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才有点明白易中天为啥要批判《三国演义》

jaypanda-avatar

jaypanda

2020-06-20T09:25:20+00:00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但是《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三国演义》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罗贯中这是第一层)

我们都知道刘备是个真仁君,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一生未取代刘协称帝,后期曹操被刘协弄得心灰意冷,最后终于决定废帝,但是自己却还是只称王。(这是史书《三国志》记载,这是第二层)

曹操:拥天子、打压世家、启用寒门子弟,这些都是治世能臣应有的表现,而且刘协在曹操过得很有皇室的体面,除了无法把持朝政。但是打压世家后还是受到世家暗地里的反扑。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曹操领地就开始动荡不安遍地起义。

孙家:虎踞江东,赤壁之战前代表着江东世家。赤壁之战后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湘水划界。即获得荆州部分世家支持,后期获得荆州全境代表全部荆州世家。

刘备:颠簸流离至荆州起家,获得荆州部分世家支持,后夺益州得到益州世家支持。失荆州后就逐渐只剩下益州世家支持。

司马家:代表着世家阶级,晋朝后世家势力失去了控制,后面更是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乱世(谢谢大家指正,业余爱好者真记不住那么多)。

孙权坐拥江东荆州两地,但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平庸之辈。但是深受江东世家的支持。
刘备夺取汉中后势力达到顶峰,但是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曹魏领地四处起义,未尝不是关中世家趁机作梗。但是荆州世家或许是在益州受到压制不满,还是被关羽轻待而接受江东诏安,不然固若堡垒的荆州怎么就被吕蒙一支轻兵毫无压力地拿下了?
夷陵之战时,刘备迅速起兵未尝没有趁孙家立足未稳之机,但是刘备却是久攻不下,荆州真是“稳若金汤”。
(这是第三层)
曹操一个污点屠徐州(问就是百度搜的):据史书记载,曹操的确有两次用兵徐州。第一次是初平四年(193年),下邳阙宣聚众与陶谦与共举兵造反,曹操征陶谦。
《三国志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馀城,谦守城不敢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次是为公出征。曹操跟徐州城居民没有什么仇恨,不可能杀害无辜的老百姓。他昔日一直很爱护百姓的,曾经因为自己的战马受惊踩踏老百姓的庄稼就要自刎谢罪的他,怎么可能随意杀害老百姓呢
《三国志陶谦传》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这里的描述是陶谦兵败走,死了万人。这样看来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次是兴平元年(194年)春,曹操的父亲为陶谦所害,所以曹操为复仇东伐。这一次是为私复仇东伐。
《三国志武帝记》载:”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报杀父之仇,曹操的确杀了一些人,可能做得过分些。
《世语》对这个事有个说法,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邵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遗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邵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邵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邵时已死。“
《曹瞒传》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客观地来看,这里面写的还是有些道理的。陶谦派去迎接曹操家人的士兵半路上起了贪财之心,杀害了曹操家人,上山为匪,给陶谦惹了祸端,连累了徐州城人。
由此可见关于曹操屠徐州之事,《世语》写的已经比较详细,但是,《后汉书》的作者弃而不用,而采用《曹瞒传》的说法,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把陶谦说成正人君子,把曹操描述成屠城的恶魔。
《曹瞒传》正是曹操屠杀徐州百姓谎言之源头,而《曹瞒传》为古代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旧唐书中有记载]。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书中描写的曹操多为负面,因此掩盖了很多历史,内容有很大的偏见。换个角度来分析,如果曹操真的杀害徐州无辜百姓数十万,那么,这个事肯定成为一个让他的政敌攻击他的把柄,但是,在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里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陈琳著作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历史上范仲淹、王安石变法受到大地主阶级反抗而失败,就连商鞅变法后商鞅也落得五马分尸的惨剧,曹操打压世家势必遭到世家反抗,后期赤壁之战后短期统一失败,改革的压力势必增大不少。而且刘协又一心想平衡曹氏势力,若曹氏不稳固朝廷控制,势必会遭到世家的反扑。曹丕即位或许是这个目的吧,毕竟曹植离世家子弟太近了。(这是第四层)

第五层
[url]https://b23.tv/dU7dsH[/url]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历史知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