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sy bear
2022-04-30T23:49:47+00:00
自己从高考之后上大专就去外地读书了,后来上本科一直到读研,都在外地,待了八年了,换了三四个城市了,都在省内,每年只有寒暑假回家,不恋家不想家。
对网络新媒体社交软件有一定的认知和使用,微博、B站、知乎基本是2014年左右开始玩的,2015年玩豆瓣,2016年开始接触虎扑。借助大数据和自己的筛选,在这些地方刷到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但是有一定物理距离的,几乎没有自己老家的内容。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困在家里没去学校,听朋友建议下了抖音,说“附近”功能可以尽快发现家附近哪里又有情况了,确实有点实用,但是抖音也给我推送一些老家方言搞笑视频,我真的觉得挺羞耻的,不想看,马上划掉,这个可能属于“母语羞涩”吧(强调一下我并不觉得方言土,我甚至是方言爱好者,只是单纯觉得这类视频无缘由的看不下去),同时也有做自媒体朋友让帮忙关注小红书,我便下了小红书,这个大数据推荐的一开始也觉得还行吧,但是很快给我推送了很多家附近的东西,吃喝玩乐、网红打卡,有一种割裂感?尤其是家附近一个很老的公园吧,最近不知道怎么的又火起来了,成了网红打卡点,这种类似东西抖音上也给推送了好多,有时候感觉很多东西挺莫名其妙的。非常精致、享乐的那种感觉。
还好有“不喜欢”功能,能够减少一些推荐。对于网上app给我推荐家附近的内容,我好像很抗拒,很难受,想疏离,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是普遍现象吗?还是我个人的心理问题?我好像把网络和现实生活分的比较清,除了微信,其他的网络APP里面“几乎”没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熟人、朋友。可能我更习惯网上陌生抽象社交的感觉?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心理学上的问题,真的抗拒自己老家的内容,对于陌生、不熟悉的地区、领域我是很好奇很渴求去了解的,暂时没卸载抖音和小红书。
对网络新媒体社交软件有一定的认知和使用,微博、B站、知乎基本是2014年左右开始玩的,2015年玩豆瓣,2016年开始接触虎扑。借助大数据和自己的筛选,在这些地方刷到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但是有一定物理距离的,几乎没有自己老家的内容。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困在家里没去学校,听朋友建议下了抖音,说“附近”功能可以尽快发现家附近哪里又有情况了,确实有点实用,但是抖音也给我推送一些老家方言搞笑视频,我真的觉得挺羞耻的,不想看,马上划掉,这个可能属于“母语羞涩”吧(强调一下我并不觉得方言土,我甚至是方言爱好者,只是单纯觉得这类视频无缘由的看不下去),同时也有做自媒体朋友让帮忙关注小红书,我便下了小红书,这个大数据推荐的一开始也觉得还行吧,但是很快给我推送了很多家附近的东西,吃喝玩乐、网红打卡,有一种割裂感?尤其是家附近一个很老的公园吧,最近不知道怎么的又火起来了,成了网红打卡点,这种类似东西抖音上也给推送了好多,有时候感觉很多东西挺莫名其妙的。非常精致、享乐的那种感觉。
还好有“不喜欢”功能,能够减少一些推荐。对于网上app给我推荐家附近的内容,我好像很抗拒,很难受,想疏离,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是普遍现象吗?还是我个人的心理问题?我好像把网络和现实生活分的比较清,除了微信,其他的网络APP里面“几乎”没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熟人、朋友。可能我更习惯网上陌生抽象社交的感觉?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心理学上的问题,真的抗拒自己老家的内容,对于陌生、不熟悉的地区、领域我是很好奇很渴求去了解的,暂时没卸载抖音和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