是实现社会公正最有效的途径。可能也是因为田家炳深耕在中小学事业,他的善行始终没有得到大众的关注。
面对这样的局面,田家炳很淡然,他说:“资助教育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情,他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自己财富的增长。”
这份心,邵逸夫明白,那些受益的孩子明白,就够了。
田家炳先生给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80年校庆发来的祝福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不遗余力,风雨无阻。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田家炳的企业也受到了影响。
那时的香港富豪圈,人人自危,有的人准备把资产转移到外国,有的人大量裁撤员工。
只有田家炳,还在捐助内地西部地区的中学建设,甚至把自己住了38年价值过亿的别墅以5600万港币的低价卖掉,自己举家住在面积很小的公寓里,打开窗户就正对着自己远处的豪宅。
有人问他:“那么多钱,不心疼吗?”
田家炳回答道:“一栋栋教学大楼的兴建,万千学子的读书声,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义。”
就是这股执着的精神,让田家炳千金散尽,终于换来内地“田家炳楼”的遍地开花。
2003年,田家炳贷款600万港币捐建香港理工大学;2005年,田家炳将他起家的24层田氏广场出售,获得资金近3亿港币,全数捐给内地的中学。这样的善举不胜枚举。
三十年里,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拖着日益衰老的身体,走过东北密林间的乡村小学,踏足西北戈壁边缘的残破城镇,在炎炎烈日里安抚重庆的失聪儿童,在纷飞大雪里为四平“田家炳高级中学”送去温暖的慰藉。
人生的后三十年,他给自己做减法,却给社会做加法。
之前看有个评论,神佛不及田家炳。
80年代的香港,经济一片繁荣,无数富豪蠢蠢欲动,想要争夺香港乃至亚洲首富的宝座。
这时候李嘉诚、李兆基都在抓住机会扩张商业帝国,田家炳却选择不再汲汲于生意,反而一笔一笔地捐出财富。
1982年,他将4栋工业大厦变现10亿创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园'成立;第二年,第一家田家炳中学在广东省大埔县建成。
从最初的几百万,到几千万,几个亿,这一捐,就是三十年。
直到逝世,他已将资产的80%尽数捐出。
人生的后三十年,他的名字与富豪无关,却与教育和慈善事业紧紧相连。
今天,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
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他曾经的合作伙伴,香港富豪圈的朋友,只有电影大亨邵逸夫支持他的做法。
田家炳和邵逸夫,从此成为教育慈善界光辉闪耀的双子星。
邵逸夫专注于高等教育,为内地大学提供资金支持,而田家炳则更注重基础教育,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中小学领域。
田家炳认为:“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在他看来,基础教育才是实现社会公正最有效的途径。可能也是因为田家炳深耕在中小学事业,他的善行始终没有得到大众的关注。
面对这样的局面,田家炳很淡然,他说:“资助教育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情,他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自己财富的增长。”
这份心,邵逸夫明白,那些受益的孩子明白,就够了。
田家炳先生给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80年校庆发来的祝福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不遗余力,风雨无阻。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田家炳的企业也受到了影响。
那时的香港富豪圈,人人自危,有的人准备把资产转移到外国,有的人大量裁撤员工。
只有田家炳,还在捐助内地西部地区的中学建设,甚至把自己住了38年价值过亿的别墅以5600万港币的低价卖掉,自己举家住在面积很小的公寓里,打开窗户就正对着自己远处的豪宅。
有人问他:“那么多钱,不心疼吗?”
田家炳回答道:“一栋栋教学大楼的兴建,万千学子的读书声,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义。”
就是这股执着的精神,让田家炳千金散尽,终于换来内地“田家炳楼”的遍地开花。
2003年,田家炳贷款600万港币捐建香港理工大学;2005年,田家炳将他起家的24层田氏广场出售,获得资金近3亿港币,全数捐给内地的中学。这样的善举不胜枚举。
三十年里,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拖着日益衰老的身体,走过东北密林间的乡村小学,踏足西北戈壁边缘的残破城镇,在炎炎烈日里安抚重庆的失聪儿童,在纷飞大雪里为四平“田家炳高级中学”送去温暖的慰藉。
人生的后三十年,他给自己做减法,却给社会做加法。
之前看有个评论,神佛不及田家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