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zi
2021-12-30T08:11:55+00:00
我觉得从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上映以来,值得在中国商业片影史留名的电影就三部。:
第一部:《英雄》
《英雄》是内地第一部真正按照商业片制作宣发流程拍摄的电影,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第二部:《战狼2》
当年国产电影片连过10亿票房都不容易,但是《战狼2》直接56亿票房封神。这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告诉投资者,国产电影50亿票房时代已经来临,所以高投资去赚取高票房的高额回报是有可能的。追求视觉特效和剧情简单的工业大片已经在全世界杀疯了。而之前国内的投资者还是倾向于投资小投入的小成本电影,更愿意把成本放在小鲜肉上,这样出来的电影只敢挑着档期,还得躲开好莱坞大片来上映。《战狼2》第一次杀入全球票房排行榜TOP100(现在已经有三部国产电影了),说明国内票房足以支撑起工业大片的投资。第二件事就是口碑的力量已经开始主宰电影票房的走势。电影票房有个不是定律的定律,首周票房占到总票房1/3到1/2。电影制作动辄两三年,而上映就一个月,真正有意义的就前一个星期,到了第二个星期由于新电影上来了,观众很容易就会被新电影吸引。所以电影人在上映前拼命的宣传,让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更高一些,首周票房也就更高一些。慢慢的,宣发费用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制作成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一致都是主流。《捉妖记》《美人鱼》都是出名的例子。《战狼2》则是直接证明,口碑的力量远远大于宣发,口碑发酵,票房能呼呼往上涨,拦都拦不住。《战狼2》的票房顶点其实是在第二周,而且后边一个月内持久不衰。
第三部:《雄狮少年》
如果说《战狼2》给电影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上限,那么《雄狮少年》给电影人看到就是中国票房的下限。现在《雄狮少年》基本上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了。这是我见过的最豪华的宣发阵容,从民间到官方,从个人到集体,所有的电影相关人员集体叫好,所有的网站平台一律高分好评。换来的确实观众完全不买单。现在这点票房,明眼人都看得出,除掉了注入的水分,还剩下几个钱?这点钱,别说保本或者盈利,估计连宣发成本都回不来。从《英雄》开始的,注重宣发而轻视制作的传统作法,早就在《战狼2》就证明不靠谱,中国电影市场是得路人者得天下,得口碑者得票房。曾经制作人认为他的那一套电影营销理论是赚钱宝典,实际上仅仅可能只是只有自己相信的毒鸡汤而已。
《雄狮少年》三大问题:
选题错误,选了一个小众题材,本来舞狮就是个过气行业,有人说还有专业的舞狮团队,有商业演出。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商店开业请街舞团队,请广场舞团队的大把大把多,比起来请舞狮的就少了不少。
定位错误,动画电影天生自带减票房DEBUFF,就是因为动画电影定位很难。要么就是低龄化,比如一年一部的《熊出没》,年年都能大把赚钱。要么就是成人化,比如青白蛇,多少都能温饱。而成人化,就要想办法制造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上边说到,年轻人不会对舞狮感兴趣)。而这《雄狮少年》完全看不出到底是想要定位给谁看。
立意错误,主要思想是咸鱼翻身,次要思想是关注留守儿童。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基本上是中产消费,别看一个个网上哭惨,可是实际上的收入真的还不到咸鱼那一步,而且本身都是从小进小学一步步做题,一步步拼搏上来的,即便是真的打工者,人家收入也不低,和《雄狮少年》里主角的际遇完全缺乏共鸣。至于留守儿童,能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小孩,都是家长带着去的,而真的留守儿童又根本不可能去看电影,更加是缺乏共鸣。
在这三个问题的加持下,早已经失去了票房爆火的可能。更别说人设又有大大的问题,更加加深了观众的反感程度,能去看也不去看,不仅不去还劝朋友别去。如此一来,口碑上不去,何愁票房不死?
所以,我说《雄狮少年》值得影史留名,不是因为它的好,而是它的烂,就像是吴三桂、汪精卫一样,在历史上也留了名字。《雄狮少年》就应该像一面镜子一样,告诉所有的电影制作团队:观众并不好忽悠,拿出自己的诚意,认认真真的去做一部好电影,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大,中国的观众很慷慨,好电影赚得票房可是很容易的。
第一部:《英雄》
《英雄》是内地第一部真正按照商业片制作宣发流程拍摄的电影,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第二部:《战狼2》
当年国产电影片连过10亿票房都不容易,但是《战狼2》直接56亿票房封神。这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告诉投资者,国产电影50亿票房时代已经来临,所以高投资去赚取高票房的高额回报是有可能的。追求视觉特效和剧情简单的工业大片已经在全世界杀疯了。而之前国内的投资者还是倾向于投资小投入的小成本电影,更愿意把成本放在小鲜肉上,这样出来的电影只敢挑着档期,还得躲开好莱坞大片来上映。《战狼2》第一次杀入全球票房排行榜TOP100(现在已经有三部国产电影了),说明国内票房足以支撑起工业大片的投资。第二件事就是口碑的力量已经开始主宰电影票房的走势。电影票房有个不是定律的定律,首周票房占到总票房1/3到1/2。电影制作动辄两三年,而上映就一个月,真正有意义的就前一个星期,到了第二个星期由于新电影上来了,观众很容易就会被新电影吸引。所以电影人在上映前拼命的宣传,让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更高一些,首周票房也就更高一些。慢慢的,宣发费用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制作成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一致都是主流。《捉妖记》《美人鱼》都是出名的例子。《战狼2》则是直接证明,口碑的力量远远大于宣发,口碑发酵,票房能呼呼往上涨,拦都拦不住。《战狼2》的票房顶点其实是在第二周,而且后边一个月内持久不衰。
第三部:《雄狮少年》
如果说《战狼2》给电影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上限,那么《雄狮少年》给电影人看到就是中国票房的下限。现在《雄狮少年》基本上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了。这是我见过的最豪华的宣发阵容,从民间到官方,从个人到集体,所有的电影相关人员集体叫好,所有的网站平台一律高分好评。换来的确实观众完全不买单。现在这点票房,明眼人都看得出,除掉了注入的水分,还剩下几个钱?这点钱,别说保本或者盈利,估计连宣发成本都回不来。从《英雄》开始的,注重宣发而轻视制作的传统作法,早就在《战狼2》就证明不靠谱,中国电影市场是得路人者得天下,得口碑者得票房。曾经制作人认为他的那一套电影营销理论是赚钱宝典,实际上仅仅可能只是只有自己相信的毒鸡汤而已。
《雄狮少年》三大问题:
选题错误,选了一个小众题材,本来舞狮就是个过气行业,有人说还有专业的舞狮团队,有商业演出。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商店开业请街舞团队,请广场舞团队的大把大把多,比起来请舞狮的就少了不少。
定位错误,动画电影天生自带减票房DEBUFF,就是因为动画电影定位很难。要么就是低龄化,比如一年一部的《熊出没》,年年都能大把赚钱。要么就是成人化,比如青白蛇,多少都能温饱。而成人化,就要想办法制造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上边说到,年轻人不会对舞狮感兴趣)。而这《雄狮少年》完全看不出到底是想要定位给谁看。
立意错误,主要思想是咸鱼翻身,次要思想是关注留守儿童。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基本上是中产消费,别看一个个网上哭惨,可是实际上的收入真的还不到咸鱼那一步,而且本身都是从小进小学一步步做题,一步步拼搏上来的,即便是真的打工者,人家收入也不低,和《雄狮少年》里主角的际遇完全缺乏共鸣。至于留守儿童,能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小孩,都是家长带着去的,而真的留守儿童又根本不可能去看电影,更加是缺乏共鸣。
在这三个问题的加持下,早已经失去了票房爆火的可能。更别说人设又有大大的问题,更加加深了观众的反感程度,能去看也不去看,不仅不去还劝朋友别去。如此一来,口碑上不去,何愁票房不死?
所以,我说《雄狮少年》值得影史留名,不是因为它的好,而是它的烂,就像是吴三桂、汪精卫一样,在历史上也留了名字。《雄狮少年》就应该像一面镜子一样,告诉所有的电影制作团队:观众并不好忽悠,拿出自己的诚意,认认真真的去做一部好电影,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大,中国的观众很慷慨,好电影赚得票房可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