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s
2025-08-13T07:44:50+00:00
1.市场规模
按均价7000元平均每人两年换一次计算的话,10年内每人在手机上的花费=5*0.7=3.5w,
对应按家庭中平均三个成年人一台车的话,只要每10年买一辆10.5w的车,收入就和手机持平,这里还把手机的价格往高算了,实际车的收入规模大概是手机的三倍左右。
2.对业务的协同影响
如果买了某手机厂商的车,只要这个车的质量过硬,理论上对后续购买手机会有很强的正向推动,理论上卖了车自己后续几部手机基本也卖出去了。
而如果手机和车都变成某一品牌了,后续的随身设备,家里的智能设备也有相当大概率选择该品牌,而且这个生态循环会自我强化(直到某个产品掉链子)。
3.扩充原品牌的客户圈
以米为例子,之前米冲高一直比较困难,但是su7和yu7算上选配的价格到了20-39的区间,平心而论仅两年靠两台车已经基本完成了小米手机一直没完成的事,169的小雨伞喷个黄都能卖脱销。所以马后炮来说,小米一开始想借车破圈,就必须得做到两件事:1.车的调性和均价要相对高,最简单的是对标特斯拉,2.车要同时让非小米手机的用户喜欢
所以车要造的漂亮,甚至牺牲实用性,因为对小米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脱离性价比的定位。
目前看米车拓圈成功了一大半,不知道今年的小米16ultra会不会出个纽北特别版,能卖多少钱了
华子那边一开始估计是想着产出比,做幕后赚钱更多,但是老余做市场的对品牌和客户圈更敏感,知道通过车来扩大品牌力和生态地位更重要,所以内部才有了分歧。
因为各种界分散了品牌的认同感,车卖的再好也没法出个问界的手机。。
按均价7000元平均每人两年换一次计算的话,10年内每人在手机上的花费=5*0.7=3.5w,
对应按家庭中平均三个成年人一台车的话,只要每10年买一辆10.5w的车,收入就和手机持平,这里还把手机的价格往高算了,实际车的收入规模大概是手机的三倍左右。
2.对业务的协同影响
如果买了某手机厂商的车,只要这个车的质量过硬,理论上对后续购买手机会有很强的正向推动,理论上卖了车自己后续几部手机基本也卖出去了。
而如果手机和车都变成某一品牌了,后续的随身设备,家里的智能设备也有相当大概率选择该品牌,而且这个生态循环会自我强化(直到某个产品掉链子)。
3.扩充原品牌的客户圈
以米为例子,之前米冲高一直比较困难,但是su7和yu7算上选配的价格到了20-39的区间,平心而论仅两年靠两台车已经基本完成了小米手机一直没完成的事,169的小雨伞喷个黄都能卖脱销。所以马后炮来说,小米一开始想借车破圈,就必须得做到两件事:1.车的调性和均价要相对高,最简单的是对标特斯拉,2.车要同时让非小米手机的用户喜欢
所以车要造的漂亮,甚至牺牲实用性,因为对小米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脱离性价比的定位。
目前看米车拓圈成功了一大半,不知道今年的小米16ultra会不会出个纽北特别版,能卖多少钱了
华子那边一开始估计是想着产出比,做幕后赚钱更多,但是老余做市场的对品牌和客户圈更敏感,知道通过车来扩大品牌力和生态地位更重要,所以内部才有了分歧。
因为各种界分散了品牌的认同感,车卖的再好也没法出个问界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