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_Banana
2024-04-28T05:41:53+00:00
这件事,今天美国几乎已无人记得,这并不是因为此事不严重,而是因为此事太严重,严重到美国必须彻底掩盖的地步。
1967年6月8日,美国“自由号”军舰在地中海遭到袭击,34名美军官兵死亡,171人受伤,舰体几乎被炸沉。
这样一起事件,美国居然没有报复,甚至连谴责都没有。
这种不可思议的反应,与平时张牙舞爪的美国形象完全大相径庭。
就像是儿子被爸爸揍了一样,只能忍忍。明天换个好心情,继续叫爸爸。
美国这个“爸爸”就是以色列。
网上关于“自由号”事件有一些记述,百度上也有词条,但都是笼统地讲了一下袭击经过。
后面的精彩故事都没有提及,毕竟这是一段被人为封杀的历史。
1980年,恩尼斯将了解的一切写成《“自由号”遇袭记》一书,授权给兰顿出版社出版。
此事重新掀起波澜,《“自由号”遇袭记》准备发售时,遭到了美国犹太人组织的猛烈攻击,许多代理书商不敢跟兰顿出版社下订单。
《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书评,随后,该报每天都要遭到犹太人的电话轰炸,指责该书是反犹宣传品,《华盛顿邮报》必须停止为其宣传。
接着,《亚特兰大日报》、《哥伦布电讯报》发表了书评,也遭到了电话轰炸。
著名的安纳波利斯海军军校称该书“意义重大”,但学校却收不到订购的书。
多家犹太人组织在媒体上攻击恩尼斯是一名“反犹主义者”,诬蔑他拿了阿拉伯人的钱。
以色列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停止流通此书,“恩尼斯表现出对犹太民族十足的敌意和主观臆测,他的书不符合事实,有损以美关系”。
犹太人组织对兰顿公司发起了诉讼,迫使该出版社取消大量订单并收回此书。
这样,《“自由号”遇袭记》失去了美国读者见面的机会。
1980年末,旧金山KGO电台邀请恩尼斯作客,并发布了收听预告。
在一周之内,KGO电台收到500多封抗议信和无数个电话,主持人托利弗还受到了生命威胁。
虽然KGO电台坚持如期播出这期节目,但广告商纷纷撤离。
1981-1982年,美国多所大学邀请恩尼斯演讲(常规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无论恩尼斯走到哪,“犹太学生联合会”成员就跟到哪,辱骂他是反犹分子和骗子,并撕下各大学里的演讲通知。
1982年6月8日,CNN准备举办一场“自由号”事件15周年的老兵重聚节目。
但CNN受到了来自美国高层的压力,临时将节目改成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冲突报道。
在观众抗议之下,1983年1月,CNN计划重新播出已经录好的老兵重聚节目。但遭到犹太人集团再次阻挠,以色列驻美大使阿伦斯甚至到CNN总部抗议。
“自由号”老兵重聚录像带就这样被锁在资料室里,不久,录像带和15盒访谈素材全部不翼而飞。
临危不惧的“自由号”舰长麦戈纳格尔是公认的英雄,海军部按常规向总统推荐他为全美最高奖章--“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
林登.约翰逊居然向犹太人征求意见。
在海军上将托马斯.穆勒多次催促下,总统才批准了此事,犹太人的答复是“不反对”。
但授勋仪式却一反常态,既不是总统颁发,也不进行宣传,地点也不是白宫。
只是由海军部长在海军大院里举办了一场小型授勋仪式,穆勒上将气得说,“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干脆在14大街的天桥下把勋章塞给舰长?”
这种授勋仪式与其说是荣耀,不如说是侮辱。
“自由号”有六名阵亡官兵经家属同意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
但墓碑只刻录了姓名和生卒年月,碑文只有短短的一行字“牺牲于地中海东部”。
在“自由号”幸存老兵多年抗议下,直到1982年,五角大楼才同意更换墓碑,上书:在“自由号”舰上牺牲。绝口不提以色列。
出席更换仪式的政要只有参议员普雷斯勒,冷冷清清。
按惯例,34名阵亡官兵的直系亲属都会得到总统亲笔签名的慰问信。
慰问信格式都是固定的,阵亡的地点、时间、原因、具体经过简述,再是致敬词,最后是美国总统签名。
但“自由号”阵亡者的慰问信却迟迟没有寄出,因为犹太人集团通过林登.约翰逊的“犹太人事务联络”主任哈里施压,要求慰问信不得提及以色列和敌军。
哈里找总统办公厅秘书克罗斯商量,克罗斯九易其稿,都不满意。
总统办公厅决定用“特殊情况”格式发慰问信。
所谓“特殊情况”就是用CIA海外阵亡人员的纪念方式--“黑星”。慰问信不提具体要素,只附上致敬词和总统签名。
34名阵亡官兵的直系亲属最终收到的就是这种“黑星”慰问信。
从上述情况可见,犹太人为了掩盖此事(怕激起美国民愤),手段几乎是到了水银泄地,无孔不入的地步。白宫、军方、媒体都受到了干扰,美国甚至连对阵亡者的纪念程序都无法完成。
犹太人在美国势力之大,影响力之强,可谓是触目惊心。
1967年6月8日,美国“自由号”军舰在地中海遭到袭击,34名美军官兵死亡,171人受伤,舰体几乎被炸沉。
这样一起事件,美国居然没有报复,甚至连谴责都没有。
这种不可思议的反应,与平时张牙舞爪的美国形象完全大相径庭。
就像是儿子被爸爸揍了一样,只能忍忍。明天换个好心情,继续叫爸爸。
美国这个“爸爸”就是以色列。
网上关于“自由号”事件有一些记述,百度上也有词条,但都是笼统地讲了一下袭击经过。
后面的精彩故事都没有提及,毕竟这是一段被人为封杀的历史。
1980年,恩尼斯将了解的一切写成《“自由号”遇袭记》一书,授权给兰顿出版社出版。
此事重新掀起波澜,《“自由号”遇袭记》准备发售时,遭到了美国犹太人组织的猛烈攻击,许多代理书商不敢跟兰顿出版社下订单。
《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书评,随后,该报每天都要遭到犹太人的电话轰炸,指责该书是反犹宣传品,《华盛顿邮报》必须停止为其宣传。
接着,《亚特兰大日报》、《哥伦布电讯报》发表了书评,也遭到了电话轰炸。
著名的安纳波利斯海军军校称该书“意义重大”,但学校却收不到订购的书。
多家犹太人组织在媒体上攻击恩尼斯是一名“反犹主义者”,诬蔑他拿了阿拉伯人的钱。
以色列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停止流通此书,“恩尼斯表现出对犹太民族十足的敌意和主观臆测,他的书不符合事实,有损以美关系”。
犹太人组织对兰顿公司发起了诉讼,迫使该出版社取消大量订单并收回此书。
这样,《“自由号”遇袭记》失去了美国读者见面的机会。
1980年末,旧金山KGO电台邀请恩尼斯作客,并发布了收听预告。
在一周之内,KGO电台收到500多封抗议信和无数个电话,主持人托利弗还受到了生命威胁。
虽然KGO电台坚持如期播出这期节目,但广告商纷纷撤离。
1981-1982年,美国多所大学邀请恩尼斯演讲(常规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无论恩尼斯走到哪,“犹太学生联合会”成员就跟到哪,辱骂他是反犹分子和骗子,并撕下各大学里的演讲通知。
1982年6月8日,CNN准备举办一场“自由号”事件15周年的老兵重聚节目。
但CNN受到了来自美国高层的压力,临时将节目改成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冲突报道。
在观众抗议之下,1983年1月,CNN计划重新播出已经录好的老兵重聚节目。但遭到犹太人集团再次阻挠,以色列驻美大使阿伦斯甚至到CNN总部抗议。
“自由号”老兵重聚录像带就这样被锁在资料室里,不久,录像带和15盒访谈素材全部不翼而飞。
临危不惧的“自由号”舰长麦戈纳格尔是公认的英雄,海军部按常规向总统推荐他为全美最高奖章--“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
林登.约翰逊居然向犹太人征求意见。
在海军上将托马斯.穆勒多次催促下,总统才批准了此事,犹太人的答复是“不反对”。
但授勋仪式却一反常态,既不是总统颁发,也不进行宣传,地点也不是白宫。
只是由海军部长在海军大院里举办了一场小型授勋仪式,穆勒上将气得说,“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干脆在14大街的天桥下把勋章塞给舰长?”
这种授勋仪式与其说是荣耀,不如说是侮辱。
“自由号”有六名阵亡官兵经家属同意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
但墓碑只刻录了姓名和生卒年月,碑文只有短短的一行字“牺牲于地中海东部”。
在“自由号”幸存老兵多年抗议下,直到1982年,五角大楼才同意更换墓碑,上书:在“自由号”舰上牺牲。绝口不提以色列。
出席更换仪式的政要只有参议员普雷斯勒,冷冷清清。
按惯例,34名阵亡官兵的直系亲属都会得到总统亲笔签名的慰问信。
慰问信格式都是固定的,阵亡的地点、时间、原因、具体经过简述,再是致敬词,最后是美国总统签名。
但“自由号”阵亡者的慰问信却迟迟没有寄出,因为犹太人集团通过林登.约翰逊的“犹太人事务联络”主任哈里施压,要求慰问信不得提及以色列和敌军。
哈里找总统办公厅秘书克罗斯商量,克罗斯九易其稿,都不满意。
总统办公厅决定用“特殊情况”格式发慰问信。
所谓“特殊情况”就是用CIA海外阵亡人员的纪念方式--“黑星”。慰问信不提具体要素,只附上致敬词和总统签名。
34名阵亡官兵的直系亲属最终收到的就是这种“黑星”慰问信。
从上述情况可见,犹太人为了掩盖此事(怕激起美国民愤),手段几乎是到了水银泄地,无孔不入的地步。白宫、军方、媒体都受到了干扰,美国甚至连对阵亡者的纪念程序都无法完成。
犹太人在美国势力之大,影响力之强,可谓是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