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pompom
2022-05-30T04:06:30+00:00
今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目材料为《红楼梦》。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红学小圈子自嗨互相吹捧就可以了,
真的别出来祸害高考学子了
为2022年的高考学子惋惜 ,不知道有多少有才华的学子会在这道题上失分10分以上
这咋了[s:ac:咦]
不就是讨论照搬、借鉴和原创之间各自的优劣吗
跟红学有啥关系 红楼还在教材里呢 不让引了?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
这不都告诉你该咋写了吗
没上过高中?这作文关键不就是最后一句话的多角度吗?[s:ac:嘲笑1]
语文考的除了写作能力,还有阅读能力,你把上文的红楼梦改成其它东西,这题目也没变的
[quote][pid=616370076,32223777,1]Reply[/pid] Post by [uid=60240662]陆离风影[/uid] (2022-06-07 12:50):
这不还行?中规中矩啊,主要还是这三种命名方式的不同和差异,我没看过红楼梦但我也知道咋写,和红学有啥关系。。[/quote]能写和能拿高分是2回事
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
写新中国发展的三部曲呗[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1910/06/9bQ5-d527KuToS2s-2s.gif[/img]
这篇作文挺好的 可以写出花来
和全国二卷 浙江卷一比 全国一的题目真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