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ProDasher
2021-08-29T07:09:22+00:00
名词定义:
制冷剂:又称雪种、制冷工质、冷媒,相当于空调和冰箱的血液;空调分[汽车、家用、冷链]。
ODS:ODS(臭氧层破坏物质)。
  | 类别 | 对环境印象 | 使用现状 | 产品 |
第一代 | 氯氟烃(CFC) | 含氯,破坏臭氧 | 已淘汰 | R11,R12 |
第二代 | 氢氯氟烃(HCFC) | 含氯,且含氢,破坏臭氧(相对一代较轻) | 发达国家已淘汰,发展中国家10年开始进行配额管理(ODS配额),截至2020年削减了67.5%,2030年完成97.5%的削减 | R22,R123,R142B |
第三代 | 氢氟烃(HFC) | 含氢,对臭氧无破坏;但是影响气候变暖 | 发达国家2019年开始削减,逐步淘汰,发展中国家[2020-2022年为基准年],2024年开始冻结[既不能超过基准年的产量],29年开始削减 | R32、R125、R407C、R410A |
第四代 | 碳氢氟(HFO) | 无任何污染 | 发达国家逐渐开始使用 | R1234YF,R1234ZE |
图 第二代制冷剂配额执行日程表,又称ODS配额(联创的核心逻辑)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07/jmQ8j8w-9nhK2hT3cSn2-cm.jpg.thumb.jpg[/img]
图 第三代制冷剂配额执行日程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第一组,印度等是第二组=。=!)
[img]https://img.nga.178.com/attachments/mon_202109/07/jmQ8j8w-1q2hZgT3cSod-du.jpg.thumb.jpg[/img]
逻辑:
对照上图第二代制冷剂的日程,中国是13年就开始冻结[冻结就是基准年的产量和销量为参照物,不得超过;第二代基准年是09-11年]
并减产,到15年是减产了20%,实际是比这个日程表更快的。2020年基本完成了50%的减产,2030年需减产97.5%,基本等同于禁用了。
也就是国家政策引导市场消费往第三代制冷剂方向,乃至第四代制冷剂上;
第三代制冷剂基准年:20-22年,以3年平均产量与销量为基准数,24年开始冻结,所以去年所有国内第三代制冷剂生产企业都是超负荷生产,亏本在卖。业内称为配额大战(=。=!)
。·到2021年下半年开始,基本是胜负已分,小企业基本已经退出或者寻找细分领域。
再来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第三代制冷剂配额24年开始冻结,但是这时候第二代制冷剂开始进入67.5%这条红线,
原来很多使用第二代的空调冰箱都得换成第三代(现在新买的空调基本都很少使用R22这种第二代的了),
总结就一句话 第三代制冷剂会供不应求,引出我们的核心逻辑:谁的第三代制冷剂配额多谁NB!!!!!!!![color=red][/color]
(这里有人会疑问了不是还有第四代么,解释一下我个人观点:第四代最大问题成本高,是高很多!!第二技术都掌握在外企,国内自主技术都无量产。)
历史回顾:
13年开始冻结第一代制冷剂的时候,那些第二代制冷剂配额大户有没有赚的盆满钵满呢?
有,但是没那么夸张。原因:技术更迭非常快,13年的时候第三代制冷剂R32和R125的混配产品410A就已经很成熟了,而且价格相比第二代的主流R22,
并没有高太多,可能也就40%左右,最终从13年开始,R22的涨价看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悍。也就是接近410A价格的90%左右就到顶了。
再来看这次第三代替代第二代会不会出现第四代来提前抢占份额呢?先说我个人答案:不会。
现在主流第四代产品(含氟)的技术在欧美企业手上,国内只有2家代工(需交专利费),
产品价格和第三代主流R32比是10倍左右的差距(13W与1.3W /吨的差距。)。
还有就是潜在的替代:R290,就是丙烷,完全不含氟。这个有个最大的缺点,易燃易爆。
以家用空调外机为例,为了用这种制冷剂需要对金属管加特殊元件,每台增加成本30元左右,每台空调外机里面制冷剂成本也就3元。
顺便提一句,第三代主流R32也是比较危险,易爆,但是只要安装时候操作规范不会出问题,
也不需要增加特殊原件。第三代里面410A(R32+R125的混配)是现在最安全的,缺点就是GWP(全球变暖潜能值)值偏高。所以国内外都在推R32。
TIPS:生活知识小推荐:现在去买空调最好买410A制冷剂的,安全一点。
数据待更新
名称 | 2020HFC产量 | 同比19年 | 占国内产能比 |
巨化 | 24万吨左右 | +46.19% | 40%左右 |
三美 | 7W | -6% | |
东阳光 | 4W | | |
三爱富(国新文化) | | | |
永和 | | | |
东岳 | | | |
联创 | | | |
中化国际(中化蓝天) | | | |
这个逻辑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
再解释下为什么最近第三代制冷剂价格就开始上涨了,明明还在基准年内。
两个原因:
1.原料涨价,大宗价格都在涨,萤石也不例外
2.氟化工生产装置从开始建设到正式生产基本需要2年,也就是说现在开始建设基本要23年下半年,而第三代的基准年是22年结束
也就意味着后续1年半的新增产能会非常少了。有一些规模小一点的厂经过去年配额大战 也被弄的惨的不行,也开始转向下游或者其他产品。
所以供需上也带来一部分涨价的因素。
[quote][pid=548055638,28405845,1]Reply[/pid] Post by [uid=63483967]tanqiu6625[/uid] (2021-09-07 15:51):
氟化工不是现在都在炒了吗[/quote]之前是六氟磷酸锂和pvdf
pvdf的逻辑7月我也在论坛里贴过
现在这个第三代制冷剂的逻辑 周期很长
风也许需要1年才会来
没有推荐任何股票的意思
巨化股份
雪球一个月前就有人发车了
逻辑就是氟化工周期
问题制冷剂并不是增量市场吧,新的替换老的,能有多少超额利润出来
其实我想知道这个和造雪机有关系吗
有关系的话近期可以蹭个冬奥会,也不错
[quote][pid=548060818,28405845,1]Reply[/pid] Post by [uid=60815077]日常骑士[/uid] (2021-09-07 16:07):
问题制冷剂并不是增量市场吧,新的替换老的,能有多少超额利润出来[/quote]这么多新能车造出来应该要用到制冷剂吧?
[quote][pid=548060818,28405845,1]Reply[/pid] Post by [uid=60815077]日常骑士[/uid] (2021-09-07 16:07):
问题制冷剂并不是增量市场吧,新的替换老的,能有多少超额利润出来[/quote]这里有一个隐藏的逻辑
“蒙特利尔协议”实际规定和控制的是生产方的产量与销量
对使用方是无任何控制的,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接下来不能生产第三代制冷剂,但是可以用。
以现在第三代和第四代的价格差距,欧美是不会一口气停用第三代的。
你可以这么理解,现在全球制冷剂消耗量总是是A =第二代A1+第三代A2+第四代A3
发展中国家会慢慢减少A1,而发达国家却不能马上切换到A3上去
所以中间的A2的量必然放大
因为A2和A3现在价格差数倍
-----------
唯一可能的破局就是欧美环保人士发功,迫使有专利的2个巨头公司 放弃还没到期的专利费,能让第四代成本下来,
加快第三代到第四代的切换
mark一记
而且目前全球气候小冰川期回暖,会越来越热,对制冷的需求应该是逐年上升,而且夏天欧美热浪越来越多,但是配置的空调数却不多。